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是一种以青少年为主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铜代谢障碍性疾病。铜离子沉积于肝脏引起肝硬变,继发门静脉高压症,临床上可以出现脾肿大、脾功能亢进、腹腔积液及上消化道出血等,目前肝豆状核变性所引起的脾肿大,  相似文献   

2.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是一种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常伴有食管胃静脉的曲张出血和脾功能亢进,清除脾亢是临床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主要目的.PTVE联合PSE治疗既能有效止血,又能保护肝功能和防止肝性脑病的发生,是一种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伍友兴  桂若虎  郑新平  宋林 《中外医疗》2011,30(9):24+26-24,26
目的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发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我院98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发脾功能亢进患者行PSE,观察术前及术后脾脏大小变化、门静脉内径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脾脏3个月后明显缩小,门静脉内径不同程度缩小,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PSE治疗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功能亢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我校一院自1958年1月至1962年12月五年间所收治之400例肝硬化(包括门脉性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亚急性肝坏死、坏死后肝硬化、及肝硬化合併班替氏病等)病例,本文择其合併脾功能亢进或兼门静脉高压症者共120例进行分析,暂称为肝脾综合病征。又根据有无门静脉高压症而分为脾功能亢进型及脾功能亢进兼门静脉高压型。  相似文献   

5.
我们自2009年1月至2012年3月对89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的患者做脾切除术后早期使用前列地尔,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等药物来预防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VT)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1月至2012年3月我科对89例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患者实施了脾切除十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其中,男56例,女33例,年龄32~72岁,乙型肝炎后肝硬化81例,丙型肝炎后肝硬化8例.肝功能child分级A级患者28例,B级患者61例.所有患者均有呕血史,胃镜检查都有食道下端和胃底静脉曲张,超声及增强CT检查为肝硬化,脾大,门静脉系统均无血栓存在(术前影像检查发现有血栓存在的病例不在本组之列).血小板计数均小于50×109/L,凝血酶原时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无急诊手术病例.  相似文献   

6.
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传统的外科治疗方法为脾切除门奇断流术和门腔静脉分流术,前者解决脾功能亢进和上消化道出血,但是术后仍有一定的再出血率。后者降低门静脉高压,却减少门静脉的入肝血流,诱发肝功能衰竭和肝性脑病。传统的外科治疗方法仅治疗临床并发症,不能解决肝炎后肝硬化。近几年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器官保存液的研制成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所致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方法:总结分析我院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致门静脉高压症患者5例资料,并对其进行随访,评价该手术疗效。结果:3例于术后3~5年因肝性脑病死亡,余2例坚持驱铜治疗,生命质量显著提高,无再发上消化道出血。结论:肝功处于Child-pugh A或B级,合并有显著门静脉高压症表现和(或)上消化道出血,且无肝移植治疗条件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有效的对症处理,是药物驱铜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8.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45例脾功能亢进患者,男40例,女5例,年龄12~73岁,平均48岁。其中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脾功能亢进者37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脾功能亢进者5例,地中海贫血合并脾功能亢进者3例。所有病例都有不同程度的脾肿大和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白细胞最低至2.0×109/L,血小板最低至32×109/L。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和评价部分脾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对门静脉、脾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采用Seld inger技术对28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患者用高压消毒明胶海绵颗粒行部分脾栓塞术(PSE)治疗。所有病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1年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门静脉(PV)、脾静脉(SV)的血管内径、血流最大速度(Vm ax)和流量参数。术前、术后2周和1年均检查血常规。结果:28例术前、PSE术后2周、1年WBC分别为(4.78±1.34)×109/L、(4.34±1.23)×109/L、(2.78±0.87)×109/L,PLT分别为(105.5±31.4)×109/L、(130.5±42.2)×109/L、(32.1±10.2)×109/L,术后2周、1年WBC和PLT较术前均明显增加(P<0.01)。PSE术后1个月、1年患者门静脉与脾静脉的内径及脾静脉血流明显减少,对门静脉血流无影响。结论:部分脾栓塞术对治疗肝硬化脾亢有明显疗效,且能明显降低门、脾静脉压力,长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0.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46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清明  杨建军  权辉  李宽智  宁博  袁银会  田郁  杜锋 《医学争鸣》2006,27(24):2280-2282
目的: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发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我院46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发脾功能亢进患者行PSE,观察术前及术后血象变化、脾脏大小变化、门静脉内径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明显上升,3 mo后稳定在一定水平,红细胞计数术前及术后无明显变化,脾脏3 mo后明显缩小,门静脉内径不同程度缩小,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PSE治疗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功能亢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并肝硬化的MR表现,以期早期诊断。方法:对20例明确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伴肝硬化患者的MR的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脾增大者8例;3例表现为肝脏多发再生结节,体积萎缩,肝裂增宽;6例表现为再生结节形成,肝脏体积萎缩,肝裂增宽,同时门静脉增宽,脾脏增大;3例表现为再生结节形成,门静脉增宽、脾大同时合并食道下段及胃冠状静脉曲张。结论:肝豆状核变性伴肝硬化MR检出率为100%,其MR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是早期诊断无神经系统锥体外系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的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晚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接受脾切除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提供应对措施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8年1月到2013年12月接受脾切除治疗的晚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100例,对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出血史、出血量、门静脉内径等)、手术方式、手术后相关临床指标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采用Pearson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晚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结果 本组患者中有血栓者45例,无血栓者55例.Pearson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出现血栓与性别、年龄、手术方式、上消化道出血史及手术时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然而有血栓组术中出血量≥350 mL、门静脉直径≥1.2 cm、术后血流速度<15 cm/s、术后血小板计数≥700×109/L及术后门静脉压力≥35 cmH2O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失血量、术后血小板计数、术后血流速度、门静脉直径大小及术后门静脉压力是晚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结论 术中减少患者失血量,术后积极监测患者血常规以及凝血功能,并给予积极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晚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128例肝豆状核变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本院肝豆状核变性病例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情况.方法回顾并分析比较1983年1月~2000年4月本院收治的128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情况.结果 (1)首发症状以肝功能受损(64例)和神经系统受累(52例)为主,二者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2)肝脏受累的患者较为年轻[(13±3.5)岁],神经系统受累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3±8.3)岁(P<0.05);(3)角膜凯-弗环阳性者124例,阳性率为96.8%.114例患者接受了酮氧化酶吸光度检查,其吸光度的平均值为0.051±0.024(0.01~0.16),阳性率为93%(106/114);(4)该病首诊时的误诊率较高,128例中55例首诊误诊(42.9%).误诊为甲型肝炎或慢性肝炎者最多,占误诊病例的49.2%;(5)以肝脏受累为主的患者(64例)均伴有明显的脾功能亢进脾脏增大平均至肋下2.5 cm,WBC为2.82(1.33~14)×109/L,PLT为42(12~27.2)×109/L;因此,部分患者需要手术治疗.结论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表现多样,除了主要累及肝脏和神经系统外,还可单纯累及肾脏或骨骼系统等,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与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患者相比,肝脏受累患者明显年轻.角膜凯-弗环和酮氧化酶吸光度是两种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很高的检查方法,简便易行,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4.
成芳 《医学综述》2011,17(12):1829-1832
门静脉高压症常继发于肝硬化,主要表现为腹水、侧支循环的建立、脾大并脾功能亢进。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一种有效方法。现主要总结门静脉高压症、脾大的发病机制,分析门静脉高压与脾大的血流动力学关系,主要就PSE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性脾功能亢进的原理、方法、适应证、并发症及疗效评价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豆状核变性并发脾功能亢进脾切除手术前后的骨髓象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6月~2004年12月睥切除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中男6例,女3例,年龄11~32岁。均于切脾前1周及切脾后2周各行骨穿1次。术后9例患者外周血全血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1例溶血性骨髓象完全恢复正常,3例中性粒细胞胞浆中中毒性颗粒减少,核分叶过多现象消失;巨核细胞数量正常。结论 肝豆状核变性并发脾功能亢进患者脾切除前后的外周血象及骨髓象有明显变化。脾切除有利于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16.
我们使用高压消毒的明胶海绵对18例脾功能亢进患者中的15例实施超选择脾下极动脉栓塞治疗,3例行脾动脉主干漂流栓塞,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32岁~63岁.原发性脾功能亢进2例,其余均为肝硬化门脉高压伴脾功能亢进;18例血小板(20~71)×109/L;14例白细胞总数减少(1.5~3.4)×109/L,5例红细胞总数略低于正常,13例红细胞数正常.18例均有不同程度牙龈出血,鼻衄及皮肤黏膜紫癜等出血倾向,4例有呕血,黑便史、脾脏均有增大;10例B超发现门静脉直径>1.5 cm,3例合并有腹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 整群选择该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收治因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进行脾切除术患者184例,根据术后是否形成门静脉血栓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为形成血栓者,对照组152例为未形成血栓者.对比两组血小板、门静脉压力和血流速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3d、7d和10 d的血小板数量分别为(139.6±39.5)×109/L、(154.6±27.8)×109/L和(312.5±40.6)×109/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门静脉压力为(16.38±3.56)mmHg,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55±8.67)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血液流速为(8.7±3.5)cm/s,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8±3.3)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栓的原因与门静脉压力和血液流速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部分脾动脉栓塞(PSE)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55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患者进行超选择性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脾栓塞量50%~70%。术后1周、2周和1个月复查血常规、肝功能,术后1个月进行CT复查。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栓塞术后1周、2周和1个月化验外周血象,白细胞、血小板明显高于栓塞前,红细胞、血红蛋白无明显变化;术后1个月白细胞(5.32±1.48)×109/L,血小板(105.68±18.18)×109/L;肝功能指标AST、ALT、TBIL在术后1周显著升高,术后2周和1个月后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所有患者无脾脓肿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部分脾动脉栓塞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肝炎后肝硬化引起的门静脉高压症所致的脾肿大、脾功能亢进、食管胃底粘膜下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腹水等,在经过肝科反复治疗无效后,行脾切除和(或)断流术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但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绝大多数肝功能较差,凝血机制障碍,在行脾切除和(或)断流术时,手术难度大、出血多、危险性增高。因此,加强患者的术前心理指  相似文献   

20.
门脉高压症伴脾功能亢进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重要临床表现 ,也是引起肝硬化严重并发症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我们应用部分脾栓塞术 (Partialsplenicembolization ,PSE)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伴脾功能亢进 11例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1例均为我院 1995至 2 0 0 0年住院患者 ,经临床确诊为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伴脾功能亢进。年龄 2 8~ 6 1岁 ,平均 4 4岁。男性 9例 ,女性 2例。肝功能按Child -Pugh分级 :B级 8例 ,C级 3例。全部病例经B超、CT检查提示肝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