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深入探讨在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1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63例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入选研究的患者行磁共振常规T_1WI、T_2WI、水抑制序列(FLAIR)及弥散加权扫描(DWI),然后就ADC值进行测量和记录,同时测定对侧相应部分正常脑组织的ADC值,然后进行综合性的分析。结果研究所选取的63例疑似患者中,最终确定急性期54例,超急性期脑梗死9例,两组患者在DWI上的表现为高信号,ADC图上表现为低信号,T_2WI上表现为稍高信号或等信号。病灶ADC与对侧相应区域比较呈明显下降趋势,梗死灶ADC值与对侧正常脑组织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成像对急性期脑梗死病变较常规MRI敏感性更高,弥散加权扫描对于多发脑梗死中新旧病灶的区分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值得在临床实践中予以借鉴。  相似文献   

2.
季鹏  袁晓毅  王全帮 《安徽医药》2012,16(2):204-206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超急性、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2例疑似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行磁共振常规T1WI、T2WI、水抑制序列(FLAIR)、弥散加权扫描(DWI)。测定梗死灶ADC值,同时测定对侧相应部分正常脑组织ADC值。结果 22例中,超急性期脑梗死3例,急性期19例,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在DWI上表现为高信号,T2WI上为等信号或部分稍高信号,ADC图上表现为低信号。病灶ADC值较对侧相应区域明显下降,梗死灶ADC值与对侧相应部位正常脑组织ADC值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成像对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病变较常规MRI敏感,DWI有助于多发脑梗死中新旧病灶的区分,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急性脑梗死的影像表现特征,探讨其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MRI常规序列T1WI、T2WI检查,比较两组不同成像的病灶检出率。结果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24h内检出率为94.2%,MRI常规24h内检出率为76.9%,两组比较,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明显高于MRI常规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使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急性脑梗死效果较好,它能够更早的发现脑缺血的改变,提高病灶检出率以及较清晰的显示出脑梗死的程度及面积,对改善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可以提供有用的信息,从而提高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技术在诊断急性脑梗死中的价值。方法:分析31例临床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DWI图像,其中超急性期(小于4小时)3例,急性期(4~24小时)28例,观察和分析DWI图上异常信号的部位、强度和边界,选择并测量病变区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并与同层对侧相应正常部位影像进行比较。结果:(1)所有急性脑梗死病灶在DWI均表现为高信号。31例患者共诊断1cm以上急性梗死病灶39个;(2)随着b值的增加,弥散效果越好,梗死显示也越清晰。(3)梗死部位ADC值明显低于对侧相应部位,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磁共振DWI技术对急性脑梗死病变显示敏感性和准确性高,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共振弥散加权(DWI)成像提供了不同于常规核磁共振成像(MRI)图像的组织对比,对显示急性脑梗死非常敏感。本研究通过对141例临床证实为脑梗死的患者进行DWI和常规MRI检查,探讨DWI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诊断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1例发病2—24h内临床初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全部行CT平扫排除脑出血后,再进行常规MR成像及DWI检查,观察病变检出率、信号强度、边界及范围,并计算病灶的ADC值。结果超急性脑梗死(发病2—6h)9例,CT检查均为阴性,其在磁共振FRFSET2WI及FLAIR T2WI序列上均无明显显示,而DWI均显示了不同程度高信号;急性脑梗死(发病6—24h)22例,只有5例CT提示有较明确新鲜病变。DWI在显示病灶的信号强度、边界以及范围上均优于磁共振FRFSE T2WI及FLSIR T2WI序列。31例患者病灶的ADC值均下降。结论DWI对超急性、急性脑梗死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且能对急性脑梗死作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9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应用磁共振(MR)检查,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比较两组急性脑梗死检出情况、序列检出情况,比较病灶区与组织正常区的表面弥散系数(ADC)值。结果观察组的急性脑梗死检出率95.56%(43/45)高于对照组的77.78%(35/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扫描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平扫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上的检出率分别为93.33%(42/45)、88.89%(40/45)、95.56%(43/45),均高于对照组的62.22%(28/45)、55.56%(25/45)、66.67%(30/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区ADC值为(0.45±0.16)×10-3 mm2/s,高于脑组织正常区域的(0.89±0.05)×10-3 mm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脑梗死,检出率高,可为后续诊断治疗提供可靠参考依据,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8.
梁俊兰 《河北医药》2009,31(11):1327-1328
目的评价低场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的价值。方法收集33例发病时间〈6 h,临床高度怀疑脑梗死的患者进行常规MRI和DWI扫描,对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DWI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100%。结论低场强MR DWI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显示明显优于常规MRI。  相似文献   

9.
脑梗死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目前,对于急性脑梗死最有效、最有前途的治疗方法是行溶栓治疗,但常规磁共振成像(MRI)仅能发现病灶,而此时临床症状与体征也不能对缺血区的范围与程度作出判断。因此,  相似文献   

10.
杨涟  周京民 《江苏医药》2005,31(6):478-478,F005
我院2004年3月-2004年9月采用低场磁共振在诊断急性、超急性脑梗死方面的资料做一总结,旨在分析低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超急性脑梗死影像诊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 (商品名速避凝 )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发病 4 8h内的 1 6 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随机按 1∶ 1两人对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2组均给予胞二磷胆碱作基础治疗 ,治疗组加用速避凝腹壁皮下注射 ,1日 2次 ,连续1 0 d。 2组治疗前及治疗 d1 0、d30时采用中风评分法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监测血常规及凝血指标 ,评定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 ,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1 )。在临床疗效评定中 ,治疗组总有效率 86 .9% ,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的 5 9.5 % (P <0 .0 1 )。各项凝血指标 2组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差异 (P>0 .0 5 )。结论 速避凝治疗急性脑死症安全有效 ,是理想的抗凝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2011年3月-2013年3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10 mg/次,加入0.9%氯化钠溶液100 mL,静脉滴注,2次/d,10 d为1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5、10 d,治疗结束时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促炎/抑炎细胞因子、自由基的情况。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的有效率分别是83.61%、6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治疗5、10 d,治疗结束时治疗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同一时间点对照组的评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从治疗10 d开始,两组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内皮素1(ET-1)、丙二醛(MDA)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白细胞介素13(IL-13)、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均较治疗前有所升高,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治疗组IL-6和ET-1在治疗5、10 d,治疗结束后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IL-13、SOD水平在治疗10 d、治疗结束时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MDA水平在治疗结束后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依达拉奉能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其作用可能与清除自由基和抑制炎性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延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治疗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吸氧、抗血小板聚集、神经营养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需要给予降糖、调整血压、抗感染等对症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200 mg加入氯化钠溶液250 m L中,1次/d。两组患者持续用药14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氧化应激、凝血指标、脑血流动力学、脑血流灌注指标、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arthel指数)的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59.38%、82.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检测丙二醛(MDA)均明显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明显上升,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均明显下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均明显上升,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升高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脑血流量相对值(r CBF)、脑血流容积相对值(r CBV)明显上升,脑血流平均通过时间相对值(r MTT)、对比剂峰值时间相对值(r TTP)、梗死体积明显下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明显下降,Barthel指数明显上升,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降低血液黏度,减轻机体氧化应激反应,改善脑血流动力学,减少脑梗死体积,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武果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9):27-28,30
目的探究磷酸肌酸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磷酸肌酸治疗组50例及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给予血栓通注射液0.3g,每日1次静脉滴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每日1次口服,疗程为15d。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磷酸肌酸注射液1.0g,每日2次静脉滴注,疗程15d。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积分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体积减少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磷酸肌酸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有辅助作用,能降低致残率,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奥扎格雷钠注射液和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6年1月襄阳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静脉滴注奥扎格雷钠注射液,80 mg稀释于500 m L生理盐水中,2次/d。治疗组静脉滴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25 mg/次,2次/d。两组均连续使用14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脑血管储备能力。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5.00%、87.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14 d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NIHSS评分的降低程度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14 d后,两组患者VEGF水平明显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VEGF水平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14 d后,两组患者脑血管储备能力明显升高,同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脑血管储备能力呈一直上升趋势,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奥扎格雷钠注射液比较,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地恢复患者神经功能,提高VEGF水平,增加患者脑血管储备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噻氯吡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给予噻氯吡啶,每天2次,每次250 mg,同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80 IU/kg,每天2次,间隔12小时;对照组50例仅给予噻氯吡啶,每天2次,每次250mg.14天1个疗程,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其他治疗均相同.治疗前后对患者的神经功能(E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Bathel指数)进行评定,同时检测并记录患者血液流动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ESS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变化都比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血液中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和血浆黏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噻氯吡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使临床疗效得到提高,应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76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38例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作为对照组,38例患者采用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作为观察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为(32.5±7.1)s,长于对照组的(31.0±6.2)s,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为(184.2±29.6)×109/L、总有效率为76.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46.7±31.4)×109/L、52.6%,观察组纤维蛋白原水平为(2.9±0.7)g/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为(10.7±2.9)μg/L、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为(10.7±2.8)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1.4)g/L、(21.6±4.1)μg/L、(18.2±4.6)分,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奥扎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流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情况及观察组凝血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第7、14天的NDS均高于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情况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无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扎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抑制病情进展,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发病24小时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60例)及对照组(60例).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的临床疗效、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和Barthel指数(BI)进行比较.结果:依达拉奉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78.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30天后依达拉奉组C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明显,依达拉奉组BI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立迈青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56例急性脑梗死的患者经临床和CT确诊,给予立迈青注射液和脑保护剂等药物治疗,并于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达87.5%,未发现毒副作用,结论:立迈青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满意,且完全无副作用,具有降低血液粘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等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