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地方性砷中毒病人健康损害的生化指标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内蒙古临河市狼山乡先锋七队和民强六队地方性砷中毒流行区进行环境医学调查发现,该病区是饮用高砷水所致。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掌跖过度角化和躯体皮肤色素异常斑。由此作提出了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人健康损害的生化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2.
关于地方性砷中毒临床诊断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关于地方性砷中毒诊断标准的概况;就目前诊断中的一些常用的临床指标进行分析讨论;指出除了皮肤系统改变以外,神经系统改变常常在其他症状出现之前就出现了,因而在制定标准时必须予以考虑,本文提出了(建议)地方性砷中毒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分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卢振明 佟建冬 张秀丽 梁宝成 房德秀 杨德民 罗继 韩昌 唐红艳 刘忠杰 张丽虹 房连营 寇百洲 王丽霞 张国军 李军 赵魁 顾立繁 张忠民 吕超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4,19(6):357-358
目的 进一步查清吉林省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分布情况。方法 通过回顾性调查及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吉林省西部的通榆县、洮南市重点砷中毒疑似病区开展了工作。结果 通过对2个县的5个乡(镇)32个行政村的137个自然村的调查,在32个行政村中,有24个行政村有饮水砷含量超标的井存在,占75%;在所调查的137个自然村中,有27个自然村可定为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占19.71%。另有47个自然村可定为高砷区,占34.31%,高砷区总人口为30709人。2县总的砷暴露人口为3779人。结论 根据环境地理及病情调查结果,可确认吉林省地方性砷中毒病区,主要分布在吉林省西部平原,致病因子是饮水中砷含量超标。 相似文献
4.
5.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是否存在地方性砷中毒,以及历史曾有高砷报道的顺义区地方性砷中毒现状.方法在全市10个远郊区县进行饮用水井水砷含量的调查,并在历史高砷地区进行砷中毒情况调查.结果北京市10个远郊区县除顺义外,水砷含量均<0.05 mg/L.全市的超标率为1.62%.顺义地区的水砷含量趋标率为8.06%,最高浓度为0.143 mg/L.未发现砷中毒患者.结论北京市未发现饮水型砷中毒病区和砷中毒患者,但仍有潜在型病区存在.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于1995年发现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及高砷区,双辽市的地形、地貌特点与己发现有高砷区的地区极其相似,为此,于2002年开展了高砷水源的筛查工作,对部分高砷区的病情进行普查。1内容与方法按自然村水井数的10%进行抽样调查,在自然村的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进行采样,每村抽样数最低不少于20个。水样采集后,由经过培训合格的检验人员在水样采集的当天用试剂盒半定量法进行检测,对检出的所有超标水样,用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比色法复检。采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调查,对确定的调查村,按户走访,以皮肤角化、皮肤色素沉着和脱失为线索,详细询问… 相似文献
7.
山西省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外环境中砷水平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山西省地方性砷中毒(地砷病)病人饮水和当地自产粮食中的砷含量,为砷中毒防治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山西省地砷病病区随机抽取17个村的189名地砷病病人作为调查对象,入户采集所有调查对象的饮用水和当地自产粮食。样品中砷浓度测定用HPLC-ICP-MS定量检测。结果在随机抽取的134份水样中,砷超标率达64.9%,中位数值为91.43μg/L。125份粮食样品中,砷超标率达44.8%,中位数值为0.65 mg/kg。结论调查表明,地砷病病区饮水和粮食中砷浓度均高,地砷病病人通过饮用高砷井水和食用高砷粮食暴露于外环境中砷而致慢性砷中毒。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进一步摸清浙江省桐乡市地方性砷中毒现况,以便科学的制定防治措施.方法采用水质资料及线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结果桐乡市水砷含量>0.05mg/L的洲泉(原青石)等8个乡镇的病情调查,发现轻度患者1例,可疑患者2例.水砷含量<0.01 mg/L的石门乡人群调查尚未发现可疑患者.1998~2002年检测饮用水样93份,水砷浓度均<0.05mg/L.结论桐乡市有个别散在的地方性砷中毒患者,需作进一步远期效应的追踪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落实吉林省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防治监测全覆盖工作,掌握和评估各项砷中毒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方法 根据国家《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监测方案》,在吉林省7个县(市)开展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的改水情况和水砷含量、砷中毒病情的监测.结果 监测的7个县(市)的325个病区屯,全部改水且水砷含量全部合格,水砷含量波动范围为0.01... 相似文献
10.
鉴于桐乡市以往卫生防疫站环境卫生水质全分析结果,地下深井水含砷量大部分超标,为了解桐乡是否属高砷地区、存在地方性砷中毒病人,我们于1994年以来陆续开展了水砷和人群地方性砷中毒现患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砷中毒指数在地方性砷中毒流行病学研究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一组改水干预前的地方性砷中毒资料 ,计算各发病单位的砷中毒指数。分析砷中毒指数与居民砷中毒检出率、掌跖角化率、水砷含量、尿砷水平、皮肤色素沉着、色素脱失等 ,均显示正相关关系。其中砷中毒指数 (y)与水砷 (x)相的曲线回归方程为 lg(y+0 .0 1) =3.0 16 x- 2 .16 ,两者相关系数为 r=0 .92 0 ;砷中毒指数 (x)与居民砷中毒检出率之间 r=0 .987,两者成直线回归关系 ,y=5 3.8x+1.5 1;砷中毒指数与足跖角化率之间亦呈良好线性关系 ,同样情况亦见于砷中毒指数与尿砷和异常尿砷检出率之间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95 9和 0 .919。砷中毒指数与以上各指标的相关系数分析 ,P值均小于 0 .0 5 ,且都呈现良好的正相关关系。砷中毒指数以最简便方式概括了发病单位的砷中毒病例及病情程度 ,在比较不同单位病情时 ,比单纯的砷中毒检出率更能反映实际人群受砷危害情况 ,是流行病学研究中一较好的综合指标 相似文献
12.
两型地方性砷中毒某些临床表现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同一检查及诊断标准,分别在病情程度相似的饮水型和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重病区检查并诊断了两组病例。两组病人在掌跖角化、躯干色素改变、肢端麻木以及非特异性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症状等基本临床表现上大致相同。但不同型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躯干皮肤色素异常检出率燃煤污染组低于饮水型组,且病变程度亦较轻。一组可能和皮肤粘膜刺激有关的临床表现-结膜充血、流泪、视力模糊、面部非凹陷性浮肿及甲褶缘粗糙游离致后甲沟形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2005年地方性砷中毒全国重点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监测县及监测点地方性砷中毒的现状、防治措施落实情况及防治效果。方法按照《全国地方性砷中毒监测方案》调查防砷改水进度及工程管理使用情况。采用AFS-930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检测饮水和8~12岁儿童尿砷含量。普查监测点居民砷中毒患病情况及死因。结果监测县改水率为8.81%,受益人口率为12.60%;已改水的14个工程均正常使用。监测点饮水砷含量为0.005mg/L;8~12岁儿童尿砷均值为0.024mg/L;查出砷中毒患者14例,均为轻度患者,患病率6.19%。结论监测县防砷改水设施管理使用良好,但改水率较低。监测点砷中毒病情较轻,儿童尿砷已在正常范围内,表明改水可控制病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地方性砷中毒的干预实验及其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防治地方性砷中毒的方法及效果,在新疆奎中屯病区对干预实验前后不同时间的高砷井水、患病情和居民患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干预实验15年来77%病区饮用水已符合卫生要求,环境已无砷污染,砷中毒患90%以上病情有了好转,再无新发病例。 相似文献
15.
地方性砷中毒地区人群发砷值及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新疆奎屯地区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居民发砷值及头发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砷中毒病区居民发砷值显著高于对照区,病区中有砷中毒皮肤病变的患者其发砷值高于非患者; 扫描电镜下观察头发表面超微结构的变化,发现砷中毒病区居民毛小皮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病区改用符合卫生标准的水后,经过两年的时间、发砷值降低到接近正常95%上限值1.5μg/g;扫描电镜下观察。毛小皮的结构基本恢复正常。调查结果还提示,应注意地方性砷中毒病区砷对非患者的潜在性危害。作者认为,用发砷值来评价地方性砷中毒病区改水效果是较为敏感和客观的适宜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新疆奎屯地方性砷中毒高砷暴露区与非高砷暴露区水中砷和其他微量元素含量的分布,探讨砷在人体内蓄积排泄情况与水砷的关系。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奎屯地方性砷中毒(地砷病)高砷暴露区与非高砷暴露区23份水样中元素含量;选择奎屯129团高砷暴露区83人作为砷暴露组1,29团非高砷暴露区50人作为内对照组,选择123团98人作为外对照组,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各组人群的尿砷含量。结果统计分析表明地砷病高砷暴露区水砷含量明显高于非高砷暴露区(P〈0.05)。高砷暴露区水样中Cu、Pb含量高于非高砷暴露区,Zn含量低于非高砷暴露区(P〈0.05)。砷暴露组尿砷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砷暴露组和内对照组男女尿砷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年龄组尿砷含量未见差异(P〉0.05)。结论地砷病高砷暴露区水中Zn含量低,Cu、Pb含量高,可能伴随高砷增加居民患地砷病的危险性;水砷含量与尿砷排泄量之间有一定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地方性砷中毒膜毒理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红细胞膜作为观察标志,从膜毒理学角度探讨地方性砷中毒的发病机理。砷中毒病人血砷0.11±0.055μg/ml,红细胞膜砷0.101±0.05μg/mg膜蛋白,胞浆砷0.0012±0.0007μg/mgHb;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红细胞膜破损,异形红细胞,细胞表面毛刺样改变;胞膜的损伤,引起红细胞免疫功能下降,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细胞膜ATPase活性下降,红细胞电泳速度减慢和微循环变化,且甲皱微循环的变 相似文献
18.
吉林省地方性砷中毒病区的环境地理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吉林省环境地理特征与砷中毒病区的成因,以便科学的制定防治措施。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与水地质资料相结合的方法。结果:调查区第四纪下更新统承压水是主要富砷含水层,是潜水砷含量的4.89-22.02倍,岩石中砷含量偏高是病区主要砷源,饮水中NO2、NH4、COD含量偏高是高砷富集区的主要特征。结论:建议病区改水应开采第三系承压水,可达到控制砷、氟2种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停止接触砷后砷对地方性砷中毒患心脏组织的长期影响,选择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尚未康复的慢性砷中毒患62例,同时以当地无饮用高砷水史,亦无砷中毒皮肤特征性病变的居民80人为对照组,详细询问受检的心血管病史并做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慢性砷中毒组与对照组在心电图的异常改变和各项心电图参数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年龄的增长和性别的差异对心电图的异常改变和心电图参数无直接影响,但慢性砷中毒组的心室肥厚,心肌纤维化,心肌缺血和陈旧性心肌梗塞等异常改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砷对地方性砷中毒患的心脏组织有一定的远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地方性砷中毒微循环与心电图改变的相关性和硒治疗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报道了地方性砷中毒微循环与心电图改变的相互关系和硒对两同时改变的治疗效果。微循环改变检出率为98.27%;心电图异常检出率为38.15%;二同时异常为36.42%。微循环和心电图同时异常,硒治疗组好转率为43.24%,对照组为6.67%;单项改变的好转率治疗组均显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血液-血管系统受损先于心脏,心脏改变与微循环改变密切相关;药物治疗是必要的防治措施,硒制剂是理想的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