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比研究老年人不同起源部位室性期前收缩合并心肌缺血状况。方法应用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检测531例老年室性期前收缩患者,比较不同部位室性期前收缩合并心肌缺血发生率。结果左心室室性期前收缩合并心肌缺血发生率高于右心室室性期前收缩(P<0.05);左心室心尖部及前壁室性期前收缩合并心肌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流出道和其他部位(P<0.05)。各部位室性期前收缩合并心肌缺血发生率均>50.0%。结论左心室室性期前收缩较右心室合并心肌缺血发生率高;左心室心尖部和前壁期前收缩合并心肌缺血发生率最高;老年人室性期前收缩半数以上合并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研究急性心肌缺血患者与健康人室性期前收缩发生部位的差异.方法:选择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测的177例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其中急性心肌缺血患者87例、健康体检者90例,计算不同起源部位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并对比分析.结果:急性心肌缺血患者左心室前壁(20.7%)及心尖部期前收缩发生率(13.8%)、V左心室期前收缩总发生率(51.7%)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分别为3.3%,2.2%,23.3%);健康体检者右心室流出道期前收缩发生率(61.1%)、右心室期前收缩总发生率(76.7%)显著高于急性心肌缺血患者(分别为31.0%,48.3%).结论:急性心肌缺血患者以左心室期前收缩常见.  相似文献   

3.
室性期前收缩是最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期前收缩,通常被认为是良性的,但近10年的研究发现,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在某些条件下可导致左室重构,甚至诱发心力衰竭症状.这些条件包括患者年龄、病程长短、室性期前收缩负荷及室性期前收缩的起源部位和室性期前收缩QRS波的宽度.诱发心力衰竭的机制可能与室性期前收缩时左右心室失同步、心肌细胞能量储备耗竭、心内膜下至心外膜下血流比失调导致心肌缺血、钙平衡失调、氧自由基损伤,以及β受体密度下调、反应性下降等多种病理生理因素有关.近来有学者提出“室性期前收缩诱发的心肌病”的概念,和心动过速性心肌病一样,也可能成为一种独立的未分类心肌病.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已证实aVR在心律失常定位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价值。室性期前收缩的定位诊断对心律失常治疗方案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通过对avR在定位室性期前收缩起源部位的研究,探讨其对判定起源部位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室性期前收缩不同起源部位和不同负荷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情况。方法动态心电图检查示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非结构性心脏病患者按照起源部位不同和负荷不同分组,分别观察各组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情况。结果室性期前收缩左室起源组右室起源组有较大的左房前后径和左室内径,而右房前后径、右室前后径和心功能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室性期前收缩高负荷组有较大的左房前后径、左室内径和较低的左室射血分数。结论不同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对心脏结构影响不同;室性期前收缩高负荷与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异常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老年2型糖尿病(T2DM)不同部位室性期前收缩窦性心率震荡及连续心率减速力(DRs)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同步12导联动态心电图监测的582例老年T2DM室性期前收缩患者,根据宽大畸形QRS波形态对室性期前收缩起源部位进行定位,对比不同部位室性期前收缩的窦性心率震荡(震荡起始TO;震荡斜率TS)及DRs指标。结果右心室流出道、右心室心尖部、左心室心尖部早搏TO、TS、DRs异常率分别为9.6%、13.4%、6.8%,8.5%、12.0%、4.3%,7.9%、13.2%、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流出道期前收缩的TO、TS、DRs异常率分别为23.7%、29.9%、15.5%,均明显高于以上三个部位(P<0.05)。结论老年T2DM合并左心室流出道期前收缩患者,窦性心率震荡减弱,DRs降低,易引起恶性心律失常,具有心源性死亡高危性,临床上应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定义 缺血性室性期前收缩是指急性心肌缺血时发生的室性期前收缩,缺血缓解后室性期前收缩随之消失。急性缺血性室性期前收缩是引起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的始动因素,是诱发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将急性缺血时发生的室性期前收缩称为具有危险性的室性期前收缩。  相似文献   

8.
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并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时 ,往往需要长期药物治疗 ,常规治疗又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1〕,患者难以耐受 ,临床医生也颇感棘手。为选择更适合患者长期服用的药物 ,本文观察了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并心律失常的疗效 ,旨在研究检查其对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影响 ,以期探讨预防和控制冠心病并心律失常的新途径1 对象与方法2 0 0 1年 1月~ 2 0 0 2年 1 2月在本院门诊及病房诊治的冠心病患者中选择符合下列条件者作为观察对象 :①符合WHO诊断标准〔2〕;②具有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和非阵发性…  相似文献   

9.
正缺血性心肌病(ICM)是冠心病的一种特殊类型或晚期阶段,ICM心律失常以室性期前收缩最多见。12导联动态心电图中的形态可对室性期前收缩起源部位进行定位,本研究旨在分析ICM及非器质性心脏病室性期前收缩起源部位差异。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收集2010-01-2014-12于我院住院患者病历资料,依据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心脏超声、动态心电图、心肌PET等检查结果,将其分为ICM组及非器质性心脏病组,各随机选取150例为研究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期前收缩后窦性搏动ST-T改变的发生机制。方法对房性期前收缩40例和室性期前收缩78例病人按期前收缩后窦性搏动有无ST-T改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期前收缩后的窦性搏动ST-T改变与心电图各间期的长短无关(P〉0.05),但室性期前收缩后的ST-T改变与室性期前收缩的配对间期有关(即提前量),室性期前收缩的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期前收缩后回转周期的长短对ST-T改变亦有影响,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期前收缩后窦性搏动的ST-T改变的机制可能与电张力调整有关,是否与基础心脏病或心肌缺血有关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单形性室性期前收缩的射频消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室性期前收缩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 ,临床也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后者因其预后良好国内外大多数学者不主张治疗〔1〕。然而 ,对有些症状明显、精神紧张 ,且药物效果不好或不愿长期用药的单形性室性期前收缩患者 ,许多学者采用射频消融术取得良好效果〔2~ 4〕。我院为 8例单形室性期前收缩患者成功地进行了射频消融术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我院 2 0 0 0~ 2 0 0 1年住院的 8例患者中 ,男 2例 (左、右室流出道各 1例 ) ,女 6例 ( 5例右室流出道 ,1例左室流出道 ) ;平均年龄 ( 4 2± 7)岁 ,平均病程 ( 5± 3)…  相似文献   

12.
频发的室性期前收缩导致心脏结构改变和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称为室性期前收缩性心肌病。消除室性期前收缩后心脏结构和功能可恢复正常。回顾性研究显示,病程长及室性期前收缩负荷高是室性期前收缩性心肌病主要易患因素。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室性期前收缩发生时心脏无法有效充盈及左右室收缩不同步导致心室腔扩大,心功能下降相关。射频消融术已成为根治室性期前收缩、逆转室性期前收缩性心肌病的唯一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分析78例高血压病患者心脏结构和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关系。表明该病患者在左室肥厚(LVH)和心肌缺血时室性期前收缩(PVS)发病率最高,其它期前收缩在LVH和心肌缺血中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期前收缩后窦性搏动 S T T 改变的发生机理。方法:对房性期前收缩40例,室性期前收缩78例。按期前收缩后窦性搏动有无 S T T 改变分为两组(有改变的80例,无改变的38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期前收缩后的窦性搏动 S T T 改变与心电图各间期的长短无关( P > 0.05),但室性期前收缩后的 S T T 改变与室性期前收缩的配对间期有关(即提前量),室性期前收缩的两组比较 P < 0.05。期前收缩后回转周期的长短对 S T T 改变亦有影响,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期前收缩后窦性搏动的 S T T 改变的机制可能与电张力调整有关,是否与基础心脏病或心肌缺血有关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心率震荡(HRT)是指一次伴有代偿间期的室性期前收缩后出现的窦性心率先加速随后又减速的现象〔1〕。它通过分析单次室性期前收缩这样一个微弱内源性刺激所引起心电节律的变化,判断受检者体内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和稳定性。HRT是近年新发现的心电生理预测指标,反映自主神经功能状况,最早应用于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目前已在多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三尖瓣环不同部位起源的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IPVCs)/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患者体表12导联心电图QRS波特征及变化规律.?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210例行射频消融术(RA)治疗的三尖瓣环起源的IPVCs/IV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不同起源部位的体表心电图特征...  相似文献   

17.
右心室间隔部希氏束附近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与射频消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道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希氏束附近起源室性期前收缩体表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效果。方法 无器质性心脏病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5例,分析其12导联体表心电图室性期前收缩特点;病人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于右心室流入道行激动与起搏标测,以心室激动较体表QRS波提早、消融导管远端起搏图形与体表心电图室性期前收缩相似部位为消融靶点。结果 室性期前收缩QRS波形态:5例病人Ⅰ导联和Ⅱ导联QRS波均呈R型,Ⅲ导联、aVF导联以低振幅波为主,V1导联均呈QS型,胸导联较早转变成qR或R型(发生于V2或V3),V5、V6均呈高R型;室性期前收缩QRS波时限为110~120ms。5例病人分别于前间隔(2例)、中间隔(1例)、后间隔(2例)标测到消融靶点,放电后前间隔部、后间隔部病人室性期前收缩均消失,中间隔病人消融失败。无房室传导阻滞并发症。随访8~30个月,成功病例未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无室性期前收缩发作。结论 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希氏束附近起源室性期前收缩体表心电图具有明显的特征,认识这些特征有助于导管标测与射频消融,消融此部位室性期前收缩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正>目前心力衰竭是老年人的重要死亡原因之一〔1,2〕。临床上,根据心肌收缩功能或舒张功能障碍将心力衰竭分为收缩性和舒张性心力衰竭〔3〕。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是临床诊断和评估患者心脏情况的重要手段,可对心脏的形态学以及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做出判断〔4〕。本研究探讨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在老年舒张性心力衰竭和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形态和功能评估的作用,为临床的诊疗提供参考。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心  相似文献   

19.
郜玲  卢喜烈 《心电学杂志》2011,30(6):470-472
一、定义 起源于主动脉窦(aortic sinus cusps,ASC)的期前搏动称为主动脉窦的期前收缩.主动脉窦内特发性期前收缩或心动过速是一种少见的心律失常,由于其特殊的解剖及毗邻结构,临床上常与其他部位的室性期前收缩或室性心动过速相混淆.  相似文献   

20.
<正>室性期前收缩(VPB)是临床上很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病理性室性期前收缩)患者,亦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俗称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病理性室性期前收缩与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在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及预后上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正确鉴别病理性室性期前收缩与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从流行病学、VPB的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