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作用。方法:将入住我院的100例患者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结果:与对照组患者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2周内DVT、下肢肿胀及肺栓塞发生率明显更低,护理满意度更高,住院天数更少(P0.05,P0.01)。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护理后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患者护理后(P0.05)。结论:对行骨科大手术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降低DVT发生率,提高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颅脑外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护理措施及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神经外科2018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颅脑外伤患90例,均给予外科手术治疗,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DVT发生率、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护理满意度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DVT发生率(4.44%)低于对照组(22.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2周后的下肢股总静脉血流速度和血流峰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78%)高于对照组(84.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脑外伤术后患者实施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措施有助于降低术后DVT发生率,改善下肢血流状况,对于构建和谐护患关系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预防股静脉人工肝置管后下肢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实施以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为主的护理干预的人工肝患者32例作为干预组,同时选取2014年1月前实施常规护理的人工肝患者3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腘静脉及股静脉的血流速度和下肢DVT、肿胀及疼痛发生率。结果干预后2组患者腘静脉及股静脉血流速度均较干预前提高,但干预组腘静脉血流速度(21.24±2.69)cm/s及股静脉血流速度(29.77±4.85)cm/s显著高于对照组(17.23±1.96)cm/s,(23.52±4.38)cm/s(P0.05),干预组术后DVT发生率6.25%、术肢肿胀发生率15.63%、术肢疼痛发生率21.88%显著低于对照组25.00%,37.50%,40.63%(P0.05)。结论对人工肝术后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增加术肢血液血流速度,显著降低DVT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下肢活动操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6月1日~2019年6月1日就诊的1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联合改良下肢活动操,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联合踝泵运动;比较两组护理前后下肢深静脉峰值流速、平均血流速度、静脉管径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两组下肢深静脉峰值流速、平均血流速度、静脉管径均优于护理后(P0.05);观察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下肢活动操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DVT预防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改善血流相关指标,降低DVT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且无须特殊仪器设备等,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并提升其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监测结合早期护理在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3例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点式抽剥术治疗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分组,对照组41例(2017年12月1日~2018年11月30日)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52例(2018年12月1日~2019年11月30日)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TEG监测结合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5 d静脉血流速度、下肢DVT发生率、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出血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术后5 d,研究组腘静脉、股静脉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下肢DVT发生率、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TEG监测结合早期护理干预应用于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术后,可改善其下肢血流速度,减少DVT发生,维持抗栓和出血平衡,确保患者安全,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胸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将2016年1~12月心胸外科收治的73例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对其中发生下肢DVT的26例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并制定相应护理干预措施;将2017年1~12月心胸外科收治的77例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对照组的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计数,下肢DVT发生率、肺栓塞发生率、下肢静脉血流速度。结果:对照组发生DVT患者年龄、BMI指数、高血压及糖尿病比例均高于未发生DVT者(P0.01);观察组DVT、肺栓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后观察组下肢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及长期卧床为心胸外科术后患者下肢DVT的高危因素,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术后下肢DVT及肺栓塞发生率,提高下肢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在老年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针对下肢骨折术后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预防DVT有效率、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预防DVT有效率、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老年骨折患者术后下肢DVT,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在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实施CRRT的120例患者采用计算机分组模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在分析非计划性下机因素后,观察组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肌酐(Gr)、尿素氮(BUN)、尿酸(BE)、Na+、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护理服务态度满意度、病死率、穿刺点感染率、非计划性拔管率、堵管率。结果:护理后,观察组Gr、BUN、BE、Na+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0. 05),护理服务态度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穿刺点感染率、非计划性拔管率、堵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在确定非计划性下机因素后,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保证实施CRRT患者顺利进行治疗,降低风险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危险因素,探讨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分析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DVT的影响因素。将2012年1月~2014年12月实施骨科常规护理的35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将2015年1月~2016年12月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363例患者分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下肢DVT发生率。结果:年龄、手术时间、失血量、血糖水平、卧床时间是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观察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年龄、手术时间、失血量、血糖水平、卧床时间是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开展针对性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对创伤性骨科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我院骨科收治的110例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编号并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给予骨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DVT的发生率、下肢周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凝血指标、伤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结果:观察组术后DVT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下肢周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和凝血指标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下肢静脉周径明显小于对照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APTT、PT、TT均长于对照组,D-D及Fib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伤口愈合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缝隙护理模式应用于创伤性骨科患者能明显降低术后DVT的发生率,对预防术后DVT有显著效果,还能减少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加快伤口愈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系统性护理干预在下肢骨折后患者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预防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1日~6月30日收治的50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系统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5 d DVT发生率及位置分布、下肢肿胀情况、D-二聚体水平、血流速度、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天数。结果:观察组术后DVT发生率为16.00%,对照组为24.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66.67%的DVT分布在双侧,高于观察组(P0.05);术后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天数均低于对照组,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性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骨折患者围术期DVT发生率,在预防DVT方面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00例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血栓情况和血流速度。结果: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下肢肿胀及肺栓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腘静脉血流速度、股静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的血栓发生率,提高腘静脉和股静脉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给予脑梗死患者预见性护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就诊的脑梗死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普通护理,观察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DVT发生率、下肢肿痛发生率、股静脉血流速度及住院天数有无差异.结果 经本文研究,观察组下肢DVT 0例(0%),下肢肿痛2例(4.9%),股静脉血流速度(34.05±5.43)cm/s,住院天数(10.14±2.31)d.观察组无肿胀28例(68.3%),轻度7例(17.1%),中度5例(12.2%),重度1例(2.4%).两组数据相比,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下肢肿痛发生率、住院天数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股静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脑梗死患者,给予预见性护理,可有效预防形成DVT,缓解下肢肿胀情况,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患者下肢肿痛,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可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术后下肢静脉血流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行PFNA术治疗的26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随机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预见性护理。随访4周,比较两组患者下肢DVT发生情况、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凝血相关指标及DVT发生时间。结果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术后1,2,4周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D-二聚体(D-D)水平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DVT发生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预见性护理能显著改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PFNA术后相关血液高凝状态,增加下肢静脉流速,降低下肢DVT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腹腔镜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96例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降低腹腔镜手术患者的下肢DVT发生率,提升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中老年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中的效果。方法选取行髋、膝关节置换术的中老年患者10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观察2组患者术后第7天DVT、下肢肿痛、腓肠肌压痛及血流淤滞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下肢肿痛、腓肠肌压痛、血流淤滞、DVT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业务水平、工作态度、病区管理、疾病普及、健康教育5个方面的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中老年患者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满意度,降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5A"护理预防骨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实践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5A"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DVT的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2周后静脉通畅程度和静脉功能障碍(VDS)评分,并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对照组术后出现7例DVT,发生率为20.00%(7/35);观察组术后未出现1例DVT,发生率为0(0/35);两组患者术后DVT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741,P=0.017)。观察组患者不仅静脉通畅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且VDS评分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A"护理预防骨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DVT)形成效果显著,不仅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而且还能够明显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预防心脏术后患者ICU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将2014年1月~2015年1月39例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治疗后入ICU观察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1月4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ICU综合征发病率、谵妄值、焦虑值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ICU综合征发病率明显、谵妄值、焦虑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经心脏手术后入ICU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方法,护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本院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110例,以随机数字表将其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针对DVT进行预见性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术后DVT发生率为1.82%,低于对照组的14.55%(P0.05)。观察组术后2周及4周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VT发生时间为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可以有效预防下肢DVT形成,缩短恢复时间,适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基于PDCA循环策略的专科护理在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11月实施基于PDCA策略的专科护理前的250例ICU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对照组;将2019年1月~2020年1月实施基于PDCA策略的专科护理后的250例ICU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情况、住院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感染发生时间也明显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PDCA循环策略的专科护理能够有效降低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