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18例肝硬化充血性脾肿大伴脾亢患者行脾动脉结扎、脾次全切除术的观察,发现保留原脾组织6×5×4cm大小,重90~120克,残脾术后近期无再度肿大,血运丰富,具有正常吞噬功能,术后残脾能较好地维持免疫功能,脾亢消失。我们认为该术式对肝硬化充血性脾肿伴脾亢者是一种安全易行、既可消除脾亢又可较好保留脾功能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腹腔镜脾切除术5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在各类脾脏疾病中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5月至2009年12月完成的55例腹腔镜脾切除术资料.其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1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6例,球形红细胞增生症1例,脾淋巴瘤1例,脾囊肿10例,脾血管瘤5例,脾脉管瘤2例,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脾亢)患者9例,肝硬化脾亢患者9例,不明原因脾肿大脾亢1例.结果 5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脾切除术,无中转手助或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119.7±33.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83.8±65.2)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7±1.1)d.术后腹水1例,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升高7例,无手术死亡.结论 腹腔镜脾切除术能安全有效地适用于多种脾脏疾病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脾大部切除术治疗肝硬化脾大脾亢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 探讨脾大部切除术治疗肝硬化脾大脾亢的疗效。方法 对26例肝硬化脾大脾亢病人行脾大部分切除加断流术,术后1年内随访,观测门静脉压力和直径、外周血细胞计数、骨髓细胞学、血小板相关IgG(PAIgG)及残腺大小的变化。结果 脾大部切除加断流术后,门静脉压力下降,门静脉直径缩小,残脾显像良好,无明显增大,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升高,骨髓像大致正常,PAIgG下降,随访1年见脾亢明显改善或消  相似文献   

4.
脾功能亢进(脾亢)按其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国内以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所致的继发性脾亢最为常见。脾切除术仍然是治疗脾亢的首选方法。脾切除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有其自身的特点,严格的术前评估、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术中操作、正确的术后处理和个体化治疗是脾亢病人获得最佳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保留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切除加断流和(或)分流术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主要的手术方法,其重要性在于既能纠正脾功能亢进(脾亢)状态,又能有效地降低门静脉压力,从而达到止血目的。随着病理脾保留术(保脾术)的兴起,学者们尝试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各种保脾术,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结合相关文献,对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胰腺假性囊肿致左侧门静脉高压伴脾脏功能亢进(简称脾亢)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胰腺外科收治的49例因胰腺假性囊肿致左侧门静脉高压伴脾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征,并对其中36例未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仅有脾亢患者根据是否进行了脾脏切除手术分为未切脾组和切脾组,比较2组患者的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 49例患者中男38例,女11例;年龄22~67岁。对于13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胰腺假性囊肿致左侧门静脉高压伴脾亢患者中1例患者未行脾脏切除术,术后发生复发性消化道出血及脾亢未缓解,其余12例患者均行脾脏切除术且术后脾亢均缓解。对于36例未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胰腺假性囊肿致左侧门静脉高压伴脾亢患者中未行切脾者23例(未切脾组),行切脾者13例(切脾组)。切脾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输血比例及术中输红细胞悬液量方面均明显多于或长于或高于未切脾组(P0.05)。2组在术后住院时间及出院时实验室指标的比较中,除血小板外,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切脾组的术后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切脾组(P0.05)且脾亢缓解率明显高于未切脾组(P0.05)。结论对于胰腺假性囊肿致左侧门静脉高压合并脾亢患者,应提高警惕,及早干预。一般情况下仅处理原发病灶即可,若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或术中发现胰尾炎性病灶与脾脏粘连紧密并压迫脾门可考虑术中同时行脾脏切除,可有效控制及预防消化道再出血及缓解脾亢。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完全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适应证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对4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亢患者采用完全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中36例顺利完成完全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4例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224±54)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96±209)ml,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对门静脉高压脾亢患者选择性地采用完全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亢)、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脾亢和溶血性贫血脾亢患者脾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脾组织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将脾切除术后的脾脏标本根据病因分为A组(门静脉高压或肝硬化脾亢),B组(ITP脾亢),C组(溶血性贫血脾亢),D组(外伤性脾破裂对照),每组20例。将标本行HE染色和Mason染色作形态学观察,Western blot检测TGF-β1的表达。结果:HE染色和Mason染色可见A,B,C组脾脏均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其中A组最严重,D组无纤维化。Western blot检测显示TGF-β1在A,B,C组脾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D组(均P<0.05),而A,B,C各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亢患者脾组织中存在TGF-β1的高表达,可能是导致其脾脏严重纤维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行原发性肝癌切除联合脾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96.1-2002.12间经我院手术治疗的28例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患者行原发性肝脏癌肿一期切除联合脾切除,手术基本顺利,无手术死亡;术后脾亢症状基本消失。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对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行原发性肝癌切除联合脾切除是安全有效的: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是提高近期疗效的关键,且病理巨脾的切除对术后远期疗效亦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在行手助腹腔镜下脾全切除术后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α)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方法 46例丙型肝炎肝硬化(基因型为Ib型)合并脾亢患者,行手助腹腔镜下脾全切除术,待脾亢改善3个月后,予以Peg-IFNα-2α135μg或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联合利巴韦林800~1 200 mg/d抗病毒治疗,疗程48周。抗病毒期间,第1、2、4、6、8、12周随访,之后每4周随访1次,停药后继续观察24周。治疗及随访期间观察HCV RNA水平、血常规、肝功能及抗病毒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丙型肝炎肝硬化(基因型为Ib型)合并脾亢患者行手助腹腔镜下脾全切除术后,给予Peg-IFNα-2α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后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为67.39%(31/46)。结论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行手助腹腔镜下脾全切除术改善脾亢后予以PegIFNα-2α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后有较好的SVR,从而延缓了丙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正>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血流动力学出现明显异常,脾脏增大、脾亢、脾静脉增粗、血流量增加,门静脉增宽,侧枝循环扩张等,可能为机体代偿所致,但脾动脉血流动力学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时是否存在脾动脉盗血及可能引起脾亢的发生机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在我国有较高的发病率,胃底食管下段静脉曲张出血及脾功能亢进(脾亢)是最常见并发症,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等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我们通过对继发性脾亢犬脾行射频消融(RFA),探索RFA微创治疗脾亢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血小板数量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血小板数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统计分析153例肝硬化伴脾大脾亢患者脾切除术前后(肝硬化组)血小板(PLT)计数和肝功能,观察血小板变化趋势,比较脾切除术前后血小板变化和肝功能变化的关系,同时与脾外伤组对比。结果:肝硬化组术后多数血小板升高,部分不升高,甚至降低,并与肝功能相关。肝硬化组较外伤组手术前后血小板变化不明显。结论:肝硬化血小板减少数民的原因除与脾肿大等有关外,还可能与肝脏功能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肝硬化合并不同程度脾功能亢进(脾亢)患者肝组织中铁过载及铁调素(hepcidin)mRNA表达的意义.方法 收集肝硬化合并轻、中及重度脾亢患者肝活检标本各10例,共30例(肝硬化组),外伤性肝破裂手术标本10例(对照组),采用原子分光光度计检测肝组织铁元素含量;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铁蛋白的含量;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肝组织hepcidin mRNA的表达.结果 肝硬化脾亢患者按脾功能亢进程度分为轻、中及重度3组,其肝组织中铁元素含量明显递增,分别为(0.1205±0.0021)、(0.1624±0.0028)和(0.1716±0.0032)mmol/g,均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0.0639±0.0025)mol/g(P<0.05),表现为铁过载;肝硬化组血清铁蛋白的含量为(436.2±51.6)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2.5±38.7) μg/L(P<0.01);肝硬化组hepcidin mRNA的表达水平为1.73±0.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68±0.22(P<0.01);而且各组的hepcidin mRNA表达水平与血清铁蛋白含量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肝硬化组r=0.735,对照组r=0.648,P<0.01).结论 肝硬化脾亢患者的肝组织中存存铁过载,并随脾亢程度加重而明显增加;hepcidinmRNA是调节铁代谢平衡并影响肝硬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术前脾动脉栓塞对原位肝移植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术前脾动脉栓塞对原位肝移植的应用价值。方法 终末期肝硬化伴脾亢及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脾动脉栓塞术,术后一月行原位肝移植术,结果 脾动脉栓塞可有效缓解脾亢症状,并使患者免于手术切脾,保留脾脏的免疫功能,为肝移植创造条件,但脾栓塞并发症则可对肝移植产生不利影响。结论 脾动脉栓塞作为原位肝移植的术前准备措施,具有实用价值,但应严格掌握栓塞范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以腹腔镜技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食管下段、胃底血管曲张,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的手术效果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效果比较,探讨腹腔镜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3年10月我院共为32例肝硬化引起的门脉高压、脾肿大及脾亢的患者施行腹腔镜脾切除术(LS)+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ED),并随机选取我院同期因肝硬化引起的门脉高压、脾肿大及脾亢30例施行传统开腹脾切除术(OS)+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30例.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用血量、术后疼痛(术后镇痛次数)、术后禁食时间、术后并发症(大出血、死亡、腹水、胸腔积液、肺炎、切口感染、门静脉血栓肝肾综合征)等.结果 腹腔镜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较传统手术长、多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腹腔镜组在术后禁食时间、切口长度、术后镇痛次数较传统组短、少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住院费用、术后住院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用量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腹腔镜技术在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脾亢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方面较传统开腹手术切口短、胃肠功能恢复快、术后疼痛轻,与传统开腹手术同样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继发性脾功能亢进症的治疗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发性脾功能亢进症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脾亢时脾脏保留与否的问题一直是医学界争论的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针对继发性脾亢各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认为对于脾亢的治疗应该个体化,要尽可能保留患者脾脏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8.
门奇断流术治疗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及脾亢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和分析脾切除加门奇断流术对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及脾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4年6月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74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亢病人采用脾切除加门奇断流术的资料,探讨其疗效。结果全组并发症发生率51.3%(38/74),1例死于全身感染及呼吸衰竭,其余病例经治疗后恢复良好。结论脾切除加门奇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效果好。为提高手术疗效,应合理掌握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时机,彻底断流,熟练掌握手术的技术要点,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继发性脾功能亢进症的治疗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继发性脾功能亢进症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脾亢时脾脏保留与否的问题一直是医学界争论的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针对继发性脾亢各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认为对于脾亢的治疗应该个体化,要尽可能保留患者脾脏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脾切除术对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发生肝细胞癌(HCC)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中国7所三级医院收治的因肝硬化和门静脉高压症继发脾功能亢进行脾切除术的407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纳入脾切除组;将同期因肝硬化和门静脉高压症接受药物治疗的464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纳入非脾切除组。脾切除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