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药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勃起功能障碍(ED)是临床上男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长期以来中药在我国ED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对勃起功能和ED发生机制的认识深入,目前已阐明部分中药治疗ED的作用机制,这对于中药的推广开发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万艾可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1998年上市以来,万艾可已成为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的一线口服药,其疗效和安全性得到广泛的确认。本文对万艾可的疗效、安全性、对阴茎的保健作用及对改善性关系方面的最新研究结果作一个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3.
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dysfunction,ED)的治疗方式在近10年获得了飞速的进展,从磷酸二酯酶抑制剂(PDE-5i)的临床广泛应用,新型PDE-5i的市场准入,到阴茎假体的临床应用.从基因治疗到目前热门的干细胞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理论提出及治疗方式的初步尝试,为ED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随着分子生物学对ED病因和形成机制研究的深入,转基因治疗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治愈ED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自1990年首次阐明小分子一氧化氮(NO)与阴茎平滑肌松弛之间有紧密联系后,20多年间ED的基础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一氧化氮-环鸟苷酸-磷酸二酯酶5(NO-cGMP-PDE5)通路在ED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及相关研究为临床治疗ED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中药治疗ED的历史悠久,目前已阐明部分中药经NO-cGMP-PDE5通路治疗ED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本文综述了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5.
WHO指出 ,人类健康应包括躯体、心理和社会文化的总体健康。现代健康新概念使性与生殖健康在总体健康中的地位显得更为重要。最近一项涉及全球 2 8个国家和地区约 2 60 0 0份的调查结果显示 ,超过 80 %的男性和 60 %的女性认为性生活是他们整个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勃起功能障碍 (ED)是男子最常见的性功能障碍 ,虽不致命 ,但使人生活质量下降。一直以来 ,ED是患者难以启齿 ,而事实上又难以治愈的疾病。上世纪末西地那非地问世是ED治疗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使许多患者敢于启齿去寻找医疗帮助 ,同时进一步推动了治疗ED药物的开发 ,使ED…  相似文献   

6.
从 1999年 10月至 2 0 0 2年 3月随机选择早泄病人 12 8例。年龄 2 1~ 5 2岁 ,病程 1周~ 12年。分为 3组 :综合治疗组 6 4例 ,对照甲组、乙组各 32例。综合治疗组服用盐酸曲唑酮、强力振鼓丸、强力和乐丹 ;对照甲组服用盐酸曲唑酮 ;乙组服用强力振鼓丸和强力和乐丹。盐酸曲唑  相似文献   

7.
8.
勃起功能障碍的外科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勃起功能障碍 (ED)的外科手术治疗包括二大类即 :血管手术和假体植入术。前者主要适用于血管性ED ,后者则适用于除精神病以外的各种原因所致的临床难治的顽固性ED。现分别讲述如下 :一、血管手术文献报道血管性ED占ED总数的 1/ 3~ 1/ 2 ,其中静脉性ED可占总数的 2  相似文献   

9.
10.
勃起功能障碍的干细胞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vsfunction,ED)是指阴茎持续不能达到和维持充分的勃起以获得满意的性生活.美国MMAS(Massachusetts Male Aging Study)调查[1]表明,40~50岁成年男性中ED的发生率为54.8%(其中轻度20%,中度25.2%,重度9.6%).ED作为男科中一种常见的疾病,往往给患者本人和家庭均带来极大的痛苦,且不利于社会和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寻求有效治疗ED的方法成了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1.
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基因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50~70岁男性中50%以上患有勃起功能障碍(ED),40岁的男性中有40%的患有不同程度的ED,全球范围内ED患者已超过1亿人,ED已成为困扰全球男性的重要疾病之一。在过去的20年里,对于ED发生机制及治疗有了很大的进展,现有的PDE5抑制剂对大部分ED患者疗效较好,但是对糖尿病性ED、前列腺癌根治术后ED及严重的心血管病变导致的ED疗效欠佳。人们正在寻找更好的治疗ED的方法——基因治疗。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临床前期基因治疗ED的新进展,即糖尿病ED、老年性ED、神经损伤性ED及血管病变导致的ED的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12.
银屑病是一种与多个系统密切相关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银屑病与勃起功能障碍(ED)的发生密切相关,可能是引起ED的一个独立因素。银屑病引起ED可能与血管内皮损伤、氧化应激、精神抑郁等有关。探讨银屑病患者ED的发生情况及发病机制,有助于提高银屑病患者对发生ED的早期认识,预防ED的发生、发展,对改善银屑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勃起功能障碍(ED)是一种与年龄、心理、躯体疾病、生活方式等众多因素相关的疾病,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往认为一部分由基因转录而来但不翻译成蛋白的非编码RNAs(ncRNAs)是基因表达过程中的"废物",但近年来发现它们在基因表达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ncRNAs对基因表达产物调节可影响阴茎的勃起功能,本文对ncRNAs与ED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细胞膜微粒是细胞激活、受损和/或凋亡时从质膜上脱落的亚微米囊泡。在正常的机体中,它有多种细胞来源(血小板、白细胞、内皮细胞等),但是在病理条件下其数量就会发生改变。内皮微粒是一种内皮细胞源的包膜微粒,新近研究发现它不仅是一种内皮功能紊乱的标记,同时还可能作为一种新的诊疗勃起功能障碍的重要生物标记。  相似文献   

15.
阴茎体外低能震波治疗(LI-ESWT)是近年出现的一种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ED)的新方法。LI-ESWT具有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特性,可通过改善阴茎血流和内皮功能,起到治疗ED的作用。随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多个前瞻性临床试验,包括随机、双盲、安慰治疗对照试验(RCT)结果的公布,LI-ESWT治疗血管性E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广泛认可。随着更大样本、多中心RCT试验的完成,LI-ESWT在未来ED治疗领域中将占据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6.
目前研究已证实勃起功能障碍(ED)和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之间除了有高龄等共同危险因素外,在流行病学上也具有相关关系。虽然目前的研究尚不能得出直接的因果关系,但包括一氧化氮生物利用度改变,自主神经系统和α1受体功能亢进,RhoA/Rhod激酶通路异常及代谢综合征等多种因素在ED和BPH的发病中均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对BPH患者进行评估治疗时,应同时筛查性功能指标,判断是否同时合并有ED。多项临床研究发现他达拉非等PDE5抑制剂在ED合并BPH相关下尿路症状的治疗中效果良好,这为进一步研究ED合并BPH的治疗和预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是常见的男性疾病,5型磷酸二酯酶(PDE5)抑制剂的问世改善了大部分ED患者的性生活质量,然而其对难治性ED的治疗效果不佳。随着ED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迅速发展,人们不断地发现新的阴茎勃起相关信号通路,深入阐明各类ED的分子发病机制,并尝试用基因治疗等先进方法,更好地解决甚至从根本上治愈ED。本文将全面综述目前有关ED的分子信号转导通路、常见类型ED的分子发病机制以及ED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是从脂肪组织中分离得到的一种多能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可向神经细胞、平滑肌细胞及内皮细胞等多种细胞类型分化。而勃起功能障碍(ED)是一种常见的男性性功能障碍疾病,对患者及其伴侣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目前治疗ED的方法有手术及药物等,其中5-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作为临床治疗ED的一线用药,仍对少部分患者不敏感,而且存在无法改善或者治愈ED的病理基础。迄今为止的动物试验及临床前期研究已经证实了ADSCs治疗ED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其可通过旁分泌作用达到治疗ED的作用。本文就近5年来ADSCs治疗ED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前列腺癌已经成为我国男性泌尿系统中发病率最高的肿瘤。前列腺癌根治术(RP)是治愈局限性前列腺癌最主要手段,并有良好的长期预后。勃起功能障碍(ED)是RP后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随着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以及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年轻男性行RP的比例增加,RP术后ED治疗的重要性随之增加。RP后勃起功能康复与手术方案及方法等术前、术中措施以及阴茎康复介入时机等密切相关。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经尿道或海绵体内血管活性物质的应用、负压吸引装置、阴茎假体植入仍然是当前RP后ED常用的治疗手段。干细胞、神经移植、低强度体外冲击波、促红细胞生成素等前瞻性治疗在RP后阴茎康复显示出了巨大潜力。目前对于ED的治疗着重于症状的缓解,干细胞治疗可通过逆转ED的病理生理变化达到逆转病因或治愈ED的目的。相关干细胞治疗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已初步证实了干细胞治疗的安全性并能改善RP术后ED患者的勃起功能。本文就RP后ED预防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Wang CH  Huang YF 《中华男科学杂志》2011,17(11):1019-1022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勃起功能障碍(ED)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HHcy可能是ED的一个新的独立危险因素,HHcy导致ED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活性氧(ROS)、动脉粥样硬化等有关。HHcy与ED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检测血浆Hcy和叶酸水平以及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型有助于ED诊断,尤其是对于年轻患者以及有心血管病家族史患者。对于HHcy伴ED患者的治疗,可先通过单独服用叶酸或结合维生素B6和维生素12来降低Hcy水平,然后进行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PDE5i)的治疗。本文就HHcy与ED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