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丙泊酚靶浓度控制输注用于老年病人肠镜检查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刚  赵国栋 《实用医学杂志》2002,18(10):1041-1042
目的 :比较老年病人肠镜检查时靶浓度控制输注 (TCI)丙泊酚与人工控制输注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选择 6 0例 6 0~ 80岁行肠镜检查病人 ,分为 2组 ,每组 30例 ;人工组开始通过输液泵以 72 0 0mg/h输注速度给予单剂量丙泊酚直至患者意识消失 ,随即按 4mg·kg-1·h-1持续给药。TCI组以靶浓度 (CT) 3 6 μg/ml持续输注丙泊酚。观察诱导、苏醒时间 ,麻醉效果及丙泊酚用量。监测术前、术中平均动脉压 (MDP)、心率 (HR)、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 )。结果 :与人工组相比 ,TCI组麻醉诱导时间延长 ,丙泊酚用量减少 ,出现呼吸抑制的人数亦减少。两组病人术中MBP、HR较术前均显著下降 ,但TCI组最大降幅明显小于人工组。结论 :老年病人肠镜检查时TCI输注丙泊酚血流动力学及呼吸系统也更加稳定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老年病人硬膜外阻滞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全麻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32例择期腹部手术老年病人,分为硬膜外阻滞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组(GE组)和单纯丙泊酚靶控输注组(G组),每组各16例。GE组于T8~9间隙硬膜外穿刺后注入1%利多卡因8~10mL,麻醉平面满意后开始全麻诱导。全麻诱导均予丙泊酚靶控输注,血浆靶浓度设定为2.5μg/mL。分别监测和记录入室后(t0)、诱导前(t1)、插管前(t2)、插管后即刻(t3)及插管后3min(t4)时的MAP及HR,记录病人意识消失的时间及意识消失时的丙泊酚靶控输注效应部位浓度。结果:GE组MAP、HR较G组稳定,t1时GE组MAP下降明显,t2时两组MAP和HR均明显降低,t3时G组MAP和HR有明显升高,而GE组较平稳,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GE组病人意识消失所需的时间明显比G组短,意识消失时的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也明显比G组低(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老年病人全麻诱导可有效抑制气管插管的不良应激反应,能维持循环功能相对稳定。[著者文摘]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异丙酚靶控输注联合脑电双频指数反馈控制应用于老年人无痛肠镜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50例ASAI、II级,60~80岁择期行全身麻醉下结肠镜检查病人,分为两组,每组25例。人工(MCI)组开始通过输液泵以7200mg/h输注速度给予单剂量异丙酚直至患者意识消失,随即按4mg/(kg·h)持续给药。靶控输注联合脑电双频指数反馈控制(TCI联合BIS)组将病人年龄、体重及靶浓度(CT)3.6μg/mL输入注射泵,由其控制持续输注异丙酚,并根据BIS值进行反馈调节。观察记录诱导和苏醒时间、麻醉效果、异丙酚总量,无创监测术前、术中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及BIS值下降情况。结果与人工组相比,TCI联合BIS组麻醉诱导时间延长,异丙酚用量减少,两组病人术中MAP、HR较术前均下降,但TCI联合BIS组最大降幅明显小于人工组。结论异丙酚靶控输注联合脑电双频指数反馈控制应用于老年人肠镜检查,是安全、有效的,且老年受检者的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功能更加稳定,该麻醉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在纤支镜检查中应用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 将96例择期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恒速输注组,TCI组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组.结果 麻醉效果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但诱导时间、清醒时间和离院时间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诱导迅速,维持平稳,停药后清醒快,患者可以更早离院.  相似文献   

5.
陈伟  李卫  夏氢  王健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6):2787-2789
目的:观察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联合喉罩通气在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ASA Ⅰ ~Ⅱ级,年龄20~65岁,拟行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靶控输注组(T组,n=20)和手动输注组(M组,n=20).前者通过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而后者通过手动输注丙泊酚和芬太尼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检查中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观察两组患者的镜检条件及检查中的不良反应,记录两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足够通气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拔除喉罩时间及离开PACU时间.结果:两组患者的MAP、HR及SpO2在同一时刻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镜检条件相当(P>0.05);但T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足够通气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拔除喉罩时间及离开PACU时间均比M组患者相应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联合喉罩通气可安全应用于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实现了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者快速平稳苏醒.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在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RCP)检查中采用丙泊酚靶控输注的麻醉效果,并与人工输注丙泊酚麻醉进行比较。方法选择ASAⅠ-Ⅱ级60例拟行ERCP检查的住院病人,随机分为人工输注丙泊酚组(M组)与靶控输注丙泊酚组(T组),每组30例。记录麻醉前、睫毛反射消失时、内窥镜置入时、Oddis括约肌切开时、造影时、术毕和苏醒时的SBP、DBP、HR、SpO2的变化,记录意识消失时间、苏醒时间及丙泊酚总量。结果T组与M组患者在注药后SBP、DBP、HR、SpO2成V字型变化,睫毛反射消失时较注药前SBP、DBP、HR、SpO2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其后则基本维持稳定,2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T组意识消失、恢复时间明显短于M组(P〈0.01),而丙泊酚的总量显著少于M组。结论靶控输注与人工输注相比,因其个性化的给药方式不仅使患者的循环、呼吸更加更加平稳,而且诱导迅速、苏醒完全,因此使麻醉更加精确、简便,提高了麻醉的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或芬太尼靶控输注应用于门诊乳腺手术麻醉的可行性。方法:门诊乳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组(PR组,n=20)和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靶控输注组(PF组,n=20)。以丙泊酚效应室浓度4μg/ml,瑞芬太尼或芬太尼效应室浓度3ng/ml行TCI。监测并记录麻醉诱导前(T1)、两药效应室浓度平衡时(T2)、置入喉罩(LM)时(T3)、置入LM后2min(T4)、手术切皮时(T5)、肿块切除时(T6)、呼唤睁眼时(T7)及拔LM时(T8)的HR、BP及BIS。观察LM置入条件,记录拔LM时间、手术时间、离开PACU时间、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两组均能提供同样的意识消失时间、LM置入条件及稳定的术中血流动力学状态(P>0.05),两组麻醉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相似(P>0.05)。但PR组拔除LM时间、离开PACU时间较PF组明显缩短(P<0.05),PR组LM拔除后即刻BIS值较PF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较复合芬太尼靶控输注更符合门诊手术麻醉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单纯丙泊酚和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两种方法在无痛胃镜中的应用。方法选择门诊要求无痛胃镜的患者100例。年龄40-75岁,体质量50~80kg,ASAI~Ⅱ级。随机分为两组(n=50)。常规禁食水,人室后监测血压(B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_2),使用深圳市科瑞康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UP-8000C型麻醉深度监护仪监测脑电双频指数(BIS)。麻醉前面罩吸氧3min,开放上肢静脉,A组TCI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为靶浓度(2μg/ml),同时静脉推注丙泊酚1mg/kg,待患者意识消失后开始操作,B组于静脉推注丙泊酚2mg/kg,分别记录诱导前,胃镜镜体通过咽腔时,取活检时及检查完毕时BIS、SpO_2、平均动脉压(MAP)、HR及意识消失和恢复的时间以及呼吸暂停情况、丙泊酚的用量。检查结束后观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A组麻醉效果满意率100%,B组有14例患者在检查中有肢动需要追加丙泊酚,麻醉效果满意率72%,与诱导前相比,两组患者检查中BIS降低(P〈0.05),B组检查中MAP、HR及检查完毕HR降低(P〈O.05),与B组比较,A组检查中BIS升高(P〈0.05),MAP和HR、SpO_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B组比较,A组的意识恢复时间缩短,丙泊酚用量减小,呼吸暂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检查结束后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恶心,呕吐。结论TCI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2μg/m)复合丙泊酚1mg/kg用于无痛胃镜,麻醉起效快,平稳,苏醒快。但需加强呼吸管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丙泊酚靶控输注Marsh模式和Schnider模式在腹腔热灌注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因结直肠癌择期全麻下行腹腔热灌注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Marsh模式组(M组,n=30)和Schnider模式组(S组,n=30)。M组和S组分别采用丙泊酚靶控输注系统的改进Marsh模式和Schnider模式并复合Minto模型靶控输注瑞芬太尼进行麻醉的诱导和维持。结果两组患者意识消失时间和意识恢复的效应室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麻醉中丙泊酚总用药量和单位时间用药量S组高于M组(P0.05),停药至苏醒时间、停药至拔管时间S组长于M组(P0.05)。各时点M组与S组比较,MAP、HR、SVV无明显变化,BIS维持在正常范围之内。结论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在CRS联合HIPEC手术中Marsh模式优于Schnider模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丙泊酚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infusion,TCI)与持续输注两种方法在无痛胃镜下取胃石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40例胃石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靶控输注组(Ⅰ组)和丙泊酚持续输注组(Ⅱ组),每组20例。监测6个时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记录患者体重、用药总量、操作时间、诱导时间、唤醒时间、不良反应和操作者满意度。结果:Ⅰ组的诱导时间、唤醒时间较Ⅱ组明显缩短(P<0.05),分别为(40.2±6.3)svs.(58.5±10.1)s,(3.9±1.3)svs.(7.1±1.8)s。Ⅰ组患者丙泊酚总量少于Ⅱ组[(255.3±15.4)mgvs.(309.2±14.3)mg,P<0.05]。Ⅱ组的操作者满意率比Ⅰ组低(95%vs.100%)。Ⅰ组患者麻黄素使用率低于Ⅱ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少。结论:丙泊酚TCI法更适用于无痛胃镜下取胃石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静脉麻醉对地中海贫血患者的影响,评价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静脉麻醉用于地中海贫血患者的可行性。方法选择40例妇科腹腔镜检查术的病人,分为地中海贫血组(T组,n=20)和对照组(C组,n=20)。设定瑞芬太尼和异丙酚的血浆靶控浓度分别为6ng/ml和3g/ml进行麻醉诱导,术中根据病人反应进行调整。观察给药后意识消失时间、血液动力学变化以及麻醉诱导的平稳性,术中麻醉维持的方便性。记录术毕停药后自主呼吸恢复、睁眼时间和拔除气管导管时间以及术后疼痛评分、瑞芬太尼的用量。结果T组意识消失时间明显短于C组。麻醉诱导期间两组均能引起明显的低血压,T组低血压发生率高于C组,但均未见严重的心血管不良反应。两组术中血液动力学保持较低水平,麻醉维持简便易行。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和拔除气管导管时间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术后疼痛评分和瑞芬太尼总用量差异亦无显著性。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静脉麻醉可安全地用于地中海贫血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丙泊酚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联合依托咪酯应用于无痛胃肠镜检查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期间于福建省立医院接受无痛胃肠镜检查的患者300例,随机分成丙泊酚组(P组)、丙泊酚复合0.1mg/kg依托咪酯组(0.1EP组)和丙泊酚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使用大脑状态指数(CSI)和改良警觉镇静评分(MOAA/s)观察靶控输注(TCI)异丙酚麻醉时舒芬太尼的对大脑状态指数影响。【方法】40例ASAⅠ~Ⅱ级全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舒芬太尼组(各20例)。舒芬太尼组靶控输注舒芬太尼0.2ng/ml,效应室浓度稳定10rain后给予靶控输注异丙酚(维持靶控舒芬太尼),对照组则只靶控输注异丙酚,靶浓度从0.5μg/mL开始,每5min递增0.5gg/mL,试验开始后每20S行改良警觉镇静评分(MOAA/S)评分并由电脑相应软件同步记录靶控泵每2S自动计算生成的效应室靶浓度及每1S产生的CSI值,全程记录血流动力学各参数值,至MOAA/s为0分后调整以原靶浓度继续5min停止研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舒芬太尼组丧失语言反应(LVC)和意识消失(LOC)出现在更高的CSI值和更低的异丙酚的效应室靶浓度(EC)值(P〈0.05)。研究计算得出了两组5%、50%及95%的患者出现LVC、LOC时CSI和异丙酚的EC(μg/ml)及其他们的95%可信区间。【结论】舒芬太尼明显增强异丙酚的临床镇静效果。研究得出的相应的CSI05、CSI50、CSI95和异丙酚的EC05、EC50、EC95及其他们的95%可信区间可以为CSI提供临床麻醉深度监测参考以及为靶控异丙酚提供类似于吸入麻醉药物肺泡最小有效浓度(MAC)的临床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14.
解翔彬  陈霞 《临床医学》2011,31(3):19-20
目的研究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芬太尼全麻在宫腔镜检查及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ASAⅠ或Ⅱ级择期行宫腔镜检查或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靶控输注组(I组)和持续输注组(Ⅱ组),每组30例。记录麻醉前,麻醉后5、10 min和停药后10 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记录患者手术时间、苏醒时间、离室时间,丙泊酚用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Ⅱ组患者在麻醉后5、10 min的SBP和DBP下降较I组明显(P〈0.05)。Ⅰ组患者苏醒时间和离开手术室时间较Ⅱ组短(P〈0.05)。结论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全麻应用于妇科宫腔镜手术,苏醒迅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效应室靶控(TCI)丙泊酚用于患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胃肠镜检查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合并一种以上心血管疾病的拟行择期胃镜+结肠镜检查的患者40例(年龄60-80岁),分为TCI组和TIVA组(n=20),分别以效应室浓度2.5 μg/ml靶控输注和1-1.5 mg/kg初始量+5 mg/kg/h恒速输注丙泊酚.记录术中循环情况,苏醒时间,并发症,丙泊酚用量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TCI组术中循环波动幅度小,用药量少,术中体动、低氧等并发症少,两组患者在苏醒时间上无差异,而均未出现术后恶心呕吐和术中知晓.TCI组的苏醒时效应室浓度为0.96±0.23μg/ml.结论 Ce=2.5 μg/ml的效应室靶控模式输注丙泊酚用于合并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胃镜+肠镜联合检查麻醉效果确切,维持剂量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对全麻患者顺式阿曲库铵起效时间的影响。方法 40例ASA I~II级择期手术患者,分为芬太尼组(C组)和瑞芬太尼组(R组)各20例,以加速度法四个成串刺激(TOF)监测肌松。两组均采用异丙酚血浆靶控输注模式进行诱导,C组静脉注射芬太尼3μg/kg,R组采用血浆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模式静脉输注瑞芬太尼,目标靶控浓度为目标血浆浓度4.5ng/ml。所有患者意识消失后,静脉给予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观察并记录各组患者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结束至第四个TOF消失的时间(T4),注药结束至四个TOF都消失的时间(T0)及插管时生命体征和插管满意程度。结果两组T4和T0时间,插管时生命体征和插管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诱导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对顺式阿曲库铵起效时间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对心功能II~III级老年患者采用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双通道靶控输注全麻的临床效果.方法 120例心功能II~III级行胆囊切除手术老年患者随机分为等量两组,实验组进行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双通道靶控输注全麻,对照组进行七氟醚吸入全麻,监测患者各时点血液动力学变化,记录起效、苏醒时间和拔管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实验组各时点的血液动力学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起效及苏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除心动过缓无显著差异外,其他不良反应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老年患者应用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双通道靶控输注全麻,能抑制心血管应激反应,维持血液动力学的稳定,且恢复迅速,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异丙酚和咪达唑仑靶控输注(TCI)用于消除连续硬膜外麻醉患者术中知晓的效果,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方法下腹部手术患者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成硬膜外麻醉复合TCI异丙酚组(P组)和硬膜外麻醉复合TCI咪达唑仑组(M组),每组20例。硬膜外麻醉效果满意后开始TCI,利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麻醉深度,术中保持BIS于55-45水平作为消除患者术中知晓的客观指标。并在BIS≤55后2 min(T1)、10 min(T2)3、0 min(T3)、60 min(T4)、手术结束前10 min(T5)5个时间点分别记录SBP、DBP、HR、SpO2。并观察记录患者的入睡时间(Ts)和苏醒时间(Ta)。结果2组患者的BIS都能达到55以下,各个时间点的HR、SpO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组的Ts、Ta、SBP、DBP皆显著低于M组(P〈0.05或P〈0.01),但2组的SBP、DBP、HR、SpO2均在安全范围。结论异丙酚和咪达唑仑TCI皆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消除硬膜外麻醉患者的术中知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全麻患者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下维持一定的麻醉深度,对血流动力学、苏醒与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有关指标进行检测和观察,比较术中异丙酚靶控输注(TCI)和持续输注(CI)二种不同方式对全麻患者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80例ASA Ⅰ-Ⅱ级,拟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异丙酚TCI组和CI组.通过调整异丙酚的输注,将麻醉深度控制在一定范围(BIS值45~55),记录术中各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进行比较,同时比较两组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定向力回复时间以及异丙酚用量.结果 TCI组和CI组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各指标相比,前者血流动力学更稳定(P<0.05),且异丙酚用量明显多于CI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无论靶控输注或者持续输注丙泊酚均能很好地维持全身麻醉的深度和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但前者具有更好的可控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