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患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1及循环内皮细胞的变化及镁剂治疗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镁剂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患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循环内皮细胞(CEC)的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及生化法测定89例AMI患者静脉溶栓前后sVCAM-1及CEC的含量.溶栓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镁剂治疗组, 观察镁剂治疗对sVCAM-1及CEC含量的影响及对AMI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RAs) 及缺血性心律失常(IA)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AMI 患者溶栓前后CEC及sVCAM-1 较正常对照组均有明显升高, 溶栓再通组溶栓后两者均有明显下降,两者呈明显正相关; 镁剂治疗对两者变化无明显影响; 但镁剂治疗组对RAs 和IA的发生有明显预防作用.结论: sVCAM-1 及CEC 相互作用参与了AMI的循环炎症反应和再灌注损伤;镁剂治疗预防AMI 患者的RAs 和IA作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检测吸烟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变化,探讨吸烟对脑梗死的影响.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47例吸烟脑梗死患者、49例不吸烟脑梗死患者,45例吸烟健康者和42例不吸烟健康者血清sVCAM-1和TNF-α水平.结果 脑梗死患者血清sVCAM-1,TNF-α水平明显高于无脑梗死者(P<0.01);吸烟脑梗死患者明显高于不吸烟脑梗死患者(P<0.01);吸烟健康者明显高于不吸烟健康者(P<0.01).重度吸烟组血清sVCAM-1,TNF-α水平明显高于中度吸烟组(P<0.05)、轻度吸烟组(P<0.01)和健康不吸烟组(P<0.01);中度吸烟组明显高于轻度吸烟组(P<0.05)和健康不吸烟组(P<0.01).吸烟指数与sVCAM-1,TNF-α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吸烟使脑梗死患者和健康者sVCAM-1,TNF-α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3.
谢德雄 《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3,(111):57-58
尿激酶静脉溶栓作为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可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的有效治疗方法,可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提高治愈率。现将我院2000~2003年收治的30例心肌梗死患者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4.
5.
刘振玉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4(1):165-16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科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溶栓治疗组冠脉再通、心功能改善、严重心律失常及死亡发生率分别为80%、92%、11%、2.5%;常规治疗组冠脉再通、心功能改善、严重心律失常及死亡发生率分别为6%、30%、20%、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溶栓治疗组出血6例,常规治疗组出血4例,出血患者经对症处理后均不影响后续治疗。两组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AMI患者应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尽早充分地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可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功能,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屈锐毅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10):54-55
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通过对2004年12月至2007年1月我科收治的45例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静脉溶栓进行规范化治疗和动态观察.结果 45例中41例再通,其中男性29例,女性12例.再通患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8例,发生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5例,未经特殊处理,10余分钟后自行缓解.3例发生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治疗后1~2 d消失.未出现消化道出血及脑出血病例.死亡5例,再通后1例因室颤死亡1例,来通死亡4例.4例失败考虑为时间计算不准确,超过溶栓最佳时机.结论 尿激酶静脉溶栓,明显改善了心梗预后,大大减少了死亡率、致残率,为患者进一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7.
韩麦丰 《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3,(80):130-131
溶栓治疗是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学上的一大突破性进展,对于无条件开展急诊PTCA手术的医院来说仍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冠脉血栓形成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主要原因,梗死相关冠脉再通是溶栓治疗的关键,有资料表明,临床评价再通率为67.3%,死亡率为10%。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可使阻塞的血管再通,从而挽救濒死的心肌组织,限 相似文献
8.
马福英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4,1(3):212-213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内科急危重病,静脉溶栓治疗是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主要进展之一,溶栓的目的是尽早、尽快、充分而持久地使相关梗死血管相通。溶栓治疗时间越早,梗死范围越少,病死率越低。详细的病情观察、心电监护、溶栓后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显得非常重要,我们于1999年1月~2002年12月应用国产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2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栾川县人民医院收治的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均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结果 38例患者中31例溶栓成功,再通率达76.31%,6例溶栓失败发生泵衰竭转上级医院,住院期间死亡1例,病死率为2.6%。结论静脉溶栓可有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降低了病死率和致残率,减少了心肌损伤,实现了血管功能重建,且患者治疗的时间越早,血管再通率就越高。 相似文献
11.
院外静脉溶栓救治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使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得到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并探讨院外AMI患者溶栓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连续观察发病≤6小时的120例在院外给予静脉溶栓的AMI 患者,其中发病≤3小时内溶栓者91例,发病4~6小时溶栓者29例,对比两者的冠状动脉(冠脉)再通率;同时与同期住院治疗的120例AMI患者比较.结果:再通率:≤3小时溶栓者68.13%,4~6小时溶栓者58.33%,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05.确诊为AMI距接受溶栓时间:院外组为(0.54±0.58)小时, 院内组为(2.74±1.02)小时;2组比较P<0.000 1.院外AMI诊断准确率达98.4 %,无一例死亡.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院外静脉溶栓能减少不必要的耽搁时间,溶栓时间越早,冠脉再通率越高;院外溶栓治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 病历简介患者男性 ,81岁 ,因发作性心前区疼痛 2小时、意识丧失伴尿失禁 3分钟 ,于 2 0 0 1年 5月 10日急诊入院。既往体健。体检 :血压、大动脉搏动、心跳、呼吸消失 ;心电监护示心室纤颤。立即给予面罩加压吸氧 ,行胸外心脏按压 ,肾上腺素1m g静注 ,阿托品 0 .5 mg静注 ,给予2 0 0 Ws电除颤 1次 ,转复为窦性心律 ,各项生命指征渐平稳 ,体温 36 .2℃ ,脉搏 88次 / m in,血压 12 .0 0 / 8.0 0 k Pa(1k Pa=7.5 m m Hg) ,意识清楚 ,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口罗音 ,心界不大 ,心律齐 ,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电图示急性前间壁心肌梗… 相似文献
16.
<正>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原因是患者冠状动脉供血不断降低直至中断,致使部分心肌出现严重缺血、缺氧,导致局部心肌组织坏死出现[1]。静脉溶栓治疗可以确保病变血管内的血栓再通,可以有效抑制梗死面积,治疗效果明显。研究证实早日进行溶栓治疗,心肌坏死的面积也不断减小,可以有效降低病死率[2]。所以,早期进行溶栓治疗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方法。目前,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溶栓治疗等在临床中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科的多发病,它的特点是发病急,死亡率高。目前,临床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达到了冠脉再通、心肌再灌注的目的,预防和减少了肾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及心衰的发生。现将对58例AMI患者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后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曹婉燕 《中国现代临床医学》2008,7(1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12h内尿激酶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58例符合溶栓指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AMI常规治疗基础上予尿激酶150万^U+生理盐水100ml静滴,30min内滴完,观察其疗效。结果58例无1例死亡,均好转出院,其中发病2h内溶栓治疗患者的冠脉再通率为100%,6h内再通率达73%,12h内再通率60.3%;仅1例出现静脉穿刺部位皮肤淤斑,无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及出血性脑卒中等。结论静脉溶栓治疗AMI疗效快,效果好,改变AMI病程,适宜在基层推广。 相似文献
19.
我院急救中心于 2 0 0 1年 10月 2 3日收治 1例因急性心肌梗死导致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在心肺复苏期进行了静脉溶栓治疗 ,救治成功 ,报告如下。1 病历简介患者 ,男 ,6 2岁。因晨起时突然出现胸骨后剧痛伴心慌、心悸及冷汗 ,含服速效救心丸后无效 ,于 1h后急诊来院。查体 :脉搏细弱 ,率不清。R 18次 /min ,BP 88/6 0mmHg ,神志清楚。口唇、四肢轻度发绀。双肺呼吸音正常。HR 4 5次 /min ,无杂音。心电图 :Ⅱ、Ⅲ、aVF、V7~V9导联 ,ST -T波呈弓背型单项曲线。QRS波群Ⅱ、Ⅲ、aVF呈qRs型 ,V7~V9QRs…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唾液酸水平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有研究者发现唾液酸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作用,Tertov VV等研究发现总脂蛋白唾液酸含量增加可以导致动脉血管壁低密度脂蛋白吸收增加,降解减少,从而易于在血管壁平滑肌细胞沉积或被巨噬细胞吞噬,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目前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心绞痛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