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进一步探讨口腔念珠菌病的易感因素,加深对念珠菌病的认识,为临床正确合理治疗奠定基础。方法 对134例白色念珠菌感染的病例进行口腔粘膜病变区及义齿承找区唾液细菌培养。结果 白色念珠菌感染的病人常与全身和局部因素的密切关系。结论 白色念珠菌感染的病人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戴义齿修复者占多数,其次为年老体弱、婴幼儿、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以及颈部放疗、肿瘤化疗者。  相似文献   

2.
艾滋病患者的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附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滋病(AIDS)患者常伴有口腔表现,主要为:白色念珠菌感染、口腔毛样白斑、卡波济氏肉瘤、单纯疱疹、牙周炎及坏死性牙龈炎等。因此,在患者自己不清楚已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时,常因上述某种疾病首先就诊于口腔科门诊,作为口腔医务工作者需要提高鉴别诊断能力,以便?..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口腔念珠菌感染状况及易感因素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对177名55岁以上的老年人的口腔念珠菌感染状况及易感因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观察组来自本院特诊科就诊口腔内科的病人,对照组来自南京某干休所离退人员,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感染率是48.19%和36.17%,易感因素中,义齿在感染病例中的占有率是50%和52.94%的全身及口腔粘膜病占有率是32.5%,38.23%,吸烟是5%,5.88%,医源性因素是2.5%,2.94%,经Epi-info软  相似文献   

4.
口腔白色念珠菌病95 例临床分析及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的发病原因,提出初步治疗和预防措施。方法:对95例口腔白色念珠菌患者进行分型,并采用氟康唑、多抗甲素等药物对各型口腔念珠菌病患者进行综合治疗,观察其疗效;同时进行真菌学学涂片镜检,了解所用药物对白色念珠菌的清除情况。结果:综合治疗后,白色念珠菌病患者治愈率为35.79%,好转率为57.89%;白色珠菌清除率为80.59%。结论:白色念珠菌为条件致病菌,在全身或局部因素诱导下容易发病,氟康唑等药物能有效治疗口腔白色念珠菌病。  相似文献   

5.
成人口腔念珠菌感染易感因素的多元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为进一步探讨口腔念珠菌病的易感因素,本研究运用ANALYST统计分析软件包,对116例成年口腔念珠菌病患者和76例健康对照组的多种易感因素,进行了192个样本六大类易感因素的数量化理论判别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对成人口腔念珠菌感染发病影响最大的是伴有全身疾病及其他口腔粘膜病这一类因素,其中以大手术后、放疗后及口干综合征等,患该病的可能性最大;其次是发病前用抗生素和皮质激素;吸烟、职业、戴义齿及性别对念珠菌病的发生有一定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口腔白斑念珠菌感染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方法:利用过碘酸雪夫染色诊断念珠菌感染,回顾性分析448例白斑患者的活检组织中念珠菌感染率,并分析年龄、性别、白斑病损部位、白斑上皮异常增生等因素与感染的关系。结果:白斑组织中念珠菌的感染率14.1%。念珠菌性白斑比普通型白斑的上皮异常增生发生率更高(57.1%vs.33.8%)。回归分析显示>60岁的老年患者、舌部白斑和上皮异常增生是念珠菌易感因素。结论:念珠菌感染和上皮异常增生密切相关。伴有上皮异常增生的舌部白斑的老年患者更易感染念珠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口腔念珠菌病的临床特点和诊治转归。方法:回顾性研究从2012-09~2013-03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31例艾滋病合并口腔念珠菌感染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口腔表现、CD4细胞计数、机会性感染状况、抗真菌治疗转归等。结果:31例患者中30例 CD4细胞计数小于200个/μl,有29例合并多种机会性感染。临床表现30例为假膜型,1例为红斑型,2例假膜型合并口角炎型。抗真菌治疗后,8例病损缩小,23例病损完全消失,3例停药后复发。结论:艾滋病合并口腔念珠菌病临床上多见于 CD4细胞<200个/μl 的患者,临床表现以假膜型为主,常合并有其他部位的多种机会性感染。这类患者抗真菌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患者及糖调节受损人群口腔念珠菌感染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2型糖尿病患者、糖调节受损(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者和血糖正常者唾液念珠菌阳性检出率、感染率和携带率,探讨念珠菌感染及携带的易感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对145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142例IGR者(IGR组)和149名血糖正常者(血糖正常组)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口腔检查和血糖、静态唾液流量、唾液pH值测定,并用唾液培养法检测念珠菌,对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糖尿病组、IGR组和血糖正常组的唾液念珠菌阳性率分别为21.4% (31/145)、7.0%( 10/142)和4.7% (7/149);念珠菌感染率分别为7.6%(11/145)、1.4%(2/142)和1.3% (2/149);念珠菌携带率分别为13.8% (20/145)、5.6%( 8/142)和3.4% (5/149),糖尿病组的念珠菌阳性率、感染率均显著高于IGR组和血糖正常组(P<0.05),IGR组的念珠菌阳性率、感染率和携带率与血糖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和IGR组的静态唾液流量[分别为(1.30±1.20)、(1.40±1.17) ml/10 min]显著低于血糖正常组[(1.93±1.66) ml/10 min],P<0.05;精尿病组和IGR组的唾液pH值[分别为(7.11±0.56)、(7.05±0.48)]显著低于血糖正常组(7.38±0.48),P<0.05,两组的空腹血糖值[分别为(7.68±2.75)、(5.67±0.73) mmol/L]均显著高于血糖正常组[(4.99±0.44) mmol/L],P<0.05.口腔念珠菌感染不同程度地受年龄、空腔血糖和配戴义齿的影响(OR值分别为1.106、1.258、3.166).结论 糖尿病患者比1GR和血糖正常者更容易携带和感染念珠菌;控制血糖水平将有助于降低口腔念珠菌的阳性率和感染率.  相似文献   

9.
口腔中影响白色念珠菌粘附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念珠菌粘附于宿主上皮细胞是其在窠主中集落形成及入侵体内的第一步。口腔内唾液,共生性细菌,细胞外基质及SIgA等均对白色念珠菌的粘附有影响。本文总结了这些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提出了阻断白色念珠菌粘附口腔上皮细胞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口腔念珠菌病的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以减少误诊.方法:对8例病理诊断为口腔念珠菌病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HE和PAS染色研究.结果:8例患者病理诊断为口腔念珠菌病,而临床上均未考虑为本病.常规组织病理切片均见上皮内微小脓肿,PAS染色可见真菌菌丝侵入上皮表层.结论:临床上遇到长期不愈的增生或溃疡型病变时,应考虑是否有念珠菌感染;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病变上皮内出现微小脓肿时,应高度怀疑本病,PAS染色有助于确诊.  相似文献   

11.
HIV/AIDS患者口腔念珠菌病局部用药疗效观察(附1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腔念珠菌病(oral candidasis.OC)是HIV/AIDS最常见且早期出现的并发症之一,白色念珠菌是主要病原菌。近年来随着“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实施,OC的发生率显著降低。作者对正在实施HAART的285例HIV/AIDS患者的口腔病损调查中发现,有14例伴有OC的发生。因口服抗真菌药物出现的毒副作用对HAART影响较大,我们对14例OC患者实行口腔局部用药,取得了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口腔念珠菌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口腔念珠菌病是较为常见的病,其致病菌主要是白色念珠菌,正常人口腔带菌情况,各文献报告颇不一致,国内资料约6.4~8.83%,国外报告高达50%,但不致病,必须在某些全身、局部诱因条件下可转化为致病菌而导致感染,老年体弱病人具有发病诱因条件较多。本文总结1986年以来确诊为念珠菌感染的病例47例,分析其诱因、  相似文献   

13.
14.
本资料总结了1995年以来经临床检查和细菌培养确诊为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的病例334例,其中男性238例,女性96例,年龄10~74岁,平均65岁。分析其发病相关因素,结果显示:334例病人中,以口腔局部义齿修复、年老体弱、婴幼儿、全身应用抗生素、头面部放化疗为多,其次是口腔卫生不良、大手术后、严重血液病等(表1)。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相关因素分析@胡艳$西安陆军学院干休所!陕西西安710065 @李丽$西安陆军学院干休所!陕西西安710065  相似文献   

15.
临床病例资料 患者,女,38岁。因舌部白色斑块7个月来我院口腔内科就诊。6^+月前,患者曾就诊于当地医院,给予抗炎治疗(具体不详)半年,未见好转,故来我院就诊。既往体健,1年前离异,否认有输血史、吸毒史和冶游史,无肝炎、结核病史。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缺铁性贫血与口腔白色念珠菌病间的关系,以及补铁在治疗口腔白色念珠菌病中的作用。方法对145例确诊为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的患者行血液学检查,将其中46例患有缺铁性贫血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真菌治疗,实验组采用抗真菌联合补铁治疗。结果145例口腔白色念珠菌病患者中有46例合并缺铁性贫血(31.7%)。实验组近期疗效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铁性贫血是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的一个重要诱因,对于合并缺铁性贫血的口腔白色念珠菌病患者,联合补铁治疗能够显著提高远期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白色念珠菌与口腔上皮癌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色念珠菌是口腔内常驻菌和机会致病菌,它作为口腔粘膜多种感染的致病因子的作用已得到肯定,但它在口腔上皮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尚存在争议,有部分学者认为它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而又有学者认为它仅仅是继发于癌前损害或肿瘤的感染。本文就白色念珠菌与口腔上皮癌发生发...  相似文献   

18.
念珠菌粘附于宿主上皮细胞是其在宿主中集落形成及入侵体内的第一步。口腔内唾液、共生性细菌、细胞外基质及SIgA等均对白色念珠菌的粘附有影响。本文总结了这些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提出了阻断白色念珠菌粘附口腔上皮细胞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白色念珠菌对口腔上皮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白色念珠菌对口腔上皮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从另一种角度证明白色念珠菌感染与癌发展的关系。方法:在培养的口腔上皮细胞(KB细胞)中,加入菌丝相、孢子相的白色念珠菌,共同培养48h,采用流式细胞仪观察白色念珠菌对KB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菌丝组G0/G1期细胞所占比例降低,S期、G2/M期所占百分比显著升高,反映细胞增殖活力的增殖指数PI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孢子组的KB细胞PI值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白色念珠菌可引起KB细胞细胞周期的改变;白色念珠菌对KB细胞周期的改变有赖于该菌的毒性及对细胞的感染。  相似文献   

20.
口腔白色念珠菌凋亡现象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和透射电镜观察等方法,观察口腔白色念珠菌在弱酸诱导下出现的凋亡现象,为进一步研究白色念珠菌凋亡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新途径.方法:从口腔念珠菌病患者口腔中分离出白色念珠菌菌株,在体外用乙酸进行凋亡诱导后.使用Annexin-V/FITC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技术,确定处于早期和晚期凋亡细胞的数目比例,在透射电镜下观察白色念珠菌细胞出现的凋亡表现.采用SPSS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X2检验.结果:口腔白色念珠菌在乙酸诱导下出现典型的凋亡表现,不同浓度的乙酸,诱导真菌细胞凋亡的能力不同.结论:低等真核细胞白色念珠菌存在凋亡现象,对其分子生物学机制的深入研究.可能为开发抗真菌药物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