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后角膜散光变化   总被引:51,自引:2,他引:49  
Xie L  Zhu G  Wang X 《中华眼科杂志》2001,37(2):108-110
目的 评价透明角膜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方法 将62例(78只眼)白内障患者,按照切口位置位于颞上方及鼻上方或角膜曲率最大子午线轴位分为A、B两组,行透明角膜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情况。结果 A、B两组术后3个月平均手术性角膜散光度分别为(0.83±0.65)D和(0.72±0.55)D,差异无显著性(P>0.05);平均角膜散光度分别较术前减少0.11D和0.39D,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以透明角膜小切口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角膜散光度小;结合散光轴位选择切口位置,术后可明显减小角膜散光度。  相似文献   

2.
不同方向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钱进  王军  康惠娟 《眼科》2005,14(1):31-33
目的 :比较与评价不同方向透明角膜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方法 :将 6 8例 (72只眼 )白内障患者 ,按切口方向位于角膜曲率最大子午线方向或位于颞上方及鼻上方分为A、B两组 ,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比较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情况。结果 :A、B两组术后 3个月平均手术性角膜散光度分别为 (0 92± 0 38)D和 (1 2 6± 1 0 8)D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A组平均角膜散光度较术前减少0 14D ,B组增加 0 4 8D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根据术前散光轴位选择切口方向 ,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术后可减少角膜散光度。  相似文献   

3.
透明角膜3mm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的屈光状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3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的屈光状态及其变化规律,确定最佳配镜时间。方法: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8例(79眼)行3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行EAS-1000检查,除外人工晶状体存在偏位情况。然后1,2,3,4wk;3,6mo行视力及显然验光检查,记录患者的视力、球镜、柱镜和散光轴,分别对结果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术后1,2,3,4wk;3,6mo的裸眼及矫正视力,球镜、柱镜度数及其散光轴的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3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1wk屈光状态趋于稳定,即可配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可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上方3.2mm阶梯状透明角膜切口,对101例123眼白内障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人工晶体植人。术后观察手术反应,角膜散光,视力和并发症。结果术后第一天裸眼或球镜矫正视力≥0.5者占79.68%;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裸眼或球镜矫正视力≥0.5者分别占87.00%,91.87%和95.12%。术后3个月平均角膜散光与术前两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术后常见的炎症反应主要与核的硬度,超声乳化的时间及能量的大小有关。结论透明角膜切口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角膜散光小、术后视力恢复快、术后反应轻、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情况。方法:收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58例79眼,全部实施透明角膜小切口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前,术后3d;1wk;1mo视力及角膜散光情况。结果:术后1mo视力提高明显且趋于稳定。平均角膜散光度,术后1mo较1wk明显减少,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3.2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角膜散光小,视力恢复快,稳定时间短,是理想的白内障手术切口方法。  相似文献   

6.
表面麻醉下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表面麻醉下经透明角膜切口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效果。方法各种类型白内障364例(364只眼)在表面麻醉下透明角膜10~12点钟作切口2.8~3.2mm,在3点或9点角膜缘作0.3~0.6 mm辅助切口,超声乳化吸除皮质及核,植入ACRYSOF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术后观察视力、切口、前房、人工晶状体位置、眼底。结果术后随访1天、7天、1个月和3个月,矫正视力≥0.8者分别为259只眼 (71.20%)、275只眼(75.43%)、279只眼(76.52%)、285只眼(78.34%)。结论表面麻醉下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手术时间短、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3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的屈光状态及其变化规律,确定最佳配镜时间。方法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34例(41只眼)行3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第3个月和第6个月行视力及显然验光检查。记录患者的视力、球镜、柱镜和散光轴,分别对结果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术后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第3个月和第6个月的裸眼及矫正视力。球镜、柱镜度数及其散光轴的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3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1周屈光状态趋于稳定,即可配镜。  相似文献   

8.
角膜切口矫正白内障合并低度角膜散光的光学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角膜地形图引导下2.6 mm最大曲率子午线轴向透明角膜切口矫正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低度角膜散光(0.50~1.50 D)的光学质量和效果.方法 试验组为角膜地形图引导下2.6 mm最大曲率子午线轴向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15例(21眼),对照组为常规颞侧2.6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18例(21眼).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和5 mm瞳孔直径下手术诱导的角膜各高阶像差以及角膜点扩散函数.结果 随访3个月,试验组术眼裸眼视力≥0.8者15眼,对照组8眼(X2=4.709,P<0.05);试验组矫正视力≥1.0者17眼,对照组14眼(X2=1.109,P>0.05).试验组平均角膜散光度较术前减少(0.29±0.27)D,对照组较术前增加(0.03±0.53)D(t=0.018,P<0.05).手术诱导的角膜各高阶像差在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40,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手术诱导的总高级散光像差分别为(-0.33±0.59)μm和(0.10±0.21)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68,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角膜点扩散函数Strehl ratio值分别为0.023±0.043和0.008±0.012(z=-2.069,P<0.05).结论 角膜地形图引导下2.6 mm最大曲率子午线轴向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角膜光学质量优于常规颞侧角膜切口,是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低度角膜散光的理想术式(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8,8:354-356)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两种不同术式的临床疗效;评价隧道巩膜切口与透明角膜切口的疗效差异。方法对年龄60~80岁,平均(68.4±9.1)岁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按前后阶段分成两组,A组98例(109只眼),行隧道巩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组216例(258只眼)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析两种不同切口及相应不同类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方式的优缺点。结果术后视力:两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存在显著性差异。术后并发症有轻度角膜内皮水肿、重度角膜内皮水肿、重度前段葡萄膜反应、人工晶状体夹持等。结论角膜透明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散光小,并发症少,视力恢复好。  相似文献   

10.
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霞 《临床眼科杂志》2004,12(4):362-364
目的 探讨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丙烯酸可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上方 3.2 mm阶梯状透明角膜切口 ,对 80例 (89只眼 )老年性、并发性和外伤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 ,并植入丙烯酸可折叠人工晶状体。结果 术后第 1天裸眼或球镜矫正视力≥ 0 .5者占 88.77% ;术后 1周、1个月和3个月裸眼或球镜矫正视力≥ 0 .5者分别占 95 .5 1 %、97.75 %和 98.88%。术后 1周平均散光为 (0 .96± 0 .82 ) D,比术前增加 0 .1 2 D,(P >0 .0 5 )。术后 1个月和 3个月平均散光为 (0 .89± 0 .5 6 ) D和 (0 .85± 0 .6 9) D,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术后后囊膜混浊发生率为 1 .1 2 %。结论 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和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早期恢复视力、散光稳定快和后囊混浊发生率低的优点 ,是值得推广的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2.2mm微小切口与3.0mm切口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手术效果。

方法:选择2012-01/2013-06在我院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90例90眼,随机分为两组:2.2mm切口组45例45眼,3.0mm切口组45例45眼,分别行2.2mm或3.0mm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术后1d; 1wk; 1,3mo随访,观察视力、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中央角膜厚度、手术源性散光。

结果:术后1d,2.2mm切口组视力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 1,3mo,两组比较无统计差异。两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中央角膜厚度在术后1d; 1wk; 1,3mo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手术源性散光在术后1d; 1wk; 1,3mo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2mm切口组手术源性散光明显减小。

结论:2.2mm微小切口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术后早期提高视力更明显,能明显减少手术源性散光,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2.
邵东平 《国际眼科杂志》2009,9(8):1514-1515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颞侧和上方2.8mm透明角膜切口引起的角膜屈光变化。方法:收集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0例60眼,分成A组32例32眼(颞侧角膜切口组),B组28例28眼(上方角膜切口组)。检查术前、术后1d;1wk;1mo和3mo的视力、手术源性散光和角膜地形图。结果:A,B两组术前散光分别为0.67±0.31D,0.70±0.35D。术后1d;1wk;1,3mo,A组的散光分别为0.85±0.41D,0.75±0.38D,0.70±0.35D,0.68±0.33D;B组分别为1.18±0.46D,0.98±0.39D,0.80±0.31D,0.73±0.33D。术后各阶段散光均高于术前。A组的散光小于B组(P<0.05)。术后第1d各组散光最大,以后逐渐减小。术后1d;1wk;1,3mo,A组的手术源性散光(surgicallyin-ducedastigmatism,SIA)分别为0.65±0.30D,0.50±0.28D,0.43±0.21D,0.40±0.18D;B组分别为0.85±0.38D,0.71±0.35D,0.62±0.25D,0.49±0.20D。术后1d,A组SIA较B组小(P<0.05);各组SIA均随时间推移而减小,但A组SIA始终小于B组(P<0.05)。结论:颞侧切口操作方便,术后的角膜散光状态和手术性散光均小于上方切口。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2.2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方法:老年性白内障患者56例78眼,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2.2mm组38眼,3.0mm组40眼,分别行2.2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及3.0mm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术后1,3mo评价术眼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角膜散光、术源性角膜散光(surgically induced astigmatism,SIA)。结果:术后1mo,2.2mm组角膜散光为0.85±0.42D,3.0mm组角膜散光为1.18±0.37D,两组角膜散光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mo,2.2mm组角膜散光为0.74±0.40D,3.0mm组角膜散光为1.00±0.30D,两组角膜散光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mo和3mo,3.0mm组的SIA大于2.2mm组(P<0.05),3.0mm组术后1mo平均SIA大于术后3mo平均SIA(P<0.05),2.2mm组术后1mo和3mo SIA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UCVA,在术后1mo和3mo,2.2mm组均优于3.0mm组。结论:2.2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能产生更小的SIA和更好的UCVA。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冷超乳摘除对角膜切口和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对39例(40眼)连续小梁切除术后Ⅲ级核白内障手术患者随机分组,试验组(20例20艰)采用白内障冷超乳摘除,对照组(20例19眼)采用普通超声乳化技术。比较两组术后视力、角膜切口水肿、手术源性散光和角膜内皮数量变化。结果术后第3个月,两组术后矫正视力≥4.6:试验组10眼,对照组9眼,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手术源性散光:试验组平均为(0.67±0.59)D,对照组平均为f0.70±0.45)D,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角膜切口水肿:试验组6眼,对照组15眼,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角膜内皮数量减少:试验组手术前后平均减少为(185±67)个/mm^2,对照组平均减少为(294±98)个/mm^2,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透明角膜切口冷超乳摘除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对角膜切口和内皮损伤较小,术后角膜并发症较少.提高了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沿角膜散光陡峭轴方向做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散光和视力的变化。方法:根据IOL-Master检测结果选择角膜最大屈光力轴行3.0mm透明角膜切口做白内障超声乳化术42眼作为观察组(A组),常规颞上(右眼)、鼻上(左眼)3.0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68眼作为对照组(B组)。检测术前、术后1d;1wk;1,3mo角膜散光和视力变化。结果:A组术前、术后1d;1wk;1,3mo视力分别为0.2±0.24,0.73±0.37,0.78±0.38,0.94±0.36,0.76±0.13;B组为0.17±0.2,0.82±0.3,0.84±0.2,0.77±0.26,0.8±0.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术后1d;1wk;1,3mo角膜散光度分别为1.01±0.10D,1.33±0.13D,1.15±0.14D,0.90±0.13D,0.89±0.12D;B组为0.95±0.13D,1.25±0.15D,1.07±0.13D,0.87±0.12D,0.82±0.11D。术后1d;1wk;1mo与术前相比散光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mo散光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mo裸眼视力≥0.8者分别为21眼(50%)和32眼(47%),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沿陡轴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有助于患者视力提高及减少术后角膜散光。  相似文献   

16.
陈拥军  苏龙  田芳  张红 《眼科新进展》2012,32(3):260-262,266
目的对比研究2.2mm和3.0mm透明角膜隧道切口下应用扭动超声模式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手术效率和安全性。方法 90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分别在2.2mm和3.0mm手术切口下利用扭动超声模式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中记录累积释放能量、灌注液使用量;术后随访视力、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中央角膜厚度以及角膜曲率。结果所有手术均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累积能量释放在2.2mm组分别为:Ⅱ级核3.73±0.53、Ⅲ级核7.47±2.03、Ⅳ级核17.77±2.40,在3.0mm组对应分别为4.13±0.42、8.72±1.52、21.21±3.35,2组中同级别核硬度组之间比较,累积能量释放2.2mm组均小于3.0m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中灌注液使用量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减少率,术后1周和1个月时在2.2mm组分别为0.08±0.07、0.10±0.07,在3.0mm组分别为0.11±0.06、0.13±0.06,2.2mm组均小于3.0m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中央角膜厚度增加量在术后第1天,2.2mm组为(61±42)μm,3.0mm组为(76±56)μm,2.2mm组小于3.0m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术后1周和1个月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源性散光在术后1个月,2.2mm组为(0.27±0.10)D、3.0mm组为(0.55±0.33)D,2.2mm组小于3.0mm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不同时间点裸眼视力(LogMAR)2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应用扭动超声模式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2.2mm手术切口较3.0mm手术切口组织损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不同位置的切口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 将60例(60只眼)欲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两组各30只眼,A组顺规散光者切口选在上方,逆规散光者切口选在颞侧;B组:切口全部选在上方.均采用距角巩膜缘2mm水平6.5mm的巩膜隧道切口,不缝合.观察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视力、角膜散光及手术源性散光的情况.结果 A组、B组手术源性散光分别是:(0.94±0.12)D、(0.98±0.1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前和术后3月散光为:(1.24±0.46)D、(0.24±0.26)D;B组为(1.25±0.36)D、(2.54±0.45)D;A组视力≥0.5:26只眼(87%):B组:19只眼(64%),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白内障手术切口选在角膜曲率最大的子午线上.可矫正术前已有散光并获得更好地术后视力.  相似文献   

18.
路俊霞  张妍 《国际眼科杂志》2020,20(9):1578-1582

目的:探究3.0mm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与1.8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疗效及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6-12/2018-12我院住院的78例78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术中手术切口大小不同分为标准切口组及微切口组,每组39例39眼。标准切口组患者行3.0mm标准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微切口组行1.8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疗效及角膜内皮细胞参数。

结果:标准切口组及同轴微切口组患者超声乳化时间分别为7.05±0.98、7.22±0.96s,超声乳化能量分别为(17.01±1.89)%、(16.89±1.53)%(P>0.05); 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LogMAR)显著降低(P<0.001),散光程度加重(P<0.001),微切口组术后1d,1wk时裸眼视力及散光程度优于标准切口组(P<0.05); 两组患者术后1d,1wk,1、3mo内皮细胞密度显著降低(P<0.05),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中央角膜厚度增大,两组间各时间点比较均无差异(P>0.05); 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标准切口组患者1眼出现一过性高眼压,药物治疗后眼压恢复正常。

结论: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与标准小切口手术均对内皮细胞形态及功能有一定影响,但两者无明显差异,但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可缩小手术切口,降低术源性散光程度,术后恢复快,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陆士恒  张忆  吕骄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6):1170-1171
目的:观察角膜地形图引导下3.0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前后患者角膜散光的变化。方法:在角膜最大曲率子午线上做3.0mm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术前散光度数≤1.0D的144例156眼术前、术后3mo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手术前后角膜地形图散光的变化。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3.0mm角膜透明手术切口的术源性散光为0.77±0.53D。患者手术前后的散光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散光变化具有相关性(r=-0.69,P<0.01)。术前角膜散光≤0.25D者术后散光增大,其余组术后散光变小。结论:利用角膜地形图定位手术切口位置,可以改变超声乳化术后的角膜散光。对于散光范围在0.37~1.0D的患者更适合3.0mm的透明角膜切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