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引起脑缺血的颅内、外段动脉狭窄的手术策略.方法 2008年3月至2011年9月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血管狭窄患者109例,其中93例行单支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16例行多支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其中5例患者狭窄动脉病变远心端并存颅内动脉瘤.所有患者均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94例患者得以随访,随访时间3~20个月.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支架,术前血管平均狭窄率为(79.2±13.4)%,术后为(18.1±9.20)%.平均随访时间(10.8±4.2)个月,129处狭窄病变术后9处(7.0%)发生轻度再狭窄,无重大脑卒中发生. 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颅内、外段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在并存多支血管狭窄病变或其他血管病变时应充分了解颅内血流情况,选择适合的手术策略进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2.
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性病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和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显示中国人与白种人在闭塞性脑血管病的分布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被归因于种族的不同或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不同.印度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患病率介于白人和东方人之间[1].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为脑梗死患者和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均是颅内病变多于颅外病变,但椎基底动脉短暂脑缺血发作则以颅外病变为主[2].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特征为颈动脉狭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中青年患者,颅外动脉狭窄高于颅内动脉狭窄,而青年患者颅内动脉狭窄高于颅外动脉狭窄,老年患者前循环及后循环动脉狭窄明显高于中青年患者[3].本文回顾性分析老年与中青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和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患病率以及相关的血管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经皮血管内成形术同期治疗老年颅内外血管串联性狭窄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症状性颅内外血管串联性狭窄老年患者,均经过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存在重度狭窄(狭窄程度均在70%以上),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5例,研究组采取经皮血管内成形术同期治疗老年患者颅内、外血管串联性狭窄,对照组采取仅处理颅外狭窄血管的手术方式。结果 治疗后3个月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MMSE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1年脑卒中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皮血管内成形术同期治疗颅内外串联性血管狭窄是安全有效的,能有效降低术后1年复发率,改善患者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4.
贾磊  吴伟  刘颖 《山东医药》2012,52(30):52-53
目的观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对颅内外脑动脉狭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287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1、3、6个月行简明智能状态检测(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MOCA)、快速词汇测验(RVR)、数字广度测验(DS)量表评分,比较手术前后上述各指标变化。结果本组患者治疗前病变血管狭窄率为75%±11%,治疗后原动脉狭窄率为8%±5%(P<0.05)。从术后1周至术后3个月,患者MMSE、MOCA、PVR、DS评分逐渐上升,认知功能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P均<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3个月相比,P均>0.05。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提高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但术后3个月后患者认知功能改善趋于缓和。  相似文献   

5.
赵星辉 《山东医药》2015,(10):72-74
目的从影像学角度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临床效果,探讨脑CT灌注成像检查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方法对19例因颅内外动脉狭窄导致的ICVD患者行颅内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颈内动脉放置支架15枚、大脑中动脉M1段放置支架4枚。术前及术后1周内行脑CT灌注成像检查,记录相对脑血流量(r CBF)、相对脑血容量(r 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 MTT)。结果与术前比较,19例患者术后r CBF升高、r MTT降低(P<0.05),r 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明显改善ICVD的脑血流灌注,CT灌注成像检查是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手术效果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通过长期随访评估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症状性颅内椎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椎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患者40例。采用多模态影像指导下的支架成形术治疗方法。术后6个月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明确支架再狭窄情况。随访主要观察指标包括围术期任何脑卒中或死亡,随访期供血区脑卒中复发和支架再狭窄情况。结果 40例患者中,手术技术成功率100%,术前平均狭窄率为(82.3±9.6)%,术后平均狭窄率为(23.3±12.0)%。围术期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和死亡。随访3~64(34.9±18.5)个月。随访期内因支架内闭塞发生严重供血区缺血性脑卒中1例(2.5%)。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复查25例(62.5%),支架内再狭窄12例(48.0%),包括支架内闭塞3例。Enterprise支架内再狭窄率高于Wingspan支架及Apollo支架,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4%vs 38.5%、40.0%,P>0.05)。治疗后支架残余狭窄率>35%的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率高于残余狭窄率<35%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0%vs 42.9%,P>0.05)。结论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症状性颅内椎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椎动脉支架置入术对颅内椎动脉狭窄(IVAS)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分析IVAS患者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2月—2014年2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IVAS患者106例,均行椎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术后平均随访1年,观察IVAS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椎动脉颅内段动脉搏动指数(PI),颅外段血管管径和阻力指数(RI),颅内段及颅外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根据随访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再狭窄组38例和无再狭窄组68例,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情况及基础疾病,分析IVAS患者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结果 IVAS患者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椎动脉颅内段PSV和EDV均慢于术前,PI均高于术前(P0.05);术后6个月IVAS患者椎动脉颅内段PSV及EDV达峰值,术后3个月PI最低。IVAS患者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椎动脉颅外段血管管径大于术前,PSV及EDV均快于术前,RI低于术前(P0.05)。再狭窄组与无再狭窄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狭窄组患者冠心病发生率及糖尿病发生率高于无再狭窄组(P0.05)。结论椎动脉支架置入术能有效改善IVAS患者椎动脉颅内段及颅外段血流动力学,增加颅内血流灌注,而IVAS患者术后再狭窄可能与基础疾病有关,与性别、年龄及吸烟无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33例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37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其中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14处,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3处,大脑中动脉狭窄3处,椎动脉颅外段狭窄13处,椎动脉颅内段2处,锁骨下动脉2处.结果 本组33例患者行37处支架置入术,其中成功置入35枚支架,手术成功率94.59%;1例手术中并发脑血管痉挛,1例手术中并发造影剂过敏,1例手术后并发高灌注综合征.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其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回顾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分布特征及侧支循环开放情况。方法收集166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年龄分为青年组11例、中年组67例和老年组88例,记录其动脉狭窄及侧支循环开放情况。结果 166例患者中,30.1%有颅内病变,39.8%有颅外病变,30.1%颅内外病变并存;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以颈内动脉居多,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以大脑中动脉最明显;与青年组比较,中年组、老年组颅内动脉狭窄率明显降低(P<0.01),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比例明显升高(P<0.05)。61例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存在侧支循环,其中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代偿形式以初级侧支循环开放为主,占67.7%,大脑中动脉以次级侧支循环开放为主,占72.2%。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颅外动脉病变的比例逐渐增高。颅内外大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存在3级侧支循环的开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国人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合并其他颅内和(或)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院自2001年1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198例.所有患者均经颈动脉彩色超声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部分患者进行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头颅磁共振血管显像或头领部CT血管成像检杳.结果 在198例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中,86.8%合并其他颅内外动脉狭窄,合并至少一条颅内动脉狭窄者占62.1%,其中以大脑中动脉最多见,26.3%的患者合并串联病变(同侧颈内动脉虹吸段或大脑中动脉狭窄),68.2%的患者合并至少一条颅外其他动脉狭窄,其中以对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最多见.结论 国人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合并串联颅内动脉狭窄或广泛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几率较高,此特殊的动脉狭窄分布对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或支架成型术将造成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对狭窄分布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和血管危险因素,根据病变部位将患者分为颅内病变组、颅外病变组和颅内外联合病变组,对各组间人口统计学资料和血管危险因素进行比较.结果 共有1272例患者纳入分析,1028例(80.8%)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其中342例(33.3%)为颅内病变,330例(32.1%)为颅外病变,356例(34.6%)为颅内外联合病变.颅内病变组平均年龄显著低于另外两组(F=41.995,P=0.000).各组间性别(x2=10.602,P =0.005)、高血压(x2=11.316,P=0.003)和糖尿病(x2=13.465,P=0.001)的构成比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年龄组颅内外血管狭窄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00),青年组和中年组以颅内病变为主,老年组以颅内外联合病变多见.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与单纯颅内病变及颅内外联合病变有关,单纯颅外病变仅与高龄和高血压有关.1028例存在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共累及血管2732支,其中前循环血管1759支(64.4%),后循环血管973支(35.6%),前循环轻、中和重度狭窄均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多见,而闭塞以大脑中动脉最多见;后循环各种程度病变均以椎动脉颅外段最多见.结论 不同部位脑血管病变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是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分布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内与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常见血管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选择诊断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235例,根据病变血管部位分为单纯颅外组111例,单纯颅内组97例及混合组27例。回顾分析3组患者常见血管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单纯颅外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混合组和单纯颅内组(P<0.05,P<0.01),高脂血症比例和尿酸水平明显低于单纯颅内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高于单纯颅内组(P<0.05)。混合组糖尿病比例和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单纯颅内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尿酸是男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颅内与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血管危险因素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内科》2016,(2)
目的研究缺血性卒中血管狭窄患者支架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血管狭窄患者64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内科保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选择颅内外狭窄血管进行支架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管狭窄情况、症状及体征变化情况、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管狭窄情况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血管狭窄率(9.38%)显著低于对照组(4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头痛、头晕、肢体乏力、视物模糊、肌力等均得到改善,观察组患者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有所降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成功率100%,无患者死亡,术中无脑卒中发生、支架移位与脱载,术后2 d CT血管造影(CAT)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显示血流动力学参数改善,术后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增多,达峰时间缩短,所有患者放置支架手术成功。结论对缺血性卒中颅内外血管狭窄患者采取支架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管狭窄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经桡动脉途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患者85例,均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根据入路途径分为两组,42例患者实施经股动脉途径治疗为对照组,43例患者实施经桡动脉途径治疗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情况、治疗情况、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变情况、并发症情况、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狭窄处峰值流速、狭窄处阻力指数、患侧寰椎段阻力指数均明显降低,两组患者患侧寰椎段峰值流速、患侧寰椎段血流量均明显增加,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狭窄处峰值流速、狭窄处阻力指数、患侧寰椎段阻力指数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患侧寰椎段峰值流速、患侧寰椎段血流量、穿刺成功率、支架植入成功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和颅内血流动力学指标,并发症少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青年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性分析27例青年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4例行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22例症状完全缓解,5例进展为脑梗死。TIA发作〉2次/24h,持续时间〉30min,有合并疾病是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DSA示71.4%有阳性发现,7例为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2例为单纯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1例为单纯颅内血管狭窄;1例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80%者行自膨式支架置入术,术后随访2a,无TIA再发作。提示青年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多已存在颅内外血管的狭窄或闭塞,应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的疗效、安全性和并发症.方法 选择11例伴随临床症状的颅外脑动脉狭窄患者实施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通过临床症状、经颅多普勒和全脑血管造影术评价其疗效,术后随访2~6个月.结果 11例支架植入术成功率为100%,术中即刻造影显示狭窄程度明显改善,狭窄率由术前的88.91%±5.92%,下降到术后的7.73%±4.67%,下降了91.32%±5.17%.术后随访2~6个月,未见新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经颅多普勒复查未见再狭窄. 结论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颅外脑动脉狭窄的一个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责任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0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资料,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188例,脑梗死116例,判断责任动脉,测量其狭窄段长度和狭窄程度.结果 在304例患者中,227例(74.7%)可见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193例(85.0%)可判断责任动脉,其中104例(53.9%)为单纯颅外动脉、70例(36.3%)为单纯颅内动脉、19例(9.8%)为颅内外动脉串联病变.脑梗死组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发生率(97/116,82.9%)显著高于TIA组(130/188,68.8%)(P<0.01).TIA组后循环颅外血管病变发牛率(26/107,24.3%)显著高于脑梗死组(6/86,7.0%)(P<0.01),脑梗死组前循环颅内血管病变发生率(28/86,32.6%)显著高于TIA组(22/107,20.6%)(P<0.01),但IIA组责任动脉狭窄长度和程度与脑梗死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脑梗死组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较IIA组更多见,TIA组以后循环颅外血管病变多见,脑梗死组以前循环颅内血管病变多见,而脑缺血程度与责任动脉狭窄程度和长度无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经颅多普勒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价值。方法9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分别行磁共振血管成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经颅多普勒检查,并进行分析。结果磁共振血管成像示7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单纯颅外动脉、单纯颅内动脉、颅内—颅外动脉多发狭窄或闭塞分别为27.8%(25/90)、24.4%(22/90)和32.2%(29/90);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明显高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P<0.01),而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颅内—颅外动脉多发狭窄或闭塞高于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P<0.05),两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相近。所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54.1%)高于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45.9%),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53.3%)高于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46.7%),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64.1%)明显高于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35.9%;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示4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有颈动脉或椎动脉狭窄或闭塞,73例有颈动脉或椎动脉斑块。72例经颅多普勒异常。结论磁共振血管成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经颅多普勒联合应用可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因作出客观评价,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中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1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椎动脉起始段70例,椎动脉颅内段13例,基底动脉19例,重点对手术方法、并发症、疗效进行总结。结果 102例患者中,101例成功置入支架,2例患者出现穿支动脉闭塞,1例因椎动脉颅内段极度纡曲,支架无法到位,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术后76例患者随访636个月,2例患者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其中1例再次行球囊扩张成形术,1例再次行血管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目前2例患者血管开通均良好。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中短期疗效满意,长期疗效需进一步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0.
Neuroform支架在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使用Neuroform支架在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1例,其中前循环狭窄2例(1例狭窄位于颈内动脉眼段交通段,1例狭窄位于大脑中动脉M1段),后循环狭窄9例(3例狭窄位于基底动脉,6例狭窄位于基底动脉交界处);均进行支架成形术治疗,术后全脑血管造影复查及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定。结果11例患者支架全部置放成功,造影复查显示动脉直径狭窄率从术前(85.6±7.4)%降至术后(35.7±12.1)%。按NIHSS评分评估,11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其中1例患者术后15天出现Wallenberg综合征,随访1~12个月,其他患者未出现脑缺血再发作及支架内再狭窄。结论应用Neuroform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合并路径血管纡曲不光滑的患者,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轻临床缺血症状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