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离体培养方法.方法 选取1~2周龄的SD大鼠,无菌条件下快速取出心脏,彻底去除大血管、心房、右心室和心内外膜.用植块法培养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倒置显微镜下形态学观察结合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和CD34对培养细胞进行鉴定.结果 细胞呈单层贴壁生长,融合后呈"铺路石样";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和CD34免疫细胞化学鉴定阳性.结论 成功培养出纯度较高的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方法简便,可用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cells,BMECs)是构成血脑屏障的主要成分,与脑水肿、脑缺血以及脑肿瘤等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BMECs原代培养模型已被广泛应用于血脑屏障、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该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BMECs原代培养的方法进行综述,为脑血管疾病的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南药学》2017,(1):18-21
目的探讨乳鼠原代心肌细胞分离、培养和纯化的方法,得到存活率高、搏动频率强、纯度高的心肌细胞。方法采用0.08%胰蛋白酶及0.05%Ⅱ型胶原酶消化心脏组织,差速贴壁60 min,加入终浓度为0.1 mmol·L~(-1)的5-Brdu纯化心肌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时间心肌细胞形态学变化;记录心肌细胞搏动频率;台盼蓝染色,测定心肌细胞存活率。结果心肌细胞生长状态良好,4 h开始贴壁,48~72 h基本完全贴壁,形成放射状排列的细胞簇,同步搏动;5~9 d心肌细胞搏动频率在80~110次·min~(-1),活力好且稳定;采用台盼蓝染色法测得心肌细胞平均存活率为97.7%。结论此方法可得到存活率高、搏动频率强、纯度较高的心肌细胞,可为科研研究提供良好的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4.
陈晨 《世界临床药物》2009,30(7):411-413
目的 探讨牛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BREC)的体外选择性培养和鉴定方法.方法 采用含0.075%胶原酶和0.03%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磷酸缓冲液(PBS)培养基选择性培养BREC.细胞鉴定采用经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染色细胞鉴定内皮细胞.结果 通过选择性培养获得的BREC纯度达98%以上,并能连续稳定传代.BREC早期聚集在微血管碎片周围,呈片状鹅卵石样单层生长,存在接触性抑制.经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染色可见胞质内棕色的免疫沉积物反应呈阳性.结论 本研究所采用的细胞培养方法可获得稳定生长与传代的较高纯度的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简单、经济易操作.可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微血管病变研究提供可靠的(体外)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比较3种昆明鼠乳鼠肝细胞原代培养的方法,探索一种更有效、快捷的原代培养方法。方法 取30只1~3日龄昆明种乳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胰酶消化法、组织块联合胰酶消化法进行肝细胞原代培养,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实验过程中肝细胞的形态及生长情况。结果 3种方法均能进行乳鼠肝细胞的原代培养,其中组织块联合胰酶消化法培养的肝细胞形态学和生物学特性优于其他两种方法培养的细胞。结论 组织块联合胰酶消化法是3种方法中最快速和高效的一种方法,获得的乳鼠肝细胞形态及生物学特性好,为体外建立乳鼠肝细胞实验模型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6.
人参果总皂甙对乳鼠原代培养心肌细胞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报告了人参果总皂甙对乳鼠原代培养心肌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人参果总皂甙具有促进乳鼠培养心肌细胞DNA合成的作用;对缺糖缺氧培养的缺氧性损伤的心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原代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建立简单有效且重复性高的大鼠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原代培养技术。方法取大鼠主动脉,将主动脉内膜暴露于外,采用不同浓度的Ⅰ型胶原酶以及不同消化时间对组织块进行预消化,然后将大鼠主动脉切成小块按内膜朝下贴在鼠尾胶原包被的培养瓶上进行培养。结果2.0g·L-1型胶原酶消化1h的组织块细胞迁出速度且组织迁出率明显提高(P<0.05),组织贴壁后24h即可见内皮细胞从组织块周围游离出来,呈短梭形或类三角形,d4~5即可进行传代培养,传代后d3~4即可融合成单层,呈典型“铺路石”状排列,经免疫组化S-P法鉴定有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存在,进一步确认其为内皮细胞。结论经2.0g·L-1Ⅰ型胶原酶消化1h的组织块,组织块迁出率及内皮细胞迁出速度明显提高,从而大大缩短原代培养的时间。  相似文献   

8.
乳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培养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勇兵  陈如坤  陈力  吴明  施立  杨文涛  钱永跃 《江苏医药》2005,31(3):189-190,F002
目的建立乳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培养模型.方法通过对经典的差速贴壁分离法稍作改进,采用每次贴壁60min、两次差速贴壁分离法收集、培养心肌成纤维细胞.结果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显示,成功培养心肌成纤维细胞,纯度达95%以上.结论该研究成功建立乳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培养模型,为高纯度心肌成纤维细胞的获得和对其病理生理学的进一步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一种较为理想的体外原代心肌细胞培养的方法。方法取新生SD大鼠心脏心尖部,冷胰蛋白酶和II型胶原酶.BSA消化分离单细胞,二次差速贴壁法纯化心肌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存活率、活力及纯度。结果获得的心肌细胞存活率为90%,纯度达94%以上,自发搏动明显,频率为80—120次/min,且培养前15d细胞搏动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方法可获得较高存活率及纯度的心肌细胞,可满足实验要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体外实验研究石杉碱甲对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uman 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HBMEC)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在培养的HBMEC上,利用丙酮醛诱导细胞损伤,通过MTT检测细胞活力,LDH、SOD活性试剂盒及caspase-3活性试剂盒检测细胞损伤情况,观察石杉碱甲的作用和机制。结果石杉碱甲呈浓度依赖地保护MGO诱导的细胞损伤,在10-5mol·L-1时呈最大保护作用。丙酮醛能诱导HBMEC的SOD活性下降,而石杉碱甲(10-6,10-5mol·L-1)能逆转这种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石杉碱甲能抑制丙酮醛诱导的caspase-3活性上升。结论石杉碱甲对丙酮醛诱导的HBMEC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这可能与其抗自由基和抗凋亡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组织工程化软骨修复机体软骨缺损提供实验基础。方法用消化组织块培养法体外培养猪耳廓软骨细胞,并观察其在纳米材料支架复合MSCs支架上的生长情况。结果软骨细胞在PH值为7.0,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生长良好,可传代10代,细胞数目扩增为原来的400-500倍;软骨细胞在纳米材料支架复合MSCs支架上生长良好,分泌基质旺盛。结论改良消化组织块方法培养软骨细胞是一种可以大量扩增软骨细胞数目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纳米材料支架复合MSCs支架上是软骨细胞良好的生长支架。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洛美利嗪对血脑屏障上P-糖蛋白功能活性的影响,寻找新型高效的P-糖蛋白抑制剂。方法:使用罗丹明123荧光指示剂研究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上P-糖蛋白的活性,应用RT-PCR技术分析洛美利嗪对mdr基因mRNA的影响。结果:洛美利嗪能够浓度依赖性地增加RBMECs中的罗丹明123水平,对RBMECs上mdr基因mRNA表达无影响。结论:洛美利嗪通过抑制P-糖蛋白功能活性而逆转血脑屏障上的多药耐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木瓜蛋白酶联合DNA酶法提取24 h内新生SD大鼠皮层神经元,改进体外原代培养方法。方法取24 h内新生SD大鼠,剥离脑血管膜分离出大脑皮层,采用木瓜蛋白酶和DNA酶顺序消化、纯化后,以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为神经元接种液,4 h后更换为预热的含有B27的Neurobasal-A神经元培养液,连续培养7 d。分别以1×105、5×105、1×106细胞/mL接种于L-多聚赖氨酸浸泡后的6孔板内,并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生长状态。取培养7 d后的神经元,采用β-Tubulin免疫荧光法和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抗体免疫组化法鉴定神经元,神经元微管相关蛋白2抗体(MAP2)免疫荧光法鉴定神经元纯度。结果 神经元以密度为5×105细胞/mL接种最为合适,接种24 h后,皮层神经元部分贴壁;接种3 d后,贴壁细胞逐渐增多,神经元突触进一步生长并延长,交联成稀疏网络;接种7 d后,神经元仍大量生长,胞体丰满,并形成更为紧密的神经元网络系统。经β-Tubulin免疫荧光法和Neun抗体免疫组化法鉴定,提取培养细胞为神经元,并经神经元标志物MAP2免疫荧光法鉴定神经元...  相似文献   

14.
人膀胱癌细胞原代培养及体外药物敏感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个体表浅性膀胱癌组织对抗癌药物及其联合应用的敏感性。方法采用肿瘤细胞原代培养技术和MTT比色法测定了59例膀胱癌组织对灌注抗癌药物及其联合应用的抑制率和敏感性。结果14例失败,45例获得成功,总体可评价率为76.3%,不同个体对不同抗癌药物的抑制率存在明显差异;除MTX对膀胱癌G1和G3级平均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它抗癌药物对不同个体膀胱癌细胞的平均抑制率与膀胱癌的病理分级、分期均无关;抗癌药物对初发膀胱癌的敏感率和平均抑制率均高于复发膀胱癌;2种不同作用机制的抗癌药物联合应用对不同个体膀胱癌细胞的敏感率和平均抑制率均高于单一药物,二者敏感率和平均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相对敏感的抗癌药物,并将作用于不同机制、细胞不同周期的抗癌药物联合,制订个体化膀胱灌注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最大限度减少副反应,减少肿瘤复发率。  相似文献   

15.
10~(-8)mol/L、5.5×10~(-8)mol/L、10~(-7)mol/L的硫酸吗啡使体外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搏动频率分别增加9%、32%和81%。具有量效关系。纳络酮(10~(-5)mol/L)能完全取消吗啡的此种作用。而普萘洛尔(10~(-5)mol/L)却不影响吗啡的作用。这一结果提示吗啡可直接加快心肌细胞的搏动频率,可能是通过激动吗啡受体而作用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大豆磷脂脂质体(SPL)对谷氨酸所致培养乳鼠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取新生大鼠(0~1d)大脑皮层神经细胞进行原代培养,8~10d后加入谷氨酸(Glu),造成神经细胞的损伤,SPL保护组在Glu损伤处理的同时加入不同浓度的大豆磷脂脂质体,测定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观察谷氨酸对神经细胞的兴奋毒性及大豆磷脂脂质体的保护作用。结果:加入谷氨酸后,神经细胞出现明显损伤性变化,培养上清液中LDH含量增加,细胞匀浆中MDA生成增加,SOD含量明显减少。大豆磷脂脂质体在0.2mg/ml~1.6mg/ml浓度时能显著减轻上述损伤性变化。结论:大豆磷脂脂质体对谷氨酸所致培养乳鼠神经细胞兴奋毒性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大豆磷脂脂质体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7.
槲皮素对体外血小板与微血管内皮细胞粘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槲皮素(Que)对血小板与人皮肤分离的微血管内皮细胞(MVEC)粘附的影响。方法:用[^3H]-腺嘌呤标记的血小板与MVEC共同孵育,研究Que对血小板对MVEC粘附所起的作用。Que对MVEC上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PECAM)表达的影响用酶联免疫法评价。结果:血小板加入MVEC中后立即发生粘附并于30min达到最大值。Que能浓度依赖地抑制血小板粘附,Que 5μmol/L无显著的抑制作用,但Que浓度为10、20和40μmol/L时,抑制率分别为10.5%、20.0%和42.2%。Que与标记的血小板预先孵育30min,也能浓度依赖地抑制其粘附,Que10、20和40μmol/L的抑制率分别为18.2%、29.8%和65.3%,而Que 5μmol/L在两种处理中均无效。当用Que 10-40μmol/L处理MVEC时,Que能浓度依赖地减少MVEC上PECAM的表达,但Que 5μmol/L无显著效果。结论:Que能抑制血小板与MVEC的粘附,此作用可能与减少MVEC上PECAM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作为构成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的主要结构基础,由于其特殊的细胞膜转运系统和细胞间的紧密连接,从而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血管内外物质交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其与脑缺血、脑水肿等脑血管疾病的病理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体外培养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BMECs)为研究脑血管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该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检索,综合了国内外近年来的研究,依次从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纯化、培养等几个方面,探讨了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技术,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9.
原代培养小鼠心肌细胞的观察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肌细胞体外培养可以用来作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的载体,应用于治疗冠心病和心肌细胞凋亡等的实验研究中[1].我们选用昆明鼠乳鼠的心脏做原代细胞培养,对培养的心肌细胞进行了观察和免疫组化鉴定.  相似文献   

20.
大鼠肠系膜淋巴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方法的建立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分离大鼠肠系膜淋巴管的技术及其内皮细胞的培养方法并证实体外培养的大鼠肠系膜淋巴管内皮细胞具有合成一氧化氮及第Ⅷ因子相关抗原的能力。方法 利用手术显微镜及显微手术器械分离大鼠肠系膜淋巴管,采用植块培养法进行内皮细胞原代培养并传代培养。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鉴定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及一氧化氮合酶在体外培养的大鼠肠系膜淋巴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测定一氧化氮代谢产物的含量。结果 体外培养的大鼠肠系膜淋巴管内皮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形成单层后呈典型的鹅卵石样或铺路石样排列。第Ⅷ因子相关抗原的免疫过氧化氢酶染色反应阳性,阳性率 98%。一氧化氮合酶表达阳性率为83%,阳性反应产物在细胞核周围呈棕黄色。一氧化氮代谢产物含量(10 26±2 17)mol·L-1 (n=7 )。结论 本实验采用培养方法可行性强,简单可靠,保持了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并证实了体外培养的大鼠肠系膜淋巴管内皮细胞能表达一氧化氮合酶及第Ⅷ因子相关抗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