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陈春强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6,8(1):10-11
何顺华运用黄芪一得陈春强(江西省抚州中医学校91级中医班抚州344000)关键词黄芪,临床应用,肺痈,自汗,水肿何顺华老师系樟树市中医院副主任医师、江西中医学院兼职副教授。从医27载,临床经验丰富。擅治内、妇、儿等各科疑难杂症。精研医籍,博览群书,尤... 相似文献
3.
4.
5.
6.
乔登元 《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1995,(1)
患者李某某,女,38岁,腹胀便秘多年,久治不愈,每4、5天甚至7、8天不大便,渐至需服果导,一轻松等缓泻药才勉能排便,且排下多为干硬如羊矢样。此次又6天未便,腹胀不能饮食。诊见患者面白体胖,脘腹胀满,不能进食,小便短少色白,口淡渴,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细而弦。此寒实内结,腑气不通,拟大黄附子汤以温下之。处方:大黄9克,附子9克,细辛6克,两剂,水煎服。 相似文献
7.
三叉神经痛患者,女,62岁。1990年3月20日诊。10多年前,患者开始出现左额部电击样痛伴面部麻木似虫痒感,吹冷风、说话、吃饭、洗脸加重。来诊时,患者戴帽,用手捂脸,不能言语,他人代诉。舌苔薄白,脉沉细。曾住院门诊多处治疗无效,病情加重。诊断为三叉神经痛。中医诊为头痛。证属风寒侵袭,经络闭阻。治宜祛风散寒,通络止痛。处方:制马钱子1g(分6次冲服),桂枝10g,当归30g,通草10g,北辛6g,白芍60g,大枣10g,川芎50g,葛根30g,防风20g,制白附子10g,天麻10g,全蝎10g,甘草10g。3剂后痛止。续服3剂。随访半年未复发(共服制马钱子6g)。痫证患者,男,30岁… 相似文献
9.
尹婉如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85,(1)
一、贫血案(气血两虚证) 肖×,男,21岁。住酒泉泉湖公社。住院号46611。1982年4月26日初诊。患者近一年来胃脘隐痛,时头晕目眩,气短懒言,食欲不振,面色苍白无华,精神倦怠;舌质淡白,苔薄白,脉虚大无力。查:血色素6克;贫血分类;低色素大细胞性贫血;胃镜检查报告:浅表性胃炎;大便潜血试验阴性。西医诊断:混合性贫血。中医辨证:脾胃失调,气血化源不足,而致气血两虚。法 相似文献
10.
刘世琼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88,(2)
百会系督脉经穴,位居巅顶。又因其为督脉与手足少阳、足太阳、足厥阴的交会穴而有三阳、五会、三阳五会、巅上、天满、维会等别名。《针灸集锦》谓其有“清头散风、开窍醒神、回阳固脱”之功,亦有医家认为百会有宁心安神之效。早在《史记》中就记载了扁鹊嘱其弟子针刺三阳五会治愈虢太子尸厥。笔者临床以百会为必选穴,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头昏头痛、失眠多梦、中风偏瘫、二便失常及癫痫、疝气、阴挺、脱肛等多种病症,均收到了较好疗效。现将体会略述如下,不当之处,请指正。 相似文献
11.
12.
13.
毛瑞莲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3,(2)
三仁汤,方出《温病条辨·上焦篇·湿温》,是治疗湿热病的名方之一。笔者多年来使用此方,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应用此方的一隅之得,书陈如下,仅供读者参考。 1 关于表证之有无《温病条辨》自注有:“头痛恶寒,身重疼痛,有似伤寒,脉弦濡,则非伤寒矣”之说。有的读者便根据其中“有似伤寒……则非伤寒”之说,认为在三仁汤的适应证中,应无表证。笔者认为,此说实有可商之处。首先“伤寒”与“表证”,并非等同关系概念。换言之,“伤寒”并非表证的同义词。 相似文献
14.
15.
16.
关树昆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3,(2)
列举病案3则,介绍了作者应用败毒散的经验。认为凡属外感风寒或风湿之证,无论其临床是否具有典型之表证,均可使用败毒散。在应用此方治疗外感风寒或风湿证时,不必受“有表证”之约束。 相似文献
17.
王成壁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88,(1)
乌梅丸仲景用治“蚘厥”、“利下”。笔者扩大其使用范围,疗效满意。现列数案于后,供参考。 1.宫颈糜烂案杨某某,女,40岁,农民。1982年1月1日初诊。患带下病已2年,色黄臭秽,时有脓血,腰酸,少腹胀,头晕心烦,多梦,短气,双膝以下冷痛麻木,舌淡苔黄,脉弦数无力。西医妇科检查诊断为慢性附件炎,宫颈糜烂。四诊合参,辨证为肝经湿热,气血亏虚,阳气不足。投乌梅丸方:乌梅18克干姜7克黄连7克桂枝7克附片(炮)7克党参20克黄柏10克蜀椒(炒)60颗 细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