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伤寒论》痞证的治疗作了探析,归纳仲景治疗本病11法:即泻热消痞、泻热扶阳、下气化痰、温中通经、和胃降逆、降逆散水、补中和胃、化气利水、攻逐水饮、涌吐痰实、和解少阳法,并对其治疗法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2.
谢晶日教授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核心病机是六郁伐脾,脾失其用,升降失司,壅滞中焦,以生满痛。气、血、痰、火、湿、食郁等六郁为其发病诱因,脾胃虚弱为其发病基础,属本虚标实之证。临证提出“无郁不成痞,消痞先解郁”的学术理念。治疗上主张通、消、补三法同用,善于肝脾同调以行气郁、袪湿(痰)郁,辅以消食郁、降火郁、化血郁等治法清化六郁治其标,健脾扶正治其本,攻补兼施,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刘明怀教授认为,胸痹多因邪郁少阳,少阳枢机不利,胸阳郁痹所致。气郁少阳,心脉郁痹者,当和解少阳,疏肝解郁,多用小柴胡汤加减;寒犯少阳,血脉瘀滞者,当温散寒邪,活血消瘀,多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饮泛少阳,痰饮内动者,当和解少阳,温消痰饮,多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五苓散加减。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理、法、方、药融为一体,构建六经辨证体系,将水液病治疗归纳为宣肺发汗、温阳化水、滋阴润燥、泻下逐水、消痞散结、化气利水、和解少阳、清热利湿、涌吐祛邪等,涉及汗、吐、下、和、清、温、消、补等八法,明确代表方剂与常用药物。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理、法、方、药融为一体,构建六经辨证体系,将水液病治疗归纳为宣肺发汗、温阳化水、滋阴润燥、泻下逐水、消痞散结、化气利水、和解少阳、清热利湿、涌吐祛邪等,涉及汗、吐、下、和、清、温、消、补等八法,明确代表方剂与常用药物。  相似文献   

6.
苏彩平主任认为胃痞病势缠绵,病情易反复,主要病机为脾胃失运,气机升降失常,病位在胃,与脾及肝关系密切.本病病性本虚标实,治则注重健脾助运,和胃消痞,调气舒络.胃痞可分为实痞和虚痞,两者间可相互转化.实痞多因内伤饮食,痰湿阻滞,情志不畅等所致,治疗当重祛邪;虚痞多因脾胃虚弱、阴液不足等所致,治疗当重扶正补虚.在疾病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下法源于内经,发展于仲景。张氏在《伤寒论》中首创三承承气汤,其中大承气汤开塞通闭,攻坚泻实;小承气汤则通便泻腑,消痞除满;调胃承气则润肠通便,调和肠胃。实乃为下法之精髓方。下法在儿科历来十分慎用,但小儿实热与结滞证又多,故下法在儿科应用又日渐广泛,如应用得法,对治疗小儿一些危重疑难病疗效卓著。兹将笔者临证治案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8.
积实消痞丸,又名失笑丸,出自金。李果《兰室秘藏》卷上胃院痛门:原文如下:“失笑九(一名科实消痞丸);治右关脉弦;心下虚痞,恶食懒倦,开胃进饮食。干生姜(一钱),炙甘草、麦芽曲、白茫警、白术(以上各三钱),半夏曲、人参似上各三钱),厚朴(炙,四钱),积实、黄连(以上各五钱),右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杨下,食运服”.方中干生姜究为何物?《医方集解》、《成方便读》及近代出版的《方剂学》等有关书籍/皆以为是干姜。其实不然,根据笔者考证,积实消痞九中干生姜应是生姜。现将论据开列于…  相似文献   

9.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效为医家所熟知,但其通阳化浊、开郁行滞、宣窍醒脑之功却常被人忽视。笔者临证20余年,重用半夏治阳郁,痰结、湿滞、浊蔽、热壅、气郁、血瘀等所致多寐,疗效颇佳,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中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组方之法主要涉及到,寒热并用,扶正祛邪,和解少阳;寒热错杂,泄热温阳,治痞安蛔;上热下寒,清上温下,止利止呕;热伤气阴,滋阴清热,护胃存津;真寒假热,回阳佐寒,以防格拒。基于该组方之法,总结出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寒热错杂、痰瘀痹阻,并进行拓展应用。  相似文献   

11.
正大柴胡汤为《伤寒论》中治疗少阳阳明合病之主方,各版《方剂学》教材称其有和解少阳、内泻热结、清胆和胃、降逆消痞之功[1-3]。分析其方药组成意义,柴胡辛凉能升发清阳、疏通气机而透热,大黄苦寒能降下浊阴、荡涤通腑而泻热,枳实行气降逆而消积,芍药和血柔肝而缓急,黄芩苦寒能清少阳、阳明内郁之热,半夏、生姜辛温行散能燥湿降逆、化痰散结而消痞,大枣甘平能补气生津液而和中,综观全方,有升清  相似文献   

12.
马文全 《河南中医》2007,27(5):16-16
“泻心汤”源自张仲景所著之《伤寒论》。“泻心汤”主治胃中不和而出现的“心下痞”。本方组成中,均有黄芩、黄连,以清热消痞。由于“痞”的程度不同,兼证不一,而用药也有不同。如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为热邪壅聚而加大黄以清热消痞;附子泻心汤证是邪热有余,正阳不足而加附子以扶阳消痞;半夏泻心汤证是误下成痞,呕吐较甚而用半夏,降逆止呕,开结消痞;生姜泻心汤证是胃虚,谷不消、水不化致腹中肠鸣下利,而以生姜为君;甘草泻心汤是因再次误下,胃气上逆而用甘草为君,以资甘缓补中消痞。  相似文献   

13.
柴胡味苦,微辛,气平微寒,清宣透达,入少阳、厥阴二经,可疏利肝胆、和解少阳;上能升举清阳,下可开郁降浊,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疾病。妇人以肝为先天,肝气郁可导致经、带、胎、产、乳等方面诸多疾病。柴胡为疏肝妙品,故柴胡在妇人病中运用尤甚。本文从柴胡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开郁调经、升阳举陷、升散除湿之五个方面功效,分别介绍柴胡在妇人病中的具体使用,并列举该药常用的配伍方法及应用禁忌。  相似文献   

14.
柴胡陷胸汤(柴胡、桔梗、黄连、黄芩、半夏、瓜蒌、生姜、枳实)出自《通俗伤寒论》,作为小柴胡汤与小陷胸汤合方的化裁,此方兼备二方之长,具有“和解兼开降”之效,能泄能开,能降能通,有清热祛湿、化痰消痞、宽胸开膈、和解少阳之功,兼能疏肝解郁、透解外邪,而又无苦寒伤正之弊。本方结构严谨,配伍精当,只须略事加减,对切合本方病机的疾病都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开郁消胀汤加味与氢氯噻嗪、维生素c、谷维素治疗特发性水肿的疗效。方法:对照组40例采用氢氯噻嗪、维生素e、谷维素治疗,治疗组服用开郁消胀汤加味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为77.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开郁消胀汤加味治疗特发性水肿疗效优于氢氯噻嗪、维生素e、谷维素组。  相似文献   

16.
痞证,又称痞满。泛指心下痞塞不通、触之无形不痛的病证。前贤诸家论治痞证,每从寒热错杂、虚实相间的病理入手,多以泻心汤,寒热并用,消补同进。今观《临证指南医案》叶天士治痞证,除继承前人经验外,每参以开肺、益胃、化湿、祛腐之品,方精效切,不落窠臼。  相似文献   

17.
裘黎明 《新中医》2016,48(11):201-203
小柴胡汤是张仲景《伤寒论》中一首临床常用方,功用众多,作者根据张仲景原文旨意和"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的审证治病原则,提出了小柴胡汤有九个功用:和解少阳,透邪外达;疏肝利胆,调和脾胃;调畅三焦,通达腠理;疏畅三焦,布津通便;疏肝解郁,利胆退黄;疏通三焦,化气行水;和解表里,补虚清热;和解少阳,开郁醒神;和解血室,清热散结。对临床灵活运用小柴胡汤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枳实消痞丸是中医治疗心下痞满和脾胃积食的代表方和常用方,有消痞除满、健脾和胃的功效。查阅相关文献,探讨枳实消痞丸的配伍特点,总结临床上枳实消痞丸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便秘等胃肠道疾病方面所取得的显著疗效,为今后临床进一步研究枳实消痞丸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胃痞因其病理性质寒热错杂、虚实相兼、气血同病常常出现,使病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王道坤教授临证对因气郁、痰郁、血郁杂至而成的胃痞,运用疏肝理气、和胃化痰、化瘀消痞之法,结合数十年经验,以自拟疏肝和胃汤加减治疗,同时注重配合情志疏导、饮食指导等多种疗法,常获佳效。本文对王教授运用疏肝和胃汤治疗胃痞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20.
<正>笔者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采用寒温并用,开痞散结,益气和胃法治疗胃脘颤动;用温化水饮,辛散水气,开郁降逆法治疗重症呕吐;以温阳化气,蒸腾水津,生津止泻法治疗烦渴证,均收获满意疗效。1胃脘颤动案颜某,男,76岁,2010年8月6日初诊。胃脘部前后颤动伴痞胀6天。6天前,突发右肋部不适,隧即觉得右肋下有一个包块并逐渐横向移位于胃脘处,使得胃脘部呈前后频频动及痞胀不安。曾于2002年发作过一次,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