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泡状棘球蚴病肝外转移灶的CT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肝外泡状棘球蚴病的CT表现评价CT检查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泡状棘球蚴病的患者因新的临床症状,经CT检查发现肝外多脏器合并泡状棘球蚴病。结果 脑泡状棘球蚴病7例,增强后表现为内部有多发蜂窝状低密度的肿块或显示为“靶征”样的强化结节;包状棘球蚴病3例,表现为以肺野外带居多,内部有“小空泡征”或“偏心空洞”的结节灶;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肝泡状棘球蚴病的CT表现。方法:回顾分析38例肝泡状棘球蚴病的CT征象。包括肝脏形态、大小、轮廓、密度、钙化及合并症等。结果:38例中,肝脏增大变形28例,38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钙化。结论:肝脏增大、肝内有界限不清、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的低密度浸润伴有大量不规则的钙化为肝泡状棘球蚴病的主要CT表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扩散系数值(ADC值)在肝包虫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122个肝脏占位性病灶(22例肝囊肿40个病灶,23例肝癌32个病灶,29例肝细粒棘球蚴病35个病灶,15例肝泡状棘球蚴病15个病灶)的DWI图及ADC图,并测量病灶的ADC值,比较其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肝囊肿、肝癌、肝细粒棘球蚴病及肝泡状棘球蚴病的ADC值分别为(4.33±0.25)×10-3(、1.63±0.08)×10-3(、3.50±0.35)×10-3和(2.22±0.23)×10-3mm2/s,各病变组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ADC图上肝细粒棘球蚴病的囊液呈高信号,包膜呈低信号;而肝泡状棘球蚴病的液化坏死区表现不一,部分病灶的液化坏死区呈明显低信号。结论:DWI和ADC图分析及ADC值测量可为不典型肝包虫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补充信息,尤其是病灶ADC值的测量对单囊性细粒棘球蚴病的鉴别诊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肝包虫病的磁共振诊断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文对手术证实的8例肝包虫囊肿及5例肝泡状棘球蚴病的磁共振成像(MRI)进行分析。包虫囊肿表现为圆形、卵圆形边缘光滑的影像,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其特征性表现为病变有光滑均匀的低信号强度的囊壁及呈多房性的子囊,为MRI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泡状棘球蚴呈巨块型,在T1和T2加权像上均呈低信号,境界不清,边缘不规整,中心液化坏死,呈溶岩状,偶见颗粒状钙化。还探讨了本病与非寄生虫性占位病  相似文献   

5.
肝棘球蚴病并肝胆管-支气管瘘1例孟辉★高玲★王校智★关键词棘球蚴病胆囊膈肌胆总管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532.32本文报告胆囊被腹膜、网膜、疏松结缔组织粘连于膈肌致膈肌胆囊并胆总管棘球蚴病的病例。患者,女,26岁。上腹绞痛、寒热、黄疸8月,恶心、...  相似文献   

6.
包虫病即棘球蚴病,是一种常见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在我国多流行于西北和西南牧区,主要有2种类型,即由细粒棘球绦虫卵感染引起的囊性包虫病和由泡状棘球蚴绦虫卵感染引起的泡型包虫病.以肝包虫发病率为最高,其次为肺脏、脑等器官.本文仅讨论肝泡状棘球蚴病的CT表现,评价CT对肝泡状棘球蚴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50例肝泡状棘球蚴病的CT征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肝泡状棘球蚴病的CT表现特征。资料与方法 50例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肝泡状棘球蚴病行常规CT或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分析其CT表现。结果 50例中单发病灶38例,多发病灶12例,钙化发生率为93%。根据CT表现可分巨块型(包括实性肿块型,肿块液化型,钙化型),结节型和混合型,肿块和结节呐出现直径0.2-0.8cm小囊泡。病灶侵犯肝门6例。4例出现肝外转移。结论 肝泡状棘球蚴病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诊断不难,CT分型将有利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我院2009-06~2013-01利用肝切除联合射频消融技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肝泡状棘球蚴病(肝泡球蚴病)1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2例肝泡球蚴病患者,男4例,女8例,年龄21~45岁。其中肝泡球蚴病变位于右三  相似文献   

9.
肝泡状棘球蚴病特征性钙化CT扫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泡状棘球蚴病(以下)简称泡肝,是肝包虫病的一种类型,几乎全都发病于农牧区,以西北部为主。笔者收集本院5例手术病理证实的病例。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肝泡状棘球蚴病的DSA表现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分析8例肝泡状棘球蚴病的DSA表现,评价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8例均进行了cT检查,并均得到手术证实,包虫3项试验检查均呈阳性。8例行DSA检查,其中3例经导管注入碘化油栓塞治疗。随访3个月。结果DSA表现为肝动脉迂曲,增粗,包绕,呈“抱球”征象。8例毛细血管期有环形染色。3例栓塞后DSA表现有碘化油沉积。3个月后CT随访,碘化油沉积良好。手术病理所见病灶区碘油沉积。结论 肝泡状棘球蚴病DSA检查有特征性表现,介入性治疗为肝泡状棘球蚴病的非手术治疗提供了一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肝包虫病引起的梗阻性黄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38例由肝包虫病引起的梗阻性黄疸,其中肝细粒棘球蚴病23例,肝泡状棘球蚴病15例。分别描述了本病在PTC、ERCP、“T”管和/或残腔造影及CT上的表现,讨论了造成梗阻性黄疸的原因和机制。  相似文献   

12.
邢传平  刘斌  李宁  钱震  董亮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5,26(5):353-354,F0003
目的:探讨泡状棘球蚴病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对16例泡状棘球蚴病变组织切片进行CD20、CD3、CD45RA、CD45RO、CD5染色,部分病例做了EMA、CD68、CK标记。结果:泡状棘球蚴病见于肝、脑、肺、胰腺和淋巴结等器官,免疫组化结果提示病变内散在浸润淋巴细胞中有T细胞和B细胞,泡球囊肿内生发上皮与角质膜不表达CK和EMA,增生的组织细胞表达CD68和EMA。结论:泡状棘球蚴病诊断依赖病理活检,术前穿刺活检或术中冰冻切片检查是行之有效的诊断方法。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综合防治该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肺棘球蚴病的CT表现,评价CT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棘球蚴病的CT表现。结果 肺细粒棘球蚴病 33例,其中单纯囊肿型 11例,含子囊型 3例,钙化 1例,合并破裂 11例,合并感染 4例,破入胸腔 3例。肺泡状棘球蚴病 2例,表现为以肺野外带居多,内部有“小空泡征”或斑点状钙化的多发结节病灶,合并肝泡状棘球蚴病。结论 肺棘球蚴病在CT上有特征性的表现,CT检查可为本病的治疗提供更好的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14.
肝棘球蚴病破入胆系的CT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分析肝棘球蚴病破入胆系的CT表现,评价CT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证实的肝棘球蚴病破人胆系的CT表现:结果 15例肝棘球蚴病共有囊肿20个,其中单房单囊9个,单房多囊6个,多房多囊5个。囊壁有钙化2例;15例肝棘球蚴病均破入肝内胆管,同时破入胆总管12例,破入胆囊者2例。主要CT表现为:肝棘球蚴病合并胆系扩张。结论 CT检查能明确揭示肝棘球蚴病破入胆系的影像特点,可为术前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肝棘球蚴囊肿破入胆道为肝棘球蝴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本文对我院1984~1994年收治的7例误诊病例进行分析,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6.
MR水成像技术诊断泡状棘球蚴病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R水成像(MRH)技术在泡状棘球蚴病临床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搜集34例临床怀疑为泡状棘球蚴病的患者,其中3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泡状棘球蚴包虫病,均行常规MR和MRH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方法 的灵敏性、特异性和准确性.2种方法 结果符合率的比较采用U检验.结果32例泡状棘球蚴病患者的128个病灶中,常规MRI检查发现68个、MRH发现108个.常规MRI检查泡状棘球蚴的灵敏性为(53.13±0.04)%,特异性为(92.59±0.05)%,符合率为(60.00±0.03)%;MRH检查泡状棘球蚴病灶的灵敏度为(84.38±0.03)%,特异度(81.48±0.08)%,符合率为(83.87±0.03)%,常规MRI和MRH符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5.44,P<0.01).结论MRH技术可以提高泡状棘球蚴病病灶检出的灵敏性和符合率.  相似文献   

17.
肝中叶切除治疗晚期复杂性肝棘球蚴病3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棘球蚴病在我国流行的有细粒棘球蚴和泡状棘球蚴两种类型[1 ,2 ] 。其特点为无痛性肝实质囊性或实性占位 ,造成肝脏慢性损害 ,临床发现肝中叶复杂性棘球蚴病 ,均有棘球蚴囊肿自发性破裂或外伤手术史。病情发展均到晚期 ,其病变范围广 ,肝脏功能差 ,合并症多 ,常难以手术根治。尤其是病变累及肝中叶 ,因其解剖关系复杂 ,手术难度大。我院自 1 989- 0 7~ 2 0 0 1 - 1 2对晚期肝棘球蚴病实施肝中叶切除34例 ,效果良好 ,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1 9例 ,女 1 5例 ,年龄 9~ 63岁 ,平均39 .5岁 ;病史 3~ 42月 ,平均 1 …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PET-CT在肝泡型棘球蚴病与肝实性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旨在提高影像学对肝脏泡型棘球蚴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肝实性占位性病变的患者资料57例,所有患者均做了PET-CT和普通CT,分别观察病灶在PET-CT和CT上的表现,根据影像学特征进行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本组57例患者经手术或经皮穿刺活检证实23例肝脏泡型棘球蚴病,18例为胆管细胞型肝癌,7例转移瘤,5例肝脓肿,4例肝脏结核;PET-CT与普通CT对肝泡型棘球蚴病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泡型棘球蚴病具有特征性的PET-CT表现,可作为与其他肝脏实性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9.
1998年6月-2002年8月,我们采用腹腔镜下肝棘球蚴内囊摘除术治疗肝棘球蚴病13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肝脏包囊虫病的临床特点及CT诊断价值。方法 对49例(女32例,男17例;年龄11岁~74岁,平均40.5岁)经临床和病理组织学证实的肝脏包囊虫病的CT征象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行腹部CT平扫,5例又接受了CT增强扫描。结果 49例中,细粒棘球蚴见于48例,泡状棘球蚴见于1例。病变部位以肝右叶最多(49%),其次是肝左叶(31%)以及肝左、右叶或尾叶并发(20%)。细粒棘球蚴的cT表现有5种类型,诸如单纯型,母子囊型,多囊型,混合型,以及钙化型。包虫囊肿感染的CT表现为内外囊分离,囊壁增厚,囊内小气泡影及囊内彩带征。泡状棘球蚴的CT平扫与增强扫描均无特征,诊断较困难。结论 CT扫描对肝脏包囊虫病具有很高的诊断准确率,甚至CT平扫即可做出准确的定位诊断,对感染的肝包虫囊肿的诊断颇有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