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技术处理PICC导管尖端异位的效果评价。[方法]选择870例行PICC置管且无置管禁忌证的病人,其中420例为观察组,450例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穿刺法、改良塞丁格技术;观察组开展腔内心电图技术引导下插管。比较两组发生异位后处理时间、费用、病人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尖端异位率为23.09%,对照组尖端异位率为24.44%,两组尖端异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导管尖端异位时,护士根据监护仪P波变化当场调管耗时为(7.0±2.5)min,对照组调管耗时(40.0±3.6)min,两组调管耗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导管尖端异位调管所需费用少于对照组,观察组病人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腔内心电图技术处理PICC置管尖端异位较传统方法简便快速、准确率高、经济实用、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探查在PICC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12月来我院静脉置管室置管的患者1891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946例和对照组945例。观察组在导管送至预置入长度后,使用心电监护仪进行定位,对于未出现特征性P波的患者,使用超声探头对同侧颈内静脉、颈外静脉、腋静脉以及锁骨下静脉进行排查;对照组在导管送至预置入长度后,直接使用超声探头对同侧颈内静脉、颈外静脉、腋静脉以及锁骨下静脉进行排查,两组患者均在超声探查排除异位后,将导管妥善固定。操作结束后协助患者行X线摄片,比较两组患者导管尖端到位率、置管所需时间以及出现特征性P波的患者与X线定位结果的吻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导管尖端到位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阳性特征的患者与X线定位结果的吻合率100%。结论:应用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探查定位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异位,是一种高效、可靠的PICC尖端定位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腔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实时定位技术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科2017年6月—2018年6月120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PICC操作方法进行置管,观察组采取腔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实时定位技术置管,比较两组患者导管一次性尖端到位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PICC置管一次性尖端到位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腔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实时定位技术可提高PICC置管的一次性到位率,减少置管并发症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在三向瓣膜PICC导管头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160例需置入三向瓣膜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取腔内心电图引导头端定位,对照组采取常规测量长度,置管后胸片定位,对两组三向瓣膜PICC导管头端定位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到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在三向瓣膜PICC导管头端定位中腔内心电图能够取得理想的应用效果且安全性高,可作为优选头端定位方案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技术在新生儿患者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类实验性研究的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2017年9月~2018年4月在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的患儿,因病情需要需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新生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超声引导下常规经上肢静脉通路或颞浅静脉通路进行穿刺置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儿除常规穿刺置管外,利用腔内心电图(Intracavitary electrocardiography,IC-ECG)技术,通过观察特异性P波振幅定位导管尖端位置。2组患儿均在置管完成后采用行业的"金标准"——胸部X线摄片,验证导管的尖端位置是否正确。比较2组患儿一次性穿刺置管的成功率。结果对照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83.8%,实验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4.6%,实验组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腔内心电图技术定位PICC尖端位置,可以有效提高新生儿患者PICC穿刺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通过观察腔内心电图特征性P波,引导PICC导管尖端定位于最佳位置的应用效果,并针对不能顺利引出特征性P波的原因提出护理对策。[方法]对200例恶性血液病病人应用腔内心电图引导定位技术植入PICC,置管过程中观察心电图特征性P波,以此确定导管尖端位置,置管后通过X线片验证结果,并分析不能顺利引出特征性P波的原因。[结果]197例病人置管过程中腔内心电图显示特征性P波,其中23例经原因分析和处理后显示;3例始终无特征性P波显示。腔内心电图定位法的特征性P波与X线定位法相比,判断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最佳位置的灵敏度为98%,特异度为100%。影响心电图特征性P波显示的原因主要是心电示波不清、导管异位、送管过快。[结论]腔内心电图特征性P波的出现能够有效指导PICC导管尖端定位于最佳位置,护理操作过程中应及时发现和排除不能显示特征性P波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体外手法复位在PICC导管异位复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2017年12月发生PICC导管异位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重新送管的方法进行复位,观察组采用体外手法复位。比较两组一次复位成功率、复位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及负性情绪。结果:观察组一次复位成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导管异位时采用体外手法复位与重新送管复位比较,可明显提高一次复位成功率,降低复位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缓解患者负性情绪。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内心电图定位法在PICC导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行PICC置管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采用心内心电图定位法,对照组采用胸部X线拍片定位法,比较两种方法安全性和准确性。结果:两组穿刺成功、调管情况及PICC导管头端首次胸部拍片位置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床旁心电监护仪监测Ⅱ导联P波的变化即时定位技术在PICC导管尖端定位具有安全性和高度的准确性,操作简单、便捷。  相似文献   

9.
郭玲  秦英  廖丽  高丽  余启艳  江群 《护理学报》2017,24(23):67-70
目的 探讨腔内心电图技术联合B超在导管异位预防与诊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置入PICC肿瘤患者2713例,将2015年1—6月收治1370例肿瘤患者为对照组,B超引导下PICC置管;2015年7—12月的1343例肿瘤患者为观察组,腔内心电图技术联合B超引导下PICC置管.观察比较2组患者置管术中导管异位发生率、导管异位诊断失误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在置管术中导管异位发生率分别为3.13%(42/1343)和5.40%(74/1370),观察组导管异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有9例导管异位患者在术中未及时发现,而是在术后X线定位中确诊.观察组的术中导管异位即时诊断失误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腔内心电图技术联合B超能有效预防和诊断导管异位,从而实现早期导管异位调整,减少术后导管异位返调率.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腔内心电图引导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定义、原理、发展、临床应用方法及效果。PICC导管头端的位置直接影响着PICC导管的置入与使用,置管过程中采用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方法因操作经济简便,定位准确,受到置管护士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总结1例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使用腔内心电图引导PICC异位调整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为置管前进行系统评估;置管时由专科医生评估是否可进行腔内心电图定位,导管不宜置入过深;置管后行X线胸部摄片定位;监测起搏器功能。导管留置期间,起搏器功能正常,导管安全留置52 d,患者拔管后出院。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临床PICC尖端定位的方法 主要有体表测量法、X线尖端定位法、B超引导辅助定位和静脉腔内心电图定位.前3种方法 分别存在局限性:个体生理结构的差异可能会影响体表测量结果 的准确性;不同观察者采用影像学定位可能存在视觉和主观判断上的差异,且患者易受到X线辐射;B超引导辅助定位不能显示导管的全程,对一些在中心静脉内打折或导管尖端过深的病例无法进行判断.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通过观察置管过程中心电图上P波的特征性变化来判断导管尖端位置,可在置管过程中及时定位,减少导管尖端位置不正确而引发的风险,避免术后行X线带来的辐射和术后再次调管,降低检查费用.本文综述了PICC尖端定位的方法 、腔内心电图尖端定位的原理、优点、腔内心电图的稳定性及影响因素和提高其稳定性的方法 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采用盐水水注法引出腔内心电图对带PICC导管入院患者导管尖端位置的判断。方法 选取2017年8—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结肠肛门外科131例带PICC导管入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盐水水注法引出腔内心电图通过观察P波有无变化及变化情况来判断导管尖端有无发生移位,同时行常规X线定位。结果 采用盐水水注法引出腔内心电图定位正确122例,移位9例;X线定位尖端位置正确122例,移位9例,2种定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盐水水注法耗时和费用显著低于X线定位法,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带PICC导管入院患者采用盐水水注法引出腔内心电图能准确判断导管尖端位置有无发生移位,操作简单,安全;同时有利于缩短患者定位检查时间,减轻其经济负担及放射暴露,值得临床推广及运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一种PICC导管内导丝在导管异位及导管堵管中的应用及优势。方法将38例导管异位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18例按常规方法进行处理,观察组2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借助导丝重新送入导管进行调管;将16例血凝性堵管的患者同样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8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借助导丝送入导管内,用来回机械性松动法进行疏通导管,进行比较。结果在导管异位、导管堵管的两组实验中,观察组的成功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组,用时显著缩短(P0.001),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安全可行。结论借助导丝能更好、更快速地解决导管异位、导管堵管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技术定位前端闭合式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19例心电图有正常P波、应用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进行静脉化疗的恶性肿瘤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5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体外测量的方式(横L法),观察组采用腔内心电图技术定位PICC导管尖端的位置。置管后都进行X线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比较两组定位方式PICC导管尖端到位率。[结果]观察组PICC导管到位率为76.67%,理想率为38.33%;对照组PICC导管到位率为76.27%,理想率为45.76%,两组PICC导管尖端到位率及理想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内心电图技术可应用于前端闭合式PICC导管尖端位置定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导管定位新技术在心房内心电图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对10例需行周期性静脉化疗、心电图为窦性心律患者应用导管定位新技术在心房内心电图引导下行PICC。操作在心电监护仪辅助下完成,以PICC导管内导丝为探测电极,监测导管头端位于右心房内时心电图P波改变,以确定PICC导管头端位置。结果:本组10例PICC置管时均获得右心房内心电图直立P波,并经X线胸片证实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内。结论:心房内心电图出现特征性P波可提示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新生儿PICC尖端定位中应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新生儿科住院且具有PICC置管指征并经上肢或头部置管的新生儿108例,置管后先采取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通过观察特异性P波振幅变化,引导尖端置入在最佳位置,术后再行X线胸片定位,前后比较导管尖端是否达到理想的位置。结果:X光摄片定位显示,导管尖端处于第 5~7胸椎之间的有97例,处于第3~4胸椎有3例,处于第8~10胸椎的有4例,有P波出现但幅度与导管深浅变化不明显的2例,无特异性P波显示的2例,但胸片显示其导管尖端在位(假阴性)。一次置管到达理想位置的成功率为89.8%,PICC置管耗时平均为(20.5±4.2) min。97例位于第 5~7胸椎之间的患者,均能观察到不同程度特异性P波,其中P波增高的波幅≤R波波幅的50%有37例,P波为R波波幅的50%~80%有60例。经计算,心电监护仪定位技术对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特异度为77.8%,敏感度为97.9%。结论: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应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能准确判断导管尖端位置,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操作简单,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配合超声探查在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1日~2020年1月1日收治的224例PICC置管患者,采用档案抽签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1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定位干预,研究组实施腔内心电图配合超声探查干预,比较两组穿刺时间、异位、并发症、对置管满意度情况。结果:研究组穿刺时间、异位率、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腔内心电图配合超声探查应用于PICC尖端定位中,可缩短PICC穿刺时间,减少其异位发生情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对置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通过腔内心电图技术,引导PICC导管头端定位于最佳位置。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乳腺癌化疗患者96例,应用腔内心电图技术置入PICC导管,置管过程中观察心电图特征性P波,确定导管头端最佳位置,置管后通过胸部X线摄片评价导管头端位置。结果腔内心电图特征性P波判断PICC导管头端进入上腔静脉的灵敏度91.7%,特异度为100%。结论腔内心电图特征性P波的出现能有效指导PICC导管头端定位于最佳位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在PICC置管异位快速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进行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的21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114例,对照组104例。实验组在导管送入目标长度后立即用超声探头进行颈内静脉等常见异位静脉检测,发现有导管异位后立即进行位置调整再予固定和x线检查;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置管固定后行x线检查。如x线检查发现导管未处于标准位置,则安排患者返回置管室进行调整后再行x线检查确定位置。比较两组患者导管位置的正确率、患者满意度、置管时间、导管定位的检测费用及调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导管位置正确率对照组(76.92%)低于实验组(96.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8.603,P〈0.01);满意度评分实验组(4.717±0.524)分高于对照组(4.096±1.296)分,置管时间实验组(21.455±3.923)min低于对照组(24.123±7.184)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4.728,-4.603;P〈0.01);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组(30.769%)高于实验组(18.4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507,P〈0.05)。结论采用超声进行置管过程中导管尖端异位快速检测可有效提高导管位置的正确率,节约置管时间,不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减少因调管导致的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提高HCC置管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