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尤多见于中老年人,病死率高,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1988~2003年我科共收治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者50例,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3.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总结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HA)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及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护理。提出术前做好心理、护理预防脑血管痉挛、血压控制在13~16/9~11 kPa(120-100/70-80mmHg)、防止动脉瘤破裂:预防感冒,保持大便通畅;加强健康教育;术中做好体位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配合医生操作,加强病情监测;术后正确处理及预防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发症,使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措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正颅内动脉瘤是指局部脑血管壁异常导致的瘤样突起[1],在脑血管意外中,颅内动脉瘤仅次于脑梗死和高血压性脑出血,居第三位[2]。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原因,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的外科治疗包括2种策略:一是动脉瘤夹闭术,二是血管内介入手术;介入治疗和夹闭手术治疗各有优劣[3]。随着神经介入栓塞材料的发展完善和技术的逐步成熟,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适应症有了很大的  相似文献   

5.
系统化整体护理 ,除对疾病的护理外 ,更要注意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康复指导等。这样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有护理学方面的知识 ,还要掌握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 ,我科在开展整体护理的同时 ,结合本科室工作特点 ,将护理程序运用到整个护理全过程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现将我科对 4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整体护理的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40例中 ,男 2 9例 ,女 11例。年龄 6 2~83岁 ,平均年龄 6 5 .4岁。住院期间通过治疗和护理均获得满意效果。1.2 护理诊断1.2 .1 疼痛 与颅内压增高有关。剧烈的头…  相似文献   

6.
7.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再出血的预防性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再出血的预防性护理212001镇江医学院附属医院许筱唐,梁月香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之一,其预后依赖于出血量的多少和复发次数,因此,在临床护理中重视再出血的预防,对减少病人的痛苦、挽救生命、提高其生活质量、节约医疗费用至关...  相似文献   

8.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系由于脑表面或实质的血管发生病变、破裂而使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1]。最常见的病因为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临床表现为急骤起病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患者常因大量出血、再出血和并发血管痉挛而死亡,做好急性期护理对制止出血或减少复发、缓解血管痉挛、改善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院自2007年6月到2008年6月共收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58例,通过对患者实施饮食护理、心理疏导、严密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等护理,患者未发生再次破裂出血,均获得满意治疗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又称原发性SAH。最常见的病因是先天性动脉瘤(50%~80%),此外,高血压性动脉硬化、颅内肿瘤、颅脑外伤、血液病等,则多引起脑实质内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为继发SAH。  相似文献   

10.
郭秀芳  杨景娜  张丽 《临床医学》2005,25(1):F002-F002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多种病因所致的脑底部或脑及 脊髓表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血液直接流入蛛 网膜下腔,又称原发性SAH。此外,临床还可见脑实质内硬膜 外或硬膜下血管破裂等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 为继发性SAH。SAH最常见的病因是先天性动脉瘤,约占  相似文献   

1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常因先天性颅内动脉瘤,其次为脑血管动、静脉畸形和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高血压、脑动脉痉挛、血液病等所致。如出血量大可引起严重颅内压升高甚至脑疝。  相似文献   

12.
Logan,男,47岁,送到急诊科时Logan嗜睡,但对呼叫有反应,四肢能活动。Logan太太说其丈夫在看电视时,突然头痛,继之就失去了知觉。以往无外伤史和晕厥史,但有高血压和吸烟史。检查发现其瞳孔对光反应迟钝和轻度畏光。生命体征:血压 19. 95/11. 97kPa,心率110/min,呼吸24/min。左侧肌无力,但其他物理检查在正常范围。建立静脉通道,经鼻导管给氧2 L/min。测手指血氧饱和度,做12导联心电图,并行心电监测。抽血查生化、血糖、全血细胞计数和凝血状况,做头部CT检查。 评估…  相似文献   

13.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多种病因所至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为神经科常见病之一,其常见病因:先天性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动脉瘤(梭形动脉瘤),脑底异常血管网(病),其中动脉瘤最多见。颅内动脉瘤一旦发生破裂,可造成患者死亡或致残,具有较大的潜在危险性,因此及时明确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1991年由Gugliemi发明[1],已成为开颅直接夹闭手术之外的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手段,是近10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其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可达到手术夹闭的效果[2]。1资料与方法自2006年2月本院引进DSA设备以来,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9例,2例入院后数小时即死亡,8例因经济原因未接受DSA检查及治疗,余9例中男2例,女7例,年龄21~62岁,平均42岁。临床表现:突发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及血性脑积液,经扫描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脑室出血。经血管造影(DSA)证实6例为动脉瘤,2例未见动静脉畸形或动脉瘤,1例为烟雾病。行血管内治疗6例。6例均在全麻气管插管下采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治疗,术中全身肝素化,股动脉Seldin...  相似文献   

14.
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多种病因所至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为神经科常见病之一,其常见病因:先天性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动脉瘤(梭形动脉瘤),脑底异常血管网(病),其中动脉瘤最多见.  相似文献   

15.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多种病因所至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为神经科常见病之一,其常见病因:先天性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动脉瘤(梭形动脉瘤),脑底异常血管网(病),其中动脉瘤最多见。颅内动脉瘤一旦发生破裂,可造成患者死亡或致残,具有较大的潜在危险性,因此及时明确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蛛网膜下腔出血行脑脊液置换术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又称为原发性SAH[1].临床病例并不少见,且是一种危重疾病.在基层医院不具备外科手术的条件,一般均采用内科保守治疗,其中脑脊液置换疗法简便,操作性强,行之有效.该项治疗首先是取得患方的同意和患者本人良好的依从性.我们在该项治疗前后分析患者头痛变化的相关性,配合精心的护理,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以增进患者对该项技术的信任度,提高患者依从性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总结了1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脑脊液置换疗法时护理配合的方法与措施。认为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和术后护理在治疗和防止疾病的复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颅内动脉瘤破裂之前可无任何症状,一旦破例,可威胁患者生命.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2周内再次SAH发生率占54%~80%,1个月内再出血危险性最大,再出血的死亡率高达70%.过早下床活动、情绪激动、用力大便、剧烈咳嗽等均可导致再出血.  相似文献   

19.
吴慧群 《现代护理》2007,13(12):1171-1172
颅内动脉瘤破裂之前可无任何症状,一旦破例,可威胁患者生命。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2周内再次SAH发生率占54%~80%,1个月内再出血危险性最大,再出血的死亡率高达70%。过早下床活动、情绪激动、用力大便、剧烈咳嗽等均可导致再出血。因此如能认识和及时消除SAH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