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宪福 《吉林医学》2013,34(7):1255-1256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显露与传统后入路显露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疗效。方法:选择骨科住院治疗的4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本研究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后入路显露治疗,而治疗组则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显露进行治疗,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min)、术中失血量(ml)、术后引流量(ml)、术后住院时间(d)、椎体高度矫正率(%)、切口并发症发生率(%)、Cobb角矫正率(%)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等临床指标。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在椎体高度矫正率(%)、Cobb角矫正率(%)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和切口感染率明显长于对照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显露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疗效确切,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引流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和并发症低等特点,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
陈建光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1):3887-3889
目的研究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技术短节段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6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手术入路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行后正中入路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研究组行Wiltse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技术短节段固定,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和腰椎功能、Cobb角(头侧上端锥上缘垂线与尾侧端椎下缘垂线交角)畸形矫正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术后3、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高于对照组,Cobb畸形矫正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技术短节段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矫正Cobb角畸形,减轻腰椎疼痛,改善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胸腰椎骨折后路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两种不同显露方式对椎旁肌的影响。方法将7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40例,行肌间隙入路手术显露;B组35例,行传统后入路手术显露。收集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4d疼痛感觉程度(VAS),术前及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及Cobb角(椎体上下缘连线夹角),双侧椎旁肌面积;术前,术后第1、3及7天,末次随访时血肌酸激酶(CK)水平;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4d及末次随访时VAS、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术后第1及3天CK水平、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椎旁肌面积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而椎体高度、Cobb角、术后7 d及末次随访时CK水平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显露方式具有手术操作简单、软组织损伤小、术中出血少及对椎旁肌影响小等优势,有利于保护肌肉软组织的血供,利于胸腰椎骨折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开放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8年7月~2010年7月,选取胸腰椎骨折患者87例,分成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组40例和传统开放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组47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毕切口内残腔体积、术后引流量、伤椎Cobb角纠正率、术后腰背痛VAS评分等指标.结果 治疗胸腰椎骨折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与传统手术入路组比较,伤椎Cobb角纠正率无明显差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毕切口内残腔体积、术后引流量、术后腰背痛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减少椎旁肌的骨性剥离,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切口内残腔体积及术后引流量,明显减轻术后慢性腰背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由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短节段胸腰椎骨折与通过后正中入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胸腰椎单节段,需手术治疗且无神经症状、无需减压的椎体骨折35例,分为后正中入路组及椎旁肌间隙组,比较两组术后Cobb角纠正率、止痛药物使用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外周血肌酸激酶水平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和总出血量。结果:两组Cobb角的纠正率基本相似,椎旁肌间隙组手术时间、总出血量、隐性失血、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术后外周血肌酸激酶水平及止痛药物使用量均少于后正中入路组(P<0.05)。结论:经椎旁间隙入路治疗短节段胸腰椎骨折具有可减少手术时间,减少围术期出血,减少止痛药物用量,降低医疗费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骨折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3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分为椎旁肌间隙入路组(观察组)和传统后入路组(对照组),每组65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前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3 d及6个月时VAS评分和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3 d 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JOA评分、Cobb角和椎体高度矫正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无切口感染、皮下积液、切口裂开、螺钉松动、断钉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在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中,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入路比较,具有手术操作简单、软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不同手术方案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相关因素,19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为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微创经皮入路组、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结果显示,与术前相比,三组术后VAS评分、ODI评分、伤椎后凸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明显改善;其中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改善程度高于微创经皮入路组和传统后正中入路组,且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最高;年龄、病程、手术入路是影响胸腰椎骨折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表明,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方案在治疗胸腰椎骨折时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8.
《陕西医学杂志》2016,(6):715-716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胸腰椎骨折患者3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50例和观察组200例。对照组行传统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观察组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伤椎Cobb角纠正率和腰背痛VAS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伤椎Cobb角纠正率和腰背痛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创伤小,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戴泉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7,42(11):1497-1499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60例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的胸腰椎爆裂骨折病人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30例(观察组),经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30例(对照组),比较2组病人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及伤椎体Cobb角,对2种手术入路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P<0.01);2组病人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Cobb角改善及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经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均可达到理想疗效,但椎旁肌间隙入路具有出血少、创伤小及患者疼痛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手术的最佳显露方式。方法搜集胸腰椎骨折患者90例,并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45例,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方式的为A组,采用传统后入路方式的为B组,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感觉程度(VAS评分)、切口并发症方面比较,A组明显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高度矫正率、Cobb角矫正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显露方式虽具有操作容易、软组织受损轻微、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但该方式在术中的暴露范围有限,具有手术适应证的局限性,而且其他效果与传统后入路方式无差异,所以建议对于需要行椎板开窗探查、减压、椎管内骨块复位以及需要加用横连接、棘突钢丝内固定的患者,最好选用传统后入路显露方式。  相似文献   

11.
韩红福 《当代医学》2016,(18):73-74
目的:比较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手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分析80例无神经症状无须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即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手术治疗的椎旁肌组(43例)和经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的传统组(37例)。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obb角矫正率、术后引流率、术后腰背部疼痛VAS等指标。结果椎旁肌组的手术时间(75.3±17.9)min、术中出血量(13.9±40.6)mL及术后引流量(84.6±24.8)mL显著少于传统组[(92.8±14.9)min、(231.3±35.3)mL、(160.4±44.5)mL](P<0.05)。椎旁肌组的术后2、3周的疼痛VAS评分[(2.8±0.4)、(1.1±0.3)]显著低于传统组[(4.3±0.7)、(2.9±0.7)](P<0.05)。2组的术后Coob角矫正率及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手术法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较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法,具有操作更简单、创伤更小、出血量更少、更易恢复等优点,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黄勇  徐峰  蔡贤华  胡昊  康辉 《医学新知杂志》2011,21(5):339-340,342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无神经症状、无需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82例,随机分为常规入路组及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Cobb角、术后VAS评分及腰背痛JOA评分。结果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手术时间上均明显优于常规入路组,术后3天VAS评分及半年随访腰背痛JOA评分均优于常规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两组Cobb角均恢复较好,无明显差异。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经最长肌和多裂肌直达关节突,椎旁肌组织剥离较少,便于直接置钉,保留了后结构复合体,减少了手术损伤及术后腰背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脊柱经椎旁肌入路和传统入路安置椎弓根螺钉器械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43例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段骨折,其中22例行椎旁肌入路手术,另21例行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均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比较两种入路临床疗效。结果通过12~18个月随访(平均15个月),经椎旁肌入路与传统入路在手术时间、Cobb角矫正率、椎体塌陷矫正率、拆除内固定前JOA评分无统计学意义,经椎旁肌入路较传统入路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卧床时间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椎旁肌入路与传统实用入路比较,进行椎弓根螺钉置入保护了椎旁肌,出血少,微创、安全、实用,术后卧床时间短,腰背部疼痛轻,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胸腰椎骨折手术中实施后正中入路、椎旁肌间隙入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的7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应用后正中入路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术后引流量等。结果两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纠正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术后3、6个月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行胸腰椎骨折手术选用椎旁肌间隙入路,创伤更小,整体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疗效及适应证。方法 择121例中青年胸腰椎骨折患者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按照是否自棘突两侧椎板剥离椎旁肌不同分为两组,61例为不剥离椎旁肌组即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60例为常规后路剥离椎旁肌组。评价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 Cobb角矫正度、椎体塌陷矫正度、VAS评分及拆除内固定前后的JOA评分,并总结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术的适应证。结果 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常规后路组(均 P<0.01);Cobb角矫正度、椎体塌陷纠正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VAS评分JOA评分及拆除内固定钉前、3个月后JOA评分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均高于常规入路组( P<0.05或 P<0.01)。结论 椎旁肌间隙入路适用于单纯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或爆裂性骨折且无明显神经及脊髓损伤,并且患者年龄要求60岁以下,对于此类患者是安全可行的,并且其操作简单方便、术中创伤小、耗时短、出血少,术后患者疼痛改善较快,是中青年患者胸腰椎骨折后路内固定的微创优选入路。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医学创新》2016,(13):129-133
目的:探讨在山区县医院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方法:筛选2014年4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手术入路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26例与对照组24例,其中观察组患者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进行手术固定,对照组为传统正中入路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腰部疼痛程度以及治疗总有效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等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1 d时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 d、1个月VAS评分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拆除前两组患者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拆除固定3个月后观察组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即观察组患者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Cobb角纠正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确切,较传统正中入路具有更低的医源性创伤,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较低且恢复速度较快,并且可完全在基层山区县医院开展,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朱明玉 《中外医疗》2013,(34):99-100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手术入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及护理.方法 自2009年1月-2012年12月对40例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病人行手术治疗,随机选择后正中入路或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两组病人均植入枢法模后路脊柱内固定系统(Basis).对比分析两组病人的术前、术后护理及效果观察.结果 两组病例术前VAS评分、手术时间、术后Cobb角纠正率、椎体塌陷纠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VAS评分、术后卧床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较传统的后正中入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病人不适感低,术后恢复快,卧床时间短,患者满意度高,护士工作量减轻等优点,符合现在倡导的优质护理理念,减轻了患者痛苦,提高了护理效率.  相似文献   

18.
李冰 《当代医学》2016,(2):30-31
目的 探讨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78例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15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n=78),对照组采用后正中入路,实验组采用Wiltse颈椎旁肌间隙入路,比较2组患者VAS评分和术中指标.结果 对照组手术时间(91.7±16.1)min、术后引流量(189.3±44.6)mL和术中出血量(231.8±52.3)mL;实验组手术时间(68.4±15.)min术后引流量(81.2±21.6)mL和术中出血量(135.6±30.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8d和56d时对照组VAS评分均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腰椎骨折应用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更少,疼痛缓解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9.
鲜文峰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9):1607-1609
目的研究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接受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接受传统胸腰椎后侧正中切口入路跨伤椎置钉技术治疗,观察组接受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技术短节段固定治疗。对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和后凸Cobb指数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失血量较对照组少,下床活动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周、1 a观察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指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接受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技术短节段固定治疗可减少术中失血量,加快术后恢复,促进骨折愈合,改善伤椎前缘高度和后凸Cobb角,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周德春 《四川医学》2013,(4):498-500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09年8月~2012年1月,采用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损伤表现的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及取出椎弓根系统72例。随机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38例,传统后正中入路3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时间及VAS评分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势,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时间19.3个月,所有随访患者的胸腰段骨折椎体均获得了良好愈合,无1例发生骨折复位丢失以及内固定物的松动、断裂。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出血少、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显露清楚、患者恢复快、防止术后腰背痛等优点,符合微创手术的理念一种实用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