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唐翎  刘春军 《中国药师》2012,15(9):1345-1347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革兰阳性(G+)菌引起的感染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同时,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也在迅速增加。目前,多药耐药性(MDR)已经对人类的健康与生命构成重大威胁,临床上在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时,可供选择的药物十分有限。许多制药公司都在积极研发  相似文献   

2.
(S)-环氧氯丙烷和二苄胺经N-烃化所得(S)-N,N-二苄基-3-氯-2-羟基丙胺(4),与N-苄氧拨基一3-氟-4-吗琳基苯胺在碱性条件下缩合,得(S)-3-(3一氟-4一吗琳苯基)-5-[(从N- f--节基)氨甲基]-1,3-嗯哇烷一2-酮(‘),再经催化氢解脱节和乙酞化反应制得抗菌药利奈哇胺,总收率约57%(以二节胺计).  相似文献   

3.
杨月  毕小玲 《药学进展》2014,(4):274-278
首个噁唑烷酮类抗菌药利奈唑胺自2000年上市以来,其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开发新型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物成为研究热点之一。综述了近年来对利奈唑胺C环进行的结构改造及相关衍生物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的深入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利奈唑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曲俊兵 《中国药业》2010,19(1):60-61
通过相关资料文献,从药代动力学、临床应用、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综述利奈唑胺的研究进展。利奈唑胺是具有给药途径优势的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感染的有效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5.
邢政渭 《医药导报》2004,23(7):0518-0520
利奈唑胺是新型唑烷酮类广谱抗菌药,作用机制独特,不仅与其他抗菌药无交叉耐药性,而且对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A)、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素(NPSSP)等有较强抗菌活性。该文对利奈唑胺的抗菌作用机制、药动学、临床应用、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等作介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改进利奈唑胺的合成工艺.方法 以3,4-二氟硝基苯为原料,经取代、还原、酰化、再与侧链双乙酰化合物缩合得到目标化合物.结果 合成总收率为62.7%.结论 改进后的方法操作时间缩短,溶剂量减少,后处理方便,成本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抗菌药利奈唑胺的合成新方法。方法 以 3,4-二氟硝基苯为起始原料合成 3-氟-4-吗啉苯基异氰酸酯,在无溶剂条件下与(R)-环氧氯丙烷经 MgI2 或 MgBr2 催化环合得到(R)-3-氟-4-吗啉苯基噁唑烷酮,然后经叠氮基取代、还原、乙酰化得到利奈唑胺。结果与结论 利奈唑胺及关键中间体的结构经1H-NMR、MS谱确证,目标化合物的总收率为35%。该合成路线具有原料易得、步骤简短、收率高、操作简便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利奈唑胺临床应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利奈唑胺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使用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9月-2008年10月应用利奈唑胺的住院患者,对50例病例进行分析。结果50例中,革兰阳性球菌培养阳性29例,总有效率62%。医院获得性肺炎35例,其中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15例,甲氧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阳性3例,肠球菌阳性1例,有效率为68.4%;皮肤软组织感染9例,其中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3例,甲氧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阳性1例,肠球菌阳性1例,有效率为60%;中枢神经系统感染3例,其中甲氧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阳性2例,肠球菌阳性1例,有效率为33.3%;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1例,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治愈;肝脓肿1例,无效;发热待查1例,甲氧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阳性,无效。出现消化道反应(恶心、腹胀、腹泻)5例,黄疸1例,耳鸣1例,皮疹2例。结论利奈唑胺可治疗革兰阳性球菌肺炎、皮肤软组织感染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本品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疗效尚不确定,不适合肝脓肿和发热待查的经验性治疗。其不良反应较少,对肝脏酶学和血小板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利奈唑胺     
近日芝加哥消息,一份报告显示:使用导液管引起的血液感染患者如果以利奈唑胺(linezolid)治疗较之以万古霉素(vancomycin)或苯唑青霉素(oxacillin)/双氯西林(dicloxacillin)联合治疗可能更多出现死亡病例。试验中微生物学治愈率及副作用发生率方面无显著差别。研究显示利奈唑胺对革兰阴性微生物感染患者无效,这是死亡率差别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改进新型抗菌药利奈唑胺的合成方法.方法 以3-氟-4-吗啉基苯胺为起始原料,在三氟甲磺酸锂催化下与(R)-环氧氯丙烷缩合,经氯甲酸甲酯酰化、氨解得(S)-3-(3-氟-4-吗啉苯基)-5-氨甲基-1,3-噁唑烷-2-酮,再经醋酐乙酰化得利奈唑胺.结果 利奈唑胺的化学结构经1HNMR、ESI-MS确证,总收率为63%.结论 所用方法具有反应步骤少、原料易得、条件温和、操作简便、收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3例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3例男性患者,年龄46~91岁,给予利奈唑胺600mg,2次/d静脉滴注治疗感染。给药前血小板计数正常,治疗3~17d后均出现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分别为95×109/L、74×109/L、86×109/L。停用利奈唑胺,改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万古霉素、美洛培南,其他治疗不变,2~9d后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2.
The oxazolidinones are a new class of antibiotics whose mechanism of action is the inhibition of bacterial protein synthesis by binding to the 50S ribosomal subunit. Linezolid is the first member of this class of antibiotics to be approved by the US FDA and other regulatory bodies for the treatment of infections caused by antibiotic-resistant Gram-positive pathogens, such as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glycopeptide-intermediate S. aureus and 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us, in adults and children.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利奈唑胺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2000年1月—2012年11月国内医药期刊报道的44例利奈唑胺致不良反应案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利奈唑胺所致不良反应主要体现在血液、心血管及消化系统等,并且老年患者更易发生.结论 临床应加强对利奈唑胺的合理使用,尽量避免或减少其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利奈唑胺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及危险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2000年1月至2021年12月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等中外文数据库报道的利奈唑胺不良反应个案报道,提取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收集相关文献113篇,包括154例利奈唑胺不良反应,男性99例(64.29%),女性55例(35.71%),男女比例为1.8∶1;60岁以上患者发生率最高(55.20%);不良反应出现时间在3~28 d的最多(68.18%);不良反应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器官,其中血液系统损害(血小板减少、全血细胞减少等)占比最多(51.14%),其次为代谢系统损害(乳酸性酸中毒和高乳酸血症;25.00%)。统计结果表明年龄、性别、过敏史、合并用药、日剂量、给药途径以及给药疗程等危险因素与血液系统和代谢系统损害可能无关。结论: 利奈唑胺不良反应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器官,长期使用易致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建议临床医师和药师重视利奈唑胺所致的不良反应,使用时加强监测,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老年患者临床应用利奈唑胺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并统计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老年患者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运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的老年患者,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感染部位、病原菌的种类、实验室检查指标、合并疾病和合并用药等情况,根据药品的说明书和相关指南设计调查表,对老年患者中利奈唑胺的使用情况进行合理性评价,评估其疗效和不良反应,并对血药浓度监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有效病例329例,利奈唑胺临床应用的合理率为81.8%,不合理原因主要有无指征用药、疗程不当、选药起点过高以及联用药物不适宜等。临床治疗有效率为69.3%,病原菌清除率为59.6%。利奈唑胺用药期间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血小板减少(20.4%)和血红蛋白减少(11.9%)。31名老年患者进行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监测,血药浓度的监测率为9.4%,谷浓度维持在2~8 mg·L-1的有11例(35.5%),谷浓度>8 mg·L-1的有18例(58.1%),谷浓度<2 mg·L-1的有2例(6.4%)。结论:利奈唑胺临床应用的合理性有待提高,临床医师应严格把握用药适应证及合并用药的合理性来促进其临床使用。此外,临床用药期间还应加强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监测来提高老年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及其他几种常用抗菌药物对临床分离阳性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按照NCCLS(CLSI)2007纸片扩散法操作标准测定利奈唑胺与其他几种常用抗菌药物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本院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比例较高(79.1%),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的敏感率均达到100%。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比例较MRSA高(88.9%),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活性相当,敏感率均为100%。利奈唑胺对粪肠球菌的活性与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相当,对屎肠球菌的活性优于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100%,80.4%,78.1%),对青霉素耐药的肺炎链球菌(PRSP)也表现了优越的抗菌活性。结论:对于MRSA、MRCNS、PRSP、粪肠球菌,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的活性相当,均为100%的敏感率;对屎肠球菌的抗菌活性优于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是治疗多药耐药阳性球菌感染的新型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计算机辅助主动监测方法,分析评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患者中利奈唑胺注射液致血小板减少的真实世界数据。方法:依托医疗机构药品不良事件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ADE-ASAS),回顾性调取2008年1月至2020年12月该院使用利奈唑胺注射液患者信息。对系统报警的疑似病例展开双人盲评、逐一甄别,确认利奈唑胺注射液致血小板减少阳性病例。结果:ADE-ASAS提取获得利奈唑胺注射液用药患者9 338例,通过对患者诊疗信息开展主动监测,判别得到阳性病例810例(8.67%),其中ADR组(血小板计数<100×109/L)465例(4.97%),趋势组(血小板降幅>基线值×25%)754例(8.07%)。高龄和入住ICU患者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较高,高龄、入住ICU、血小板基线值较高、用药时间短、合并抗感染药物品种数少的患者血小板日均降速较大。进一步单因素分析提示,高龄(RR=3.33/3.54,P<0.05)、入住ICU(RR=1.73/1.90,P<0.05)、血小板计数值低/降幅大(RR=2.04/3.33,P<0.05)为ADR组和趋势组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应用ADE-ASAS可以高效、准确地获取利奈唑胺注射液真实世界用药数据,发掘血小板减少发生趋势、规律和院内死亡危险因素,进而早期识别、有效规避高危患者不良反应风险。  相似文献   

18.
利奈唑胺是一种新型恶唑烷酮类抗菌药物,在体外对耐多药结核菌有抗菌作用,其临床疗效已得到一系列临床研究证明.本文综述其抗菌作用、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等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生侧柏叶治疗小儿咳嗽、哮喘、湿疹、痢疾、脱发、过敏性紫癜等疾病临床疗效显著,并附典型案例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20.
利奈唑胺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新型噁唑烷酮类抗菌药,在体内外对葡萄球菌、链球菌、肠球菌等多重耐药革兰阳性细菌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可作为治疗革兰阳性菌感染的糖肽类多重耐药的替换药物。现对其在囊性纤维化患者、肾功能不全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癌症患者、血液滤过患者等不同疾病患者中的药动学特点进行综述,以期为其在国内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