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与硬化剂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胃镜下30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和硬化剂治疗的疗效、方法、药物选择进行了探讨评价,认为二者均有效,EVL近期疗效优于EIS,密集结扎更好,联合法优于单纯EVL和EIS。急诊出血选用EIS较好,且5%鱼肝油酸钠止血更佳,但术后反应大,1%乙氧硬化醇硬化效果好,术后反应小,但价格高。治疗安全,注意随访则是减少复发的措施。治疗时应根据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选择治疗次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在急诊内镜下行套扎治疗(EVL)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49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在急诊状态下紧急内镜套扎采用螺旋形套扎法。结果急诊EVL能明确出血部位,急诊止血成功率达98%,套扎过程对生命体征无明显影响,术后无并发症发生,近期再出血1例。结论EVL是急诊抡救食管静脉曲张大出血的安全有效、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3.
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套扎治疗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林静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5):1369-1371
肝硬化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临床最常见的、最凶险的并发症之一,具有较高的死亡率^[1]。肝硬化患者中约有40%~50%出现食管静脉曲张,而此类有食管静脉曲张的患者中大约50%~60%并发大出血,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4.
硬化剂与联合奥曲肽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比较急诊单纯硬化剂与联合奥曲肽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与并发症。方法 :将 5 6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2 0例单纯使用硬化剂治疗 ,36例先用奥曲肽 0 .1mg静脉注射后继以 2 5 μg/h静脉滴注维持 ,2 4h后行硬化剂治疗。硬化剂治疗后按原剂量使用奥曲肽 1天 ,第 2天减半量后使用 ,第 3天停用。结果 :单纯硬化剂组和联合奥曲肽组平均止血时间分别为 (15 .7± 4.6 )h和 (14.1± 4.1)h(P >0 .0 5 ) ;近期再出血率分别为 10 .0 %和 5 .5 % (P >0 .0 5 ) ;死亡率分别为 5 .0 %和 5 .5 % (P >0 .0 5 ) ;注射硬化剂后针眼涌血发生率分别为 75 .0 %和 13.0 % (P <0 .0 0 5 )。结论 :急诊单纯硬化剂与联合奥曲肽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疗效相当 ,但硬化剂联合奥曲肽组注射硬化剂后针眼涌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硬化剂治疗组 ,有利于硬化剂治疗的操作及降低术中和术后发生大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邹天然  王一平 《华西医学》1995,10(4):481-481
本文报告了我院1994年2月-12月,对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出血17例,在内镜下行套扎治疗的情况,男10例,女7例,年龄38-65岁,平均51岁。重度静脉曲张15例,中度2例。共套扎104个圈。每例套扎1-3次,1例于套扎3天后再出血,经抢救止血。1例在套扎10天后再出血,抢救无效死亡,余15例均止血成功,7-14天后内镜复醒,套扎组织脱落,局部有浅溃疡形成,随访1-2月未见再出血,内镜复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VL)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2003年11月~2007年3月我院收治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人31例,对31例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进行了急诊胃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VL)。结果100%止血成功,EVL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适合于重度和中度以上食管静脉曲张。结论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属危重症,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疗法进行救治,并证实本法治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套扎与硬化注射对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的疗效,评价两者在二级预防中的价值。方法 检索Springer、Pubmed、Sinomed、CNKI、Cochrane Library,万方等数据库,用Cochrane图书馆的Rev 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项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套扎治疗后再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硬化治疗(OR=0.54,95%CI:0.38~0.76,Z=3.56,P=0.000);两者降低病死率方面相似(OR=0.79,95%CI:0.55~1.14,Z=1.27,P=0.21);套扎组较硬化组能明显减少合并症(OR=0.22,95%CI:0.13~0.38,Z=5.51,P=0.000);两组消除静脉曲张方面效果等同(OR=1.46,95%CI:0.98~2.18,Z=1.88,P=0.060)。漏斗图分析表明本研究对纳入文献评价的发表偏倚较小。结论 套扎较硬化注射在食管静脉曲张出血二级预防中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8.
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严重并发症,直接威胁患的生命。其首次破裂出血死亡率达50%~70%,2年复发出血死亡率达80%,当前首选也是主要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就是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术,我们对41例出血患共进行89次,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术首次均为急诊止血,急诊止血率达100%,无明显手术并发症和手术相关的死亡。体会到良好的护理对该项技术安全有效的实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与套扎加硬化联合治疗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单一套扎治疗术和套扎加硬化治疗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单一套扎组食管静脉曲张消失或明显减轻56,5%,随访1年再出血率23,9%。硬化加套扎组食管静脉曲张消失或减轻达98.3%,随访1年再出血率1.7%。结论 食管静脉曲张套扎加硬化与单一套扎治疗比较疗效高且安全。  相似文献   

10.
刘竹君 《当代护士》2002,(12):30-31
食管静脉曲张出血为肝硬化、门脉高压常见的并发症,胃镜套扎治疗食管静脉曲线出血,国内外已公认其止血效果,并列为首选治疗方法。护理上积极配合、正确应用护理程序解决患者在术前、术中、术后出现的护理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对提高治疗的成功率,防止并发症发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套扎(EVL)后,上消化道再出血的病因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EV)套扎术后再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急症内镜下病灶特征。结果:内镜显示,85.1%(63例)为EV性出血即EV组,静脉轻度曲张者36例(57.1%),其中31例(86.1%)伴红色征;其它为肝源性溃疡等出血11例即非EV组;EVL后再出血者EV组以呕血为主(69.8%),非EV组以便血为主(63.6%);两组间呕血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以小量出血为主。结论:EVL后再出血以小量出血为主,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是出血的主要原因。套扎后的患者要定期内镜检查,必要时再行套扎治疗,对其再出血的防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急诊硬化治疗术后仍持续出血的再次内镜下处理。方法:52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首次硬化术后仍出血不止或于1周内再次大出血患者,插入二腔一囊管后牵拉,再次进行硬化或(和)组织黏合剂黏堵治疗。结果:再次硬化治疗41例,黏堵加硬化治疗11例,无效转外科手术1例,死亡2例。急诊止血率为94.2%。发生较重并发症7例。结论:内镜下反复硬化或(和)黏堵治疗是控制难治性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的首选抢救措施。  相似文献   

13.
范合璋 《华西医学》2014,(2):246-248
目的观察内镜密集套扎和非密集套扎治疗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0月住院的肝硬化并食管静脉重度曲张患者60例,分为两组:A组为密集套扎组32例,B组为非密集套扎组(标准组)28例。采用6连发套扎器行内镜治疗。分组标准以一次使用套扎圈≤6个为非密集套扎组,〉6个为密集套扎组。结果A组首次结扎1个月后复查:食管静脉曲张基本治愈(曲张静脉基本消除)者6例,静脉曲张程度减轻者2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8%,平均结扎次数1.94次。B组首次套扎1个月后复查:食管静脉曲张基本治愈(曲张静脉基本消除)者1例,有效者有24例,无效者3例(其中死亡1例),总有效率89.3%,平均结扎次数2.75次。结论食管静脉曲张采用密集套扎法连续治疗,静脉曲张消失率高,能减少套扎次数,是一种有效治疗食管静脉重度曲张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国内针刺与西药比较治疗抑郁症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1979~2007)、VIP(1989~2007)、万方数据库(1998~2007)、CBM(1978~2007),手工检索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过刊资料库及相关会议论文集,收集国内针刺和西药比较治疗抑郁症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评价者独立提取资料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统计学分析采用RevMan 4.2.8软件。结果共纳入8个随机对照试验(共61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1)总有效率:针刺与氟西汀(百忧解)[RR=1.03,95%CI(0.94,1.14)]、多虑平[RR=1.14,95%CI(0.91,1.43)]、阿米替林[RR=0.95,95%CI(0.70,1.29)]和博乐欣[RR=1.02,95%CI(0.90,1.16)]无差别。(2)HAMD评分情况:2周HAMD评分:针刺与氟西汀(百忧解)[WMD=0.03,95%CI(-1.26,1.31)]和阿米替林[WMD=-0.33,95%CI(-1.88,1.23)]无差别;4周HAMD评分:针刺与氟西汀[WMD=-0.24,95%CI(-1.85,1.37)]、阿米替林[WMD:-0.57,95%CI(-2.02,0.88)]无差别;6周HAMD评分:针刺与氟西汀[WMD=-0.19,95%C1(-1.51,1.13)]无差别。(3)2、4、6、8周SDS评分情况:针刺与氟西汀比较均无差别。(4)不良反应:2篇文献均报道针刺组无一例不良反应发生,而西药组发生不良反应的例数分别为31例和25例。结论针刺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与西药比较尚无差别,值得注意的是针刺治疗抑郁症尚未发现不良反应。但尚需要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来进一步证实针刺治疗抑郁症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针灸与西药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疗效比较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系统评价针灸与西药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BM(1979~2009)、CNKI(1979~2009)、VIP(1989~2009)和万方数字化期刊群(1998~2009)、PubMed(1966~2009)、EMbase(1980~2009)和Cochrane Library(Issue4,2008),并手工检索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过刊资料库。收集针灸和西药比较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评价者独立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而后按照Cochrane Handbook5.0进行质量评估。统计学分析采用RevMan5.0.2软件。结果共纳入9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90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有效率:针灸与黛立新比较:在第20天时两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1,95%CI(0.82,1.23)];针灸与氯西汀比较:在第8周时两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6,95%CI(0.82,1.37)],但在第12周时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15,95%CI(1.07,1.22)]。②HAMD评分情况:针灸与黛立新比较:在第20天时两组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45,95%CI(-2.47,3.37)];针灸与阿米替林比较:在第1、2周两组HAMD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2.67,95%CI(-4.38,-0.96);WMD=-2.18,95%CI(-3.28,-1.08)],在第6周时两组HAMD评分差异无统学意义;针灸与氯西汀比较:在第30天、4周、8周、12周时两组HAMD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SDS评分情况:针灸与氯西汀比较:在第6周时两组SD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4.26,95%CI(-6.67,-1.85)],但在第4、12周时两组SD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④不良反应:4个试验报道了不良反应,1个试验TESS评分显示:针灸组未见明显副作用,西药阿米替林组患者有口干、便秘、视力模糊、震颤、心动过速、肝功能及心电图改变等;2个试验的SERS评分显示:针灸组SERS计分较低,与西药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还有1个试验描述西药氯西汀组有4例出现胃肠道不适(腹泻、腹隐痛等),试验组未见不良反应。结论针灸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的疗效与西药比较尚无差异,但针灸的不良反应较少。尚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证实针灸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治疗革兰氏阳性菌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09年第1期)、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2009年第l期)、MEDLINE、EMbase、Current Controlled Trials、The National Research Register、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文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手丁检索相关会议的中英文论文集。纳入比较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治疗革兰氏阳性菌血症疗效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评价纳入研究的内部真实性。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09年3月10日,并采用RevMan5.0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个RCT,共67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利奈唑胺在治疗革兰氏阳性菌血症方面与万古霉素疗效相当[RR=1.07,95%CI(0.98,1.17),P=0.15]。对于耐甲氧两林金葡菌引起的菌血症,尽管利奈唑胺临床治愈率略高于万古霉素,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RR=I.22,95%CI(0.97,1.53),P=0.10]。在治疗导管相关性菌血症中,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疗效相当[RR=1.01,95%CI(0.86,1.19),P=0.90.利余唑胺和万古霉素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64),两种药物引起贫血的发生率也无明显差异(P=0.48).万古霉素组发生肾功能不全的几率为2.51%,明显高于利奈唑胺组的0.47%(P=0.0003),而利奈唑胺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几率为4.39%,明显高于万古霉素组的1.35%(P=0.01).结论目前的研究提示,利奈唑胺在治疗革兰氏阳性菌血症方面的疗效与万古霉素相当。考虑到利奈唑胺较好的耐受性和较小的肾毒性,在治疗万古霉素耐药患背、亟症患者,尤其合并肾功能不全时,可以考虑选用利奈唑胺替代万古霉素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分娩时局部和全身应用阿片类药物镇痛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1966-2008.1)、EMbase(1980-2008.1)、Cochrane图书馆(2008年第1期)、CBM(1978-2008.1)、CNKI(1979-2008.1),同时筛选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收集有关比较局部和全身应用阿片类药物镇痛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评价员独立评价文献质量,并采用RevMan4.2.10软件对纳入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个研究,5909例产妇。Meta分析结果显示,局部和全身应用阿片类药比较进行分晚镇痛.母亲对局部应用阿片类药分娩镇痛疼痛缓解更满意[RR=I.63,95%CI(1.27,2.09)],两组5min新生儿Apgar评分〈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63,95%CI(0.40,1.01)]:结论现有证据显示,与局部用药比较,全身心用阿片类药物镇痛的母亲对分娩疼痛缓解更满意。但两组均存在对母亲和新生儿的不良影响。因此,要证明哪种途径应用阿片类药进行分娩镇痛更加有效和安全,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系统评价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10年第2期)、MEDLINE、SCI、CBM、CNKI(均从建库至2010年04月),查找采用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试验、提取资料和评价其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个RCT,97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厄贝沙坦降低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血尿酸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MD=57.12,95%CI(16.08,98.15),P=0.006],其降低血压方面的疗效与对照组相似[收缩压:MD=–0.24,95%CI(–2.19,1.71),P=0.81;舒张压:MD=0.46,95%CI(–1.58,2.50),P=0.66]。厄贝沙坦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RR=0.07,95%CI(0.02,0.24),P=0.000 1]。结论厄贝沙坦可用于控制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血压并降低其血尿酸水平。因9个纳入研究的质量均为C级,故上述结论还需长期、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系统评价术后经静脉与硬膜外自控镇痛的镇痛、镇静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08年第9期)、Cochrane协作网麻醉组专业协作组数据库、MEDLINE(1966-2008.9)、EMbase(1966~2008.9)、PubMed(1966~2008.9)、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9~2008.9)、CNKI;手工检索《中华麻醉学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及国内外相关会议论文,收集术后经静脉与硬膜外自控镇痛的随机和半随机对照试验,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Meta分析采用RevMan4.2.8软件。结果共纳入13个研究,包括58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术后2、4、8、12及24h几个时点,其镇痛、镇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镇痛效果相同的情况下,两组血浆芬太尼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静脉自控镇痛和经硬膜外自控镇痛均能得到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而且经静脉自控镇痛避免了硬膜外穿刺及其并发症的发生,还具有携带方便、操作简单、可减少医疗费用等优点。因本系统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不高,病例数较少,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设计严谨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20.
参附注射液治疗心力衰竭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系统评价西药常规加参附注射液与单纯西药常规比较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1979.01~2009.12)、VIP(1989.01~2009.12)、CBM(1978~2009)、PubMed(1978~2009.12)和Cochrane图书馆(2009年第4期),并手工检索相关杂志,搜集西药常规加参附注射液与单纯西药常规比较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按照Cochrane协作网等推荐的方法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提取有效数据后,采用RevMan5.0.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个研究,合计1?117例患者,其研究质量均为C级。Meta分析结果显示,西药常规加参附注射液与单纯西药常规治疗比较:能显著改善心衰患者症状,提高临床综合疗效[RR=3.30,95%CI(2.22,4.92),P<0.000 01];显著改善心衰患者中医证候,提高生活质量[RR=6.85,95%CI(2.90,16.17),P<0.000 01];增加左室射血分数[WMD=3.54,95%CI(2.78,4.30),P<0.000 01];对左室舒张末内径的减小有较为明显的正性作用[WMD=2.43,95%CI(1.04,3.82),P=0.000 6]。此外同时,还分别有1项研究显示参附注射液可能有增加6分钟步行距离,降低IL-6及TNF-α水平,减少Lee氏心衰积分和LVD-36问卷积分的作用。结论西药常规加参附注射液较单纯西药常规治疗心力衰竭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