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对影响约氏疟原虫——斯氏按蚊系统鼠疟模型中孢子增殖因素的观察结果显示,小鼠切脾后,输血接种约氏疟原虫,原虫血症出现早,并维持在较高水平,动物死亡数增加。正常小鼠输血感染后第2~4天对斯氏按蚊的感染力最高,以后开始下降;但切脾小鼠输血感染后至第10天供蚊叮咬尚获得较高的腺感染率。以0.05%对氨基苯甲酸(PABA)在蚊血餐前后饲蚊,蚊胃的卵囊感染数均增加。约氏疟原虫的输血接种时间对斯氏按蚁的感染力有显著的影响,接种时间在12:00时,感染高峰在夜间20:00~24:00;而接种时间在24:00时,则感染高峰在上午8:00~12:00时。  相似文献   

2.
目的阐明青蒿琥酯治疗对约氏疟原虫感染小鼠特异性免疫建立的影响。方法DBA/2和BALB/c小鼠经腹腔感染约氏疟原虫后均分为三组:感染后未治疗组、感染第3天和第6天青蒿琥酯治疗组。初次感染痊愈后30天用同种疟原虫再次感染,再感染疟原虫清除后30天进行第三次感染,观察每次感染后小鼠原虫血症水平和对重复感染的特异性抵抗能力。结果未治疗的自然自愈组和不同时间治疗组的DBA/2小鼠,其再次感染的感染率、原虫血症水平基本相同,第三次感染均未见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除非治疗组BALB/c小鼠于初次感染早期死亡外,不同时间治疗组的BALB/c小鼠再次感染的感染率与虫体血症水平、第三次感染情况与各组DBA/2小鼠也无差异。结论对于约氏疟原虫初次感染免疫应答能力不同的DBA/2和BALB/c小鼠,青蒿琥酯根治性治疗不影响其特异性免疫的建立和免疫记忆性的维持。  相似文献   

3.
用非致死性约氏疟原虫对C57BL/6J、NIH和ICR小鼠进行初次感染和对初次感染阴转后的NIH小鼠再次感染,观察其原虫血症并测定小鼠感染过程中其脾脏淋巴细胞在Con A或约氏疟原虫抗原诱生的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结果:(1)C57BL/6J、NIH和ICR小鼠感染前Con A诱生的IL-2水平(SI的X±SE)分别为223.71±19.32、122.13±28.91和72.76±30.60,初次感染后最高原虫血症(%的X±SE)分别为2.70±0.29、14.50±2.75和31.30±1.80;提示,这3种小鼠感染前固有的Con A诱生的IL-2水平高低可能影响其对约氏疟原虫初次感染的易感性。(2)NIH小鼠初次接种约氏疟原虫后34d,抗原诱生的IL-2才出现;而再次接种后d_3、d_(19)IL-2水平升高,并使这些小鼠对再次感染有明显的抵抗力。这提示抗原诱生的IL-2与鼠疟保护性免疫的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4.
当原虫血症为70~90%时,从约氏和夏氏疟原虫感染的Balb/c小鼠取压积血0.1ml与0.5ml pH7.4 PBS混合,再加0.3ml弗氏完全佐剂乳化后,分4次肌肉注射免疫家兔,每2周一次,末次注射后1周采血。每ml血清用5×10~8正常鼠红细胞及3mg冻干的正常鼠血浆吸收。感染约氏或夏  相似文献   

5.
NIH小鼠感染原虫量与感染率间呈直线正相关关系(r=0.8970),直线回归方程为y=-23.3661+17.9424(logX)。因此用伯氏疟原虫接种NIH品系小鼠时,其最佳理论输血接种剂量每鼠应不低于7.51×10~6个感染疟原虫的红细胞。实验结果提示,该理论值无论感染率还是原虫密度均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6.
作者报道了一种对猕猴抗诺氏疟原虫的免疫方法。以冻融的感染裂殖体的红细胞加于福氏完全佐剂(Freund’s complete adjuv-ent)中使弥猴致敏免疫,然后以同株原虫激发感染,多数猴虽出现短暂的原虫血症,但于激发感染的第2~3周原虫完全被消除。此项结果经去脾与血液转种阴性证实后,又再用同株原虫接种,再出现短暂的原虫血症,以后原虫亦被消除,再以另一株诺氏疟原虫激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约氏疟原虫感染早期Th1反应对再感染的影响。方法 将约氏疟原虫感染早期的部分小鼠用蒿甲醚治愈后 ,对治疗和未治疗而自然自愈的小鼠经腹腔再次感染约氏或伯氏疟原虫 ;应用吉姆萨薄血膜染色法观察并计数两者的红细胞感染率 ;并通过ELISA法检测其脾细胞培养上清中的细胞因子和血清中的抗体水平。结果 自然自愈的小鼠用约氏疟原虫再感染 ,没有虫体血症产生 ,而用伯氏疟原虫感染则产生了低水平的虫体血症 ;蒿甲醚治愈的小鼠对约氏和伯氏疟原虫的再感染均产生了较低的虫体血症 ;初次感染早期脾细胞培养上清中的IFN -γ水平显著升高 ,与此相比 ,约氏疟原虫再感染的小鼠脾细胞可产生更高水平的IFN -γ。结论 疟原虫感染早期Th1反应的建立在抗疟原虫再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同种或异种疟原虫再感染的发病率及病程进展与初次感染的虫体血症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约氏疟原虫(P.yoelii) 17XL感染DBA/2小鼠的免疫应答机制及免疫效应的动态变化。方法 1×106 P.yoelii 17XL感染的红细胞经腹腔接种DBA/2小鼠, ELISA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12 (IL-12)、干扰素-γ( IFN-γ)、IL-4和IL-10的水平以及特异性抗体IgG水平。Griess反应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一氧化氮(NO)含量。检测小鼠原虫血症、单核细胞百分率,观测其吞噬疟原虫现象。结果 感染小鼠第9天原虫血症高达46.9%,多数小鼠于感染后第20天左右自愈。感染后第6至16天,外周血查见有吞噬作用的单核细胞。感染后第1天起, IL-12水平开始升高; IFN-γ于第6天达最高水平, IL-4和IL-10分别于第9天和第15天达最高水平。脾细胞培养上清NO含量,分别于第6天和第20天显著升高。血清中特异性抗体IgG水平呈增高趋势,至第70天达最高水平。结论 Th1细胞的有效活化对遏制原虫血症和最终清除疟原虫具有重要意义。约氏疟原虫感染早期,单核-巨噬细胞对原虫血症的遏制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
约氏疟原虫感染不同小鼠免疫分子的应答差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在约氏疟原虫感染过程中不同宿主的免疫应答差异。方法以约氏疟原虫(致死型)感染DBA/2和BALB/c小鼠,计算红细胞感染率;收集感染前和感染后1、3、6、9、12、15、20d小鼠血清,并无菌取出脾脏,培养脾细胞。应用ELISA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中IFN-γ和IL-12水平,并通过Griess方法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NO含量。结果DBA/2小鼠的原虫血症峰值水平明显低于BALB/c小鼠,并于感染后第20d左右自愈;BALB/c小鼠于原虫血症达到峰值水平后全部死亡;DBA/2小鼠的IFN-γ和IL-12水平于感染后1d即出现了有意义的升高并持续到第20d;BALB/c小鼠的IFN-γ和IL-12水平仅干感染后1d出现了有意义的升高;DBA/2小鼠NO的产生于感染后3d出现了有意义的升高,第6d达到峰值,而BALB/c小鼠的NO水平始终未见明显升高。结论DBA/2小鼠通过感染早期Th1细胞免疫应答的有效建立能够抑制原虫血症,IL-12是启动并维持Th1细胞免疫应答的关键性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特异性IgG抗体在同源和异种疟原虫再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方法DBA/2小鼠经腹腔感染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y17XL)60d后,采用等量Py17XL、Py17XNL、Pynigeriensis或PbANKA分别再次攻击,计数红细胞感染率;采用ELISA方法动态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及其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的变化。结果Py17XNL和Pynigeriensis再感染小鼠出现一过性低水平的原虫血症;再感染后第4d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水平与正常小鼠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明显升高(P<0.01),小鼠全部存活。相比,PbANKA再感染小鼠出现高水平的原虫血症,与其初次感染水平相近,再感染后第4d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水平出现明显升高(P<0.01),而血清中特异性的IgG抗体水平却无明显变化,与正常小鼠水平接近,小鼠全部死亡。结论特异性IgG抗体可在宿主抗同源疟原虫再感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对异种疟原虫再感染无保护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再感染早期宿主保护性免疫应答的相关机制。方法采用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yoelii 17XL,Py17XL)感染抵抗型DBA/2小鼠,待全部小鼠自愈后用同种疟原虫株再次攻击。吉姆萨薄血膜染色法观察小鼠原虫血症水平;被动转移实验评估免疫血清的保护性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脾中T、B细胞亚群动态变化。结果2/3小鼠能够完全抵御同种疟原虫再感染,仅1/3小鼠出现一过性低水平原虫血症,且于再感染后第8d自愈;免疫血清显著抑制初次感染小鼠原虫血症水平并延长其生存期;与初次感染相比,再感染早期脾CD4+T细胞、B220+和B220lowCD138+(浆细胞)亚群数目显著增加。结论特异性IgG抗体在宿主抗再感染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记忆性T、B细胞可能为宿主保护性免疫应答的关键参与者。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将经液氮(—196℃)冻存不同时间的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yoeliiyoeliiBy265)复苏后对小鼠的感染力和该原虫在小鼠体内的消长情况作了观察,为疟疾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材料与方法1材料1.1实验观察的小鼠为昆明株品系,体重18—22g,雄性。1.2约氏疟原虫种引自军事医学科学院五所。2方法2.1将子抱子接种的小鼠血冻存后1个月、]年和3年分别自液氮内取出,每鼠经腹腔接种IX10‘受染红细胞,待出现原虫血症后,进行定量计数。2.2冻存1个月为第1组,感染10只小鼠;冻存1年为第2组,感染6只小鼠;冻存3年为第3组,感染10只小鼠。…  相似文献   

13.
ICR小鼠腹腔接种伯氏疟原虫ANKA株后2d全部出现原虫血症。感染后2—7d进行检测:每100个淋巴细胞含疟原虫数从2.3±1.3×103升至93.7±1.8×103个。红细胞数在d2从8.2±0.9×1012/L升至11.1±1.0×1012/L,随后持续下降,至d7为1.9±0.4×1012/L,白细胞计数波动;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除感染后2d上升外,随后持续下降至极低水平;感染鼠血清中红细胞免疫促进因子活性下降,抑制因子活性有所增强。结果提示感染疟原虫后,小鼠红细胞免疫功能明显下降,这可能不仅与红细胞膜受损有关,而且与血清中红细胞免疫调节因子活性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4.
约氏疟原虫自然传播阻断的发生与原虫血症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约氏疟原虫感染早期自然传播阻断的发生机制。方法 观察小鼠红内期原虫血症水平、蚊体内有性阶段的虫体发育状况以及PRBC提取物对脾细胞产生NO的诱导作用。结果 当红细胞感染率达到15%~20%这一阈值时,配子体对蚊的感染力明显减弱或丧失;PRBC提取物能够诱导脾细胞合成NO,其诱导能力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 疟原虫自然传播阻断的发生取决于红细胞感染率的高低和中间宿主体内免疫细胞活化后产生的NO水平。  相似文献   

15.
用夏氏、伯氏疟原虫血传感染小鼠,采尾血制薄血片,姬氏染色,计1万个红细胞内疟原虫感染数。结果不同虫种同等数量或同虫种不同数量原虫其红细胞感染率不同,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昆明鼠对夏氏疟原虫不敏感;对伯氏疟原虫敏感度高,易接种成功。血传伯氏疟原虫以105红细胞感染数为宜,其红细胞感染率高,原虫密度上升速度较快,动物不易死亡。  相似文献   

16.
用夏氏、伯氏疟原虫血传感染小鼠,采尾血制薄血片,姬氏染色,计1万个红细胞内疟原虫感染数。结果不同虫种同等数量或同虫种不同数量原虫其红细胞感染率不同,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昆明鼠对夏氏疟原虫不敏感;对伯氏疟原虫敏感度高,易接种成功。血传伯氏疟原虫以10^5红细胞感染数为宜,其红细胞感染率高,原虫密度上升速度较快,动物不易死亡。  相似文献   

17.
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红内期的体外连续培养尚未取得理想的效果。本研究在Trager等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方法的基础上,对培养条件进行改进:将约氏疟原虫放在悬液系统培养仪的小室内,使用磁性搅拌器搅拌成悬液;每天更换培养基并向培养基中添加新的网织红细胞;37℃、5% CO_2培养箱内常规培养。每日取体外培养物尾静脉注射小鼠,第3天检查小鼠体内疟原虫感染情况。结果显示,体外培养的24 h内,约氏疟原虫的原虫率增长至2.200%,呈小幅增长,但随后开始下降。第10天,未发现被感染的红细胞。第1~9天的体外培养物感染的小鼠均呈阳性,且第10天的体外培养物感染小鼠呈阴性。第1天体外培养物感染小鼠的原虫率最高,为54.960%。说明约氏疟原虫红内期的体外培养可以维持9 d,且体外培养的约氏疟原虫具有感染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NK细胞在TLR9激动剂CpG抑制肝期约氏疟原虫发育中的作用。方法小鼠尾静脉注射NK细胞拮抗剂Anti-Asialo-GM1 40μg后48h给予1 000个约氏疟原虫BY265株子孢子攻击,采用Real-time PCR检测肝脏虫荷并血检疟原虫,分析CpG在NK细胞阻断小鼠中对肝期约氏疟原虫发育的影响。结果 NK细胞阻断后GM1+CpG组小鼠肝脏虫荷与CpG组相比显著增加(t=3.539,P<0.01),与PBS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t=3.658,P<0.01);GM1组与PBS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68,P>0.05)。CpG组未出现原虫血症,GM1+CpG组出现原虫血症,但出现时间和PBS对照组相比推迟且原虫血症的峰值降低,小鼠逐渐自愈。PBS组和GM1组小鼠从感染第13d开始出现死亡,第15d全部死亡。结论 NK细胞参与对肝期疟原虫的杀伤过程,TLR9激动剂CpG依赖NK细胞杀伤肝期疟原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文主要探讨脂多糖(LPS)在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 17×L,Pyl7×L)感染早期的调节作用。方法 6~8w、雌性DBA/2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经腹腔接种1×106 Pyl7XL寄生的红细胞。实验组于感染后d2静脉给予LPS(25μg/只)。动态观察两组小鼠的原虫血症水平,小鼠脾脏树突亚群及其表面TLR4和活化T细胞的表达水平。结果 (1)两组小鼠于感染后约d15均自愈,LPS处理组小鼠的原虫血症水平在感染后d5-8显著低于对照组;(2)与对照组相比,在感染后d3和d5,LPS处理组小鼠脾脏DCs亚群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在感染后d3,TLR4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在感染后d5,LPS处理组小鼠脾脏细胞培养初始活化T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结论在P.y17×L感染早期,LPS可通过激活TLR4强化DC成熟进一步强化Th1免疫应答反应,降低原虫血症,这将为疫苗的开发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20.
作者用6周龄、雌性、体重相近的 CF 小鼠,分组饲养,每组6鼠。实验组分为(1) 低温(5℃)饲养。(2) 温暖(22℃)饲养。(3) 温暖饲养+寒冷刺激(-35℃,30分钟)。(4)温暖饲养+寒冷刺激+安妥明(Clofibrate)注射。(5) 温暖饲养+安妥明注射。寒冷刺激在接种伯氏疟原虫后第3天进行,促使血浆游离脂肪酸(PFFA)升高。安妥明则于接种前9天开始腹腔注射,观察 PEEA 的实验性下降,每天剂量为500毫克公斤连续注射直至杀死动物测定其 PFFA 为止。PFFA 用庚烷浸出,以分光光度比色测定。其浓度按微克分子毫升计算。所用伯氏疟原虫为 NYU-2株,接种量约为1. 0×10~6含虫红细胞,腹腔注射,原虫血症程度以镜检计数200~500个红细胞中含虫细胞数的百分比表示。各实验组所得原虫血症程度和 PFFA 浓度的数据均按统计学方法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