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和术前减黄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疗效的影响.方法:对2000~2006年166侧PD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有无黄疸及是否行胆道引流(PBD)分为PBD组、非PBD组和非黄疸组,统计分析3组胆红素水平、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围术期病死率.结果:PBD组与非PBD组术前平均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失血量、单一并发症发生率、围术期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BD组减黄前、后胆红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组间比较,非PBD组明显高于非黄疸组(P<0.05),PBD组与非PBD组、非黄疸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梗阻性黄疸是进行PD的危险因素之一,术前减黄治疗虽然减黄效果确切,但是并不能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故早期手术对改善患者预后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性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性护理方法.方法:将入院编号为单号的31例患者设为预防组,针对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采取预防性护理;将入院编号为双号的31例患者设为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结果:两组病死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致残率及再出血、肺部感染、消化道溃疡的发生率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预防性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高血压脑出血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软、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和适应证.方法 选择我院采用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216例,其中112例经软通道治疗(软通道组),104例经硬通道治疗(硬通道组),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两组总病死率15.3%,软通道组病死率13.4%,硬通道组病死率17.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操作时间软通道组平均7.6 min,硬通道组平均3.8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实质内血肿引流时间软通道组平均4.6d,硬通道组平均4.9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室内血肿引流时间软通道组平均4.8d,硬通道组平均5.9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肺炎、应激性溃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碎骨片残留率、颅内感染发生率及穿刺针道出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软、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均有良好效果,但其适应证不同,临床工作中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镜下套扎联合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Ⅱ~Ⅲ度内痔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56例Ⅱ~Ⅲ度内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对照组单纯应用内镜下套扎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内镜下套扎术联合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比较2组手术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治疗总有效率、术后恢复情况(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评分、创面出血评分、肛门水肿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 2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43%,对照组为89.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1周患者疼痛评分、创面出血评分、肛门水肿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尿潴留、肛门渗血、肛门肿痛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年内痔疮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下套扎联合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Ⅱ~Ⅲ度内痔效果确切,能够快速改善症状,并具有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安全性良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治疗无脑疝、出血量40 ~50 ml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无脑疝、出血量40 ~50 ml的高血压脑出血185例的临床资料.93例采用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骨瓣组),92例采用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穿刺组),分析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骨瓣组为53.8%,穿刺组为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应激性溃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个月,骨瓣组死亡32例,病死率34.4%;穿刺组死亡17例,病死率18.5%,两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出血量40 ~50 ml且无脑疝的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治疗优于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腹腔镜和开腹手术(open splenectomy,OS)治疗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断流术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1月~2007年12月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断流术14例和同期开腹脾切除断流术1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腹腔镜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开腹组(205 min vs.152min,P<0.05),而术中出血量(620 rnL vs.915 m.L)、术后腹腔总引流量(910 mL vs.1 445 mL)、排气时间(77 hvs.97 h)、术后住院时间(12 d vs.16 d)均明显减少(P<0.05),术后肝功能、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总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脾切除断流术的近期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开腹手术,且安全可行,具有微创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胶囊对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86例CI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93例.对照组采用LEEP治疗,研究组采用LEEP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胶囊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指标、手术指标变化,比较2组治疗效果、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CIN Ⅰ级患者的阴道排液量少于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CINⅡ级、Ⅲ级患者和全组患者的阴道排液量均少于对照组,阴道排液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CD4+、CD4 +/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3.55%)高于对照组(79.57%),术后复发率(2.15%)低于对照组(13.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围术期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EEP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胶囊治疗CIN能够有效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术后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联合食管横断术治疗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1年4月至2006年12月间117例联合断流术治疗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病例(研究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此前94例单纯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病例(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术后近远期再出血、曲张静脉残留、肝性脑病、手术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均无手术死亡,住院期间无再出血病例,术后均恢复出院.研究组食管横断相关并发症为4例消化道瘘,2例食管吻合口狭窄.术后1年食管曲张静脉残留率联合断流组为21.3%,对照组为50%(P<0.05);残留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率研究组为0,对照组为29.4%(P<0.05).两组术后肝性脑病与常见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该术式在减少术后食管曲张静脉残留,预防再出血方面优于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同期与分期行颅骨修补术及脑室-腹腔(V-P)分流术治疗创伤性脑损伤脑积水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选取接受颅骨修补术及V-P分流术的5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同期手术将患者分为同期手术组21例和分期手术组32例.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和脑积水改善情况,并比较2组手术前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Karnofsky功能状态量表(KPS)评分变化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术前、术后的GCS、GOS、KP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GCS、GOS、KPS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脑积水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期手术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9.38%)低于同期手术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同期与分期行颅骨修补术及V-P分流术的临床疗效相当,但分期手术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因此创伤性脑损伤脑积水患者建议优先考虑分期手术.  相似文献   

10.
魏兰杰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10):1792-1794
目的 探讨三镜联合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囊伴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护理.方法 将我科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胆囊伴胆总管结石患者80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临床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联合患者家属共同实施并发症预防性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出血、体内组织器官和切口感染发生率及家属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出血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体内组织器官感染和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家属临床满意度达到97.5%,对照组满意度82.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患者家属共同实施并发症预防性护理措施,在三镜联合治疗胆囊伴胆总管结石方面较常规护理具有更好的效果,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加快患者康复,同时可使家属更加理解和认同医疗工作,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选择性与非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2008年因门静脉高压症实施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57例(选择组)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51例(非选择组)的临床资料,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手术前后门静脉与肝动脉血流量变化,并术中监测自由门静脉压力(FPP)。结果:断流术后选择组FPP较非选择组FPP下降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断流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门静脉血流量均减少,选择组减少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断流术后1个月两组肝动脉血流量均增加,选择组增加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选择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5.8%,非选择组为27.5%(P<0.05)。选择组50例完成6~36个月随访,复发出血率为16.0%,3年生存率88%;非选择组42例完成6~36个月随访,复发出血率为30.2%,3年生存率78.6%。结论: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优于非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门奇断流术的远期疗效。方法:对48例进行门奇断流术1年以上的病人进行胃镜、肝功能及B超的随访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4例断流术的病人1年后肝功能较术前改善或稳定,未发现胃黏膜病变。结论:门奇断流术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因各种原因的脾切除术引起胃底区胃壁组织损伤的原因、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2年来17例胃底损伤的临床资料,对损伤的原因、诊断、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7例胃底损伤中,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脾切除11例,单纯脾切除6例。术中发现13例并给予及时处理,术后全部痊愈。4例因术后化脓性腹膜炎再手术发同胃底部坏死穿孔,行手术修补、腹腔引流术,3例死亡(75%),1例痊愈(25%)。结论:清楚的解剖、规范的操作是预防胃底部胃壁组织损伤的关键,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对争取良好的预后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6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效果。方法:回顾61例采用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资料,对手术前后的肝功能、脾亢症状、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无脑病发生。术后半个月肝功能好转53例。无变化8例.全组病例脾亢症状消失。术后2个月胃镜复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失或明显好转47例。好转14例。术后随访48例12~24个月,再出血率8.3%(4/48)。结论: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不仅急症手术止血率高,脑病发生率低。而且操作简便。手术条件较宽,易在基层医院开展。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门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以下简称门奇断流术)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原因。方法:对我院1998年5月至2003年4月期间96例门奇断流术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共发生门静脉系统血栓17例(17.71%)、均发生在20天内,最早发生于术后第7天。结论: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为手术操作不仔细、脾切除、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变化、应用止血药过多等原因有关。  相似文献   

16.
腹腔镜脾切除(附20例报告)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黄飞  卢榜裕  蔡小勇  陆文奇  黄玉斌 《中国内镜杂志》2005,11(11):1150-1152,1159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及腹腔镜脾切除联合断流手术的方法、临床效果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腹腔镜脾切除手术病例(包括6例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断流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病人中有1例中转开腹,19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脾切除术或腹腔镜脾切除联合断流手术,13例腹腔镜脾切除平均手术165.0min。术中平均失血87mL,术后平均禁食1.5d,术后平均住院6d。6例腹腔镜脾切除联合断流手术平均手术268min,术中平均失血800mL,手术后禁食2.5d,手术后平均住院8d。结论腹腔镜脾切除及腹腔镜脾切除联合断流手术是安全且效果良好的手术,手术成功的关键是术中仔细操作,控制脾蒂,防止大出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方法回顾68例采用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资料,对手术前后肝功能、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分析。结果无手术死亡术后半个月肝功能好转58例,无变化10例。术后随访6个月~4年,再出血率9%,全组病人脾亢症状消失。结论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疗效确切,操作简便,止血可靠,再出血率低,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急性大出血5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门脉高压症并发大出血行急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临床疗效。方法:51例均急诊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结果:51例均获得随访,近期死亡2例,其余49例获6个月至7年随访,无再出血者,死亡9例,余40例疗效满意。结论: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急诊应用时,合理选择适应证,精细操作,确切断流,注重围手术期合并症的处理,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1989年4月~1992年12月对14例门脉高压症合并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者施行经胸断流、大网膜包肺术。手术死亡率为21.4%,其中肝功能Ⅰ、Ⅱ级为12.5%,Ⅲ级为33.3%,急症手术死亡率33.3%。5年生存率643%,随访无再出血和肝性脑病发生,B超测量门静脉直径逐渐缩小并维持在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超声刀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超声刀(观察组)及高频电刀(对照组)行脾切除及贲周血管离断术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 d平均引流量及术后近期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为(156±63)min、术中出血量为(332±64)ml、术后3 d平均引流量为(114±72)ml,对照组分别为(239±75)min、(516±83)ml及(148±62)ml;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3 d平均引流量在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观察组术后近期并发症(6.98%)较对照组(23.26%)也明显减少(χ2=4.4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超声刀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疗效肯定,安全可行,具有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