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建  仲润生 《四川中医》2013,(11):10-11
仲润生主任认为阴黄的病因固由于外感、内伤、误治等所致寒湿引起,但其本乃由于脾肾阳虚,脾肾阳虚之因有五。阴黄与阳黄的辨证要点不能单以黄色鲜明与否来判定,无论黄色鲜明与否,但见脘腹痞胀、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细迟等,则为阴黄无疑。基于阴黄乃阳虚为本,寒湿为标,故立方遣药,应标本兼顾,治脾之药应补、运兼施,尤重运脾,运脾之药,则贵在轻灵。  相似文献   

2.
茵陈蒿汤在阴黄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茵陈蒿汤在阴黄中的应用郭海平,刘安祥解放军289医院(043014)主题词黄疸/中医药疗法,茵陈蒿汤/治疗应用,阴黄茵陈蒿汤由茵陈、大黄、栀子等3味药组成,古人用其治疗阳黄,其效甚捷,但因其药物组成均为苦寒之品,阴黄多不采用,经临床验证此方在阴黄的治...  相似文献   

3.
阴黄辨治探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阴黄辨治探源湖北中医学院(430061)张赤志,陆定波关键词:阴黄,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张景岳说:“凡病黄疸,而绝无阳证阳脉者,便是阴黄”。阴黄误以阳黄,袭用苦寒攻伐,则更伤已衰之正气,甚者可随药而毙,故须把握阴黄证治规律。1湿重于热──阴黄初期阶段...  相似文献   

4.
阴黄辨治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祖国医学对阴黄的认识可上溯到隋代。《诸病源候论》首先提出阴黄概念,但隋代之“阴黄”属热毒之范畴,与后世学者所论不同,故而渐被扬弃。历代医家不断研究阴黄,汉代张仲景对阴黄的辨治作出了重要贡献,宋代韩祗和、元代罗天益则有专篇著述,近代诸多学者又有发挥与创见。然现代阴黄之定义比典籍所述之内涵狭窄得多,与前人对阴黄的理解差异甚著。按中医理论定义规则,阳黄属实属热,阴黄应属虚属寒;而现在将阴黄定义为脾虚与寒湿,除此之外的证型必然会游离于黄疸概念之外,显然此种定义法存在缺陷,其辨证思维自然会受到影响与掣肘,故阴黄之概念需要充实与完善,阴黄之辨证亦有待发展与提高。  相似文献   

5.
郭华丽  陈梨 《山西中医》1997,13(5):19-20
瓣证治疗阴黄证60例,共分4列:寒湿阻遏、肝寒血凝、瘀血停积、脾虚血亏。结果:临床治愈32例,占53.33%;显效12例,占20%;好转10例,占16.67%;无效4例,占6.67%;死亡2例,占3.33%;总有总效率为90%。  相似文献   

6.
周春梅 《四川中医》2002,20(6):47-48
将五年来本人在临床上诊治的阴黄病人64例,运用辨证分型治疗方法,疗效较为满意,总有效率91%。  相似文献   

7.
“阴黄”一名最早见于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认为黄疸分阴黄、阳黄,首见于宋·韩祗和的《伤寒微旨论》,有专篇《阴黄证篇》,与其时间相近的宋代医家窦材在其《扁鹊心书》中将阴黄、阳黄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元代医家罗天益在韩、窦二位医家的研究基础上,对阴黄、阳黄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明·张景岳对黄疸及阴黄、阳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至此,阴黄、阳黄理论已基本完善。罗天益所论阳黄是“身热不大便,而发黄者,用仲景茵陈蒿汤”,若是阴黄“皮肤凉又烦热欲卧水中,喘呕脉沉细无力而发黄者,治用茵陈四逆汤”(《卫生宝鉴·发黄》);而张景岳所论“阴黄证,多由内伤不足,不可以黄为意,专用消利,  相似文献   

8.
阴黄1例治验     
1 病案介绍患者汪××,女,61岁,家庭妇女,香港人。初诊日期:1991年7月30日。黄疸持续不退8月余。患者于1990年11月因黄疸、衄血、腹水经香港某医院诊为“亚急  相似文献   

9.
肝炎阴黄辨治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明 《江苏中医》1998,19(12):51-51
  相似文献   

10.
关于界定现行统编教材《中医诊断学》中阴黄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肝病中属阴黄病例的临床观察并复习有关文献,从而对阴黄的定义与病机,以及由此涉及黄疸概念等予以厘定。方法由专人负责阴黄的诊断观察,并从106例阴黄病例中随机抽出22例,然后从按设计收集的临床资料中选择目黄、面黄、舌脉象及有特征性的症状、体征与血清总胆红素等进行统计并作八纲辨证分析。结果所有观察病例,除面或面身色晦外,目色一概为淡黄或深黄,同时伴小便淡黄或深黄如茶色。兼(或兼)不同程度的乏力、纳差、恶心、腹膨胀、便秘,以及蜘蛛痣、肝掌、腹膨隆而无畏寒肢凉、腹部冷痛、踡卧,以及分泌物或排泄物的澄澈清冷等。舌多暗红、淡紫,苔多黄、黄腻、白腻、薄白,脉多弦。结论黄疸者,不必面、目、身三部黄染悉具,而以目淡黄或深黄为诊断要点。其中,面或面身色晦者为阴黄,但非目前《中医诊断学》教科书普遍认为的由寒湿所致。  相似文献   

11.
阳黄转为阴黄病机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医把黄疸分为阴黄与阳黄。阳黄者 ,以面目黄色鲜明 ,病程较短为临床特点 ,多由湿热或疫毒引起 ;阴黄者 ,以面目黄色晦暗 ,病程较长为特点 ,多由寒湿或瘀血引起。临床上由阳黄渐变为阴黄者屡见不鲜。这与湿热疫毒变异 ,体质虚弱无力祛邪等因素有关。张仲景在《伤寒论》中 ,把这种情况称之为“寒湿发黄”,原因是“伤寒发汗已 ,身目为黄 ,所以然者 ,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治疗时“不可下也 ,于寒湿中求之。”《金匮要略》中提出的茵陈术附汤 ,是对这一病证的补充 ,临床一直沿用至今。笔者从中西医角度 ,将阳黄转阴黄的机理分析归纳如下。1 …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临床72例阴黄患者的治疗观察,探讨脐火疗法在治疗阴黄病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临床72例阴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比对照组增加了脐火疗法,1个月后对ALT、AST、TBIL、ALB、PT等指标上进行监测对比。结果治疗组对ALT、AST、TBIL、ALB、PT等指标上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脐火治疗对于乙肝、肝硬化所致的阴黄患者,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3.
阴黄 ,作为黄疸的一个证型 ,其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均较复杂。近年来 ,国内学者对此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和探讨 ,现分述如下。1 病因病机1 1 古代医家对阴黄病因病机的认识远在秦汉时期 ,已知黄疸为湿热所引起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有“湿热相搏……民病黄疸”的论述。隋·巢元方提出“阴黄”这一名词后 ,迄今亦为广大医家所采用。潘雪飞[1 ] 将古代医家对阴黄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归纳为 7种 :①寒湿说 ;②热毒说 ;③脾阳虚说 ;④脾肾虚寒说 ;⑤肾衰说 ;⑥气血衰败说 ;⑦瘀血说。1 2 近代医家对阴黄病因病机的认识1 2 1 祖国医学对阴…  相似文献   

14.
阴黄辨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时雄 《光明中医》2002,17(2):19-20
黄疸病为常见病、多发病。临证时又常将其分为阳黄、阴黄。按中医理论 ,阳证属实属热 ,阴证属虚属寒。因此 ,阴黄当属虚寒证范畴。虽然历来对阴黄认识颇不一致。但终究不能游离于阴黄属虚寒证这一概念之外。兹仅就笔者对阴黄的认识略陈管见。1 阴黄的病因病机黄疸的病因有内外两个方面 ,外因多由感受外邪 ,饮食不节所致。内因多与脾胃虚寒、阳气不足有关。两者互相关联。黄疸的病机关键是湿。正如《金匮要略·黄疸病》指出 :“黄家所得 ,从湿得之。”因此阴黄的发病与湿邪有密切的联系。1 1 感受外邪 :外感湿浊疫毒之邪 ,从表入里 ,郁而不…  相似文献   

15.
祖国医学对黄疸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文献中黄疸亦称“黄瘅”,是指以面、目、身肤熏黄 ,小溲黄赤为特征的疾患。它与西医学中的黄疸含义相同 ,包括西医中的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 ,以及凡是引起血中胆红素异常升高的疾病。在二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 ,中医学对本病已有最早的记载 ,且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而增添新的认识和治疗手段。1 关于黄疸的病名黄疸之名 ,最先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 ,安卧者 ,黄疸 ;……目黄者曰黄疸。”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治》中将黄疸进一步分为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等 4种 ,其文曰 :“谷气不消 ,胃…  相似文献   

16.
自《诸病源候论》出现“阴黄”一名以来,历经宋代韩祗和、窦材,元朝罗天益,明朝张介宾等医家而理论成熟。阴黄、阳黄是根据阴阳学说对黄疸的分类,这一理论历史上有先进性,但存在明显的缺陷。  相似文献   

17.
阴黄属各型黄疸型肝炎中的一个证型,多见于乙型肝炎,目前西医治疗主要是抗病毒、护肝、改善微循环、对症处理,但疗程长,退黄效果欠佳,肝功能恢复慢且常有反弹。笔者采用茵陈黄芪汤合丹参注射液治疗40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我院住院及门诊病人,按1990年(上海)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诊断为慢性黄疸型肝炎,  相似文献   

18.
19.
阴黄的病因病机及其辨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疸为临床常见病证,其中阴黄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辨证治疗也有一定难度。究其病因病机属本虚标实,阳虚为本,寒湿为标;辨主详审病情,四诊合参,综合分析,关键在于有寒湿之确据;治疗应标本兼顾,温化寒湿,注意用药轻灵,健脾运脾,难图速效,贵在守方缓治。  相似文献   

20.
阴黄重症临证例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某 ,女 ,5 2岁。两年前因胆石症和右股骨颈骨折行手术两次。半月前肌肤、巩膜黄染至医院检查。B超提示 :肝内胆管结石、总胆管内见 19× 12mm结石回声团声、胆管扩张、腹腔异常积液。肝功能 :黄胆指数值 117mmol/l,血浆总蛋白低 ,白蛋白 2 7g ,球蛋白 4 7g ,比例倒置 ,要求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