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五年来烧伤创面菌群变化与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明确本单位烧伤病房流行的菌株及耐药情况。方法 以棉拭子收集各类烧伤创面分泌物,全自动细菌生化分析仪(Vitek-MAS)作细菌鉴定并以GNS、GPS试剂盒行敏感试验。结果 送检标本651份,阳性生长545份,G^+球菌占66%;G杆菌占31%,真菌为3%;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萄)检出率为61%,MRSA占97.4%,铜绿假单胞菌(绿脓菌)检出率为18%;创面细菌伤后10d以内以G杆菌为主,而  相似文献   

2.
烧伤创面菌群变化分析唐公杰,张普柱(北京市积水潭医院烧伤科)关键词创面烧伤,细菌感染,抗生素类感染在突整个烧伤治疗过程中常是引起病情变化乃至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烧伤后创面流出液及坏死组织,使细菌很容易生长繁殖,产生局部或全身感染。烧伤创面菌群变化的研...  相似文献   

3.
<正> 控制创面感染是烧伤治疗的重要部分。创面细菌的种类及其药物敏感性又是指导控制或消除创面感染的重要依据。作者对所在医院近5年烧伤创面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予以调查,摸清了近年烧伤创  相似文献   

4.
5.
李国锋  王晓娜  秦阳华 《河北医学》2013,(12):1830-1833
目的:分析烧伤患者创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年3月至2012年12月从烧伤感染患者的创面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的病原菌,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及配套的鉴定及药敏鉴定卡,进行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对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分离出的446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G-)杆菌312株,占69.96%,主要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革兰阳性(G+)球菌133株,占29.82%,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和表皮葡萄球菌;真菌l株,占0.22%,为白色假丝酵母茵。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的检出率为71.59%。结论:烧伤患者创面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G-)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且主要致病菌常为多药耐药。加强其病原茵分布及耐药性监测,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减少多药耐药菌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5年来,我科从烧伤感染创面分离出514株细菌。G^ 球菌占第l位(66%),G^-杆菌占第2位(3l%),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6l%。MRSA/MRSE在葡萄球菌中的检出率为97%。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为18%。创面G^-菌的检出大多在伤后14d以内,而G^ 菌多在15d以上。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苯唑青霉素、红霉素及氟哌酸等临床常用抗生素耐药率高达90%以上。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率为100%,对亚硫胺霉素敏感率为60%。对铜绿假单胞菌敏感率超过50%的有亚硫胺霉素、环丙氟哌酸及氟哌酸等。上述结果提示:(1)金黄色葡萄球菌已占优势地位,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相对减少。(2)G^ 菌、G^-菌检出情况有一个较明显时间段。(3)MRSA/MRSE检出率进一步增高。(4)亚硫胺霉素已出现较明显耐药菌株。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烧伤创面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的变化,提出目前烧伤病房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趋势。方法2001—2004年7月烧伤病人创面分离获得细菌菌株1077株中肠杆菌科细菌的检出率。并分析肠杆菌科细菌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头孢派酮/舒巴坦、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的耐药性的变化。结果1077株烧伤创面细菌中肠杆菌科细菌为223株,占总细菌检出率的20.7%,肠杆菌科细菌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在38.14%和48.39%,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分别为31.82%、21.52%和28.38%,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为26.58%,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0%。结论与以前的研究相比,烧伤创面肠杆菌科细菌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率呈下降趋势,其变化与抗生素的选择性压力有关。亚胺培南仍为烧伤创面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首选抗生素。  相似文献   

8.
烧伤创面细菌的环丙沙星耐药性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烧伤创面细菌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变迁,作者自1990年11月~1995年12月从烧伤创面分离的680株细菌进行环丙沙星耐药性监测,并分2个时期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和金葡菌对环丙沙得的耐药率明显增加,分别由20.7%和14.6%增加至51.5%和78%(P<0.01),肠杆菌科的耐药菌株由8.9%增加至17.5%(P<0.05)。烧伤创面环丙沙星耐药菌株明显增加的原因可能与应用氟喹诺酮类作为首选抗菌药物治疗和预防烧伤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9.
烧伤病人创面的菌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染和以感染为原始动因的多脏器功能衰竭是严重烧伤常见的并发症和首位死亡原因[1],创面脓毒症是由创面细菌引起的,败血症的致病菌也主要来自于创面[2]。本文将我科1995~1997年创面培养菌株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如下。1 材料与方法标本采自3年间87例住院病人的创面脓性分泌物或焦痂下积脓。其中男性58例,女性29例;年龄3个月~81岁,成人烧伤面积≥25%,儿童烧伤面积≥15%。常规以无菌棉拭子蘸生理盐水取创面或焦痂下脓性分泌物,立即放入无菌试管中密封,然后接种于血琼脂平板培养基上,35℃培养24…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烧伤患者创面鲍曼不动杆菌(ABA)感染的现状,并对其耐药性进行分析。方法对55例创面检出ABA的患者细菌培养结果进行分析,同时用K—B法检测55株不重复ABA苗对13种常用抗生素的体外敏感性。结果55例患者共检出ABA132株,其它细菌115株。药敏结果表明,ABA除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有较好的敏感性外,对其余10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均在50.0%(56.4%~81.8%)以上。结论ABA已成为本院烧伤科院内感染最重要的病原菌,且耐药性非常高。增强患者自身防御功能,规范侵入性医疗操作,严格无菌操作制度,提倡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减少创面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烧伤创面愈合前病原菌的更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感染病原菌在烧伤创面愈合前的更替规律。方法:从1995年至2003年我院烧伤病区病原菌耐药数据库中选取病原菌检测三次以上,前后间隔大于1周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以第1次检测的时间为起点,分别统计第1-6周(包括6周)检出并进行药敏试验的常见病原菌构成比,并比较1995-1997年、1998-2000年、2001-2003年三个阶段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病原菌更替的异同。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变形杆菌属、肺炎克雷伯菌的构成比随创面存在的时间延长而升高,特别是金葡菌,其构成比在各时间点均高于其它病原菌,在创面形成6周后达50%。肠球菌属、阴沟肠杆菌、不动杆菌的构成比随创面存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与1995-2000年的前两个阶段相比,2001-2003年在创面病原菌中金葡菌、变形杆菌属和不动杆菌属的构成比均明显升高,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杆菌的构成比明显下降。结论:金葡菌是我院烧伤创面感染最主要的病原菌;在伤后不同的阶段均应重点防治该菌的感染;而变形杆菌属和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防治重点应放在伤后4周以后;肠球菌属、阴沟肠杆菌、不动杆菌属感染的防治重点则应是伤后的早期。  相似文献   

12.
五年来烧伤感染创面菌群分布及其药物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烧伤感染创面菌群分布及细菌耐药性变迁。方法 对 1998-2 0 0 2年间我院烧伤病人创面分泌物作细菌培养与鉴定 ,同时进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创面细菌培养共检出 2 1种细菌 5 72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占 3 3 .74%(其中MRSA占 94.7%) ,铜绿假单孢菌 18.7%,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率为 94.4%;铜绿假单孢菌对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及特治星的敏感率分别为 81.6%、67.2 %及 79.5 %。结论  ( 1)本病区烧伤创面分离菌中G+ 球菌所占比例上升 ,金黄色葡萄球菌比例逐年增加 ,铜绿假单孢菌相对减少 ;( 2 )创面真菌感染增加 ;( 3 )由于产ES BLs菌株的出现 ,烧伤感染病原菌对第三代头孢敏感性下降 ,这种情况可选用碳青霉烯类及含酶抑制剂的联合制剂。( 4 )万古霉素仍然是治疗严重MRSA感染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烧伤感染病原菌的调查,了解烧伤感染病原菌药敏变化,以便在防治烧伤感染中采取有效的对策。方法:调查1996年1月至2000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烧伤病人根据病情需要所做的创面、血、痰、尿、便、尿等各种细菌培养,将阳性菌株予以类统计,并与1991年1月至1995年12月的调查统计情况加以对比,总结分析。结果:G^-杆菌检出率上升11.9%,其中洋葱假单胞菌上升8.9%,克霉伯氏菌上升6.5%,不动杆菌上升4.2%,大肠杆菌上升3.0%,沙雷氏菌上升1.0%,阴沟肠杆菌下降5.65,绿脓杆菌下降3%,变形杆菌下降1.7%,G^+球菌中,粪肠球菌上升4.0%,微球菌下降9.8%,葡萄球菌下降5.2%,白色念珠菌下降1.3%。近5年药敏情况,对不同G^-杆菌敏感率进入前3位的抗生素主要有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包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和环丙沙星,对洋葱假单胞菌敏感率亚胺培南为695,头孢他啶为83.1%,对沙雷氏菌,变形杆菌亚胺培南也不如头孢他啶,对嗜麦芽窄食单胞敏感率亚胺培南为零,复方新诺明为80.0%,其余抗生素均低于60%,对其他G^-杆菌敏感率亚胺增培南均为第1位。万古霉素对葡萄球菌,包括MRSA和MRSE百分之百敏感,对粪肠球菌敏感率由88.0%降至78.0%,但有为首选。近5年情况说明,粪肠球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洋葱假单胞菌在治疗上药物选择有一定困难,应以给高度重视,结论:烧伤感染细菌流行病学变化及药敏结果仍然与抗生素的应用,创面处理及其他综合治疗方法有着密切关系,仍需不断监测烧伤感染菌种变化和药敏情况。进行总结,研究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创面细菌感染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方法:对326例烧伤患者不同阶段的创面分泌物进行多次采集并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对革兰阴性及阳性菌的耐药性进行检测。结果:检出革兰阴性杆菌219株,病原菌的69.52%,比例最高的为铜绿假单胞菌(25.71%);革兰阳性球菌占25.08%,比例最高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9.52%)。铜绿假单胞菌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的耐药率最高(97.45%),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最低(21.12%);鲍曼不动杆菌对氨曲南和头孢噻肟的耐药率最高(均为100.0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最低(29.59%);大肠埃希菌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的耐药率最高(79.48%),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最低(0.00%);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的耐药率最高(88.26%),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最低(1.42%)。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均最高(94.62%,96.37%),对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的耐药率最低(均为0.00%)。结论:烧伤患者创面感染的病原菌类型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并且耐药现象日益严重,临床上应掌握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并及时监测耐药情况,以指导合理用药,控制再次感染。  相似文献   

15.
骨科术后患者院内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骨科手术后患者的院内感染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耐药情况。方法 采集近3年骨科手术后患者感染的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387份标本共分离出14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76株.占52.4%;革兰阳性菌66株,占45.5%;真菌3株,占2.1%。感染率由高到低的细菌依次是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曼不动杆菌。万古霉素对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抗菌作用最强,碳青霉烯类对产头孢菌素AmpC酶革兰阴性杆菌作用最强。结论 骨科术后患者院内感染问题值得高度审视,应严密监测控制耐药菌株,科学合理使用抗生素;医护人员要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及无菌操作技术,严防患者发生院内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6.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致病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春贵 《四川医学》2009,30(10):1605-1607
目的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致病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对9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血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感染性心内膜炎致病菌中革兰阳性球菌占87.0%,其中以草绿色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杆菌占8.7%,分布呈现多样性;真菌占4.3%。革兰阳性球菌耐药率最高的是红霉素、青霉素和氨苄西林,最敏感的是万古霉素;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最高的是头孢唑林、头孢噻吩、头孢西丁和复方新诺明,最敏感的是亚胺培南。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致病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万古霉素、亚胺培南、呋喃妥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利福平的抗菌活性最强,可作为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经验性用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我院2006-2008年临床分离的病原菌群分布及对抗生素耐药性变化趋势,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对临床分离的病原菌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用ATB系统鉴定菌株及药敏试验。结果:3年间共检出病原菌534株,依次是大肠埃希菌(45.7%)、肺炎克雷伯菌(29.2%)、铜绿假单胞菌(25.1%)。ESBLs的检出率由2006年的23.8%上升到2008年的37.9%。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敏感率最高的抗生素是亚胺培南(100%),对铜绿假单胞菌敏感率最高的抗生素是多粘菌素E(92.4%)和阿米卡星(78.6%)。结论:应加强病原菌的监测,关注致病菌分离及耐药性变化情况,合理选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重度烧伤早后期创面细菌菌种变化及治疗的经验教训.方法对1997~2003年收治的37例重度以上烧伤,住院时间均超过60d患者,通过调查住院期间,进行创面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资料.结果共检出细菌5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9株,革兰阴性菌39株,主要以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阿米卡星、头孢他啶的药物敏感率在60%~75%之间,对亚胺培南药物敏感率为100%,阴沟肠杆菌对头孢三代耐药明显,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药物敏感率分别为58%、100%,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红霉素、万古霉素药物敏感率分别为42.8%、57%、100%,肠球菌耐药率较高,大部分肠球菌仅对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敏感.结论烧伤早期创面细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烧伤后期创面细菌革兰阳性菌较多.这些细菌的耐药菌株明显增多.耐药菌株的感染是造成重度烧伤患者创面延迟愈合的主要原因.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时正确处理创面是防治烧伤感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 ,为临床治疗COPD院内感染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对 4 3例COPD院内感染患者的痰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 3株细菌中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占 81 4 % ,其中铜绿假单孢菌占 2 3 3% ,克雷伯杆菌占 18 4 % ,不动杆菌占 14 0 % ;药敏结果发现 :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率分别为氨苄西林90 6 %、头孢唑啉 90 6 %、头孢他啶 15 6 %、头孢哌酮 2 1 9%、哌拉西林 9 4 %、阿米卡星 15 6 %、左氧氟沙星 18%、亚胺培南9 4 % ,铜绿假单孢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敏感。结论COPD院内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亚胺培南、哌拉西林、头孢他啶 ,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的抗菌活性最强 ,可作为COPD院内感染病人的经验性用药。临床应尽量开展药敏试验 ,根据当地耐药情况 ,合理选用或交替使用抗生素 ,尽量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雷光瑜  刘静  许建琼 《四川医学》2010,31(6):717-718
目的探讨胸苷酸合成酶(TS)、谷胱甘肽-S-转移酶Pi(GST-Pi)、拓普异构酶Ⅱa(TOPOⅡ)和Ki-67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应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检测大肠癌中耐药基因蛋白的表达,做药物适配分析和临床病理参数相关性分析。结果阳性表达率TS 43%,GST-Pi 90%,Ki-67和TOPOⅡ100%。半定量TS 32%,GST-Pi 57%,TOPOⅡ51%,Ki-67是63%。有97%患者对两类药物适配细胞比例之和≥110%。阳性表达率在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直肠癌与结肠癌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阳性强度GST-Pi在低、中分化和Ⅲ、Ⅳ期患者中明显高于高分化和Ⅰ、Ⅱ期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组合检测TS、GST-Pi、TOPOⅡ、Ki-67的表达和药物适配分析能为大肠癌患者提供"个体化"化疗数据以达到最佳药物适配。GST-Pi与预后相关,高表达者选择其他敏感药物则可能逆转其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