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新生儿急救(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技术水平的日趋成熟,我院至2003年9月开展危重新生儿转运工作以来,极大地提高危重新生儿的抢救成功率。降低围生新生儿死亡率。并且与市内多家基层医院产科建立转运网络关系,一年多来已转运危重新生儿116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讨论建立区域性新生儿急救转运系统的方法和意义。方法 2003年4月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先后与湖北省内100余家医疗保健机构建立了危重新生儿转运协作关系,并配置整套新生儿急救转运系统,负责接收和转运危重新生儿,通过临床指导、信息交流、结果反馈等手段与基层医疗保健机构保持良好的协作关系。结果 2003年4月至2009年4月,6年共转运新生儿4136例,占同期总住院病人的26.3%,转运病人中占前3位的病种分别为早产、新生儿窒息、呼吸系统疾病,共占67.8%,转运途中无死亡。转运系统逐步完善,辐射地区不断扩大,救治能力快速提高,转运数量迅猛增加。结论在区域内建立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大大提高了区域内危重新生儿诊治水平及抢救成功率,降低了湖北省新生儿病死率及伤残率。  相似文献   

3.
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NETS)是院前急救的重要环节。我院NICU于2002-11省内首家正式启动NETS,至2003-04共转运危重新生儿46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许少辉  刘玉英  曾艳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6):4164-4166
目的 探讨转运交接班在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09年1~12月行院内转运急诊危重症患者793例设为对照组,按照常规院内转运方式进行;将2010年1月~2010年12月同类患者812例设为观察组,采取转运交接单监控模式,比较两组转运途中意外发生率、交接班遗漏率和物资不及时归位率.结果 实验组意外事件发生率、交接班遗漏率及物资不及时归位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转运交接单的应用不仅能有效降低转运意外事件发生率、交接班遗漏率及物资不及时归位率,同时还明确了职责,确保患者的转运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适合于西部中等城市的新生儿转运模式及转运救护。方法:对本院2年来转运的158例新生儿进行回顾分析,对转运新生儿死亡率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转运路程15~200km,来回达8h,转运成功率96.8%,转运途中死亡率1.3%,转运后死亡率2.6%,治愈率90.3%,遗留后遗症率1.9%。结论:在西部中等城市建立二级NICU基础上建立二级新生儿转运系统,加强转运前救助,提高转运成功率,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李雅丹  林新祝  郑直  赖基栋  林雅茵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2):3436-3437,3508
目的:探讨如何有效地做好早产儿的转运救护抢救工作,增加转运后抢救的成功机会,最大限度地降低早产儿的死亡率,提高在转运中的医护救护技术。方法:对厦门市妇幼保健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31日转运的974例早产儿采取及时有效的转运救护措施,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974例早产儿全部转运成功,76例家长担心预后不好或因经济原因自动出院,转运后死亡8例。结论:成功实施院间安全转运不仅依赖于建立完善的转运网络和应用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更有效的转运救护技术是早产儿转运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转运在危重新生儿抢救中的意义(附16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院1995年7月~12月底转运的164例危重新生儿进行临床分析.对新生儿转运的指征、时机以及转运中患儿的处理进行了讨论.我们认为在新生儿转运中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①保持呼吸道通畅;②保暖;③氧疗;④建立静脉通道;⑤放置鼻胃管;③监护生命体征;③紧急情况处理.实践证明,新生儿转运在危重新生儿抢救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胡敏华  刘慧姝  刘磊  黄倩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1):3437-3439
目的:通过对比围产儿宫内转运与新生儿转运方式,分析围产儿的结局,探讨对围产儿安全最有利的转运方式。方法:回顾性收集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11年1月~2012年1月间可获得完整数据资料的宫内转运孕妇所生新生儿中转入新生儿科的204例与同期由外院转入的出生时间在3日内的新生儿530例。比较两种方式新生儿的出生时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并发症、总住院天数、新生儿结局等,探讨对围产儿安全最有利的转运方式。结果:①宫内转运组平均胎龄和平均出生体重均小于新生儿转运组(P<0.05)。宫内转运组顺产率及足月产率低于新儿转运组,剖宫产率及早产率高于新生儿转运组(P<0.05)。②宫内转运组新生儿窒息(1.96%vs33.77%)、缺血缺氧性脑病(0.5%vs23.58%)、新生儿肺炎(23.53%vs34.33%)的患病率显著低于新生儿转运组(P<0.05)。③宫内转运组肺透明膜病及低血糖的发生率比新生儿转运组高(P<0.05)。④宫内转运组较新生儿转运组治愈率高、死亡率低、住院时间短(P<0.05)。结论:围产儿宫内转运结局优于新生儿出生后转运,应建立和完善围产儿转运体系。  相似文献   

9.
实施危重新生儿转运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1999年初开始实施危重新生儿的转运工作.6年来.新生儿转运工作不断发展完善。2004年1月~2004年12月共转运危重新生儿87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手术转运护士在手术患者安全转运过程中的科学管理方法及作用。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3年2月在医院手术室进行外科手术的9872例患者为对照组,2013年3月—2013年9月实施转运护士期间手术患者12356例为试验组,比较两组患者对手术护理服务满意度、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手术医师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增加转运护士后患者满意度、手术医师的满意度均上升,运送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设置转运护士岗位一方面能够为手术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优质服务,另一方面在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中能够优化工作流程,保障手术患者的转运安全,提升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306例危重新生儿的转运护理,主要包括转运前的准备,转运中的护理,转运后的护理等。方法收集2004年5月~2008年10月从乡镇卫生院转运的危重新生儿306例,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转运过程中病情稳定290例,恶化有15例,途中死亡1例。结论医护人员成熟的抢救技术,配备齐全的转运设备,医护人员高度的责任心,耐心、细致地观察及熟练、准确地护理患儿是危重新生儿成功转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转运前参与区域内危重新生儿转运需做的各项准备。 【方法】 回顾2008-2010年,自北京市上地医院转运的危重新生儿的转运前准备以及诊断和预后。 【结果】 所有79名患儿均成功转运。 【结论】 区域性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可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改善危重新生儿预后。  相似文献   

13.
陈遂华 《智慧健康》2022,(29):207-210
目的 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FMEA)在危重症患者转运流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8年7月-2019年8月实施常规转运方式的62例危重症患者设为对照组,2019年9月-2020年8月实施基于FMEA转运方案的62例危重症患者设为观察组。对比两组转运不良事件和家属、接收科室转运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3.22%,低于对照组的12.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属和接收科室满意度分别为(87.33±3.52)分、(90.21±3.67)分,高于对照组的(81.54±4.67)分、(83.74±4.24)分(P<0.05)。患者转运耗时具体体现在确认转运信息、患者及家属准备、物品准备、转运人员准备、转送途中,观察组各项耗时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MEA在危重症患者转运流程再造中运用效果良好,有效降低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提升家属和接收科室转运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如何实施危急重症患者安全转运。方法回顾2011年1月-2012年1月286例危急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286例均成功转运,无纠纷事件发生。结论有组织、有计划、具有熟练的急救技能和配备先进的抢救设备可确保病人的安全转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链式流程转运方法在院间危重患者转运的价值。 方法回顾总结2011年11月至2014年11月采用链式转运的42例患者,与同期通过对照转运的80名患者进行比较。转运患者的年龄(49.38±18.52)岁,危重患者诊断包括:多发伤4例,高位截瘫3例,颈椎骨折2例,重型颅脑外伤2例,脓毒血症1例,特重度烧伤4例。比较两组转运里程数、时间、转运速率,转运的状态加重、平稳、死亡以及转运的肿瘤患者比较。 结果链式流程方法较一般急诊转运组相比时间更短(P<0.01),转运的路程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链式转运的流程速率小于对照转运(P<0.01)。链式转运组病人的加重率(9.8%)小于对照转运组的加重率(40%)(P<0.01)。链式转运的平稳率(85.4%)好于对照转运(26.3%)(P<0.01)。链式流程转运的死亡率(2.4%)小于对照转运的死亡率(23.1%)(P<0.01)。两组患者转运肿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链式流程转运的死亡率(2.4%)小于对照转运的死亡率(23.1%)(P<0.01)。 结论链式流程转运方法在危重患者的途转运中较一般的转运模式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及优越性,而加强链式转运人员对危重患者转运指南操作规程的培训和实施,是长途转运安全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上海市宝山区危重新生儿转运现况,探索危重新生儿转运网络建立的意义,为进一步提高区域新生儿疾病诊疗水平,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探索路径。方法建立上海市宝山区危重新生儿转运网络,制定转运标准,构建转运模式。对实施转运2009-2015年7年间的新生儿出生数、转运例数、死亡例数进行统计,分析转运率以及死亡率变化情况。对历年转运的新生儿疾病种类进行统计,分析疾病谱以及顺位变化。结果 7年间出生新生儿76 664人,转运新生儿3 821例,转运率4.98%。死亡111例,死亡率为1.45‰,2009-2015年新生儿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8.56,P0.05)。转运新生儿疾病谱主要是吸入性肺炎、早产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窒息及其他疾病。转运疾病顺位发生明显变化,其中新生儿窒息构成比逐年下降,2009-2015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54,P0.05)。结论建立完善的新生儿转运网络,有助于提高区域新生儿疾病抢救水平,规范新生儿窒息复苏,降低新生儿窒息比例,但对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影响,尚需继续观察。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转运在危重新生儿抢救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院1995年7月-12月底驼的164例危重新生儿进行临床分析,对新生儿转运的指征、时机以及转运中患儿的处理进行了讨论,我们认为在新生儿转运中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1)保持呼吸道通畅;(2)保暖;(3)氧疗;(4)建立静脉通道:(5)放置鼻胃管;(6)监护生命体征;(7)紧急情况处理。实践证明,新生儿转运在危重新生儿抢救了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地震后北川县新生儿转运现状。 方法 采用实地调查方式对全县26家医疗机构新生儿转运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 地震前只有县医院设有新生儿科,有2名儿科医师;地震后,全县共有28名儿科医师。地震前只有3台转运型救护车,地震后有28台监护型救护车,且监护及救护设备齐全。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全县共完成28次新生儿转运,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共完成12次新生儿转运,无一例新生儿死亡。 结论 北川地震后通过灾后重建,新生儿转运工作发展迅速,全县新生儿救治及转运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转运设备、技术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但转运能力在城乡间发展不平衡,有待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9.
徐巍  穆志红  武辉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4):5507-5510
目的:探讨吉林省新生儿转运系统对降低该省新生儿死亡率、提高存活率的积极作用及存在的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科转运的1228例新生儿,其中胎龄≤32周的早产儿167例,32周<胎龄<37周的早产儿588例,胎龄≥37的足月儿473例;分析疾病组成、治疗转归以及转运地区及转运科室组成的变化。结果:转运患儿逐年增多,2010年共转运547例,而2011年转运681例,无1例转运途中死亡。治愈及好转1 131例占92.1%,放弃治疗60例占4.89%,死亡37例占3.01%。2011年市内转运比例增加,同时市内其他医院产科转运所占比例较儿科转运所占比例增加。结论:吉林省新生儿转运逐年发展完善,降低了该省危重新生儿的病死率,改善了预后。但存在高危儿生后二次转运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广东省某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新生儿疾病构成的变化趋势,为指导危重新生儿转运网络建设、新生儿疾病的临床治疗和预防保健提供依据。方法:对该院2003~2009年住院的17 061例新生儿患者的转运与疾病顺位及构成变化趋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年间住院患者总数和转运病人数呈上升趋势,转运患者构成比无明显变化(P>0.05)。收治病种以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肺炎、窒息、肺透明膜病(HMD)为主,占新生儿疾病的55.25%。其中高胆红素血症、肺炎、HMD的构成比呈上升趋势(χ2=47.157,χ2=93.118,χ2=82.300,P<0.001);早产儿、窒息的构成比呈下降趋势(χ2=12.720,χ2=121.263,P<0.001)。结论:7年间新生儿转运患者构成比没有明显变化,提示该地区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和网络化管理初见成效,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新生儿疾病顺位及构成比有变化,防治重点要根据疾病构成的变化趋势而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