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脾血管肉瘤合并脾破裂一例沈宾鸿金玲冯新莉患者男,29岁。左上腹包块10余天,伴疼痛、头晕数小时,于1994年10月13日晚突然晕倒,急诊以自发性脾破裂、失血性休克入院。CT及B超均报告巨脾,肝无异常。X线心肺无异常。手术及大体标本所见:脾巨大,20c...  相似文献   

2.
韩玉娟 《抗癌之窗》2012,(12):42-43
1 脾胃的生理功能 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饮食物)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主升清,脾的运化功能,是以升清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脾动脉联合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亢的临床价值和并发症。方法 采用肝动脉栓塞术(TACE)联合部分脾栓塞(PSE)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亢患者37例,观察术后瘤体缩小程度和脾亢缓解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肝癌瘤体缩小有效率为70.3%;治疗后两周,脾亢缓解有效率为89.2%0;治疗后1月,脾亢缓解有效率为78.4%,未发生脾脓肿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TACE联合PSE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亢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脾脏是实质性器官,质地柔软脆弱,具有丰富的血液循环。胃癌根治术中因暴露牵拉、麻醉不佳等原因造成脾脏误伤偶可遇及。作者近年来收集202例胃癌根治术病例,术中脾脏误伤计8例,误伤率为3.96%,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见附表。2讨论胃癌根治术中误伤脾脏多见于脾包膜撕脱伤及脾门区挫裂伤。致伤缘由为:解剖分离大网膜及横结肠系膜前叶时,由于助手对结肠提携过力,脾结肠韧带处于强张状态,引起该韧带于脾脏下极附丽处的包膜撕脱;在切断、结扎脾上极相对应部分的胃脾韧带时,因该处胃脾韧带过短,分离时用较大血管钳夹,往往导致脾上…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脾脏肿瘤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玉祥  方向 《肿瘤预防与治疗》2008,21(3):296-297,305
目的:探讨脾脏原发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3月至2008年3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脾脏肿瘤28例临床资料。结果:良性肿瘤24例,恶性肿瘤4例。行单纯性脾切除19例,脾部分切除2例,脾切除脾片移植5例,脾切除加胰尾切除2例。结论:影像学检查是脾脏肿瘤的主要诊断方法;良性肿瘤行个体化手术,尽力保留脾脏功能;恶性肿瘤应早期诊断、早期选择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67岁。因左上腹疼痛3天并加重、伴面色苍白2小时急诊入院。查体:表情淡漠,急性痛苦病容,眼睑、口唇、面部苍白。全腹压痛、反跳痛,以左上腹明显,肝脾未满意扪及,移动性浊音(+),肠鸣活跃,右下腹穿刺抽出不凝血。B超示:左膈下少量积液,左腹腔积液。疑失血性休克、脾破裂,行急诊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脾外侧有一约3cm长破口,脾内及包膜下有血肿,脾大,质硬,表面凹凸不平;肝脏质硬,表面散在作者单位:618000四川,德阳市人民医院病理科结节;腹腔内有积血1500ml,血凝块500g。切除脾脏送病理检…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脾占位性病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的流行病学、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58年8月-1999年12月收治的31例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按其发病频率高低依次为:脾海绵状血管瘤(32.3%)、脾血管肉瘤(19.4%)、脾局限性充血(12.9%)、脾囊肿(9.7%)、脾结核(6.5%)、脾局限性纤维化(3.2%)、脾血肿(3.2%)、脾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3.2%)、脾动脉瘤伴钙化(3.2%)、脾肉芽肿样病变(3.2%);其中良性病变占80.6%,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以影像学诊断为主,单一影像诊断技术误诊率高(48.4%),多种影像诊断技术 联合应用很重要;鉴别诊断主要是癌瘤患者承诊过程中发现的原发性脾占位性病变与脾转移瘤的区别。手术是治疗脾占位性病变的主要手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7%,其中以感染性并发症为主。结论 脾脏以良性占位病变多见,诊断采用多种影像技术的联合应用效果好,治疗以手术为主,并尽量保存脾脏组织和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伴副肿瘤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方法 分析1例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伴副肿瘤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 患者为成年男性,以高热、肝脾大、贫血等发病,诊断为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后期治疗过程中出现副肿瘤综合征。结论 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是较为罕见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以肝脾大、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合并副肿瘤综合征。该疾病进展快,预后差,生存期短,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84例综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文献报告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84例,其中男52例,女32例,年龄8~81岁。左上腹疼痛或不适,脾进行性增大为主要症状。本病恶性程度较高,预后不佳,脾切除的5年生存率为19.0%。  相似文献   

10.
脾切除法建立人结肠癌细胞肝转移模型及对肝转移的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平  楼荣灿  张学栋  周锡庚 《癌症》2000,19(9):879-882
目的:建立类似临床大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动物模型,并建立精确评估肝转移的方法。方法:在裸鼠脾内注入人结肠癌细胞5min后切除脾脏。术后第31天对裸鼠行病理检查并测定肝转移DNA含量。结果:发现肝转移率为100%,肝外其它脏器未见转移结节,组织学证实肝转移结节为低分化腺癌。脾内注入10^5癌细胞、脾切除组肝转移癌DNA的含量比脾内注入10^6癌细胞、脾切除组肝转移癌DNA的含量低61.4%。结论:本实  相似文献   

11.
 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中常因麻醉效果不佳、牵拉暴露等原因造成脾损伤。自1988年9月~2000年12月,我院共行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1 671例,其中术中脾损伤22例,发生率为1.32%,现就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中脾损伤的原因、处理及预防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治疗脾及脾动、静脉未受侵的胰腺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的18例行保留脾脏的胰体尾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术后并发症、症状改善情况及生存期。结果本组病例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中位生存时间为42个月,出现并发症4例。结论对于脾及脾动、静脉未受侵的胰腺癌,施行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损伤小,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转4-1BBL基因的小鼠肝癌细胞瘤苗体外刺激同系小鼠脾细胞产生细胞因子(IL-2、TNF-α和GM-CSF)的能力。方法 以丝裂霉素C(MMC)处理高表达转m4-1 BBL基因的小鼠Hepa1-6肝癌细胞,制成肿瘤细胞瘤苗(TCV),体外与同系小鼠脾淋巴细胞共同培养后,观察其对脾细胞产生细胞因子(IL-2、TNF-α和GM—CSF)的影响。结果 TCV-4-1 BBL刺激后,脾细胞体外分泌细胞因子IL-2、TNF-α和GM-CSF的水平明显增高。结论 转4-1BBL基因的小鼠肝癌细胞瘤苗能刺激脾细胞产生细胞因子IL-2、TNF-α和GM-CSF。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51岁,无自觉症状,B超发现脾脏多发性占位而住院。B超检查:牌形态基本正常,体积增大,厚60cm,包膜完整,表面不光滑,牌内见多个购20~30个)大小不等,回声不一的团块,以强回声团为多,还有低回声团和一个囊性暗区。各团块境界较清,实质性四块内部分间有无回声小暗区,其中较大团块切面为3.IcmX28cm。脾内血管迂回扭曲走行。B超诊断:脾肿大、牌多发性占位病变(错构瘤入手术所见:脾大、大/hldemX10cmX6cm,质中偏硬,表面凹凸不平,见多个结节隆起,有实质性及囊性。病理结论:牌多发性淋巴管瘤。。脾淋巴管瘤是属于…  相似文献   

15.
外科治疗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1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的手术方式。方法:对10例单纯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和2例胃大部切除 脾切除术后食管癌采用两种不同术式。结果:两种术式均取得成功,无吻合口瘘及切缘癌残留发生。结论:残胃与脾胰体尾联合移入胸腔与食管吻合治疗单纯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是一种可靠、实用的手术方法;以回结肠动脉为供血管,末段回肠 右半结肠代食管术,治疗胃大部切除 脾切除术后食管癌有其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脾脏肿瘤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脾脏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 1978年 7月至 1999年 6月手术切除的 2 5例脾脏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脾脏肿瘤男女发病率相似 ,临床表现以左上腹不适、疼痛及左季肋部肿物多见 ,辅助检查B超诊断率为 6 8% ,CT诊断率为 10 0 % ,良性肿瘤以脾囊肿最常见 ,恶性肿瘤以脾淋巴瘤最常见 ,良性肿瘤的治疗采用脾切除术或脾部分切除术 ,恶性肿瘤行脾切除或联合脏器切除辅以化疗。结论 脾脏肿瘤术前诊断依据CT、B超联合检查 ,最后确诊需手术切除及病理诊断 ,脾脏肿瘤无论良恶性均需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15例原发性非霍奇金脾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东  梁寒  王殿昌 《中国癌症杂志》2000,10(4):345-346,382
目的:研究原发性非霍奇金脾淋巴瘤(脾NHL)的临床和病理特征与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1964年-1998年本院获确诊并治疗15例原发性非霍奇金脾淋巴瘤,并作术后随访。结果:NHL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左上腹痛或不适,脾肿大,贫血和发热,B超显示脾内多发性占位。Ahmann’s分期(14例):Ⅰ期3例,Ⅱ期4例,Ⅲ期7例,脾切除及脾切除联合腹腔其他脏器切除13例。术后均予化疗,其中2例配合放疗,术后生存3  相似文献   

18.
脾脏具有储血、造血及滤血、毁血功能,又是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脾脏的抗肿瘤免疫具有“双向性”和“时相性”。对肝癌合并肝硬化脾亢患者联合行脾切除术,不但能明显提高血小板数量,增加其聚集性,改善凝血功能,提高手术安全性,还能改善肝功能,提高远期疗效。脾切除对患者的免疫功能影响不大。对肝癌合并肝硬化脾亢患者行肝癌切除联合脾切除术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9.
结肠癌脾转移长期误诊脾亢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肠癌脾转移长期误诊脾亢1例周琨,施冬青河北省邯郸市第一医院普外科(邯郸市056002)男性,52岁。因上腹部持续胀痛2月,进行性加重入院。2年前因脾肿大、贫血诊断"脾亢"。近一年消瘦乏力,经多次检查按脾亢治疗无效。检查:贫血貌,脾大肋下scm,质中...  相似文献   

20.
脾窦岸细胞瘤(littoral cell angioma,LCA)在临床上属于一种原发性脾血管瘤,多发于正常的脾红髓窦岸细胞[1],属于网状内皮细胞系统,该细胞的特点是内皮细胞和组织细胞相关抗原能够同时强表达,显示了双重分化的特征;而正常的脾红髓窦岸细胞仅内皮细胞标记物阳性[2]。LCA是由Falk在1991年首次报道并命名[3],此种病例十分罕见且文献多为个案报道,目前国内外报道不足170例。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肝胆肿瘤科于2016年3月收治1例脾窦岸细胞瘤患者,患者男性,46岁。因查体发现腹腔肿物1周入院。体格检查未见异常。实验室及器械检查:血红蛋白151 g/L,红细胞4.97×1012/L,白细胞10.04×109/L,血小板180×1012/L。痰培养及结核菌涂片(-)。胸部X线片等未见异常表现。MRI检查结果显示,脾前部肿物,考虑血管瘤,肝多发小囊肿。诊断考虑脾血管瘤可能性大(图1)。择期全麻下行腹膜后肿物切除术。探查:盆腔、结肠、小肠、肝脏、胃、腹主动脉周围、网膜(-)。脾肿物,直径约5 cm,囊实性。术中诊断脾占位,错构瘤可能性不除外,遂决定行脾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腹膜后肿物)脾窦岸细胞血管瘤,可见髓外造血,建议进行血液及骨髓检查,排除淋巴造血系统疾病,并随诊。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CD68(+), Lysozyme(+),S-100(部分+),CD34(+),FVⅢ因子(部分+), CD117(髓外造血细胞+),CD8(-),Ki-67(髓外造血细胞+),见图2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