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BCT)扫描分析摆位误差,提高调强放疗(IMRT)的质量。方法:选择胸段食管癌调强放射治疗患者22例,利用体板和热塑体膜进行体位的精确固定,通过技术员细心规范的摆位以及首次治疗前对患者进行CBCT扫描,治疗过程中每周行1次CBCT扫描,记录左右、头脚、腹背3个方向的误差数值,进行判断和在线纠正摆位误差。结果:22例患者进行102例次CBCT扫描位置验证,其中首次摆位22例次,治疗过程中80例次,治疗过程中摆位误差数值减小,治疗体位重复率高,所有患者能顺利完成放疗计划,肿瘤局控率96.3%,部分缓解80.5%,不良反应明显下降。结论:通过质量控制和技术改进,可以保证治疗体位的重复性,使摆位误差降到最小,达到调强放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适形调强放射治疗的摆位误差以及验证计划射野正确性。方法选取临床适形调强放射治疗患者30例,其中头颈部肿瘤12例,胸部肿瘤10例,腹部肿瘤8例。放疗前进行人工摆位后采取全锥形束CT(CBCT)图像采集并和大孔径CT平扫图像进行三维立体比较,从而得到摆位误差。结果头颈部肿瘤在左右、头脚、腹背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是(-0.72±1.36)、(-0.61±1.44)、(-0.51±1.57)mm,外扩边界分别是2.08、2.05、2.08mm。胸腹部肿瘤左右、头脚、腹背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是(-2.62±3.46)、(-2.41±2.94)、(-2.31±3.67)mm,外扩边界分别是6.08、5.35、5.98mm。结论头颈部摆位误差最小,胸腹部摆位误差较大。计划靶区在临床靶区外扩要根据每个患者的部位不同而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盆腔肿瘤放射治疗中两种摆位参考线对摆位误差的影响,为减少或避免盆腔常规放射治疗摆位误差提供依据。方法收集37例盆腔肿瘤施行常规放射治疗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A组在自然体位下以零度(腹前壁)"十"字激光线作为放射疗治摆位标准,测量X(左右方向)、Y(头足方向)、Z(腹背方向)轴上误差值;B组则在相同体位下以身体两侧"十"字激光线作为放射治疗摆位标准,测量X(左右方向)、Y(头足方向)、Z(腹背方向)轴上误差值。结果 A组各轴误差范围分别为:X:(1.5±2.5)mm;Y:(6.5±7.5)mm;Z:(2.2±3.7)mm。误差均数分别为:X:2.1mm;Y:6.9mm;Z:2.6mm。B组各轴位误差范围分别为:X:(1.5±2.7)mm;Y:(2.7±7.6)mm;Z:(2.1±2.9)mm。误差均数分别为:X:2.3mm;Y:3.2mm;Z:2.5mm。结论 B组Y轴方向摆位误差明显优于A组(P〈0.01),而X、Z轴无显著性差异(P〉0.05),该方法为盆腔摆位提供了依据,提高了放疗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PID)在盆腔肿瘤放疗中的摆位误差。方法:选取进行盆腔肿瘤放疗的患者40例,使用EPID所拍摄的正位和侧位片与数字化重建图像的验证片进行对照,计算并分析量化所测定的摆位误差。结果:前后和头脚的误差范围明显大于左右,而前后平均误差值明显大于头脚和左右的平均误差值,在3 mm以下左右和头脚摆动误差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前后。结论:利用EPID可以有效检测盆腔肿瘤放疗的摆位误差,提高摆位的准确性和重复性,从而保证盆腔肿瘤放疗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电子射野影像系统在盆腔肿瘤放疗中的摆位误差,以供临床参考.方法 对17例盆腔肿瘤接受放疗的患者给予摆位误差的量化测定.所有病例给予CT的定位和放疗.将治疗过程中的电子射野影像系统所拍摄的正位和侧位片,与数字化重建图像的验证片进行对比分析,计算误差.结果 17例患者在每日摆位误差中,主要为前后的误差,在2mm~22mm之间,平均为(13.21±7.17)mm;其次为头脚,在1mm~23mm之间,平均为(8.01±5.32)mm;左右误差发生最小,在0.2mm~8.7mm之间,平均(5.27±3.99)mm.结论 使用电子射野影像系统能够有效地对盆腔肿瘤放疗期间的摆位误差进行测定,为放疗提供初步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技术中宫颈癌调强放射治疗的摆位误差特征及原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应用调强放射治疗的92例宫颈癌患者资料。应用锥形束CT评价X、Y、Z轴向的误差及不同误差范围内,X、Y、Z轴向摆位误差绝对值发生率。以(BMI=23kg/m2)作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肥胖(n=40)和正常组(n=52),比较两组患者不同轴向的误差情况。结果:(1)对1063次锥形束CT验证图像的摆位误差进行分析发现,在X、Y、Z轴向上呈“正态分布”。其中X、Y、Z轴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32±3.61)mm、(0.01±4.52)mm和(-0.13±2.82)mm。(2)从不同误差范围来看,误差范围≤5mm患者不同轴向摆位误差绝对值发生率高于>10mm和5~10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误差范围>10mm和5~10mm的患者不同轴向摆位误差绝对值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从不同BMI来看,在X轴向肥胖组摆位误差大于正常组(P<0.05),在Y、Z轴向两组摆位误差比较无统计... 相似文献
8.
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射治疗摆位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最大程度地降低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射治疗摆位的误差。方法对3年多来收治的500余例乳腺癌患者进行调强治疗摆位的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5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血象降低,但不影响治疗。约80%的患者有皮肤反应。结论降低摆位过程中的人为误差,提高摆位精度,从而确保治疗计划的准确实施。 相似文献
9.
放射治疗的目的是最大程度的杀灭临床靶区内的肿瘤细胞,同时尽量减少周围关键器官受量.在精确放疗时代以前,由于定位是在模拟机下,受分辨率等影响,不可能精确确定肿瘤的边界,为了不遗漏肿瘤,靶区相对比较大,在治疗摆位过程中,摆位引起的误差对肿瘤靶区来说相对影响不大.但现在精确放疗时代,肿瘤靶区已非常精确,稍微偏差几毫米可能就漏掉了一部分肿瘤或者把临近重要器官照射在内,因此在肿瘤患者放疗过程中,摆位精度就要求非常高,放疗技师在模拟定位和执行放疗计划时的技术水平及专业态度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在精确放疗过程中摆位是重要环节,准确的摆位能避免漏照、有效杀伤肿瘤细胞和保护重要的组织和器官,最终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保证.本文通过35例头颈部的放疗摆位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旨在是探讨在头颈部肿瘤的定位和摆位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从而提高精确放疗的定位和摆位精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扇形束螺旋CT系统分析讨论头颈部肿瘤影像引导放射治疗的摆位误差。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于我院接受影像引导放射治疗的头颈部肿瘤患者128例。分别扫描患者初步摆位后、误差纠正后、治疗结束后的CT图像,将治疗图像与计划图像匹配,获得患者肿瘤靶区中心点在X (左右)、Y (头脚)、Z (腹背)方向上的线性摆位误差,分析误差并讨论。结果:经统计总体线性误差在X、Y、Z方向上平均值分别为(0.91±1.33)、(0.97±1.59)、(0.87±1.28) mm。其中,初步摆位后误差数值分别为(0.98±2.08)、(0.96±2.42)、(0.83±1.79) mm,纠正后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11±0.57)、(0.06±0.62)、(0.05±0.75) mm,与初步摆位后误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20±0.86)、(0.25±0.78)、(0.14±0.98) mm,与纠正后的摆位误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头颈部肿瘤放疗中,应用影像引导放射治疗技术纠正摆位误差可以使治疗个体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宫颈癌在图像引导调强放疗中的摆位误差.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30例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病理活检确诊,未进行过放化疗.对30例宫颈癌患者行IGRT治疗,观察首次摆位后X轴(左右)、Y轴(腹背)、Z轴(头脚)方向偏移误差,计算出摆位误差值下靶区和危及器官股骨头、膀胱、直肠的剂量分布范围.结果 30例宫颈癌患者共行150次首次摆位后CBCT扫描,在X、Y、Z轴向上的误差值分别为0.639±3.06、0.785±2.59、0.712±2.25;靶区及危及股骨头、膀胱、直肠的剂量变化范围分别为-7.01~8.62、-12.6~43.80、-10.34~11.97.结论 宫颈癌在图像引导调强放疗中存在摆位误差,且宫颈癌的摆位误差可引起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明显变化,因此,分析摆位误差产生原因及误差范围,才能有效提高放疗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采用全程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的体位固定、照射摆位技术及放疗质量保证。方法经病理或MRI诊断证实为鼻咽癌低分化鳞癌无远处转移的患者33例,实施IMRT。调强治疗计划和实施由医科达公司Precise Plan 2.11系统完成,用Elakta-precise 1120直线加速器6MV X线,采用多叶准直器静态调强(step and shoot)进行照射。结果对每例病人的4次实时验证片与各自的DRR片进行对比分析,在X、Y、Z轴上,照射野中心有小幅度的移位,分别为X轴:±0.3mm;Y轴:±0.6mm;Z轴:±0.2mm;均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放疗后直接鼻咽镜检查,肿瘤消退率100%,放疗时无1例出现腮腺肿胀,6例出现中度口干。结论用头颈肩一体热塑面膜固定,使患者得到正确的治疗体位并且在照射过程中体位保持不变,而且重复性好,减少摆位误差。鼻咽癌用IMRT可获得理想剂量分布,局部控制较好,疗效确切,周围正常组织及危及器官剂量低,急性反应较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回顾性分析鼻咽癌放射治疗摆位与模拟定位存在的随机误差。方法 对64例鼻咽癌面颈联合野摆位验证拍片,其中女性18例,男性46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年龄28岁;采用面膜固定方法者45例,采用泡沫枕或其它头颅固定装置19例。结果 45例采用面罩固定的中心误差绝对值平均在3mm左右;而19例采用泡沫枕或简易头颅固定装置者,中心误差绝对值平均在4mm左右。头过仰或仰头不足误差占25%(16/64),头颅左右摆动误差占23.4%(15/64),其他误差占9.4%(6/64)。结论 摆位质量控制措施实施得当,对保证肿瘤的局部控制率有着重要意义。建议治疗机下照射野验证摄片工作在有放射治疗的单位,应该作为治疗摆位质量控制常规来进行,能及时发现并纠正误差,将摆位误差率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有颈淋巴结转移的鼻咽癌调强放疗中头部和颈部摆位误差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采集头颈肩热塑面罩固定的17例中晚期鼻咽癌(T2-4N1-3M0)患者的模拟机位置验证图像,与首次计划设计的CT扫描数字重建影像(DRR)图像进行骨性参考点的偏离值比较,并采用双独立样本t检验头部、颈部摆位误差。结果头部摆位误差分别为:X轴(左右)(1.08±0.62)mm,Y轴(前后)(1.18±0.92)mm,Z轴(头脚)(1.08±0.99)mm;颈部摆位误差分别为:X轴(2.40±1.86)mm,Y轴(2.07±1.42)mm,Z轴(1.99±1.56)mm,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有颈淋巴结转移的鼻咽癌患者,头部和颈部摆位误差存在明显的差异,应引起临床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不同体型盆腔肿瘤患者放疗摆位误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采用 Elekta iView GT验证系统,测定不同体型的盆腔肿瘤患者行放疗时在三维空间各方向上的系统误差及随机误差,为计划靶区(PTV)和计划危及器官体积(PRV)的制订提供个体化的数学依据. 方法:盆腔肿瘤患者30例,采用体膜固定,按照体质指数(BMI)将患者分为4个不同体型.采用前后野和两侧野的电子射野影像装置(EPID)进行位置验证,骨性标志与数字重建图像(DRR)比较,分析分次治疗间摆位误差及分次治疗中器官位置在左右、腹背、头足3个方向上的移动,从而计算出三维空间总的摆位误差,可求出不同体型放疗PTV和PRV所需的安全边界,同时观察各组在各个方向上移动幅度的发生频率. 结果:不同体型的盆腔肿瘤患者,消瘦型、中间型、超重型和肥胖型的分次照射间的摆位误差在左右方向分别为1.8、1.8、2.2、2.7mm;在腹背方向分别为2.2、1.8、3.6、2.8mm;头足方向分别为2.4、2.1、2.7、2.6mm.分次照射中的器官移动误差在左右方向分别为1.9、1.9、2.3、2.5mm;在腹背方向分别为2.1、2.2、2.9、3.0mm;头足方向分别为1.8、1.9、2.2、2.5mm. 结论:在盆腔肿瘤患者放疗中,PTV和PRV的制订应遵循个体化的原则,根据患者体型在各方向上采用不同的外放边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机载影像系统(OBI)在分析盆腔部肿瘤调强放射治疗时摆位误差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盆腔部肿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Varian医用直线加速器对其进行治疗。每组治疗前获取锥形束CT(CBCT)图像,并与计划CT图像和靶中心区域匹配,计算摆位误差。结果盆部肿瘤调强放射治疗时摆放误差为系统误差(均数)±随机误差(标准差)如下:x方向-0.4730±2.5821,y方向0.8791±5.4567,z方向0.1126±3.3328,旋转误差r为-0.2416±1.6754。结论 OBI系统能够提高摆位精度,减少误差,减少对周围组织的照射,对指导摆位误差的修正具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锥形束CT扫描在胸段食管癌患者调强放射治疗摆位中的重要性。方法 选取胸段食管癌调强放射治疗患者30例,胸腹板和热塑体膜进行体位固定,首次治疗前对患者行锥形束CT(CBCT)扫描,治疗过程中每周行1次CBCT扫描,并记录患者左右、头脚、腹背3个方向的误差数值,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在线纠正摆位误差。结果 30例患者行168次CBCT扫描验证摆位误差,校正前患者左右(X)、头脚(Y)、腹背(Z) 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195±0.075)、(0.273±0.091)和(0.202±0.079)cm;校正后误差分别为(0.024±0.013)、(0.044±0.023)和(0.030±0.016)cm。治疗过程中摆位误差逐渐减小,治疗体位重复率高。30例患者顺利按放射治疗计划完成治疗,肿瘤局部控制率为96.8%,不良反应明显下降。结论 胸段食管癌调强放射治疗中行CBCT扫描具有重要作用;胸段食管癌调强放射治疗中,重复摆位必然会产生一定误差,只有分析误差产生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误差,才能使靶区及周围正常组织器官的剂量分布更准确,为临床放疗提供质量保证。
相似文献18.
张雅红 《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4,3(17):44-45
目的 给靶区以尽量高的剂量,同时使周围的正常组织受到尽量低的照射。方法 选择10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患者,用光野灯清晰的加拿大产Theratron 780CO^60治疗机作固定野治疗,研究照射野移位情况,经摆位重复性研究。结果 常规摆位法4次鼻咽中点移位分别为1.9,2.5,4.9和5.1mm,平均移位3.6mm,面罩准适形照射摆位法4次移位为0.2,0.5,0.4和0.3mm,平均0.3mm。结论 鼻咽癌及其它头颈部肿瘤采用面罩准适形放射治疗技术,摆位时用三束激光灯加头部固定器,使摆位提高到三维定位和固定,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比较不同图像引导方法对盆腔部肿瘤调强放射治疗精度的影响。方法应用瓦利安Trilogy直线加速器治疗盆腔部肿瘤30例,分为A、B、C 3组,分别采用不同CBCT图像引导方法进行比较,其中A组每天摆位后行CBCT扫描,B组隔天摆位后行CBCT扫描,C组每隔5 d摆位后行CBCT扫描,将获取的CBCT图像与CT模拟图像及其靶中心匹配,获取3组病例x轴(左右)、y轴(头脚)、z轴(腹背)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修正值并估算其相应的摆位外扩边界(MPTV)。结果每天方案在x轴、y轴、z轴的摆位误差修正值分别为:(1.21±0.14)mm、(-2.04±7.94)mm、(-1.62±3.15)mm,MPTV分别为:3.12 mm、10.66 mm、6.26 mm。隔天方案在x轴、y轴、z轴的摆位误差修正值分别为:(1.31±4.02)mm、(2.28±13.17)mm、(1.72±8.33)mm,MPTV分别为:6.09 mm、14.92 mm、10.13 mm。每隔5 d方案在x轴、y轴、z轴的摆位误差修正值分别为:(2.13±4.26)mm、(2.48±16.6)mm、(2.65±8.09)mm,MPTV分别为:8.31 mm、17.82 mm、12.29 mm。结论增加CBCT图像引导次数可以明显提高盆腔部肿瘤调强放射治疗的精度。 相似文献
20.
《实用医技杂志》2018,(4)
目的分析在腹部肿瘤放射治疗过程中锥形束CT(CBCT)对于摆位误差校正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80例腹部肿瘤患者,均进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放射治疗之前对其进行CBCT扫描同时和计划的CT图像进行匹配,记录旋转和线性方向的摆位误差,对摆位误差进行合理校正后,再次进行CBCT扫描,记录摆位误差。结果对80例患者共进行了CBCT扫描1 685次,校正后的线性误差和旋转误差比校正前要显著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腹部肿瘤患者进行放射治疗之前,通过CBCT扫描校正摆位误差,能够有效提升治疗部位的精度,提升治疗效果,该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