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基础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付梓新 《中国骨伤》2001,14(8):475-475
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手法治疗中 ,旋转手法的应用是关键 ,近几年有学者作了一些可贵的探索 ,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解剖学方面倪文才等[1] 曾对 31具尸体标本进行椎基动脉系及其对延髓、脑桥等部血循分布情况进行解剖学研究发现 ,椎动脉从出枢椎横突孔至入枕骨大孔处可谓“蜿蜒崎岖” ,共有 6~ 7个生理弯曲 ,椎动脉在其中位置相对固定。颅内椎动脉远侧段的管径约 3 0~ 4 0mm ,支配前庭神经核的基底动脉脑桥支管径仅 0 1~ 0 5mm ,支配迷路的内听动脉由小脑下前动脉分出 ,其管径平均为 0 2mm ,所以对上颈段大幅度的位移必然扭曲…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旋转手法治疗老年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60例老年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椎定位旋转手法进行治疗。结果 经随访,治愈26例,显效21例,有效13例,总愈显率为78.3%。结论 旋转手法同样适合老年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正确的操作方法及适应证的选择是确保安全及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刘兵  戴玉景 《中国骨伤》2003,16(2):81-83
目的 为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及流体力学研究资料。方法 在 3 1具成人尸体标本上对颈椎、椎动脉进行观察和测量并在选取的 2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上进行流体力学实验研究。结果 ①两侧椎动脉间距在C2 处最大 ,C5处最小。②椎动脉与C2 ,3椎间盘外侧缘的距离最大。③颈椎横突孔高度 :C5、C6 >C2 、C3,C6 >C4 >C3;上下颈椎横突孔间距 :C1,2 >C2 ,3、C3,4 、C4 ,5、C5,6 。④各颈椎间盘厚度 :C5,6 、C6 ,7>C2 ,3、C3,4 ,C5,6 >C4 ,5。⑤前屈位致双侧椎动脉引流管滴数减少。旋转颈椎超过一定角度时 ,双侧椎动脉引流管滴数出现下降 ,至旋转极限时 ,甚至完全停止。结论 旋转手法对C1、C2 、C3发病部位疗效较好 ,对下段颈椎病变、双侧椎动脉均发生病变等情况 ,手法方式要进行适当调整 ,应避免蛮力大角度的操作  相似文献   

4.
手法配合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少杰  丁建中 《中国骨伤》2003,16(5):283-284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 ,发病率仅次于神经根型 ,临床症状比较复杂。我院自 2 0 0 1年 6月 - 2 0 0 2年 2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 0例 ,疗效显著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对 6 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病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 30例。病例选择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和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2 ] 诊断标准。治疗组 :男 14例 ,女 16例 ;年龄 :2 4~ 70岁 ,平均 4 8 87岁 ;病程最短者 2d ,最长者 10年 ,平均 7 0 7个月。对照组 :男 17例 ,女 13例 ;年龄 :2 9~ 70岁 ,平均 5 2 4岁 ;病程…  相似文献   

5.
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0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和 《中国骨伤》2002,15(5):310-310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多发病、常见病.笔者自1997年1月~2000年10月采用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0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并随机设对照组60例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及其安全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立民  姚猛  孙崇毅  刘继兰 《中国骨伤》2004,17(10):580-581
目的:探讨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椎定位旋转手法进行治疗。结果:180例患者经4个月随访,治愈89例,显效73例,有效18例。结论:旋转手法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正确的诊断及适应证的选择是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旋转手法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效方法,2001年1月至2004年5月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望京医院)对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93例进行了系统观察研究,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秦新常 《颈腰痛杂志》1997,18(3):196-196
椎动脉型颈椎病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笔者自1989年以来,采用推拿手法治疗该型颈椎病156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156例中,男90例,女66例;年龄最大者79岁,最小者36岁,以45岁以上者为最多;病程最长者8年.最短者2灰。全部病例都有与颈部活动有关的发作性弦晕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表现,多数病例伴有耳鸣或恶心,均经临床及颈椎X线、脑血流图检查,确诊为推动脉型颈椎病。手法操作[1]患者滴去头部饰物,坐方凳.术者站患者前面。双手拇指文替上推眉间(印堂穴)10~20次,并交叉点按睛明、攒竹穴各2次。倒…  相似文献   

9.
穴位注射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木荣华 《中国骨伤》2002,15(7):438-439
从1997年8月以来,笔者在临床上应用穴位注射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20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
手法为主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02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孟亮  李军  肖良晋  梁英 《颈腰痛杂志》2003,24(4):242-242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的颈椎病之一 ,主要以眩晕、头痛为主的一组综合症状 ,现将我院以手法为主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10 2例资料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 10 2例中男 41例 ,女 61例 ,年龄 19~ 76岁 ,平均年龄 5 1.2岁 ;病程 2天~ 2 5年。临床症状 :眩晕、头痛 10 2例 ,上肢麻木 40例 ,颈部僵痛 60例 ,视物不清 19例 ,有体位性猝倒史 2 1例 ,X线示颈椎曲度变直或反张 78例 ,钩椎关节增生 64例 ,椎间隙变窄 60例 ,椎体后缘增生 70例。其中 76例经脑血流图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1 治疗方法(1)手法治疗1准备…  相似文献   

12.
手法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 探讨袁经琳导师经验手法治疗椎动脉型椎病的临床疗效。作用机理,方法 对随机的两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别用本手法和复方丹参进行治疗对照。结果 本手法疗法能通过纠正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异常X线表现,降低患者异常增高之血液粘度,缓解其椎动脉痉挛,从而达到明显改善其临床症状体征以及临床治愈的目的。结论 本手法安全、合理、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我们选择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CSA)诊断标准病人60例,对其治疗前后去甲肾上腺素(NA)及内皮素(ET)观察,旨在探讨旋转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NA、ET含量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益气化瘀利水方结合手法和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惠清 《颈腰痛杂志》2000,21(4):331-332
施杞教授在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中 ,采用益气化瘀利水方治疗颈椎病 ,得到广泛赞誉。为评价其疗效并推广应用 ,我们用该方结合手法和牵引为治疗组 ,西比灵为对照组 ,对 42 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伴头痛和眩晕症状进行疗效观察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患者情况 :选择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 42 0例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参考潘之清主编《颈椎病》的诊断标准。随机分组 ,其中治疗组 30 0例 ,对照组 12 0例 ,治疗组中男 12 3例 ,女 177例 ,年龄 2 6~ 6 5岁 (平均 44 .3岁 ) ,病程2月~ 18年 (平均 2 .8年 ) ;对照组中男性 45例 ,女性 …  相似文献   

15.
种书涛 《颈腰痛杂志》2006,27(4):312-313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一种常见类型。以头晕、头痛、视物模糊,或突然摔倒、心悸、恶心、甚则呕吐,颈部功能活动受限、酸痛沉胀,颈部活动时症状加重等为特点。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方式的变化,其发病率有上升和发病年龄年轻化的趋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潜在的威胁。因此对它的防治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在医学界也倍受国内外医学专家的高度重视和研究。予采用正脊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兹作一小结,望同道斧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00例,均为我科门诊20…  相似文献   

16.
高辉  叶勇军 《中国骨伤》2010,23(4):257-260
目的:比较3种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将3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男138例,女162例,年龄18~76岁,平均38.6岁)按完全随机方法分为A、B、C3组,每组100例,分别采用旋牵手法(每周1次,每次30min,4次为1个疗程)、旋转扳法(每周1次,每次30min,4次为1个疗程)和颈椎牵引法(每日1次,每次30min,重量5~10kg,10次为1个疗程)治疗,3组均治疗1个疗程,治疗6个月后采用疗效评定标准对疗效进行评定,并观察颈椎曲度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血流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在6个月以上。颈椎曲度(C2-C7Cobb角)改变:A、B、C组分别改善(1.82±0.88)°、(0.12±0.06)°、(0.56±0.22)°,A组优于B、C组(P0.01和P0.05),B组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TCD检测:A组与B组相比,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血流均明显改善(P0.01);A组与C组相比,LVA、RVA、BA血流也均有改善(P0.05);B组与C组相比,LVA、RVA、BA血流改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相比LVA、RVA、BA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疗效:A组治愈36例,显效36例,有效20例,无效8例,优良率92%;B组治愈6例,显效20例,有效10例,无效64例,优良率36%;C组治愈10例,显效26例,有效8例,无效56例,优良率44%,3组优良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3种治疗方法均能通过改善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流量,颈椎曲度而减轻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症状,但旋牵手法优于旋转扳法、颈椎牵引法,其远期疗效还需更长时间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7.
熊焱昊  杜宁  陈伟珍 《中国骨伤》2006,19(4):207-210
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之间颈椎旋转、半失稳的关系。方法:本组112例,其中椎动脉型38型、交感型36例、神经根型38例,应用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在X线正位片上测量患者每个颈椎椎体的旋转度和在侧位片上测量椎体半失稳的位移距离。结果:在C6旋转度上,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型颈椎病均与神经根型颈椎病有统计学差异(P<0·01),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型颈椎病间的C2旋转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椎动脉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间的C4旋转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椎体半失稳的位移距离和椎体半失稳率上,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型颈椎病均与神经根型颈椎病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型颈椎病中椎体半失稳和颈椎旋转是它们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神经根型颈椎病中不是发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1],对人类健康造成很大危害。近年来,如何找到一种经济、简便、无创、准确的治疗方法,成为本病研究的焦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手法诊治中的重要作用,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诊治提供思路。方法:2007年5月至2010年12月,研究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的患者(观察组,53例)和正常人(对照组,30例)的颈椎MRA中椎动脉走行及管径情况,其中观察组男19例,女34例;年龄26-72岁,平均(52.51±11.29)岁;对照组男10例,女20例;年龄25~70岁,平均(48.11±12.21)岁。比较两组受试者椎动脉走行及管径异常发生率的差异性,并结合X线、MRI、MRA资料对观察组的椎动脉走行及管径异常改变的因素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椎动脉走行及管径异常的发生率达81.13%(43/5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椎动脉走行及管径异常改变形式较复杂和多样化,其中以局部迂曲狭窄最为常见,累计占47.18%(25/53);局部迂曲狭窄因素以椎间关节错缝为主,占43.41%(23/53)。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容易发生椎动脉走行及管径异常改变,而MRA可有效诊断椎动脉的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20.
早在1926年,Barre和Lieou就提出颈椎病变可刺激交感神经并致椎动脉受累,所出现的症状称之为Barre-Lieou综合征。1933年Dekleyn等指出,眩晕、头晕、肢体无力、猝倒发作与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brobasilar ischemia,VBI)有关,称为“颈性眩晕”、“椎动脉缺血综合征”。国内先后于1984年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