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目的]用心导纳微分环(CADL)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进行心功能检查,以便确定AMI患者的CADL变化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AMI诊断标准的患者30例(男22例,女8例),对他们进行CADL的检测。[结果]30例AMI患者中有28例CADL的I相面积及总环面积减小;Ⅰ相离心支出现切迹、缺蚀或波浪状改变;Ⅴ相面积增大,环形变异率高达90%。[结论]CADL的环形变化可以较临床表现更早地发现心功能异常,对指导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心导纳微分环对冠心病高血压患者的心功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冠心病、高血压患者心导纳微分环 (CADL)的环体面积变化、环形改变的特点及差异 ,进而评价其左心功能 ,为配合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用心导纳微分环 (CADL)对30例正常人、30例冠心病、30例高血压患者作左心功能检测。从检测结果中选取CADL的总环面积、I相面积、III相面积、V相面积及I相离心支的改变程度 5项指标 ,比较 2个患者组与正常组以及 2个患者组之间的差异。 [结果 ]冠心病、高血压组与正常组比较CADL的总环面积、I相面积均较正常组明显减小 ,III、V相面积较正常组亦明显增大 ,有显著差异 (P <0 .0 1 ) ;另外 ,2个患者组中CADL环的I相离心支都程度不同的出现切迹或波浪状改变。这些改变与正常组的CADL环形有明显不同 ,在两个患者组间则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结论 ]CADL的环体面积及环形变化可反映左心功能的变化 ,其敏感度高于心电图。从左心功能受损程度上看以冠心病组最为严重 ,高血压组次之。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57例常见先心病(PDA、VSD、ASD、TOF)患儿及60例正常儿童心导钠微分环(CADL).结果显示:先心病CADL环体缩小,形态无明显变异,C相、E相和总环体的面积及校正值较对照组减小,TOF组时间指数及校正值较对照组增大.四种先心病变化趋势相同,但右→左分流较左→右分流变化更为显著.CADL能反映先心病血液动力学变化,对判断心功能、指导治疗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导纳微分环形态在主动脉瓣闭锁不全及高血压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XIB-ⅡB型心功能自动检测仪对主动脉瓣闭锁不全及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与正常人进行测试。并对其心导纳微分环形态进行了对比。结果 与正常人相比。主动脉瓣闭锁不全及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心导纳微分环形态异常,有非常明显的特征。结论 心导纳微分环的形态变化特征为心导纳微分环的异常图形为临床诊断主动脉瓣闭锁不全等心血管疾病提供了一种参考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用心导纳微分环(CADL)、肺导纳微分环(PADL)诊断瓣膜病。方法:选择经彩色超声多普勒,MRI检查确诊的瓣膜病患者60例,其中二尖瓣关闭不全,二尖瓣狭窄的患者30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30例,对他们进行CADL和PADL的检测,结果:60例瓣膜病患者中有51例的CADL或PADL环形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异,变异率占85%,其中二尖瓣关闭不全者的15例中有12例CADL的Ⅰ相面积减小,有些还出现离心支切迹,Ⅲ相面积增大,Ⅴ向左移且面积增大,环形变异率为80%,二尖瓣狭窄者的15例中有14例,PADL的Ⅰ相面积减小,Ⅲ、Ⅴ相面积增大,环形变异率占93%,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者的20例中有17例CADL的Ⅰ相末尾切迹明显,Ⅰ、Ⅲ相面积增大,环形变异率为85%,主动脉瓣狭窄者的10例中有8例CADL的Ⅰ相面积减小并出现离心支切迹或双峰,Ⅴ向左移且面积增大,环形变异率占80%。结论:上述结果提示我们,CADL,PADL作为一种无创伤性的新兴检测技术,在瓣膜病的诊断上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选择30例高血压,冠心病患者与50例正常成年人将他们心导纳微分环各相平均面积及形状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保芳  关春怡 《医学争鸣》2005,26(24):2294-2294
1临床材料 确诊为冠心病,经动态心电图(Hoher)出现町段下降,符合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诊断标准的患者30例(Ⅰ,Ⅱ,Ⅲ型各10例);正常人30例.用导纳式HD-3181血液循环自动检测仪做左心功能检查,描记心导纳微分环(CADL)并记录总环及Ⅰ,Ⅲ,Ⅴ相面积。观察CADL的Ⅰ相离心支变化.比较前述各项指标在SMI患者组与正常组之间的差异.SMI患者组与正常组比较,CADL的总环面积、Ⅰ相面积的平均值均较正常组减小,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  相似文献   

9.
利用脑血流自动检测仪,对正、异常两组人群采样,提取参数,并进行t检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利用心导纳环检测慢性心瓣膜病引起的心血管系统血流动力学改变和心功能状态变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自动心功能检测仪分别对 30例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和1 0 0例健康人进行左、右心导纳环检测 ,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检测分析表明 :显示左心功能的主要指标 ADL、ADL3/ADL、ADL5 /ADL、PEP/LVET、CI及显示右心功能的主要指标 HA/HZ、 HC/HZ在两组人群比较均有明显的差异性 ( P<0 .0 1 )。结论 :利用心导纳环测定慢性心瓣膜病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和心功能状态 ,其指标反应敏感、客观、特异性较强、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曲美他嗪与常规药物联合应用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及耐受性。方法 62例不适宜溶栓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于常规治疗1周后分为曲美他嗪治疗组(30例)和单纯常规治疗组(32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发作时间、硝酸甘油消耗量、心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发作时间、硝酸甘油消耗量均显著减少,心功能指标改善(P<0.001),但这些有益作用在曲美他嗪治疗组较对照组更明显(P<0.001)。曲美他嗪治疗组中仅2例发生轻度胃肠道反应。结论 曲美地嗪与常规药物联合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RA)对心肌细胞凋亡和心功能影响。方法:122例经急诊再灌注治疗的AMI患者,依据有无RA分为RA组(n=43)及无RA组(Non-RA组,n=79)。应用ELISA方法检测再灌注治疗成功后7天及4周血清细胞凋亡信号分子Fas/APO-1水平,1年后随访患者心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入院时心功能Killip分级无显著差异。(1)再灌注治疗成功后7天RA组血清Fas/APO-1浓度与Non-RA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4周时RA组血清Fas/APO-1浓度明显高于Non-RA组(P<0.01);(2)AMI再灌注治疗成功1年后,RA组心功能NYHA分级高于Non-RA组(P<0.001)。结论:AMI患者早期成功地进行再灌注治疗,但发生RA患者,心肌细胞凋亡重,远期心功能较未发生心律失常患者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 ,以指导对其合理的治疗。方法 :选择首次Q波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患者 5 3例 ,随机分为介入治疗组 (A组 )和药物治疗组 (B组 ) ,A组病人于AMI后 2~ 4周行冠脉造影并证实存在梗塞相关血管 (IRA)而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及支架植入术 ,其他治疗同B组。常规检查血压、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等 ,并于半年后复查 ,随访半年内心脏事件发生情况。超声心动图主要观察室壁运动指数 (WMI)、左室射血分数 (LVEF)、左室中部的最大收缩期流速 (Vp)及二尖瓣舒张晚期与早期峰值流速之比值 (A/E)。结果 :A组的 3 2例病人PTCA及支架植入均获成功 ,且达 3级TIMI血流。半年后 ,A、B组各失访 2例 ,剩余病人中 ,A组 (3 0人 )和B组 (19人 )随访前后在心率、血压、血糖及血脂方面无明显差异 (P >0 .0 5 )。与梗塞后 2~ 4周比较 ,B组Vp、A/E、WMI及LVEF无改善(P >0 .0 5 ) ,而A组Vp、A/E及WMI均有显著改善 (P<0 .0 5 ) ;半年后 ,B组病人再梗塞、室壁瘤形成及心功能(NYHA)ⅢⅣ级者均高于A组 (P <0 .0 5及P <0 .0 1) ;A组与B组比较 ,Vp、A/E、WMI及LVEF均存在明显差异 (P <0 .0 5及P <0 .0 1) ,但两组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表现及超声心动图特点。方法对1993年1月至2005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1 13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年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年龄<40岁)男性多于女性,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腔大小改变不明显,大部分患者心功能正常。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年龄≥75岁)男性与女性发病率基本一致,症状多不典型,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重构者较多,心功能多降低。40~74岁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表现介于两者之间。结论年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功能及结构改变不明显,预后较好。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功能及结构改变明显,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造影(CAG)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征、可能的发病机制及预后。方法:对838例临床诊断为AMI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AMI患者临床特征,并进行随访观察预后。结果:838例AMI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正常42例,占5.0%,CAG正常组年龄、既往心绞痛病史明显低于CAG异常组(P〈0.05),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史较异常组明显降低(P〈0.05),吸烟、起病前诱因较异常组显著增多(P〈0.01)。CAG正常组预后较好,发生心衰及总心血管事件少(P〈0.05)。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心肌梗死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冠状动脉痉挛或微小斑块破裂形成血栓,继而发生血栓自溶而致造影无异常,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无并发症的AMI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45例,按无并发症AMI康复程序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对照组45例,实施传统护理方法.结果 康复组平均步行距离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焦虑、便秘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  相似文献   

17.
陈海华 《中外医疗》2012,31(10):9-10
目的探讨急诊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0年3月至2011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急诊就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65例,所有患者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给予溶栓治疗,分析治疗疗效。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结果显示,显效35例(53.8%),有效25例(38.5%),无效4例(6.2%),死亡1例(1.5%),治疗总有效率为92.3%。患者病情稳定后送至上级医院进行介入治疗。结论急诊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早期给予溶栓治疗。患者发病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疗效,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近4年内本部接诊的3例40岁以下青年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临床特点及有关危险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达到早期治疗和预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总结我院近10年来冠心病监护病房住院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合并的心律失常。结果提示,心律失常仍然是AMI中较常见的并发症,但是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却明显减少,而窦性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律失常相应增多。前壁心肌梗塞最易合并窦性心动过速,下壁心肌梗塞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常见。不仅室上性心律失常与泵衰竭有关,室性心律失常同样也与泵衰竭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胸导联U波倒置在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入院ECG胸导联上有无U波倒置,将41例首次前壁AMI病例分成A组(n=11)和B组(n=30)。测量住院期间ST段抬高导联数(NST)和异常Q波数目(NQ)、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峰值(PCPK)和Kilip心功能分级。结果A组NST、NQ、PCPK和Kilip分级均显著低于B组(NST:3.6±1.57对4.8±1.19,P<0.02;NQ:2.9±1.70对4.3±1.24,P<0.01;PCPK:1505±689IU对2919±1375IU,P<0.005;Kilip分级:1.6±0.69对1.8±0.94,P<0.005)。结论在前壁AMI中,入院ECG胸导联U波倒置可能是梗死面积较小和心功能较好的心电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