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合并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及疗效。方法 60例脊柱结核患者分为两组:A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合并脊柱结核;B组,正常骨密度的脊柱结核。根据病灶部位及病变程度个体化选择手术方式,在药敏试验指导下抗结核治疗9~12月。A组行钙剂、骨化三醇、鲑鱼降钙素,"三联"药物抗骨质疏松治疗半年。结果随访1~4.2年,平均2.9年。A组术后骨密度较术前改善(P<0.05)。两组均无内固定螺钉断裂、松动及拔出等,X线或CT检查提示全部植骨融合。神经功能受损者,术后改善或完全恢复。结论在合理抗骨质疏松和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合并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现状与问题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脊柱结核在骨与关节结核中发病率居于首位,约占40%~50%。近年来由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抗结核药物的进步,其发病率已有所减少,但在脊柱炎性疾患中仍居首位脊柱结核中绝大多数为椎体结核,单纯的椎弓结核很少,这与椎体以松质骨为主、负重大、劳损多、肌肉附着少、血供差以及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纯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早期脊柱结核患者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00年1月~2007年6月收治的36例督导下单纯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脊柱结核患者的治疗情况,治疗方案为联合用药(3HRZS/1~15HRZ),疗程4~18个月。随诊观察临床表现、影像学(椎体愈合、后凸畸形)变化、神经功能改变及抗结核药物对机体的不良反应,根据疗效情况及时调整疗程。结果:全部病例随访3~5年。36例中,在完成4个月的超短程化疗疗程后,16例达到治愈;未愈者用药延长至9个月,14例治愈;其余6例通过长程化疗18个月获得治愈。8例(22%)出现药物副作用,通过暂停用抗结核药物并配以相应药物治疗恢复正常。末次随访患者全身低热消失、体重增加;局部疼痛症状减轻或消失;椎体骨性融合;6例后凸畸形轻度加重(均<30°,支具制动);血沉下降至正常范围。结论:对于早期脊柱结核病例,单纯应用规范的抗结核药物治疗能够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西藏地区附睾结核的发病情况及临床诊治过程,以提高附睾结核的诊治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9年10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44例附睾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附睾结核住院患者占同期住院人数的1.3%,均为藏族,发病年龄高峰为40~60岁。临床体征主要为阴囊疼痛伴触痛(65.9%)、无痛性阴囊肿大(34.1%)、串珠样输精管(22.7%)及阴囊窦道(15.9%)。17例(38.6%)患者有肺结核史;35例病理检查确诊结核病,12例睾丸受累;7例行脓液涂片抗酸杆菌镜检,阳性率57.1%;4例行脓液结核分枝杆菌和利福平耐药基因(GeneXpert MTB/RIF)检测,阳性率100%。单纯抗结核药物治疗9例,35例在抗结核药物治疗同时给予手术干预。所有患者出院后随访4周~2年,非手术患者药物治疗效果良好;手术患者无复发。阴囊结核无复发。结论:本地区附睾结核患者仍以中老年患者为主,大多数患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而易早期误诊,延误治疗。使用抗结核药物联合手术是附睾结核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轻型脊柱结核药物治疗14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药物治疗早期轻型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为完善轻型脊柱结核诊断标准及制定抗结核治疗方案奠定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早期诊断为轻型脊柱结核的149例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异烟肼(H)、利福平(R)、乙胺丁醇(E)、吡嗪酰胺(Z)、左氧氟沙星(L)方案(6HREZL/6HREZ)抗结核治疗,辅以营养支持并完成2年随访。治疗期间每个月监测肝肾功能、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治疗开始每隔3个月行影像学检查。随访期间根据临床治愈标准评价疗效,并分析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病变愈合、ESR、CRP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影像学检查变化。结果 138例经药物治疗获得临床治愈,11例在3个月内接受手术治疗。2年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疼痛缓解,恢复正常的日常活动,无神经功能障碍,骨质愈合,椎旁脓肿吸收;ESR及CRP恢复正常;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6HREZL/6HREZ方案治疗早期轻型脊柱结核疗效显著,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我国胸椎结核并发截瘫手术治疗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脊柱结核患者中,并发截瘫者为10%~18%,其中约有85%的截瘫系胸椎结核所引起。传统保守疗法和抗结核药物治疗,疗程长、治愈率低而复发率高。 化学疗法 化学疗法及手术综合治疗,使脊柱结核的治愈率和截瘫的恢复率有明显提高[1]近些年来手术方法的不断改进,也是疗效提高的原因之一。截瘫一经确诊,不论是否手术治疗,必须在营养卫生疗法的同时进行合理化疗。应严格遵守化疗早期、联用、适量、规律和全程的原则。 化疗时应注意药物的治疗效价:根据药物对结核菌在酸性或碱性环境和不同繁殖状态所起的作用,将抗结核药分为:(1)能杀灭细胞内、外结核…  相似文献   

7.
科学务实,进一步提高我国脊柱结核诊疗水平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据卫生部2000年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我国人口结核菌感染率为44.5%,目前约有活动性肺结核451万。有资料显示占全身骨关节结核首位的脊柱结核发病率约占结核病总人数的3%~5%,占肺外结核的15%。从庞大的人口基数看,我国脊柱结核患病人数众多,是相当严酷的现实。近50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药物、新的医疗器械、新的疗法不断应用于临床,使得我国脊椎结核的诊断治疗有了长足的进步。影像学上CT、MRI、ECT以及PET的应用;药物治疗中利福平(RFP)、利福喷丁(RFT)、氧氟沙星(OFLX)、左旋氧氟沙星(LVFX)、斯巴沙星(SPF…  相似文献   

8.
正人类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铁器时代,经过数世纪的探索,人类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控制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1])。作为最常见的肺外结核病灶,骨与关节结核占所有结核病例的1%~2%,其中脊柱结核约占骨与关节结核的50%~([2])。脊柱结核常导致寒性脓肿形成、脊柱骨质破坏、脊柱畸形和瘫痪等严重并发症,这也是脊柱结核目前治疗的重点和难点~([3])。从治疗角度,脊柱结核历经抗结核药物治疗、病灶清除术、病灶清除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T-SPOT.TB)试验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收治并确诊的脊柱结核与非结核各50例患者,分为结核组与非结核组。两组患者均行T-SPOT.TB检测、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PPD)皮试、抗结核抗体检测,比较3种诊断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 T-SPOT.TB试验检测脊柱结核的敏感度为88%,特异度为94%,阳性似然比为14.667,阴性似然比为0.126,明显优于PPD皮试和抗结核抗体检测;对脊柱结核组T-SPOT.TB检测与其他两种检测方法进行配对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SPOT.TB试验诊断脊柱结核灵敏度及特异度较高,检测结果真实可靠,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施宗祥  朱德智  张少华  杨勇 《骨科》2013,4(1):11-15,18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和植骨融合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9年9月经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和植骨融合术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407例进行随访。其中复发患者42例,男26例,女16例;年龄3.0~78.0岁,平均36.6岁。未复发患者365例,男201例,女164例;年龄5.0~69.0岁,平均38.8岁。通过对术后复发的42例与同期未复发的365例脊柱结核患者的资料做对比,并应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和Logistic进入法回归分析,推测可能导致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和植入融合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手术时机(术前抗结核时间)、病灶清除彻底程度、术后抗结核治疗规范程度、术后制动时间、耐药情况、是否伴有其他部位结核、不利条件(包括女性生育期、重体力劳动者、老年人、贫血或营养不良)7个因素与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和植骨融合术后复发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术前正确掌握手术时机、术中病灶清除彻底、术后抗结核规范治疗、术后手术部位严格制动足够时间、应用敏感抗结核药物治疗耐药性脊柱结核、加强其他部位结核的治疗、加强营养、注意休息、避免短期内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和植骨融合患者术后怀孕、纠正贫血、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可以减少脊柱结核病灶病灶清除和植骨融合术后的复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椎附件结核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例诊断为颈椎附件结核患者,评估CT、MRI、病理检查结果及试验性抗结核治疗在诊断颈椎附件结核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手术和非手术治疗联合外支具固定制动对颈椎附件结核患者恢复的影响。结果2例均获得随访,1例抗结核治疗联合手术治疗后恢复良好,随访1年后未见复发,另外1例为年轻患者,给予抗结核治疗1年联合颈部外支具制动3个月后患者完全恢复,未见复发迹象。结论CT及MRI是诊断脊柱附件结核最有价值的方法,病理检查及结合试验性抗结核治疗有利于进一步诊断附件结核,药物抗结核治疗是治疗脊柱附件结核的主要方法,手术治疗在病灶清除及重建脊柱稳定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脊柱结核的治疗体会(附187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脊柱结核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7年12月间收治的187例脊柱结核病人,其中127例手术,60例保守治疗.[结果]手术组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窦道形成,1~6周血沉基本恢复正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组中术后1年植骨融合率为70%(44/63),术后2年植骨融合率为90%(56/63);保守治疗组病人无复发.总的治疗成功率99%(185/187).[结论]脊柱结核病人应该首先进行正规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必要时辅以手术治疗,根据病灶损害情况选择不同的个体化治疗,均可达到近似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抗结核药物化疗是治疗脊柱结核和防止其复发的重要措施,相当部分患者可通过药物化疗而治愈.但单纯药物治疗并不能阻止脊柱结核畸形进展,Rajasekaran 等[1]研究发现,非手术治疗的儿童脊柱结核患者中约有39%的病例后凸继续进展,部分患者即使疾病治愈脊柱畸形仍加重.自从Hodgson和Stock在1956年报道单纯前路手术治疗脊柱结核以后,Hodgson的"香港术式"以及后来改进的前路病灶清除、支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成为了治疗脊柱结核的标准术式.对于巨大死骨、脓肿,窦道形成、椎体破坏严重脊柱不稳、严重后凸畸形及截瘫患者应在有效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积极手术治疗,其目的在于彻底清除结核病灶、解除脊髓神经压迫、重建脊柱稳定、预防和矫正脊柱后凸畸形.目前脊柱结核手术可选择前方入路、后方入路或前后联合入路,具体如何选择,应根据病变部位、病变累及范围、畸形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选择性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伴神经损害的疗效。方法对18例脊柱结核伴神经症状患者术前均行≥3周抗结核治疗,手术行前路、后路或肾切口入路等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及选择性内固定。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年。结果患者神经损害症状术后均有不同程度恢复。1例胸腰段(T12~L1)结核患者切口延迟愈合,经清创及调整药物结合换药愈合。患者植骨均融合。复查X线片未发现脊柱失稳现象,内固定物无断裂。随访期内未见结核复发及脊柱畸形发生。结论在有效抗结核药物基础上一期病灶清除、植骨、选择性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伴神经损害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脊柱结核是最常见的肺外继发性结核病,约占骨关节结核的50%,如不及时诊治,极易导致脊髓、神经压迫而出现瘫痪。脊柱结核中胸椎结核(48.03%)和腰椎结核(42.36%)最为常见,其次为胸腰椎结核(29.58%),而颈椎结核(5.39%)和骶椎结核(4.22%)则相对少见~([1])。脊柱结核常引起脓肿形成、脊髓功能障碍、脊柱失稳以及后凸畸形等并发症。多数脊柱结核可通过非手术治疗获得痊愈,  相似文献   

16.
随着脊柱外科技术的发展和对脊柱结核认识的提高,在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积极手术治疗已得到广泛认同。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们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柱胸椎结核25例,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分子线性探针技术(HAIN)应用于检测脊柱标本中的结核分枝杆菌(MTB)及其耐药性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骨科2015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脊柱感染的患者235例,其中男132例,女103例,年龄1~84岁,平均42.8±18.1岁,根据伽马干扰素释放试验、标本普通细菌培养和真菌培养结果进行分组,脊柱结核(结核组)219例,脊柱感染其他细菌或真菌(非结核组)16例,通过穿刺或手术获取脓液或组织标本(含肉芽组织、干酪样坏死物和骨质),然后在2h内采用HAIN技术和联合培养法对相同标本进行MTB检测,并进行抗结核药物的敏感性试验。比较两种方法检测MTB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以及检测利福平耐药、异烟肼耐药和耐多药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HAIN和联合培养法检测MTB结果为阳性的分别有120例和104例。HAIN和联合培养法检测MTB的敏感度分别为54.8%和47.5%,特异度均为100%。HAIN在MTB培养阳性标本和培养阴性标本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3.5%、47.0%,两组的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06,P0.05)。HAIN检测利福平耐药、异烟肼耐药和耐多药的敏感度分别为87.5%、66.7%和85.7%,特异度分别为94.8%、86.0%和93.2%,一致性检验Kappa值分别为0.743(P0.001)、0.427(P0.001)和0.664(P0.001)。结论:HAIN在检测脊柱结核中的结核分枝杆菌及其利福平耐药和异烟肼耐药中展现出了高敏感度和特异度的技术特点,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脓液中结核分枝杆菌对利福平(RFP)的耐药机制;评价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olymerasechainreactionsingle-strandconformationpolymorphism,PCR-SSCP)在脊柱结核检测耐RFP基因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脊柱结核病灶中的脓液经预处理后接种于改良罗氏培养基上,对所培养出的菌株应用PCR-SSCP进行检测。检测包括核心区域(耐药决定区域)在内的rpoB基因。结果:PCR-SSCP检测耐RFP菌株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为100%,与常规经典药物敏感试验无差异(P<0.05),但检测时间明显缩短,仅用2d。结论:rpoB基因突变是结核分枝杆菌对RFP耐药的重要机制,应用PCR-SSCP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性、特异性及快速性,是一种对脊柱结核耐RFP菌株快速检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单纯性附睾结核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单纯性附睾结核的诊治水平。方法:在35例附睾结核患者中通过尿路影像学检查无肾结核及尿抗酸杆菌检测阴性者,定义为单纯性附睾结核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行强化抗结核治疗,即异烟肼(INH)、利福平(RFP)、链霉素(SM)或乙胺丁醇(EB)联合用药,2周后行病灶切除术,术中均行附睾结核病灶清除,术后继续常规抗结核治疗6~9个月。结果:随访6个月~5年,16例无异常情况,3例分别于术后3、3.5、5年出现泌尿系结核感染,1例于术后3.5年出现对侧附睾结核。结论:单纯性附睾结核可能为唯一或早期泌尿生殖系结核首发的表现,及时手术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0.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前路/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4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经3~4周正规抗结核治疗,行前路病灶清除、椎间大块自体髂骨/肋骨植骨、一期前路/后路内固定术,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8~24个月.[结果] 1例脊柱结核复发(3%).23例植骨融合,植骨融合率为96.9%,植骨愈合时间 4~8个月(平均6个月).无窦道形成.脊柱后凸畸形平均矫正80%.[结论] 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前路/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能彻底清除结核病灶,对脊髓及神经根进行彻底减压,促进脊髓及神经功能恢复,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同时一期建立和恢复脊柱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促进脊柱植骨融合,提高脊柱结核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