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自拟眩晕方中药涂药法联合生物灯治疗并护理颈性眩晕(痰浊上蒙型)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予基础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本科自拟的眩晕方涂药于颈部并联合生物灯照射。治疗14天,对患者使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表评分,并将疗效及治疗前后的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两组间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后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治疗前后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自拟眩晕方中药涂药法联合生物灯应用于痰浊上蒙型颈性眩晕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三部推拿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从三个临床中心,以颈性眩晕的各项症状积分为观察指标,分别运用三部推拿法、常规推拿法及尼莫地平对270例确诊为颈性眩晕的患者进行治疗,疗程前后观察临床症状评分及比较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变化。[结果]三部推拿法、常规推拿法及尼莫地平等三种方法治疗颈性眩晕其症状积分均有改善,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临床症状积分差值三部推拿组优于其余两组,常规推拿组优于尼莫地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部推拿法组总有效率达到93.33%,优于常规推拿组和尼莫地平组;三部推拿组患者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明显改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部推拿法可以有效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的症状,其整体疗效优于常规推拿法和尼莫地平,且起效更快。同时,三部推拿法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改善效果更加显著,所以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李业甫筋骨并举整脊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颈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推拿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推拿结合李业甫筋骨并举整脊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分及椎- 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显著升高,DH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有所增加(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李业甫筋骨并举整脊法可以有效调节椎- 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以减轻患者的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4.
张艳 《中外健康文摘》2012,(30):277-278
目的观察运用头针配合穴位透刺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头针配合穴位透刺法治疗颈性眩晕患者38例,并与常规颈部夹脊穴针刺法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配合穴位透刺法可以更有效地改善眩晕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5.
活血通脉法治疗颈性眩晕4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活血通脉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自拟活血通脉汤(川芎、葛根、丹参、黄芪、穿山甲、鸡血藤、白花蛇等)为基本方随症加减,治疗观察40例颈性眩晕患者。结果显效21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结论活血通脉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小针刀结合艾条压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颈性眩晕患者4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0例予针刀结合艾条压灸治疗,对照组20例予常规口服西药治疗。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测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症状积分变化,并在疗程结束3个月后对患者进行追踪评价远期疗效。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的分布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及疗程结束3个月后随访时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量表各维度评分均有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治疗后除头痛评分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外,总分和其余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疗程结束3个月后随访时,对照组头痛、日常生活和工作评分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分和其余维度评分与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眩晕、头痛、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评分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分和其余维度评分与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及疗程结束3个月后随访时总分及绝大多数维度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针刀结合艾条压灸可明显减轻颈性眩晕患者眩晕、颈肩痛、头痛等症状并提高日常生活及工作等能力,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口服西药治疗,且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1):60-62
目的探讨整脊手法配合小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于我院诊治的颈性眩晕患者50例依不同治疗方式进行分组,对照组用整脊手法治疗,观察组用整脊手法配合小针刀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详细记录,并将所获相关数据作对比分析。结果整脊手法配合小针刀(观察组)治疗颈性眩晕临床效果优于单纯整脊手法(对照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性眩晕患者选择整脊手法配合小针刀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眩晕、头痛、颈肩痛、心悸、视物模糊等临床症状,并可有效缓解疼痛感,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按动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颈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予治疗组患者按动手法治疗,予对照组患者中药内服配合颈椎牵引治疗。应用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和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估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ESCV量表评估总体改善情况总体评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ESCV量表不同症状评分比较,治疗组颈肩痛改善程度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症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动疗法治疗颈性眩晕明显优于常规药物配合牵引治疗,且安全易操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颈眩康胶囊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为该药物治疗颈性眩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颈性眩晕患者分为实验组(颈眩康组)和对照组(颈复康组),各30例,进行时间为2周的药物治疗观察。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在临床疗效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能改善颈性眩晕的症状,且实验组要优于对照组,尤其表现在治疗某些兼症方面。结论颈眩康胶囊能有效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三部推拿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符合颈性眩晕患者120例,按就诊顺序单、双号分为三部推拿法组和常规推拿法组,采用一指禅推法、按揉法,在手法质量控制下推拿,观察治疗前后眩晕严重程度积分、持续时间积分、临床综合症状积分和临床综合疗效四项指标比较。[结果]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前三项两组均P〈0.01;两组组间比较,分别为P〈0.05、P〈0.05和P〈0.01;临床综合疗效比较,三部推拿法组总有效率为93.3%,常规推拿组总有效率73.3%,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三部推拿治疗颈性眩晕对缓解眩晕程度、缩短眩晕持续时间、减轻临床综合症状和临床综合疗效方面优于常规推拿法。  相似文献   

11.
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系因颈椎退行性改变或外伤使颈椎内外平衡失调而引起的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该病常见于中老年,近年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生活方式的转变,青壮年颈性眩晕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高。目前颈性眩晕的治疗方法主要采用推拿、理疗、针灸及中西医药物等非手术治疗,对该病的手术治疗方面仍存在分歧。本文总结了手术治疗的27例症状典型颈性眩晕患者,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颈椎中段失稳诱发颈性眩晕及观察旋牵手法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整理入住我院的80例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排除引起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其他因素的干扰,如寰枢关节病变,椎动脉自身管壁病变等病因,就单独由颈椎体中段失稳引起颈性眩晕,设置临床对比实验,将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单纯的药物治疗,治疗组给予药物及旋牵手法治疗。结果:1个疗程后,通过调整失稳的颈椎体中段,95%患者颈性眩晕得到有效缓解,随访半年后,仅5例患者眩晕症状复发。结论:颈椎体中段失稳诱发的颈性眩晕经保守治疗可明显缓解该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3.
颈性眩晕与中医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关节、肌肉、韧带病变引起的以眩晕为主的症状。其临床表现特点是发作性眩晕伴有恶心、呕吐、头痛、情绪异常等颈椎病的症状 ,眩晕与颈部活动有关 ,对颈部合理治疗后可减轻或消失。1 分型根据临床经验和研究 ,我们将颈性眩晕分为典型性颈性眩晕和非典型性颈性眩晕。1.1 典型性颈性眩晕的诊断标准(1)眩晕伴颈肩痛或其它颈部疾患症状 ;(2 )眩晕的发生与颈椎活动有关 ,且呈间断性发作 ,并有明显的方位性 ;(3)临床检查可有颈椎病体征或X线的颈椎异常表现 ;(4 )排除内科及五官科疾患。1.2 非典型性颈性眩晕的诊断标准(1)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神经阻滞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对106例颈性眩晕患者分成神经阻滞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进行临床研究,分析两种疗法的治疗效果。结果 通过3 个月至1 年的随访和对疗效的研究,发现两种治疗方法治疗颈性眩晕均有疗效,但以神经阻滞组疗效好。神经阻滞组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常规治疗对照组。结论 神经阻滞是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颈性眩晕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68例颈性眩晕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当归芍药散"加味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眩晕症状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t=13.947,P<0.01);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为94.12%,明显高于对...  相似文献   

16.
颅脑外伤并发颈性眩晕8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晓玉 《海南医学》2010,21(23):53-54
目的分析颅脑外伤并发颈性眩晕发生机制,提高对颅脑外伤并发颈性眩晕的救治水平。方法对89例颅脑外伤并发颈性眩晕患者进行牵引、药物、理疗等个体化综合治疗。结果 89例患者经过个体化治疗后缓解率达91%。结论早发现并根据发病机制而进行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是治疗颅脑外伤并发颈性眩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神经阻滞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神经阻滞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对106例颈性眩晕患者分成神经阻滞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进行临床研究,分析两种疗法的治疗效果.结果 通过3个月至1年的随访,发现两种治疗方法治疗颈性眩晕均有疗效,但以神经阻滞组疗效好.神经阻滞组治疗的总有效率(84.9%)明显大于常规治疗对照组(64.2%).结论 神经阻滞是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桂枝加葛根汤加减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4例)与对照组(58例)。两组在采用相同治疗基础上,观察组加用桂枝加葛根汤加减治疗,治疗前后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对两组患者症状及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症状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症状功能评分比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桂枝加葛根汤加减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较好,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综合康复护理模式在颈性眩晕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北京康复医院骨科收治的71例颈性眩晕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试验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与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治疗与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与护理效果,总结其护理经验.结果 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而试验组的眩晕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综合康复护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颈性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其复发,并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动力轴位旋转X线检查在颈性眩晕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动力轴位旋转X线检查在颈性眩晕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80例颈性眩晕的患者进行动力过屈过伸位和动力轴位旋转X线检查并对下颈椎不稳患者采用颈围外固定、封闭等综合保守治疗,症状反复发作者行颈前路融合固定。结果:X线检查表明,下颈椎不稳141例,占78%,其中矢状位不稳119例,占66%,轴位旋转不稳95例,占52%,73例患者矢状位和旋转不稳同时并存。保守治疗优良率为92%。手术治疗优良率为100%。鲒论:动力轴位旋转X线检查可以发现下颈椎轴位旋转不稳。对颈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