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统计分析临床病人发生压疮的年龄、分期、疾病种类与压疮的发生部位,分析临床压疮发生的高发年龄、部位等,为加强临床压疮的护理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2009年-2011年3年全院所有住院病人压疮发生情况,对压疮发生部位、年龄、分期与疾病种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压疮发生率高的年龄段为70岁~89岁,主要是70岁~79岁;压疮的高发部位为骶尾部,占43.42%,臀部、坐骨结节部占10.00%,髋部、髂部占9.47%,足跟及内外踝占8.42%;Ⅱ期压疮为临床最常见的压疮类型。[结论]70岁以上的住院病人为压疮发生的高危年龄,压疮高发部位为骶尾部、臀部,临床护理管理重点要针对高风险病人进行重点护理。  相似文献   

2.
压疮风险管理实施及其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实施压疮风险管理新方法,减少院内压疮发生,提高压疮治愈率。方法:分析在新方法与传统方法两种压疮管理模式下,院内压疮发生率(院内压疮发生数占压疮会诊报告数的百分比)、压疮治愈好转率(院外带入与院内发生压疮的患者经治疗、护理痊愈和好转的例数与压疮上报例数的百分比)。结果:对两种管理方法下院内压疮发生率、压疮治愈好转率进行比较,经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施压疮管理新方法,对高危压疮患者进行动态、全程监控,能够减少院内压疮发生,保证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统计分析临床病人发生压疮的年龄、分期、疾病种类与压疮的发生部位,分析临床压疮发生的高发年龄、部位等,为加强临床压疮的护理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2009年—2011年3年全院所有住院病人压疮发生情况,对压疮发生部位、年龄、分期与疾病种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压疮发生率高的年龄段为70岁~89岁,主要是70岁~79岁;压疮的高发部位为骶尾部,占43.42%,臀部、坐骨结节部占10.00%,髋部、髂部占9.47%,足跟及内外踝占8.42%;Ⅱ期压疮为临床最常见的压疮类型.[结论]70岁以上的住院病人为压疮发生的高危年龄,压疮高发部位为骶尾部、臀部,临床护理管理重点要针对高风险病人进行重点护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压疮发生特点,探讨有效的压疮管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长海医院2006-2009年压疮传报结果。结果 4年间共收治住院患者182 752例,发生压疮1 123例,发生率为0.614%。发生压疮者以院外带入为主,院内压疮发生主要集中在急诊科、骨科、神经科等科室,且为多部位联合发生。结论建立科学、规范的压疮管理制度能有效预防并控制压疮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两种院内难免性压疮的申报流程进行探讨,比较两种申报流程在降低院内压疮发生的效果。方法将2013年1月~2014年6月发生院内压疮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发生压疮后申报难免性的方法;将2014年7月~2015年12月发生院内压疮的患者作为实验组,采用先预警申报难免性压疮的方法,比较两种流程对降低院内压疮发生率的影响。结果实验组院内压疮发生率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发生压疮前先申报的流程在降低院内压疮发生率方面低于发生压疮后再行申报的流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PDCA循环在压疮流程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院外带入及院内发生的压疮数418例为对照组,采取常规管理方法实施压疮管理;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患者中院外带入及院内发生的压疮数389例为实验组,将PDCA循环应用于压疮流程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压疮管理效果.结果 实施PDCA循环的压疮流程管理,院外带入压疮的好转/治愈率实验组为81.0%,对照组为70.1%,院内发生压疮的好转/治愈率实验组为41.7%,对照组为21.1%,压疮漏报发生率实验组为4.1%,对照组为8.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1.538,4.551,5.605;P<0.05).结论 应用PDCA循环于压疮流程管理中,可提高压疮好转/治愈率,并降低漏报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近3年压疮大数据回顾性统计,分析院内压疮发生的特点,为预防院内压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对2013年、2014年、2015年压疮上报数据收集并对院内压疮发生率、病人的年龄、性别、科室分布情况、发生部位、压疮分期、压疮转归等内容进行分析。[结果]3年院内压疮平均发生率为0.36%;压疮好发于60岁以上老年男性,男性多于女性;压疮多发科室为ICU、神外、神内等病人长期卧床的科室;好发部位为骶尾部;早期压疮构成比较大;压疮愈合率较低。[结论]通过对2013年、2014年、2015年院内压疮临床发生特点的统计分析,能够为临床护理人员制定有针对性压疮预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PDCA循环管理降低肿瘤压疮高风险患者的压疮发生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压疮高风险患者123名作为对照组,2016年(PDCA干预后1年)压疮高风险患者106名作为观察组。观察组应用PDCA循环实施压疮护理管理,比较两组难免压疮院内压疮发生率。结果对照组难免压疮护理有效113例,有效率91.87%,发生难免压疮10例,发生率8.13%;观察组难免压疮护理有效102例,有效率96.23%,发生难免压疮4例,发生率3.77%。结论应用PDCA循环对肿瘤压疮高风险患者实施护理管理,促进了压疮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提高了压疮高风险患者护理有效率,有效降低了院内难免压疮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住院监测与出院随访一体化管理在高危压疮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77例高危压疮患者作为实验组,2011年6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02例高危压疮患者作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在院监测与出院随访一体化管理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患者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按照2007年美国国家压疮咨询工作组确认的压疮分期进行判断,分析两种管理方法下院内、院外压疮发生率(院内、院外压疮发生数分别占院内外高危压疮患者总数的百分比)。结果实验组患者在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院内和院外压疮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实施住院监测与出院随访一体化管理方法,对高危压疮患者进行动态的、个体化、无缝隙的全程监控与干预,降低了院内、院外压疮的发生,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追踪管理法在压疮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内科系统普通病房报告的229例压疮患者为对照组,2014年1~12月内科系统病房报告的压疮患者234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压疮护理管理,观察组采用追踪管理法,比较两组实施管理前后压疮发生情况、压疮治疗情况及获得性压疮、难免压疮、院外带入压疮构成情况。结果:观察组医院获得性压疮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压疮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追踪管理法提高了临床护士对压疮高危患者及压疮患者的管理能力,是压疮防治的有效管理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降低院内压疮发生率中的应用。方法:2017年1~6月我们将QCC活动用于压疮管理,运用QCC手法;对2016年10~12月51个临床科室上报的40例院内压疮患者,进行现状把握、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并实施,比较开展前后院内压疮发生率及圈员活动情况。结果:开展后,院内压疮发生率由活动前的0.211%降至活动后0.109%,圈员活动能力高于活动前。结论:开展QCC活动可明显降低院内压疮发生率,同时提高圈员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三三级监控模式在老年科患者压疮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2014年1月-12月收治申报的高危难免压疮患者61例与院外带人压疮患者49例;另对2015年1月-12月收治申报的高危难免压疮患者54例与院外带人压疮患者44例;为观察组,观察压疮发生率和治愈情况。收集2013年1月一12月申报的高危难免压疮患者69例与院外带人压疮患者59例为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与2013年1月-12月相比,2014年1月起实施三三级监控模式质量控制后,高危压疮院内发生率由8.70%下降至3.70%,院外压疮治愈率由22.03%上升至63.64%。结论 实施三三级监控模式质量控制方案,可有效预防老年科高危患者院内压疮的发生,降低护理风险,提高院外压疮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电子信息护理安全管理监控上报系统,简化不良事件上报流程,提高护理人员主动报告意识,有效防范压疮、跌倒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在我院原有病区住院患者动态日报的基础上,与电子计算机中心共同开发压疮、跌倒高风险上报监控系统,科室将评估压疮、跌倒高风险患者的信息资料和干预措施直接进入电子信息系统填报。观察比较压疮、跌倒高风险上报情况。结果我院压疮的高危风险上报率2012年为1.814%,2013年提升到2.905%,2014年提升到4.513%;2012年前我院跌倒高危风险上报一直在科室进行,全院没有统计具体数据,建立该系统后2013年我院跌倒高危风险上报率为4.497%,2014年提升到14.795%;重点科室压疮和跌倒高风险评估及上报率同期增高;非预期压疮及跌倒发生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电子信息护理安全管理监控上报系统提高了高危压疮及跌倒风险患者的关注,提高了护理人员对高风险患者管理主动性、及时性和有效性,落实前瞻性监控干预措施,保证患者的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肝胆外科实施压疮程序化护理管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自2011年开始,科室住院患者全部按照操作流程实施压疮程序化护理管理,实施前2年选择3351例患者,实施后选择3179例患者,比较实施前后压疮的发生情况.结果 实施后科室院前压疮治愈率为59.3%,院前压疮漏报率为0,院内压疮发生率为0,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压疮程序化管理可以有效提高肝胆外科患者的压疮愈合率,降低漏报率及院内压疮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符合二级综合医院的压疮管理体系。方法成立压疮管理小组,构建压疮管理体系;使用评估表对压疮进行风险评估,筛查高危患者、难免压疮患者;加强压疮高危患者的监控管理;加强培训转变压疮管理理念,建立非惩罚性压疮管理制度。结果住院患者压疮发生率由2014年第一季度1.04%下降到2016年第三季度0.22%;压疮现患率由2014年第一季度2.02%下降到2016年第三季度1.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压疮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使压疮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有效降低了院内压疮发生率,确保了护理质量与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压疮管理流程对低年资护士降低危重症患者皮肤损伤发生率的影响,以有效控制压疮发生率。方法:将我科2011年4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危重症者患者827例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分析。以发生压疮时资历为临床工作2年或以下的护士为观察组(n=48),应用压疮管理流程护理;临床工作2年以上的护士为对照组(n=73),按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皮肤损伤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危重症患者皮肤损伤发生率为7.3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02%(P0.05)。结论 :成立科室压疮管理小组,制定压疮管理流程,系统化压疮培训可明显降低危重症患者皮肤损伤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Ⅰ、Ⅱ期压疮的临床特点及护理要点,为早期压疮的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2012年某三级综合医院住院患者Ⅰ、Ⅱ期压疮持续监测数据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746例Ⅰ、Ⅱ期压疮患者的临床资料被纳入此次总结分析。Ⅰ、Ⅱ期压疮发生率分别为0.33%、0.41%。其中,院内Ⅰ~Ⅱ期发生率为0.23%,院外带入Ⅰ~Ⅱ期发生率为0.51%;早期压疮占压疮总发生数75.91%;发生部位以骶尾部39.53%居首,其次,为坐骨处,占11.48%。出院病人Ⅰ期基本痊愈率为32.95%,好转率为20.87%,Ⅱ期压疮基本痊愈率为21.04%,好转率为32.60%。结论对于早期压疮患者,护士应根据风险因素为高危患者制订个案压疮防治计划并落实。强调早期压疮治疗的重要性。同时,提示社区护理对压疮防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链式管理在神经科患者压疮管理的应用效果。 方法 对2016 年1月-12月收治的申报难免压疮患者60例与院外带入压疮患者41例,为观察组,观察压疮发生率和治愈情况。收集2015年1 月-12 月收治的申报难免压疮患者54例与院外带入压疮患者34例为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 结论 2016年实施压疮链式管理后,高危压疮院内发生率由5.56%下降至3.33%,院外压疮治愈率由58.82%上升至65.85%。结论 实施压疮链式管理,可有效预防神经科高危患者院内压疮的发生,提高院外压疮的治愈率,降低护理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神经内科院内获得性压疮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统计神经内科护理人员2013年(干预前)上报院内压疮高风险例数以及实际发生压疮例数,分析压疮发生的相关因素,采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对2014年(干预后)住院病人进行规范化管理,优化护理流程,比较干预前后压疮风险上报情况及压疮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压疮风险上报例数增加,压疮发生率、压疮严重程度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持续质量改进有助于发现并解决压疮管理问题,有效降低院内获得性压疮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选取2016年1~12月70例股骨颈骨折压疮高危患者,总结了其风险评估及护理经验,包括对所有高危患者进行压疮风险评估,结合病情给予基础护理、饮食指导、健康宣教等护理干预,70例患者无院内压疮发生,11例Ⅰ期院外压疮患者痊愈出院,1例Ⅱ期压疮由于住院时间短好转出院。认为对股骨颈骨折压疮高危患者进行压疮风险评估及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