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品管圈运用SBAR沟通模式在降低护士床旁交接班缺陷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5年3~6月652例床旁交接班病例设为品管圈实施前组,采用传统沟通模式进行床旁交接班,将2015年7~10月624例床旁交接班病例设为品管圈实施后组,按照SBAR沟通模式进行床旁交接班。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实施前后护士床旁交接班缺陷率。结果:应用SBAR沟通模式后,护士床旁交接班缺陷率由改善前的58.13%下降至2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实施后,SBAR沟通模式在降低护士床旁交接班缺陷率中效果显著,能有效提升不同层次护士的病情观察及汇报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ICU交接班缺陷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12月实施品管圈活动前的24名ICU护士和2017年1~6月实施品管圈活动后的26名ICU护士为研究对象,比较实施前后护士床旁交接班缺陷率。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ICU护士床旁交接班缺陷率明显低于实施前(P0.01)。结论: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ICU交接班中,能明显降低交接班缺陷率,提高ICU护士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提高更换补液查执行率的影响。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选定"提高更换补液查对执行率"为活动主题,在品管圈活动前对全院更换补液查对执行情况进行现况调查,分析影响护士更换补液时不正确执行查对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活动计划与实施对策。结果:品管圈活动实施后护士更换补液查对执行率较实施前明显提高(P0.01)。结论:运用品管圈能较好地提高更换补液查对执行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晨交班点评模式在呼吸内科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期间未实施晨交班点评前的6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实施晨交班点评后6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医疗纠纷发生情况、护士专业能力、患者和医生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早期发现病情变化例数、医疗纠纷例数、护士专业能力、患者满意度、医生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晨交班点评有助于提高呼吸内科年轻护士的专业能力,对临床护理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5.
钱祥梅 《当代护士》2016,(5):120-122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视网膜脱离患者俯卧位的执行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本科2014年3月~4月、6月~7月收治的65例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填充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获取其知情同意的基础上纳入研究。其中2014年3月~4月收治的35例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填充术患者设为品管圈管理前组,2014年6月~7月收治的30例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填充术患者设为品管圈管理后组。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选定提高视网膜脱离患者俯卧位的执行率作为活动主题,对视网膜脱离患者俯卧位的执行现状进行分析,找出视网膜脱离患者不执行俯卧位的因素,制定相应的措施并组织实施,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视网膜脱离患者俯卧位的执行率。结果实施品管圈后,视网膜脱离患者俯卧位的执行率,较品管圈开展前提升,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提高了视网膜脱离患者俯卧位的执行率,圈员们学会各种品管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护理人员自发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利于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提高护士预防针刺伤执行率的应用效果。方法:2015年1~6月,围绕提高护士预防针刺伤执行率开展品管圈活动,采取自发自愿原则组建品管圈,具体内容包括活动主题确定、拟定活动计划、把握现状与设定目标、解析问题、拟定与实施对策等。比较实行品管圈活动前后护士预防针刺伤执行率。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护士预防针刺伤执行率从64.54%提高至83.74%,同时护理人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沟通协调、团队合作、创新思维等团队能力均明显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能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提高护士预防针刺伤执行率,保障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品管圈管理工具在减少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床旁监护仪误报警应用效果。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19年12月98例ICU患者,其中2018年1—12月实施品管圈管理前共48例为对照组,2019年1—12月实施品管圈管理共50例为观察组,参与品管圈活动护士共7名。设定品管圈名为“HOPE圈”,以“采用品管圈进行监护报警干预,降低监护仪误报警率”为主题,采用鱼骨图分析误报警出现的主要原因,制定相应护理措施及培训计划降低床旁监护仪误报警次数,提升有形成果与无形成果。结果观察组ICU床旁监护仪误报警率为29.16%,低于对照组64.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士责任感、凝聚力、沟通配合、积极性、问题解决能力、品管手法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品管圈管理工具进行针对性对策实施与护理培训能够有效降低ICU床旁监护仪误报警率,并提高护士的综合护理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品管圈降低神经外科护士床边交接班缺陷率中的应用。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定"降低责任护士床边交接班缺陷率"为活动主题,全体圈员根据品管圈活动步骤,对科室护士床边交接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查检并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建立责任护士床边交接班指引,加强护士交接班规范及考核。对活动前后责任护士床边交接班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效果确认。结果:责任护士床边交接班缺陷率由44%降低到10%。结论:应用品管圈提高了交接班质量,使责任护士在交班过程中更加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及时发现潜在问题,保证了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住院患者检查未执行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确定以"降低住院患者检查未执行率"为活动主题,对活动前住院患者检查未执行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设定目标、制定对策并实施,比较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住院患者检查未执行率。结果经品管圈活动的良性干预,住院患者检查未执行率由实施前的70%降至3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在住院患者检查未执行率中效果显著,有效提高了本科护士的工作质量和护理服务满意度,提高了护士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妇科护士床头交接班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5年3月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立"降低妇科护士床头交接班项目缺失率"为活动主题,自制查检表进行现状把握,目标设定,原因分析及对策拟定及实施。结果:品管圈活动实施后,目标达成率为128%,进步率为86.7%。结论:品管圈活动对提高妇科护士床边交接班项目落实率效果显著,培养了科室护理人员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护士质量自控意识,提高了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开展品管圈QCC活动对提高心内科护士手卫生依从性的作用效果。方法 2015年4~6月,采用现场隐蔽观察法记录心内科护士手卫生情况,7月成立"暖心圈"品管圈小组,确定提高护士手卫生依从性为品管圈活动主题。根据现状调查,原因分析,设定目标,拟定对策,对策实施、效果检查等程序开展品管圈活动,于2015年8~10月再次记录手卫生情况。结果 QCC活动前后心内科护士手卫生总执行率分别为44.55%和8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名参与人员的各项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显著提高心内科护士手卫生依从性,提高护士综合能力,进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制定NICU交接班核查表并探讨其在临床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6年11月~2017年1月采用SBAR标准化交班核查表进行每日床旁交接班,规范NICU床旁交接班流程。将实施后的每日晨床旁交接班时间、缺陷事件(交接不清、交接漏项)数以及因交接班问题电话联系交班责任护士次数与实施前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应用SBAR标准化床旁交接班模式后,每日晨床旁交接班时间由(34.16±5.64)min降至(25.82±5.6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交接班缺陷事件由应用前58项降至15项,下降率为74.14%;因床旁交接班问题电话联系交班责任护士次数由至23次降至10次,下降率为56.52%。结论基于SBAR沟通模式构建的NICU标准化床旁交接班核查表可有效减少NICU每日晨床旁交接班时间消耗,减少交接班缺陷事件的发生,提高交接班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护士"三查七对"正确执行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确立主题、现状把握、设定目标、分析原因、制定并实施对策。结果:实施品管圈后护士操作过程中"三查七对"正确执行率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正确运用品管圈可有效提高护士"三查七对"正确执行率,加强护士的查对意识,提高了护士工作积极性和管理能力,形成上下互动式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品管圈活动联合SBAR模式降低中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护士床边交接班遗漏率的效果。[方法]分别将2016年1月4日—2016年1月17日住院病人及2016年7月4日—2016年7月17日住院病人交接班情况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即品管圈措施实施前后组,结合SBAR交接班模式在临床的应用,比较相应措施实施前后某中医院ICU护士床边交接班的遗漏率。[结果]中医院ICU非中医院校毕业护理人员较多,其交接班遗漏率较高,尤其是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实施品管圈活动,结合SBAR交接班模式,其护士床边交接班遗漏率较活动前下降,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联合SBAR交接班模式能有效降低中医院ICU护士床边交接班的遗漏率,增强中医院ICU护士辨证施护及团队合作的意识,是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进式标准化沟通模式(SBAR)床旁交班模式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5年5~7月为现况组,实施传统交接班模式;2016年8~10月为改进组,实施改进式SBAR床旁交班模式,制定护护床旁交班SBAR报告表,规范EICU护士床旁交接班程度。比较两组干预后交班错漏情况及改进前后护士交接班评估量表评分情况。结果:改进组干预后交班错漏情况明显少于现况组(P0.05),改进后护士交接班评估量表中增进护士监控、合作、责任的评分高于改进前(P0.05)。结论:运用改进式SBAR床旁交班模式后不仅规范了床旁交接流程,保证交接班信息的全面准确性,并且增进了护士行为监控和团队合作,帮助定位责任,值得长期推广,同时,也需要进行持续的监控与质量改进以促进护士床旁交接班质量的可持续性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晨交班记录单》在护士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查2012年3~5月护士对患者病情以及护理重点的掌握情况作为对照组,共145人次;抽查2012年9~11月护士对患者病情以及护理重点的掌握情况作为观察组,共136人次。晨交接班结束后,由护士长对接班护士进行考核,比较两组对患者病情以及护理重点的掌握达标情况。结果:观察组对患者病情以及护理重点掌握总达标率及不同年限护士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晨交班记录单》能有效提高护士晨交班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总结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手术室巡回护士手卫生依从性中的应用体会。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定提高手术室巡回护士手卫生依从性为活动主题,对巡回护士手卫生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手卫生低的原因,拟定对策并实施。品管圈活动6月后,巡回护士手卫生知识水平、执行率和合格率较活动前有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ICU护理交班时间及漏项情况中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设立活动主题,通过现状把握、目标设定、问题解析、拟定对策、实施改进等步骤进行改进。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危重患者的交接班时间及漏项率较活动前下降(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减少交班时间和漏项情况,增强ICU团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创新能力,是提高护理质量管理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耳鼻喉科日班与夜班护士床旁交接班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交接圈",运用品管圈十大步骤,对2017年3~7月入住本科室又符合本院交接班制度中需床旁交接班的患者进行研究,比较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日班与夜班护士在床旁交接班项目完整率。结果:实施后,护士床旁交接班遗漏项目总例数与完整率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运用科学管理工具能有效改善工作现状,不仅提高交接班的完整率,同时提升护理安全品质,保证患者的医疗安全,也提升护士的专业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基层医院护士手卫生知信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为提高基层医院护士手卫生的依从性,我院自2015年7月~2016年6月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实施品管圈活动,对活动实施前后护理人员手卫生的执行情况进行总结。结果:品管圈活动后,护理人员在手卫生的知信行方面好于活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能够增强基层医院护士手卫生的知信行情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