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收集了本院20例纤维胃镜首次胃粘膜活检漏诊,之后经术后切除,病理检查证实为胃癌。本人就漏诊原因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上消化道钡餐、纤维胃镜活检等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胃癌的诊断率有了明显提高,但是因组织活检取材的局限性,其漏诊率仍然很高。近年来我们收集了我院1993-2003年漏诊的56例胃癌标本资料,并回顾性分析了其临床病理特点,旨在加强对早期胃癌的认识,降低漏诊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临床胃镜诊断对胃癌患者漏诊情况的相关因素。方法从2012年9月至2013年12月选择在该院治疗的343例胃癌患者。根据患者的漏诊情况进行分组。统计并分析胃癌的漏诊率,并分别经单因素分析以及Logistic回归性分析胃镜诊断对于胃癌患者漏诊的相关因素。结果 343例胃癌患者中,共漏诊19例(5.54%),经胃镜诊断胃癌患者的敏感性为94.46%。漏诊的胃癌患者诊断延迟的时间为1~38个月,平均(13.2±3.7)个月。漏诊组<60岁,无报警症状,需倒镜观察以及使用制酸剂的比例显著高于未漏诊组(均P<0.05)。以胃癌漏诊作为因变量,以年龄<60岁,无报警症状,需倒镜观察以及使用制酸剂作为自变量,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需倒镜观察和使用制酸剂为胃癌漏诊的独立危险因素(OR=4.925,3.188)。结论临床上应用胃镜诊断对于胃癌患者而言,可能会发生漏诊情况,因此,诊断时应重点关注此类情况。  相似文献   

4.
胃镜直视下识别病灶以及钳取活组织的病理学检查是诊断胃癌的首选方法,而临床工作中胃癌患者被漏诊或误诊也主要与胃镜检查这一重要环节有关。日本有关研究认为病灶过小无法窥清与确实存在明显胃癌病灶却仍被遗漏的频率相等;而贲门附近胃癌的漏诊大多为胃镜观察不充  相似文献   

5.
胃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的第4位,仅次于肺癌、乳腺癌和结直肠癌,并且在恶性肿瘤的死亡原因中高居第2位[1]。胃癌的早期诊断研究已50多年,大量临床实践表明胃癌的早期诊断必须首先从提高胃癌识别能力以及降低胃癌漏诊率做起,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往往是在对进展期胃癌不漏诊的基础上逐渐积累经验后获得的。胃癌漏诊是世界性问题,但在中国尤为突出。由于我国缺乏严格的专科医师准入制度,许多尚未接受专  相似文献   

6.
7.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8种肿瘤相关抗原(MG7、MGd1、MC3、CEA、涎酸化糖蛋白、CA19─9、PS─4和TAG─72)在110例胃癌、32例异型增生,173例萎缩性胃炎和20例大致正常胃粘膜活检组织中的表达,发现胃癌组8种肿瘤相关抗原染色的阳性率显著高于良性病变和正常对照组(P<0.01~0.001)。异型增生组和萎缩性胃炎组8种肿瘤相关抗原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除MC3外,各抗原在胎儿胃或肠粘膜均有部分阳性。以上结果说明,检测胃粘膜组织中的上述8种抗原,对胃癌的诊断和高危人群的筛选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胃窦粘膜TNF-α含量与胃癌间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查92例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胃窦粘膜TNF-α含量,比较胃癌与非癌性胃十二指肠患者之间的差异。其中胃粘膜正常者5例,单纯性慢性胃炎(CG)3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35例,胃癌(GCa)22例。结果:GCa患者胃窦粘膜TNF-α明显高于CG组及组织正常胃粘膜(p<0.05),但与DU组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TNF-α含量在胃癌患者胃窦部增高,但与DU组比较无明显差别。提示TNF-α与胃癌发生、发展有关,但胃粘膜TNF-α并非胃癌的特异性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许多研究表明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与鼻咽癌、Burkitt淋巴瘤等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而且新近发现EB病毒与唾液腺的肿瘤、胃癌也有关系。我们应用双温循环多聚酶链反应(PCR)和斑点杂交(Dot Blot)技术,对胃癌和邻近癌旁组织及胃良仕疾病的活检标本中的EB病毒进行检测和比较,以探讨EB病毒与胃癌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胃黏膜癌前病变是包括肠上皮化生及上皮内瘤变在内的一组病变。目前胃癌癌前病变的诊断主要依赖内镜活检的病理组织学检查,其早期诊断和内镜下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起决定性作用。"光学活检"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新型内镜技术,以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为代表,可以在内镜检查的同时实时观察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腺体及血管等显微结构,获取类似病理组织学的显微内镜图像,为胃癌癌前病变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胃镜检查工作的不断普及,在胃癌的诊断中发挥了其他检查方法所不可取代的作用,特别是能借助活组织细胞学检查,提高了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但是胃镜检查中,胃癌漏误诊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本文总结了本院近3年来发现的62例胃癌漏误诊病例,进行漏误诊的原因分析,讨论减少漏误诊的办法,旨在提高胃癌的检出率,减少漏误诊。  相似文献   

12.
内镜下易漏诊的胃癌54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内镜下呈良性特征的胃癌极易漏诊,近年来日益受到临床重视。我院22030例内镜检查中检出胃癌845例,其中54例内镜下肉眼呈良性特征,而活检或手术病理诊断为胃癌,占检出胃癌总数的6.4%。一、一般资料:本组男43例,女11例。年龄20~73岁。平均年龄50岁,其中≤35岁者7例。二、临床表现:上腹痛33例,腹胀19例,烧心、反酸各13例,呕吐、嗳气各8例,体重下降4例,贫血、黑粪各2例,双下肢浮肿2例。三、内镜及病理检查:全组内镜下肉眼无一例诊为癌或疑癌。内镜诊断为贲门炎5例,浅表糜烂性胃炎5例(…  相似文献   

13.
胃癌复发预警对于提高胃癌根治水平非常重要,但是目前尚未发现特别理想的血清学监测指标。本文介绍了胃黏膜"血清学活检",包括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泌素17(G17)和幽门螺杆菌Ig G(H.pylori-Ig G)抗体在胃癌复发预警监测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14.
胃癌的发生和发展是一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基因多分子水平的变化。本实验用针对胃癌基因蛋白物(P53、cerbB-2和Rb)和核增殖抗原(PCNA)的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对胃癌及肠上皮化生组织连续切片同步进行多基因检测,分析不同蛋白产物在胃镜活检组中表达的差异,进而对筛检胃癌高危人群及临床早期诊断起到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5.
胃癌的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一般是指在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基础上伴发的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和异型增生(Dysplasia,Dys)。资料表明,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癌变率为13.0%,发生癌变的平均间隔时间为3.5年,胃粘膜异型增生癌变率为18.1%,发生癌变的平均间隔时间为1.5年,其中轻度异型增生的癌变率为2.53%,中度为4%~8%,重度为10%~83%。  相似文献   

16.
17.
我院从1986年1月至1997年6月经内镜和手术病理证实的弥漫浸润型胃癌共59例,其中初次就诊时漏误诊者18例,占30.5%。现就这些病例的特点分析如下。1临术资料18例中年龄最小者29岁,最大者63岁,平均44岁,女性5例,男性13例,病程2月至1年半。临床表现:上腹疼痛9例,腹胀6例,纳差消瘦4例,腹水3例,恶心呕吐2例,腹泻2例。镜下表现:胃壁僵硬蠕动差4例,粘膜粗糙不平,呈颗粒样增生3例,浅糜烂、浅溃疡3例,粘膜皱襞粗大1例,粘膜局部褪色或局部弥漫红肿2例,胃腔小5例。镜检次数及活橙情  相似文献   

18.
胃泌素在胃癌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甘氨酸延伸型胃泌素酰胺化胃泌素体外促进胃癌细胞生长;酰胺化胃泌素对正常胃粘膜细胞,特别是壁细胞分化起调节作用;酰胺化胃泌素协同其他致癌因子加速胃癌产生;胃泌素和猫胃螺杆菌引起小鼠胃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胃泌素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抑制异常升高胃泌素的作用将成为防治胃癌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胃癌(GC)灶远旁粘膜性状进行了内镜与病理观察,并与消化性溃疡(PU)、食管癌(EC)各组作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①GC组:70例,男56例,女14例;年龄31-73岁,平均58岁。②胃溃疡(GU)组:133例,男123例,女10例;年龄22-65岁,平均45.8岁。③复合性溃疡(CU)组:35例,男32例,女3例;年龄25-61岁,平均42岁。④十二  相似文献   

20.
胃癌是世界上肿瘤相关死亡的第二位常见原因,在我国其发病率为20/10万左右,死亡率在我国居癌症死亡率的第二位。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是指癌细胞仅侵及粘膜层及/或粘膜下层,而不论其面积大小及有无附近淋巴结转移。病变在6~10mm范围内者为小胃癌。病变在5mm以下者为微小胃癌。内镜活检确诊为癌,而手术病理检查未发现癌灶者为超微癌或一点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