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2.
茎木类中药药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晓红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6,8(2):105-106
目的:探讨茎禾类中药的药性特点。方法:以200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所载植物类中药(439种)为样本。从中得到四种以茎木类入荮的中药,分别统计439种(对照组)和四种(茎禾类组)中药药性资料,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茎木组中温性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药性寒者的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五味及归经未见明显特点,茎禾类中药具有祛风湿功能(P〈0.01)。结论:茎木类中药在药性特点上有其规律性,可能具有共同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3.
4.
陈晓红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8(2):105-106
目的:探讨茎木类中药的药性特点。方法:以200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所载植物类中药(439种)为样本,从中得到29种以茎木类入药的中药,分别统计439种(对照组)和29种(茎木类组)中药药性资料,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茎木组中温性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药性寒者的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五味及归经未见明显特点,茎木类中药具有祛风湿功能(P<0.01)。结论:茎木类中药在药性特点上有其规律性,可能具有共同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5.
6.
7.
中药药性量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药性是指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的统称, 是中国历代医家的长期临床经验总结, 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 但长期以来只有定性的描述而没有定量的标准。现对当前中药药性量化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研究, 总结分析了中药药性量化研究的特点和问题, 并提出应在“源自临床, 回归临床”的原则指导下, 开展基于专家量表评估法的中药药性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笔者对《中华本草》进行逐条筛选,共整理出植物皮类中药604味,发现其在药性、功效、主治方面都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故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揭示该类药物主治与药性之间的相关性,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究该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用药思想。方法:将主治、用药部位、四气、五味、毒性等基础数据录入到SPSS22.0软件包中,通过交叉表分析法,将主治定义为名义变量,分别计算植物皮类中药主治与用药部位、四气、五味、毒性间的列联系数,确定主治与药性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结果:此类药物的主治与药用部位、四气、五味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与毒性无相关性。进一步分析表明,该类药物在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与各类主治的病因病机分析、辨证论治以及遣方用药的原则相符。结论:通过以上研究,使植物皮类药物的药性、功效和主治特点更加明确、科学、客观,对用药机制的分析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药药性是决定临床用药和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中药有效组分配伍是当前开展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模式,通过传统饮片活性组分分离及二次配伍以实现功效最大化。尽管有效组分配伍并不脱离原方的整体效应,但功效物质标准化即组分中药研究存在组分拆分简单而药性拆分困难的问题,因此需要明确组分样品库中各组分与其所属中药的性味离合关系。决定中药宏观药性的物质基础是其包含的微观化学成分,而基于化学信息学和知识发现的药性判别方法存在各自的局限性,真实客观的药性表征体系仍应回归到动态、可持续性定量反映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结果的生物效应模型中去,在此基础上可以选择药少力专、基于药性组合的代表药对继而开展配伍组分的药性配伍规律研究,这对合理设计配伍组分及提高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他汀类降脂新药阿托伐他汀临床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托代他汀(atorvastatin;商品名:立普妥,Lipitor)为新近使用的高效他汀类降脂药物,两年多的临床实践已证实,该药除较相同剂量的辛代他汀、普伐他汀、洛伐他汀和氟伐他汀等降低胆固醇作用强外,还可明显降低甘油三酯,为临床上提供了一更为广谱的降血脂药。1 化学结构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中药的物质属性及其组成是探讨中药药性形成规律、影响因素及其评判标准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近年来中药药性理论研究领域的热点。由于物质系统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究竟应该从哪一层次认识中药药性物质,可能决定着解决问题的关键。由此,阐述了中药的物质性及其层次结构,列举了从分子水平上探讨中药药性物质面临的困境,探讨了中医药经典理论对中药药性的认识,建议在探讨中药药性物质基础时,应该回归经典的研究思路,从整体上、宏观上把握药性本质,重视进化层次、生存状态、季节变化、生长环境及形质等因素与中药药性的相关性,不能仅仅注重中药的物质分子组成研究。 相似文献
12.
13.
研究中药的物质属性及其组成是探讨中药药性形成规律、影响因素及其评判标准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近年来中药药性理论研究领域的热点。由于物质系统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究竟应该从哪一层次认识中药药性物质,可能决定着解决问题的关键。由此,阐述了中药的物质性及其层次结构,列举了从分子水平上探讨中药药性物质面临的困境,探讨了中医药经典理论对中药药性的认识,建议在探讨中药药性物质基础时,应该回归经典的研究思路,从整体上、宏观上把握药性本质,重视进化层次、生存状态、季节变化、生长环境及形质等因素与中药药性的相关性,不能仅仅注重中药的物质分子组成研究。 相似文献
14.
15.
方剂药性特征的表述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单味药的药性为基础,以24个变量为基本指标,给出药性指标的量化方法,提出方剂药性特征的概念,并给出方剂药性特征的数学表达方法.以方剂药性特征为基础探讨消渴方的药性特征和寒凉类、温热类方剂的药性特征.结果 表明,方剂药性特征能够反映方剂药性的基本性质,为进一步探讨方剂的配伍规律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传统取象比类法对中药药性的认识,是将中药的性能、功效与其形态、质地、颜色、气味、生长环境、入药部位、采收季节、物性等自然属性相关联,联系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五运六气等学说,结合药物作用于人体后的反应,以推演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功效等药性。尽管取象比类法在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中与中医理论紧密相连,且对中药药性的研究逐渐成熟化,但依旧具备了主观性较强、注重特殊性和典型性而忽略普遍性等缺陷。对于取象比类法的研究需正确认识,取其精华,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不断创新,最终构建一个传统与现代兼备的取象比类法,为现代中药药性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陈道揆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4,16(1):48-50
本文阐明了新药研究和开发的一些主要问题,如:找寻新药的方法和基本要求;“复关”后对我国药业的冲击和出路;如何利用中医药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药品管理法》才国家级新药研究、开发、审批、生产的有关规定;如何抓住机遇,开发类药和保健药品……。 相似文献
18.
19.
中药生熟药性小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金顺姬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3):57-57
中药有别于天然药物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加工炮制"后应用,而中医辨证施治时又非常讲究"药之炮制",也就是说生、熟炮制效果,用法各不同.中药的生用、熟用各有不同的功效和不同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基于“证-药效-药性”观念及“药性本质多元”假说探讨中药药性本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回顾当前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现状基础上,分析得出了该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针对本领域的未来研究,提出了“药性本质多源”假说及“证-药效-药性”研究新模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