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浅谈全息脏象体质医学李永升李复耀*刘玫**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730030)主题词体质学说脏象学说中医学术发掘全息脏象体质医学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所谓全息并不是全部信息加起来的意思。是指任何一个相对整体独立的部位(如耳、手、脚等部位)都...  相似文献   

2.
<正> 体质学说就是研究体质因素的一门学问,祖国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均贯穿着这一学说。“从化”,是指外感六淫之邪侵入人体,引起疾病后,其中一部分自始至终保持其原来的性质,而有一部分却在疾病发展的某个阶段中改变了性质,甚至变得与原来的性质完全相反。为此,仅从二方面略陈管见如下。  相似文献   

3.
陈智慧  李萍  吕晓霞 《陕西中医》2007,28(5):612-613
近年来,随着对中医体质学说的进一步探讨,中医体系学说更加广泛运用于临床,为中医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拓展了新的视野,笔者就中医体质分类及结合体质类型进行诊治的体会,简述于下.  相似文献   

4.
国医大师王琦教授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系统构建了中医体质学说这门新的学科,并提出了9种基本体质,其中特禀质是由先天禀赋不足或禀赋遗传等因素造成的特殊体质。基于王琦教授的中医体质学说理论,参合卫气营血和脏腑经络辨证体系,在特禀质的基础上细分出营血热体质,认为此类体质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热、瘀、虚,调体当清热凉血、滋阴养血、通畅血脉,调治当以生地黄、麦冬、玄参为核心药物,且重视机体自和之力,顺势而为,从而达到祛病防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近三十余年来,在全国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中医体质学说取得了显著进展,形势喜人.但也应看到,体质学说内涵深刻,要真正搞深搞透它,充分发挥其应用价值,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还需要走很长的路,我们应在既往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再接再厉,勇于开拓创新,努力促进中医体质学说的提高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体质转化论     
盛增秀 《浙江中医杂志》2011,46(11):781-783
作者从阴阳学说是体质转化论的理论基础;体质转化的条件和因素;运用"治未病"理论和方法干预体质的转化等三个方面,对体质转化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强调应针对体质转化的条件和因素,采取相应的养生保健方法,如注意饮食调节、重视心理疏导、加强体育锻炼、顺应自然环境和提倡有病早治等,促使异常体质向正常体质转化,以免疾病的发生,或将疾病消灭于萌芽状态,这是"治未病"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一个富有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张介宾是中国医学史上的大家,惜《二十五史》未有其传,因而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史学家黄宗羲所写的《张景岳传》便成为了研究张介宾生平的宝贵资料。辽宁省专业技术职务考试教材《医古文》(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将这篇传记收入其中,可见其对该传的重视。然而,细细读来,发觉教材中的几处注释和译文,尚有不当之处,这里提出,就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8.
李泽鹏  韩露 《河南中医》2012,32(5):570-571
中医体质学分型标准不一,中华中医药学会将中医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淡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九类.中医体质学说对临床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可出现使医生的辨证论治产生倾向性错误,增加诊疗难度等影响,故临床辨患者的体质只能作为中医诊治疾病的辅助手段或参考因素.  相似文献   

9.
《内经》对体质的认识存在多个维度,即从体质的影响因素、体质与寿命的关系、体质与疾病、体质与治疗等多个角度探讨体质现象。在多维度认识的基础上,《内经》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纲,在更高层面上对体质现象加以抽象综合,形成了一种包涵体质、气质等多要素的综合性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10.
体质与脉的关系,历代文献多有记载,但尚缺乏专题论述.作者有鉴于此,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以古代有关文献为主要依据,以形成不同体质的因素为切入点,对诸家名论进行评议,分析了脉诊在体质辨识上的作用和原理.  相似文献   

11.
东垣先生作为"补土派"的代表人物,《内外伤辨惑论》是其第一部著作,其理论经验在其后续的《脾胃论》和《兰室秘藏》等著作中均有所发挥和完善。东垣先生对脾胃疾病的论治,在师承张元素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发明"内伤"。以清晰和有序的态度着重介绍了内伤与外感发热的区分方法,内伤疾病从脾胃论治的缘由,以及脾胃与众多疾病的关系、用药宜忌和因时节病症不同用药加减的变化等方面,并在继承和发扬其师张元素的从脾胃论治疾病的理论、方法,创立了"甘温除热"思想及诸如补中益气汤、羌活胜湿汤、升阳散火汤等著名方剂,为后人治疗内伤热病提供了新的视野,并发展和推动了重视脾胃的思想及从脾胃论治疾病的方法。另外,其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发展了从脾胃论治内伤疾病的学说,注重脾胃元气,以甘温益气之药,升阳补中,从而治疗多种疾病,值得后世学习探讨。  相似文献   

12.
试论体质在温病“截断”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秀莲  孟繁洁 《陕西中医》2001,22(9):540-541
针对临床对温病“截断疗法”理解的误区 ,阐明体质在温病发生、发展、传变、预后中的作用 ,强调辨病、辨证均离不开辨体 (质 ) ,提出截断疗法在温病过程中不仅强调祛邪 ,而且重视治体 ,根据体质选择治法方药 ,才能防止邪陷 ,截断病邪 ,扭转病情 ,达到邪祛正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中医经络学说辨治狐惑病108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狐惑病(眼、口、生殖器综合征),《金匮要略》一书提出为感染虫毒、湿热诱发而起,以甘草泻心汤口服,苦参汤外洗、雄黄董治之。笔者以中医经络学说理论为依据,认为此征病机为肝经湿热为本,胃火上炎为标。提出发作期以龙胆泻肝汤合清胃散加减治疗。临床症状消失后,时知柏地黄丸善后。治疗108例,取得远期痊愈约78.7%、近期痊愈约94.4%的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4.
现代中医的临床辨治模式主要有辨证论治、辨病论治、辨症论治、微观辨证、偏方治疗、意会治病等6种。这些模式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临床上不能机械地分割、彼此孤立,应把它们融合起来,做到辨证和辨病相结合、整体和局部相结合、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正方"和偏方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知常达变,充分发挥医者的主观能动性,突破思维定势,不断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医体质学说与肝病临床辨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盛国光 《光明中医》2008,23(3):261-262
1体质学说的起源及其内容 《内经》记载:“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其认为人天生以来就有“禀质”、“资质”类不同的东西。这些不同的东西就是中医对“体质”的初步认识。《内经》中还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的体质进行了分类,如记有:“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出,心和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此太阴之人也……”。  相似文献   

16.
焦敬君 《新中医》1993,25(5):9-12
本文认为,中医理论、中医学说的产生及中医模型的建立与模拟方法的运用都是以全息论思想为基础的,因而提出中医的发展也必须以全息论为指导。  相似文献   

17.
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医体质学说自本世纪70年代提出以后,近20a来,对这门学科的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可喜的进展。1 理论研究1.1 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及其基本原理 中医体质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78年被比较明确地提出后[1],受到中医界广大学者的关注,随着第一部中医体质学说专著的出版,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已得到确定——“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及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说。”[2]并认为其基本原理概括为:(1)体质过程论—…  相似文献   

18.
中医体质概念的内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体质含义体,指身体、形体。《广义·释亲》:“体,身也。”《广韵》:“体,体身也。”质,有形体、形貌、性质、本质、禀性、素质、质量等含义。三国·魏·曹植《愍民赋》:“岂良时之难俟,痛予质之日亏。”此言形体。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三》:“见其人质秀。”此言形貌。《史记·乐书》:“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张守节正义:“质,本也。”乃指本质。《国语·晋语》:“有直质而无流心,非义不变,非上不举。”乃指素质、禀性。现代则有质量的含义。形成体质的因素1.先天禀赋是体质形成的内在依据《灵枢·天年篇》:“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妇…  相似文献   

19.
辩证的本质是辨体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浅谈《中药各家学说》中的体质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医各家学说》各家学术思想为源,探讨中医体质学说的发展概况。阐述中医体质的形成、体质与疾病、体质与辨证用药关系及增强体质的方法。认为体质的形成与先天禀赋、情志、饮食、生活条件、疾病、社会因素等有关,男女体质有差异,体质决定病邪易感性、发病后疾病的演变过程、转归及预后,体质学说是中医辨证施治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