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表里双解大黄不具解表功用,仲景将大黄伍入解表或和解剂中,表里双解,使邪从表里同去。桂枝加大黄汤和大柴胡汤是其代表。《伤寒·太阴病》篇云:“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桂枝加大黄汤乃桂枝汤倍芍药加大黄而成,用于太阳病误下,表证未解,而邪陷阳明。方中桂枝汤解未解之表,“加大黄以润胃通结而除其大实之痛,此双解表里法也”(柯韵伯)。仲景虽将其列入太阴病篇,实属太阳阳明同病。大柴胡汤见于《伤寒·太阳病》篇:“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2 79条云 :“本太阳病 ,医反下之 ,因而腹满时痛者 ,属太阴也 ,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大实痛者 ,桂枝加大黄汤主之。”由于本证中有“大实痛”,方中又有大黄一药 ,因而许多注家多把本条释为太阳误下 ,邪陷太阴 ,外搏阳明。笔者通过《伤寒论》的学习 ,感到此说与原文精神不符 ,因不揣浅陋 ,试析如次。1 伤寒注家的几种见解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腹满时痛 ,与桂枝汤以解表 ,加芍药以和里”;“大实大满 ,自可除下之 ,故加大黄 ,以下大实。”喻昌《尚论篇》:“误下而腹满时痛 ,则其邪已入阴位 ,所以属在太阴也 ,仍用桂枝解肌之法”;“…  相似文献   

3.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出自《伤寒论·太阴病篇》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河北中医》1980年4期13页谌桂娥同志“对《太阴病证治》的初步认识”一文,论及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的“表里双解”  相似文献   

4.
林家坤 《河南中医》2001,21(6):31-32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载于《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篇。“本太阳病 ,医反下之 ,因而腹满时痛者 ,属太阴也 ,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大实痛者 ,桂枝加大黄汤主之。”(2 79条 )对此两方的作用 ,历代医家甚少提出异议 ,多认为桂枝加芍药汤是解表和脾之剂 ,桂枝加大黄汤为解表攻下之方。在此 ,笔者试就两方作用问题 ,略陈管见 ,以就正于同道。1 桂枝加芍药汤能否解表的问题桂枝加芍药汤是由桂枝汤加重芍药的用量衍变而来 ,据此 ,有的医学家认为本方有解表调中之用。如《医宗金鉴》云 :“本太阳中风 ,医以桂枝汤发之而反下之 ,因而邪陷入…  相似文献   

5.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载《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279条)对此两方的作用,历代医家甚少提出异议,多认为桂枝加芍药汤是解表和脾之剂,桂枝加大黄汤为之解表攻下之方。在此,笔者试就两方作用问题,略陈管见,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279条曰:“本太阳病,医反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部分医家因为本证中有“大实痛”,在治疗上又用大黄一药,遂将“大实痛”看作是太阴病转出阳明腑实  相似文献   

7.
桂枝加芍药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桂枝加芍药汤药用:“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此方再加大黄二两,则为桂枝加大黄汤。  相似文献   

8.
桂枝加大黄汤出自《伤寒论》第 2 79条 :“本太阳病 ,医反下之 ,因而腹满时痛者 ,属太阴也 ,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大实痛者 ,桂枝加大黄汤主之。”究竟何谓大实痛 ?大实痛是属太阴还是属阳明 ?古今诸多医家俱认为该方“大实”是实在阳明。桂枝加大黄汤是为表解太阳里泻阳明而设。笔者认为桂枝加大黄汤证病机为阳明大实之说于理欠妥 ,兹析如下。1 在仲景诸方中 ,不要一见大黄就认为是苦寒通大便。温习大黄的性味不难看出 ,大黄味苦性寒 ,除独行气分 ,更善走血分。《神农本草经》中大黄“味苦主下瘀血 ,血闭寒热 ,破瘕积聚……”《日华子本草》…  相似文献   

9.
<正> 桂枝加大黄汤原出《伤寒论》279条,文中叙证简单,文字省略,致使历代医家见解不一,诸如方有执认为太阳兼阳明病,喻嘉言倡太阳病初陷太阴之说,王晋三说成太阴转属阳明病等。我认为当属太阴脾实,故略陈管见。一、从原文析之:《伤寒论》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原文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笔者就本条谈两点看法:一是本条证是否兼有表证;二是大实痛产生的机理。一、是否兼有表证原文指出:“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属太阴也,是属自注文。《伤寒论》中此种笔法屡见不鲜,道出了本条的病机,  相似文献   

11.
浅析《伤寒论》279条之实质意义及归属037006山西省大同市基建职工医院费吉,周益新《伤寒论》279条言“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历来对本条争议颇多,莫衷一是,主要有三个方面,一...  相似文献   

12.
太阴篇虚寒证太阴病的下利,大多不渴,不欲饮。仅以口不渴,不欲饮,做为脾胃虚寒的下利,也不足为凭。如葛根汤证的下利,病机在表,里热不甚的不渴。和太阴病下利日久,津液耗伤,也会出现口渴。必须兼有太阴之腹满不痛,呕吐不食,脉弱等互参。误下变证桂枝加芍药汤: 太阳病误下,不见结胸,气痞等变证。由于患者平素脾阳不振,又损中阳。出现中焦虚寒之腹满时痛,故用桂枝以鼓太阳陷入太阴之邪。倍芍药滋脾阴而除满痛。桂枝加大黄汤: 肤满大实痛,兼有大便秘结,有实可攻的症状。用桂枝领出陷入的阳邪,加大黄微导其滞。  相似文献   

13.
正桂枝加芍药汤载于《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篇,曰:"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历代医家多认为此方外解太阳之表,内调太阴之虚,治疗太阴腹满时痛,伴呕吐、下利之脾虚寒湿证。笔者随傅元谋老师门诊时,常见傅老师用此方治疗脾病失运,腐秽不下之证,究其原因,总结如下。1据《神农本草经》载芍药之功用,分析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药汤由桂枝汤原方倍用芍药组成。芍药入药首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六经病篇皆有下利,对于下利的治疗,明确用方的条文42条,涉及方剂32首,从太阴病篇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切入,再联系《伤寒论》其余篇章,探讨下利治疗中怎样使用大黄、芍药。希望借此加深对经方的认识,为现今临床治疗下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诊余随笔     
一、芍药甘草汤治腹痛《伤寒论》之芍药甘草汤,是一首柔肝缓急,治疗腹痛、手足拘挛疼痛的有名方剂,诚如《医学心悟》所云:“芍药甘草汤治腹痛如神”。有人认为该方是主治虚痛,如小建中汤重用芍药,治疗“虚劳里急……腹中痛……”;亦有人认为是治实痛,如《本经》称芍药“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名医别录》谓芍药能“通血脉、散瘀血”。实则张长沙用斯方治腹痛,虚实皆可,惟配伍不同耳。黄芪建中汤治“虚劳里急,诸不足”,芍、甘配饴糖、黄芪,是治虚痛者也;桂枝加大黄汤则是“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散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  相似文献   

16.
仲景疗外感诸证之方为后世医家所推崇,皆因其功效理想,运用得当得心应手。仲景用方独具匠心,复方稍变则有新意。如:桂枝汤治太阳中风证。桂枝加入参汤治太阳病里虚寒挟表热而作协热利证。桂枝加芍药汤又治太阳误下,邪陷太阴,而见腹满时痛证。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总之一个桂枝汤的基本方出入化载十余方而各有所主,证各不一,是见经方之出入化裁是因证而变的。读《北京中医》杂志八三年四期杨震华氏“阳明经证”一案有不同认识:(一)杨氏言此证为阳明经证尚欠稳妥。邪入阳明,表已解,当身热汗出,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邪入多  相似文献   

17.
一、辨太阴病,要分清虚证实证“太阴病”篇是“六经病”篇中内容最少的一篇,仅有8条条文,主要论述足太阴脾(不包括手太阴肺)的病变。邪犯太阴,无论是误下伤脾或内伤生冷,只要出现腹满时痛、吐利不食等中阳不足之证,则是脾脏虚寒的临床表现。273条所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当是太阴虚寒证的辨证提纲。《医宗金鉴》说:“此太阴里虚,邪从寒化之证也……若以太阴虚采之满痛,而误认为太阴实热之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张喜奎教授治疗脾阴虚腹痛的经验。方法:通过跟随张喜奎教授临诊,收集总结其治疗腹痛的经验,并结合《伤寒论》对桂枝加芍药汤的认识,并附验案4则。结果:张喜奎教授对单纯的脾阴虚所致"腹满时痛"多用桂枝加芍药汤,若脾阴不足兼挟有形实邪(食滞、燥屎、结石)阻滞可用桂枝加大黄汤加减。结论:张喜奎教授运用桂枝加芍药汤治疗脾阴虚腹痛见解独到,疗效确切,值得深入学习推广。  相似文献   

19.
1初创热病理论的《素问·热论篇》《素问·热论篇》认为,“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此处“伤寒”,指广义的伤寒,包括不同季节发生的温病和暑病,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认为热病之形成是因为“人之伤于寒”。寒性收引,人体感寒则腠理闭固,阳气不得散发,“则为病热”。然四时之邪侵及人体,皆可导致病热,故此“伤于寒”之“寒”,可概括为各种外邪。热病之辨证,《热论》中首创六经分证法:太阳受病,“头项痛,腰脊强”;阳明受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少阳受病,“胸胁痛而耳聋”;太阴…  相似文献   

20.
<正> 患者为女性,49岁。1974年5月17日初诊。28年前因肠梗阻而手术治疗。术后发生肠狭窄症,经常腹痛、腹胀,天气变冷加重,腹中咕噜有声,大便溏烂。此外,二年前患过肾盂炎,并复发三次。血压经常在120/70毫米汞柱以下。体瘦,面色青,脉弱。腹部较瘪,腹直肌稍紧张,按压脐下手术创痕附近时,肠鸣噜噜。胃内多有水湿停滞的“拍水音”。作者认为腹胀、腹痛、肠鸣噜噜等是手术后肠粘连所致,且属虚寒证。《伤寒论·太阴篇》云:“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桂枝加芍药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