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的肿瘤抗原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DC) 体内免疫后对抗原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的诱导作用。方法:以βgal 为模拟抗原,以转染有LacZ基因并稳定表达βgal 的淋巴瘤细胞E22 为肿瘤细胞模型,用携带编码βgal的LacZ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LacZ) 转染小鼠骨髓DC,检测转染的效率及LacZ基因修饰DC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观察皮下免疫LacZ基因修饰DC后小鼠引流区淋巴结细胞数量和组分的变化以及诱导产生CTL和抵抗E22 细胞再攻击的能力。结果:LacZ基因修饰后24 、48 、72 h,均能检测到80% 以上的DC表达βgal,此基因修饰的DC可有效刺激同基因型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将其皮下免疫小鼠1 w 后再接种E22 细胞,小鼠的存活期较其他DC免疫小鼠显著延长,但对B16 黑色素瘤细胞的攻击无免疫保护作用。此外,LacZ基因修饰的DC免疫小鼠的引流淋巴结细胞数量显著增加,且产生了针对E22 的而非EL4 或B16 的特异性CTL。结论:腺病毒介导的肿瘤抗原基因修饰的DC能有效诱导机体产生特异的抗肿瘤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2.
IL-2基因修饰对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2(IL-2)基因修饰对树突状细胞(DC)的生物学特征和功能的影响,探讨用IL-2基因修饰DC,增强DC介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的机制。方法:IL-2基因修饰小鼠骨髓来源的DC后,用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形态的变化,FACS分析IL-2基因修饰对DC表面免疫分子表达的影响,RT-PCR方法检测DC中 IFN-γ mRNA表达。用3H-TdR掺入法检测IL-2基因修饰后,DC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刺激作用和对肿瘤抗原的特异性提呈功能。结果:经IL-2基因修饰后,DC表面的伪足增多、变长;其表面与抗原提呈相关的免疫分子Ia、B7-1、B7-2和CD40的表达明显上调;il-2基因修饰的DC(DC-IL-2)中表达IFN-γ mRNA;CD-IL-2不但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有较强的促增殖作用,而且对肿瘤抗原的特异性提呈功能亦明显增强。结论:IL-2基因修饰DC,能促进DC的发育,上调DC表面与抗原提呈相关的免疫分子,增强了DC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构建survivin基因修饰DCs疫苗,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喉癌治疗作用。方法通过同源重组构建人全长survivin-腺病毒载体(pAd-survivin),并转染未成熟DCs,诱导培养获取成熟DCs,激活T淋巴细胞的增殖;观察DCs疫苗在体内外的生物学活性。结果重组pAd-sur修饰DCs疫苗能显著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pAd-sur-DCs能促进T淋巴细胞IFN-γ分泌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意义;疫苗对体外细胞杀伤率51.4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意义;对移植瘤细胞凋亡率为54.9%,坏死率为21.8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意义。结论经survivin基因修饰后,DCs表面分子的表达率较未经基因修饰DCs显著增高,具备更强的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促进IFN-γ分泌;在体内外具有促进杀伤喉癌细胞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用共表达转化生长因子 β(TGF β)和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 (EAE)自身抗原表位蛋白脂蛋白 (PLP)的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小鼠树突状细胞 (DC) ,检测转基因DC的表型特征和功能特点。方法 构建共表达TGF β和EAE自身抗原表位的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小鼠骨髓造血细胞培养的DC。检测重组腺病毒的转染效率、转基因DC对抗脂多糖 (LPS)促成熟的能力、介导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能力、抗原递呈功能的改变、吞噬功能分析及表面表达自身抗原的情况。结果 该双表达重组腺病毒能高效转染DC并得到了正确表达 ,转基因DC比对照病毒载体更能对抗LPS的促成熟作用 ,它刺激同种T细胞增殖能力和抗原特异性增殖反应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其抗原内吞能力较对照病毒载体增高。转基因DC在表达TGF β的同时 ,表达了自身致病抗原表位。结论 TGF β和PLP/Ig DC双基因修饰的DC可使DC维持在相对非成熟状态 ,在体外诱导T细胞抗原特异性低反应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的肿瘤抗原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体内免疫后对抗原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的诱导作用。方法:以β-gal为模拟抗原,以转染有LacZ基因并稳定表达βgal的淋巴瘤细胞E22为肿瘤细胞模型,用携带编码β-gal的LacZ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小鼠骨髓DC,检测转染的效率及LacZ基因修饰DC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观察皮下免疫LacZ基因修饰DC后小鼠引流区淋巴结细胞数量和组分的变化以及  相似文献   

6.
树突状细胞对外源性抗原的摄取和加工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DC)是体内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 (antigenpresentingcell,APC) ,因其成熟时胞体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 ,与其它APC相比 ,DC能高效地内吞、处理及呈递抗原 ,并能激活幼稚型 (na¨lve)T淋巴细胞 ,启动初级免疫应答 ,故在免疫反应中占有极其特殊的地位[1] 。因此 ,深入了解DC对抗原的摄取、加工和MHC分子的生成及作用对揭示DC的抗原提呈机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树突状细胞摄取加工外源性抗原的路径及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非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可通过巨胞饮,受体介导的内吞及吞噬3种方式摄取外源性抗原。在富含MHCⅡ的细胞内隔室(MIIC)中抗原被降解,加工并与MHCII结合,所形成的抗原肽-MHCⅡ复合物最终表达在细胞膜表面经巨胞饮及吞噬两种方式摄入的抗原,还可通过胞质的TAP依赖途径或内吞体的TAP非依赖途径以及MHCI的方式提呈,CD1主要能与提呈微生物的脂类抗原,细胞内的CD1b也聚集在MIIC内,在甘露糖受体摄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体外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对2种不同大小bead-OVA复合物(0.04 μm bead和1.0μm bead)的摄取及class I途径抗原提呈能力。方法:以2h骨髓粘附细胞为前体细胞,用GM-CSF(1000U/ml)和IL-3(10ng/ml)培养5d,观察细胞对FITC标记的2种bead-OVA复合物的摄取,PMA、amiloride、cytochalasin D对摄取的抑制,以及细胞摄取后表达MHC分子和共刺激分子的情况,同时用OVA表位特异性T细胞杂交检测细胞摄取后通过class I途径活化CTL应答的能力。结果:树突状细胞对1.0μm bead-OVA的摄取明显高于对0.04μm bead-OVA,前者被上述3种抑制剂显著抑制,后者仅对amiloride和PMA抑制作用敏感,CCD无明显抑制作用。与摄取结果相反,0.04μm bead-OVA较1.0μm bead-OVA诱导更强的CD8细胞免疫应答,表型分析显示,细胞摄取0.04μm bead后,MHC分子和共刺激分子表达显著高于1.0μm的bead。结论:树突状细胞对2种bead的摄取能力和摄取机制不一样,0.04μm bead尽管摄取效率不如1.0μm bead,但通过class I途径提呈抗原的效率显著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肝细胞病变主要取决于机体的免疫状态。免疫应答既可清除病毒,同时亦导致肝细胞损伤,甚至迫使病毒变异。目前研究证实,在HBV感染中存在抗原提呈功能的缺陷,特别是DC功能的缺陷,而且这种特异性的免疫调节和抗原提呈功能缺陷导致感染HBV后会成为HBV携带状态。利用DC强大的免疫功能进行主动免疫治疗很可能成为治疗慢性乙肝的主要手段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负载肝癌抗原肽EPVTKAEML体外诱导特异性CTL的能力及其抑癌效果。方法:用顺序特异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SSP)选择HLA—B7表型供者,从脾组织中分离、培养DC-EPVTKAEML特异性CTL。用^51Cr释放法检测CTL的杀伤活性,并用抗HLA-1分子单抗(mAb)进行杀伤抑制实验。结果:找到4例HLA-B7杂合子供者,用DC负载HLA-B7限制的抗原肽EPVTKAEML可诱导特异性CTL反应,对肝癌细胞HHCC有较强的杀伤作用。结论:DC负载抗原肽EPVTKAEML在体外可诱发较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肿瘤多肽致敏的白介素 12 (IL 12 )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 (DC)对自发性肺转移癌的治疗作用。方法 小鼠足垫注射 3LLLewis肺癌细胞建立自发性肺转移癌模型 ,经骨髓来源的IL 12基因修饰、3LL特异抗原多肽Mut1体外致敏DC(DC IL 12 Mut1)皮下免疫 2次 ,观察荷瘤鼠肺脏质量、肺表面转移结节、存活期的变化及相应免疫指标等变化 ,实验分8组 ,组间差异行t检验 ,生存期行时序检验。结果 与对照病毒组 (DC LacZ Mut1)及未处理DC组相比 ,DC IL 12 Mut1组肺脏质量最轻 (P <0 .0 1)、肺表面转移结节最少 (P <0 .0 1)、存活期最长 (P <0 .0 1) ,其诱导CTL活性 (P <0 .0 1)和NK活性 (P <0 .0 1)最显著。结论 MHCⅠ类限制性肿瘤抗原多肽致敏的IL 12基因修饰的DC能通过诱导显著的抗肿瘤免疫反应而对自发性肺转移癌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已知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被广泛应用于研制各种肿瘤疫苗。肿瘤特异性抗原MAGE-A1在不同来源肿瘤组织中有较高表达幢’,因而在肿瘤免疫治疗中一直备受重视。本实验中我们构建了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MAGE-A1/EGFP,体外电转染人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DC,并评价其体外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的能力,以期为临床开展MAGE-A1为基础的免疫治疗提供有利的分子生物学工具。  相似文献   

13.
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HBV特异性免疫细胞功能低下是慢性感染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功能低下而引起的T细胞不能分泌细胞杀伤因子,对病毒不能产生有效的免疫打击,达不到清除病毒的目的。现对树突状细胞功能与慢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体外用细胞因子诱导实体瘤细胞生成具有树突状细胞样的抗原提呈功能。方法 以人肝母细胞瘤为研究模型 ,用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GF 1)、人重组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人重组白细胞介素 4 (IL 4 )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诱导培养瘤细胞 2周 ,用流式细胞仪及MTT法检测诱导前后瘤细胞表型及抗原提呈功能。结果 用细胞因子处理瘤细胞后 ,树突状细胞样的特异性标志CD1a和CD83表达阳性率显著上调 ;MHCⅡ、B7 1、B7 2、ICAM 1和CD4 0表达水平显著增加。同时 ,瘤细胞能显著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 ,促进IL 12的产生 ,明显提高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CTL)对瘤细胞的杀伤活性。结论 初步实验结果提示 ,体外用IGF 1、GM CSF、IL 4及TNF α等细胞因子能诱导肝母细胞瘤细胞生成具有树突状细胞样特征的抗原提呈细胞。  相似文献   

15.
背景:树突状细胞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成熟树突状细胞激活免疫应答,而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则倾向诱导免疫耐受。 目的:探讨鼠CD1d分子在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以及在此过程中细胞因子的参与机制。 方法:利用vIL-10转染的BALB/c小鼠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在体外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基因、脂多糖刺激成熟,经抗CD1d(anti-CD1d)干预。观察培养后的细胞表型、细胞因子表达。为探明CD1d分子在异体T细胞存在下的免疫作用,进行不同实验条件的初次、再次混合淋巴细胞培养(1stMLC、2ndMLC),观察T细胞增殖、细胞因子表达。 结果与结论:Anti-CD1d的干预降低了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增殖异体T细胞的能力,anti-CD1d干预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致敏异体T细胞后其免疫功能低下;anti-CD1d干预在异体T细胞存在时影响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在功能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抑制白细胞介素12的分泌,加强白细胞介素10的分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肿瘤抗原多肽致敏的白细胞介素 18(IL 18)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体内诱导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方法 :①以Lewis 3LL肺癌细胞特异性抗原肽mut1冲击致敏IL 18基因修饰的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 (DC IL 18 mut1) ,每次用其 1× 10 5 只皮下免疫小鼠 2次 ,然后测定脾细胞的NK活性及CTL杀伤活性 ;②以DC IL 18 mut1每次 2× 10 5 只皮下免疫 1次 ,然后再以 5× 10 53LL细胞攻击 ,在诱导及效应阶段分别以单抗阻断不同免疫成份 ,观察肿瘤的生长。结果 :以DC IL 18 mut1皮下免疫后可诱导出比DC mut1等免疫组更高水平的 3LL肺癌细胞特异性CTL ,并使NK活性明显增加 ;单抗体内阻断实验提示在DC IL 18 mut1免疫诱导阶段 ,CD4 + T细胞和抗原共刺激分子、IFN γ均起到重要作用 ,而效应阶段CD8+ T、IFN γ、NK起作用 ,而CD4 + T则是非必需的。结论 :DC IL 18 mut1皮下免疫后可诱导高水平的抗肿瘤免疫活性 ,其机理与抗原有效提呈、特异性CTL诱导、NK活性增加以及CD4 + 、CD8+ T、NK细胞、IFN γ参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白海  马晓慧  欧建峰  魏亚明  路继红 《现代免疫学》2005,25(4):327-329,F0003
观察细胞因子联合培养诱生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细胞白血病性树突状细胞(DC)的细胞特性及抗原提呈作用。选择CML患者的骨髓细胞和CML性细胞株K562细胞,应用GM-CSF+IL-4+TNF-α联合培养后进行细胞表型和特异性激活淋巴细胞作用的检测。CML-DC和K562-DC具有DC的形态特征和超微结构,表达CD1a、CD80和CD86等DC相关抗原,并可激活淋巴细胞产生增殖反应,并产生针对白血病细胞的特异性细胞毒效应,同时DC可不同程度地分泌IL-12并协助淋巴细胞产生IFN-γ。CML患者的细胞和K562细胞在细胞因子的诱导下,可分化为具有DC表型特性和特异性激活T细胞的白血病性抗原提呈细胞,使白血病DC瘤苗的应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8.
MUC1/Y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体外抗卵巢癌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人MUC1/Y基因转染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后在体外诱导的特异性抗MUC1/Y^ 卵巢癌效应。方法通过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DC,采用脂质体法将已构建好的含人MUC1/Y全长cDNA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MUC1/Y转染到DC中,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其表达的蛋白定位;与自体T细胞共培养,观察其致敏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MUC1/Y^ 的卵巢癌细胞A2780的杀伤活性,并与转染空载体的DC诱导的CTL进行比较。结果pEGFP-N1/MUC1/Y转染DC后,其绿色荧光蛋白主要表达于DC细胞膜上,可诱导出对卵巢癌细胞系A2780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细胞。结论MUC1/Y基因修饰的DC可诱导特异的抗MUC1/Y^ 卵巢癌效应。  相似文献   

19.
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ytoxicTlymphocytes,CTLs)在细胞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的效应功能,从而在抗肿瘤和抗感染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和影响,抗原特异性CTLs无法在体内有效地诱导和扩增,因此,通过体外诱导和扩增CTLs后再将此CTLs回输到体内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方法,且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如何高效激活和扩增抗原特异性CTLs是此法能否成功应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树突状细胞 (DC)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 (APC) ,近年来对DC的研究成为热点。髓性白血病是一组不同分化程度多克隆的异常髓系增生性疾病。本文拟对DC应用于髓性白血病免疫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