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中性粒细胞数在成人低于2.0×109/L,10~14岁儿童低于1.8×109/L,<10岁的儿童及婴幼儿低于1.5×109/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当中性粒细胞数低于0.5×109/L,称为粒细胞缺乏症(agraulocytosis)。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包括同种免疫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autoimmuneneutropenia,AIN)和自身免疫性疾患相关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同种免疫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由于胎儿携带母亲体内不存在的父源性粒细胞抗原,引发母体产生针对粒细胞的同种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诱发粒细胞的减少。1病因和发病机制AIN的发…  相似文献   

2.
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是指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immuneneutropenia),系一组因中性粒细胞抗体介导的粒细胞减少(<10岁儿童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成人低于2·0×109/L)和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9/L)。因患者体内存在中性粒细胞特异性抗原的抗体,导致中性粒细胞在外周血或通过脾脏破坏,或由补体介导的中性粒细胞溶解作用,使粒细胞减少[1]。大多数患者的抗体是作用于成熟中性粒细胞,因此患者的骨髓象大多呈增生象伴粒细胞系“成熟障碍”,但也有少数患者的抗体可直接作用于粒细胞系的前体细胞,导致严重粒…  相似文献   

3.
罗璇 《山东医药》2010,50(39):114-115
白细胞减少症是一种由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及不明原因引起的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4×10^9/L的临床综合征。中性粒细胞低于0.5×10^9/L称粒细胞缺乏症,病死。  相似文献   

4.
周围血中的白细胞是宿主对细菌和真菌的第一道防线。这主要是吞噬细胞特别是嗜中性粒细胞的作用。周围血或骨髓中吞噬细胞减少,或吞噬功能失常,就会导致慢性和反复的细菌或真菌感染。从骨髓干细胞经过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阶段,发育到中幼粒和晚幼粒阶段时已具有吞噬能力,但要成熟到多形核中性粒细胞(PMN)时才有最大的吞噬功能。从晚幼粒发育成杆状核再到PMN需要6~7天。循环中的PMN的半衰期约为6~7个小时。周围血中粒细胞数降到每立方毫米1500个以下时,即称为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生成的障碍  相似文献   

5.
懒惰自细胞(Lazy leukocyte)综合征是近年发现的一种以白细胞机能异常为特征的综合征,主要病理所见是中性粒细胞趋化性的原发性障碍。患者常有反复发作的齿龈炎、中耳炎、鼻炎、口炎等,同时伴有发热。一般血液学及免疫学检查均正常,但白细胞总数偏低,中性粒细胞显著减少,而形态正常。在白细胞机能试验方面,肾上腺素试验、匹乐明(从绿脓杆菌提出的一种多糖)试验、皮肤擦过试验均显著低下;但异物(酵母、红细胞)吞噬试验、杀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试验皆正常。从末梢血或骨髓获得的中性粒细胞,趋化性明显减弱,运动速度与正常人或其它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相比仅为其1/6~1/9;这种趋化性障碍  相似文献   

6.
用磷~(82)对各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病人进行研究之后,根据中性粒细胞的动态情况,作了如下生理学分类: 一、生成减少 1.药物引起 2.放射线作用 3.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① Kostmann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② Glasslen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4.de Vaal网状组织发育不全 5.无丙球蛋白血症和丙球蛋白缺乏症 6.慢性发育不全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7.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8.可能由于缺乏一种血浆因子引起的家族性  相似文献   

7.
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的药物,主要有甲巯咪唑(methimazole,MMI)及丙硫氧嘧啶(propyl-thiouracil,PTU).不良反应包括皮肤瘙痒、皮疹、白细胞减少、血管炎、药物性肝病等.当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绝对值<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易伴发各种感染,可出现败血症危及生命.因此,重视抗甲状腺药物(antithyroid drugs,ATD)所致的粒细胞缺乏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60例不吸烟的持续性哮喘患者(观察组)和20例健康查体者(对照组)进行高张盐水诱导痰试验,测定痰悬混液中细胞总数、细胞分类计数和上清液中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髓过氧化物酶(MPO)、白介素-8(IL-8)水平。结果观察组痰液标本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多22例、正常38例,痰液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者中性粒细胞比率和IL-8水平明显高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者和对照组(P均<0.0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者痰ECP含量明显高于嗜酸性粒细胞正常者和对照组(P<0.01),观察组痰液MPO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中性粒细胞和IL-8水平存在相关性(r=0.69,P<0.01)。认为持续性哮喘患者存在两种不同的气道炎症反应模式,非嗜酸性粒细胞性炎症反应更为常见,可能与IL-8介导的中性粒细胞的聚集、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白细胞具有吞噬细菌和各种有害物质的能力,对人体的健康有重大的意义。如果这种细胞数量减少或质量异常,就可能导致疾病。目前临床所见到的有以下几种: 白细胞减少症周围血液中嗜中性白细胞的绝对值低于1500个/立方毫米称嗜中性白细胞减少症。临床表现为长期低烧或反复感染,乏力,食欲不振,工作能力降低。白细胞总  相似文献   

10.
在我们确诊的126例肺吸虫病人中引起高度嗜酸粒细胞性增多症者6例(4.8%),均突出表现为肝脏损害。6例中除1例为33岁成人外均为小儿、其中4岁与5岁各2例,3岁1例。白细胞总数50,000~75,600,嗜酸61~97%,嗜酸粒细胞直接计数24,552  相似文献   

11.
<正>嗜碱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多能干细胞,正常成人外周血中嗜碱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5%~0.6%,在骨髓中约占有核细胞的0.3%。嗜碱性粒细胞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0~17μm,胞质内含有大小不等的嗜碱性颗粒。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是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超过0.15×109/L,在临床中较为少见。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的急性白血病可见于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急变期、嗜碱性  相似文献   

12.
抗甲状腺制剂(他巴唑、甲亢平、甲基硫氧嘧啶、丙基硫氧嘧啶等)为治疗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rave′s病)的常用药物。该类药物引起粒细胞减少症并不少见,而致粒细胞缺乏症(≤1,000/立方毫米)则较为罕见,其发生率为0.02~0.05%。粒细胞缺乏症是一种严重的治疗并发症,病死率为  相似文献   

13.
对13例韦格纳肉芽肿(WG),20例特发性肺纤维化(对照)和24名正常对照者进行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的前瞻性研究.目的①评价活动性 WG 相关肺泡炎症反应的特性;②检测 WG 患者BALF 中是否存在抗中性白细胞微抗体(ANCA),以确定是否由肺内产生;③确定吸入的微粒和感染因子是否在 WG 中起致病作用.未治的活动性 WG 患者 BALF 中性白细胞(平均占白细胞总数的42%)和嗜酸细胞(平均4%)均比正常对照(中性白细胞1.6%,嗜酸细胞0%)和未治的缓解期 WG 患者(中性白细胞5.9%,嗜酸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急性胰腺炎严重性的预测作用。方法对2010年9月-2011年9月住院的96例急性胰腺炎病例进行分析。以Ranson评分≥3分为重症胰腺炎标准。对患者入院后首次血常规检查结果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进行均数比较,Spearman相关性检验、ROC分析以及计算预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拟然比、阳性预测值及准确度。结果重症急性胰腺炎20例,轻症急性胰腺炎76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白细胞总数明显较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白细胞总数多[(15.16±5.06)×109/L vs(11.05±1.76)×109/L,P=0.000],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明显较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比值大(18.95±12.13 vs 6.63±3.44,P=0.000)。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SAP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419、P=0.000及0.571、P=0.000。白细胞总数对重症急性胰腺炎预测的AUC为0.798(95%CI:0.670~0.925),最佳预测分界点为12.55×109/L;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重症急性胰腺炎预测的AUC为0.906(95%CI:0.830~0.981),最佳预测分界点为7.85。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预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拟然比、阳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70.00%、86.84%、5.32、58.33%、83.33%和85.00%、92.11%、10.77、73.91%、90.63%。两者AUC比较,Z=4.59>1.96,P<0.05。结论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急性胰腺炎严重性的预测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神经系统疾病与白细胞增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神经系统疾病与白细胞增高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750004)田继辉孔繁元正常人循环血液中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5种。白细胞计数是测定各种白细胞的总数,而分类计数则是将血液制成涂片,经染色后在油浸镜下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16.
白细胞增多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周血循环中白细胞数目的升高称为白细胞增多(leukocytosis)。白细胞计数反应了循环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及淋巴细胞的总数,与机体的生理状态(如年龄、应激,妊娠,运动,饮食及昼夜节律)和病理改变密切相关。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是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吉姆欣在急性粒细胞缺乏症伴感染患者中与抗生素联合应用的效果。方法 治疗急性粒细胞缺乏症伴感染患者在接受广谱高效抗生素的同时 ,分为加吉姆欣 (每日 150μg~ 30 0μg皮下注射 )的实验组 ,和不加吉姆欣的对照组。结果 接受抗生素及吉姆欣治疗的实验组有效率为 92 .9% ( 52 /56 ) ,而对照组只有58.8% ( 30 /51)。中性粒细胞数恢复正常的时间及发热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 ,实验组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P<0 .0 1)。结论 吉姆欣可缩短化疗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 ,促进中性粒细胞生长 ,并提高抗菌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Jabs博士等最近报道,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Filgrastim)治疗,可以使艾滋病(AIDS)相关巨细胞病毒(CMV)视网膜炎患者的病死率降低56%。不过,导致这种存活受益的原因似乎与细菌感染的下降无关。Jabs博士等指出,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问世前,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在AIDS患者中较为常见。由于嗜  相似文献   

19.
作者报告了4例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计数正常而中性粒细胞吞噬活力减弱的老年病例,年龄66~73岁。贫血属正细胞正色性,并无缺铁或溶血的征象;血小板减少,有出血倾向,但骨髓巨核细胞未见增加;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轻度增加,几乎所有的成熟粒细胞的染色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浓缩成小块状分布,核呈双叶或圆形,分叶之间无典型的细丝相连;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减低;中性粒细胞吞噬活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在肺结核(PTB)与细菌性社区获得性肺炎(CAP)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明确诊断为PTB患者111例(PTB组)及细菌性CAP患者120例(细菌性CAP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基本信息、实验室指标等方面的差异,比较NLR与血白细胞总数、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等实验室指标对两者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细菌性CAP组NLR、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RP水平明显高于PTB组,淋巴细胞计数及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明显低于PTB组(P<0.05),两组PCT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本研究中当NLR=4.75时,其鉴别PTB和细菌性CAP的敏感性为71.9%,特异性为65.0%,且NLR曲线下面积(0.702,95%CI:0.630~0.773)显著大于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CRP、ESR。结论 NLR在PTB和细菌性CAP中的鉴别诊断价值优于炎性指标(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CRP及ESR),可作为鉴别诊断的一个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