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1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患者血清肌钙蛋白Ⅰ(cTnⅠ)的浓度变化情况及其评价溶栓再通的价值. 方法 66例AMI者均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应用ELISA法测定cTnⅠ值. 结果溶栓再通组52例,溶栓未通组14例,两组的cTnⅠ释放大部分存在双峰,溶栓再通组第一峰时(11.34小时±3.30小时)、第二峰时(23.80小时±12.43小时)比未通组相对应的时间明显提前(P<0.05),cTnⅠ第一峰时比CK-MB峰时提前.以cTnⅠ第一峰值到达时间≤14小时判定溶栓再通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2.31%、64.29%及66.5%. 结论在大多数AMI者血清cTnⅠ释放呈双峰,其第一、二峰值到达时间在溶栓再通组前移,血清cTnⅠ≤14小时作为评价溶栓再通与否,有一定的判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时,血清肌钙蛋白Ⅰ(cTnⅠ)浓度变化,探讨其对溶栓疗效的判定价值。方法选择AMI患者53例,26例接受溶栓治疗。采用OPUS自动生化分析仪,以ELISA法测定cTnⅠ浓度。结果显示:(1)从发病到达cTnⅠ峰值时间,22例溶栓再通组(15.7±3.9小时)比4例溶栓未通组(22.0±2.31小时)及27例未溶栓组(26.2±11.1小时)均明显提前(P<0.05)。(2)血清cTnⅠ峰值水平在溶栓再通组(328.0±245.2μg/L)比溶栓未通组(170.5±50.2μg/L)及未溶栓组(130.73±100.03μg/L)明显增高(P<0.01)。(3)以cTnⅠ峰值到达时间≤18小时判定AMI后溶栓再通,其敏感性、准确性(分别为72.7%和73.1%),均高于CK-MB≤14小时(分别为63.6%和65.4%),特异性二者相同(均为75%)。结论血清cTnⅠ水平,在AMI溶栓再通患者中峰值时间前移,其≤18小时对AMI溶栓再通具有一定的判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清肌钙蛋白T(cTnT)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的释放特点及其对AMI溶栓后的疗效判定。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对28例AMI患者进行动态血清cTnT观察,同时测定CK及CK-MB。结果 溶栓2小时阳性率为67.9%、发病8小时至5天为100%、发病7、9、11、13、15、17、19天分别为92.9%、82.1%、67、9%、60.7%、39.3%、21.4%、7.1%。明显比CK和CK-MB持续时间长。cTnT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敏感性为100%。溶性再通组15例呈双峰曲线,4例呈单峰曲线,双峰者首峰与次峰比大于2,单峰都在24小时以内出现。未通组双峰3例,单峰6例,双峰者首峰与次峰比不大于2,单峰多在4~5天内出现。把首峰与次峰之比(或第24小时内峰值与第4日峰值之比)大于2,作为溶栓再通指标的敏感性为89.5%,特异性为100%。结论 血清中cTnT动态变化对AMI的诊断及溶栓治疗效果的评定均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105例患者采用尿激酶天普乐欣150万~200万U/半小时内静脉溶栓。结果:再通组CK、CK-MB及TnT峰值时间(小时)分别为12.46±1.16、11.75±1.29及12.66±1.37,明显早于未通组(P<0.001)。上三项峰值浓度仅TnT值(μg)再通组(14.145±2.6110)显著高于未通组(8.673±1.616),p<0.05。峰值相对浓度再通组与未通组TnT显著高于CK-MB(P<0.001)。以TnT早期峰时≤16h,TnT 12h/24 h≥1.0及TnT 12h/24h≥0.8作为判断溶栓再通的的指标。表1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内皮素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溶栓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和内皮素(ET)的变化。方法 :将 4 5例AMI患者根据溶栓情况分为常规治疗组、溶栓未通组和溶栓再通组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3组患者梗死后不同时间 (4、6、8、10、12、14、2 4、16 8h)的血浆CGRP和ET水平。结果 :溶栓再通组血浆CGRP和ET峰值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和溶栓未通组 (P <0 .0 1) ,且峰值出现时间提前 2h。结论 :AMI患者溶栓再通后CGRP和ET峰值提高 ,且时间提前 ,CGRP和ET可作为溶栓再通和评价梗死范围的一种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内皮素 (ET)和一氧化氮 (NO)水平的影响。方法 :治疗组 32例 ,采用尿激酶 15 0万U于 6 0min内静脉滴注 ,分别测出治疗前及治疗后溶栓再通组 (18例 )和未通组 (14例 )ET和NO水平的动态变化。对照组 2 0例 ,测治疗前ET和NO水平。结果 :①治疗组的ET水平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NO水平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②溶栓再通组的ET、NO水平显著增高 ,峰值分别是 196 .2 8± 2 0 .14ng/L和5 6 .82± 13 .6 2 μmol/L ,显著高于溶栓未通组的峰值 (ET 112 .18± 15 .2 2ng/L和NO43.87± 10 .12 μmol/L ,P <0 .0 5 ) ;③再通组ET和NO峰值提前 ,都在溶栓后 2h ,而溶栓未通组ET和NO峰值均为溶栓后 6h。结论 :①ET/NO代谢失衡是构成AMI发生的一个重要机制 ;②溶栓后NO水平升高可拮抗再灌注损伤引起的ET水平增高。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冠状动脉再通的酶学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50例,其中28例在冠状动脉造影(冠造)下进行溶栓治疗或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另有22例接受住院常规治疗。全部病例均系列测定血清肌酸肌酶(CK)及肌酸激酶MB同工酶(MB-CK)。结果显示,冠状动脉再通时血清CK及MB-CK水平骤升,峰值距AMI发病时间提前。MB-CK峰值距AMI发病时间≤14小时,提示与梗塞相关的冠脉再通,其敏感性为90.0%,特异性为87.5%;CK峰值距AMI发病时间也可用于判别AMI静脉溶栓后与梗塞相关的冠脉再遁,但其敏感性与特异性比MB-CK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内皮素(ET-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栓素A2(TXA2)、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病例组32例,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分别测出溶栓前后再通组和未通组ET-1、NO、hs-CRP、TXA2水平的动态变化。正常对照组测空腹ET-1、NO、hs-CRP、TXA2水平。结果病例组ET-1、hs-CRP、TXA2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NO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溶栓再通组的ET-1、NO、hs-CRP、TXA2水平显著增高,且峰值显著高于溶栓未通组的峰值(P<0.05);再通组ET-1、hs-CRP、TXA2和NO峰值提前,都在溶栓后3 h,而溶栓未通组峰值均为溶栓后5h。结论 ET-1、hs-CRP、TXA2和NO相互作用,参与了AMI的循环炎症反应和再灌注损伤,可作为判断AMI病情及溶栓治疗再通的可能指标。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再通对左室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及脉冲多普勒方法分析44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溶栓再通,未通对左室功能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A组为20例健康人,男18例,女2例,年龄48~70岁,平均56.7岁。B组为14例AMI溶栓再通者,C组为10例未通者,两组溶栓者男23例,女1例,年龄45~78岁,平均55.7岁,再通组溶栓时间距发病时间<6小时的共13例,未通组8例>8小时,D组20例为AMI未溶栓者,男19例,女1例,年龄51~72岁,平均55.2岁。AMI均有典型心电图改变及酶学诊断依据。1.2 方法溶栓疗法根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的AMI溶栓疗法参考方案[1],采用国产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溶栓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4月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37例AMI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根据梗死相关血管是否再通而将其分为再通组(n=27)与未通组(n=10),并选择20名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对照组于入组时、AMI病人于溶栓前后检测血清CTGF水平。结果溶栓前再通组及未通组血清CTGF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通组病人溶栓后血清CTGF水平较溶栓前明显下降,未通组病人溶栓后血清CTGF水平较溶栓前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动态观察溶栓前后血清CTGF水平对判断病人溶栓疗效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清肌红蛋白 (Mb)、肌钙蛋白T(cTn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效的早期判定价值。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 32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的Mb、cTnT、CK MB浓度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再通组 ( 1 8例 )和溶栓未通组 ( 1 4例 )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组Mb、cTnT和CK MB达到峰值浓度的时间明显较未通组提前 ( P <0 .0 5) ,其中Mb较cTnT和CK MB峰值出现更早 ,分别为( 7.4± 2 .5)h、( 1 3.7± 4.1 )h和 ( 1 4.4± 2 .7)h (P <0 .0 1 ) ;Mb的诊断敏感性 ( 79% )与诊断效率( 87% )明显高于cTnT( 6 0 %、75% )和CK MB( 47%、6 7% ) (P <0 .0 1 )。结论 血清Mb、cTnT和CK MB水平及其变化可以较好地早期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再通 ,其中Mb较cTnT及CK MB具有更好的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 QRS记分 ( QRSS)评估急性心肌梗死 ( AMI) ,早期溶栓治疗效果的价值。方法 选择符合 WHO AMI诊断标准的患者 6 7例 ,其中无溶栓适应证未溶栓 (无溶栓组 )者 2 1例 ,有溶栓适应证 (溶栓组 )者 46例 ,给予尿激酶 15 0万 U溶栓治疗 ,记录全部患者常规 12导联 ECG并作 QRSS比较。结果 溶栓再通组 2 5例 ,QRSS 1.9± 1.8,QRSS≤ 3分 19例 ( 76 %) ,溶栓未通组2 1例 ,QRSS4.0± 1.4,QRSS≤ 3分 5例 ( 2 3.8%) ,无溶栓组 2 1例 ,QRSS5 .0± 1.9,三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AMI早期进行溶栓治疗可减少 QRSS,QRSS可作为判断早期溶栓血管再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梗死相关冠状动脉静脉溶栓再通指标出现的时间顺序。方法将67例静脉溶栓治疗的AMI病人分为再通组和未通两组,再将再通组根据AMI发病时间分为<2h、2h~6h和>6h3个亚组,观察静脉溶栓后各组再灌注心律失常时间、胸痛缓解时间、心电图ST段下降达50%时间及肌酸激酶(CK)峰时间。结果再通组从再灌注心律失常时间、胸痛缓解时间到ST段下降达50%时间呈依此延长(P<0.05或P<0.01),且前述各指标随梗死时间的延长而相应延长,未通组的CK峰时间明显长于再通组及各亚组(P<0.05)。结论AMI静脉溶栓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再通指标按先后顺序为再灌注心律失常、胸痛缓解、ST段下降达50%及CK峰时间,且随梗死时间延长而相应延长。  相似文献   

14.
观察5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者溶栓治疗前后QTd、QTcd变化。结果:再通组(Ⅰ组)溶栓后QTd、QTcd显著小于溶栓前(P<0.01);未通组(Ⅱ组)2指标无明变化(P>0.05),不同梗塞部位之间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QTd、QTcd可作为判定溶栓再通与否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5.
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 ( AMI)患者急性期和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14 3例 AMI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 ( 35例 )、未通组 ( 2 3例 )和对照组 ( 85例 ) ,比较急性期和远期预后。结果 :急性期心脏性死亡率再通组 ( 2 .9% )、未通组 ( 13.0 % )明显低于对照组 ( 2 5 .9% ) ;其它心脏事件发生率、左室功能及运动耐量比较 ,再通组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 ,而未通组大多数指标亦优于对照组 ( P <0 .0 5~ 0 .0 1)。远期随访 ,再通组、未通组 3年生存率分别为 94.3%和 82 .6% ,明显高于对照组 ( 71.8% ) ( P <0 .0 5~ 0 .0 1) ;但心绞痛、再梗、左室功能及运动耐量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溶栓治疗能显著改善 AMI患者急性期预后 ,即使临床间接指征判定未通者 ,其部分指标亦优于对照组。溶栓治疗能提高 AMI患者 3年生存率 ,但对远期再梗、心绞痛、左室功能及运动耐量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前后QT间期离散度 (QTintervaldispersion ,QTd)的变化 ,我们将 34例施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 (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 ,AMI)病人分为 2组 :再通组 18例 ,未通组 16例。测定溶栓前及溶栓后 2、8、2 4、4 8h和 1周的同步 12导联心电图QTd。溶栓前再通组与未通组QTd分别为 :58.3± 13.5ms ,56.2± 17.1ms ;溶栓后再通组与未通组QTd分别为 :2h ,70 .2± 14.2ms ,58.5± 13.1ms ;8h ,51.2± 13.6ms ,73.4± 15.8ms ;2 4h ,4 8.7± 16.8ms,66.5± 15.2ms ;4 8h ,4 0 .5± 11.8,66.5± 15.2 ;1周 ,38.6± 13.4 ,50 .1± 15.8。溶栓后 ,再通组与未通组QTd各对应时间段相比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溶栓前再通组与未通组QTd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说明成功的溶栓治疗使心室复极的QTd缩短 ,使QTd最高值提前出现。QTd缩短速度明显加快 ,对于判断溶栓治疗的疗效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前、后再通组与未通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上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72例AMI患者溶栓治疗后分为溶栓再通组(43例)与未通组(29例),所有患者均于溶栓前,溶栓后2、6、12、24 h分别采肘静脉血8 ml,肝素抗凝.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TLR4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外周血PBMCs上TLR4 mRNA、髓样分化蛋白88(Myd88)mRNA的表达和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结果:溶栓前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各指标水平(P<0.01).溶栓后,其表达水平均有所上调,达峰值后,又有所下降.与未通组比较,再通组上述各指标达峰时间均提前,且峰值水平较低,同时下降迅速.无论溶栓再通与否,TLR4 mRNA与Myd88 mRNA均呈正相关,其中相关系数分别为0.886,0.694(P<0.01).结论:AMI患者持续的缺血或成功的再灌注后外周血PBMCs上TLR4表达上调,TLR4可能通过Myd88依赖性的信号转导通路促进TNF-α分泌,介导MI/RI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并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及意义。方法:观察48例糖尿病并AMI发病6小时内患的静脉溶栓治疗,按溶栓后冠脉有无再通分为再通组(32例)和未通组(16例),测定溶栓前和溶栓后2小时的Q-T离散度。结果:溶栓前两组AMI患的Q-T离散度无差异,溶栓后Q-T离散度再通组明显低于未通组,有显差异(P<0.05)。Lown氏3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溶栓前两组无显差异(P>0.05),溶栓后再通组的显低于未通组(P<0.01)。结论:糖尿病患AMI早期有效的溶栓治疗可缩短Q-T离散度,改善心肌电稳定性和植物神经功能,并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Q-T离散度具有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浆 D-二聚体对评价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 (AMI)的价值及意义。  方法 :2 9例 AMI患者分为溶栓组 (n=2 1) ,未溶栓组 (n=8) ;溶栓组根据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 (冠脉 )是否开通又分为溶栓再通组 (n=12 ) ,溶栓未通组 (n=9)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 ISA)法检测血浆 D-二聚体的水平 ,并与正常对照组 (n=2 0 )进行比较。  结果 :AMI未溶栓组血浆 D-二聚体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 (P<0 .0 5 ) ;溶栓组血浆 D-二聚体较未溶栓组显著升高(P<0 .0 5 ) ,溶栓后血浆 D-二聚体较溶栓前显著升高 (P<0 .0 1) ,于溶栓后 6小时达高峰 ;溶栓再通组血浆 D-二聚体较溶栓未通组显著升高 ,溶栓前及溶栓后 6小时两组比较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 (P<0 .0 1)。  结论 :AMI早期已有纤溶系统亢进 ,应用溶栓药后进一步激活纤溶系统而发挥作用 ,且以溶栓再通组更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肌酸激酶同工酶蛋白(CK-MB mass)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及冠脉再通的价值。方法118例AMI患者分为常规治疗70例和溶栓治疗48例,不同治疗时间采血检测其CK-MB mass、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肌酸激酶(CK)活性,直至酶学指标降至正常。微粒子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CK-MB mass,免疫抑制法测定CK-MB活性,速率法测定CK活性。观察AMI冠脉再通和冠脉未通患者心肌标志物出现异常的最早时间、上升至峰值的时间、峰期持续时间、下降至正常的时间。结果AMI冠脉未通组或再通组CK-MB mass与CK-MB活性、CK活性比较出现异常值时间、上升至峰值时间、峰值期持续时间、下降至正常时间明显缩短(P<0.01)。CK-MB mass峰值距AMI发病时间若以<11 h为标准,CK-MB mass诊断冠脉再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结论CK-MB mass可早期诊断AMI及AMI冠脉再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