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嗜酸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首先由中国的金显宅于1937年以“嗜酸性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之名报道,在日本,KIMURA等人于1948年首先报道,并随后称为木村氏病(Kimura’s disease)。此外,本病还有“嗜酸性粒细胞性淋巴结病”、“嗜酸性粒细胞性滤泡增生症候群”、“嗜伊红淋巴肉芽肿”等名称。在欧美文献中,有的把血管淋巴组织增生伴嗜酸性细胞增多与该病混为一谈。但是,两者是不同的疾病。  相似文献   

2.
耳后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例报告王德福,胡叶芬,邓良珍,韩飞(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关键词耳;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嗜酸细胞增多症1临床资料女,29岁。因右耳后肿物4+年疑为血管瘤于1993年4月23日入院。4年前发现右耳后一约豆粒大肿物,无红...  相似文献   

3.
作者报道1例在10岁时诊断为血管淋巴组织增生伴嗜酸性细胞增多(A LH E)的青年女性患者,该患者同时遭受慢性持续性多重耐药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在17岁时发生腹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闭塞性粥样硬化,病情进展1年后不得不行血管外科介入手术治疗。主动脉组织学检查发现广泛性动脉粥样硬化,辅助性T细胞1型(Th1)和Th2源性细胞因子基因高水平表达。这表明包括Th1和Th2源性细胞因子如干扰素-γ和白介素-4高水平产生的高刺激性系统性免疫反应在很小年龄即可导致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另外,该患者在18岁时发生外周T细胞淋巴瘤。此前尚无ALH A…  相似文献   

4.
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我科1950-1999年期间所诊治的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的7名患者的病理标本重新切片,进行病理学上的分析。结果: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在病理学上有其特征,形态学上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真皮内大量毛细血管增生;②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肿大,似“墓碑”状突入血管腔;③病变处有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混合浸润。结论: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是一种良性局限性血管增生,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熟悉这一疾病的组织学改变对避免误诊为其他类拟疾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血管淋巴增生(ALHE)是一种罕见疾病,典型临床表现是皮肤上出现一个或多个丘疹或结节。组织病理学上表现为血管显著性增生伴特征性大内皮细胞及不同程度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报道1例32岁女性高加索人,皮肤、皮下组织和末节指骨出现多发性结节,用中电压放射治疗(40Gy/20fractions)治愈,随访9年未见任何副作用。放疗成功治愈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甲床和骨血管淋巴增生@Conill C.$Department of Radiation Oncology, Hospital Clinic, Villaroel 170, 08036 Barcelona, Spain @Toscas I. @MascaróJr. J.M. …  相似文献   

6.
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细胞增生(Angiolymphoid hyperplasia with cosinophilia简称AHE)是一种少见疾病,活体组织检查以大量淋巴样细胞、嗜伊红细胞浸润、血管增生为特征。本文报告一例表现为头皮多发性肿块,经手术切除后随访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有特比萘芬引起药物皮肤反应和孤立的腮腺炎病例的报道。作者报道1例特比萘芬引起嗜酸性细胞增多药物反应和系统症状,并发严重涎腺炎和完全性干燥综合征。病情迁延皮损缓慢消退,而干燥综合征6个月仅有轻微好转。嗜酸性细胞增多性药物反应和系统症状常累及肝、肾、肺和心脏,也可引起唾液腺和泪腺的严重病变。严重涎腺炎:1种新的伴嗜酸性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的药物反应并发症@Abecassis S. @Roujeau J.-C. @Bocquet H. @张宪旗  相似文献   

8.
作者报道 1例既往健康的 10岁女孩,发现有荨麻疹样 斑块和 轻度的食 欲不振 ,初步 实验室 检查发现其增高的白细胞数达 30000/μL,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22500/μL。皮肤活组织检察显示明显的高敏组织反应,具有丰富的嗜酸粒细胞。粪便中进一步的外周嗜酸性粒细胞检查发现兰伯贾第虫。尽管用抗寄生虫药物呋喃唑酮治疗,患者的荨麻疹样斑块、白细胞计数和外周嗜酸细胞计数仍保持不变,骨髓活检证实为急性成淋巴细 胞 性白 血 病 (A LL )。 伴 有嗜 酸 细 胞增 多 症的 A L L(A L L /E o)是 A LL 很少见的一种亚型,文献报道有 30多例。文章讨…  相似文献   

9.
张永刚 《青海医药杂志》2009,39(10):79-79,F0004
报告一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患者女,73岁,胸闷憋气半年,周身皮疹2周。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比率明显升高。骨髓相: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浅层小血管周围少量淋巴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诊断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相似文献   

10.
林洁  谷士贤  周道斌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7):1224-1224
患者男,25岁,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多发皮疹、结节,逐渐累及全身,结节表面破溃、溢脓。1年前因发现右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行穿刺,未明确诊断。查血常规:白细胞19.8×109/L,血小板373×109/L,外周血涂片嗜酸性粒细胞0.26,皮肤病理:皮下组织内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骨髓穿刺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占0.40。诊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曾予地塞米松、环磷酰胺、羟基脲治疗,但症状不断反复。半年前皮损加重,结节破溃、糜烂,渐融合成大的溃疡面,伴间断低热。患者体重近1年下降约20kg。体格检查:全身多发暗红褐色大小不一红…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报道1例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ALHE),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学特点进行探讨.方法 应用常规HE染色方法,分析和观察1例ALHE的临床资料和组织学形态.结果 该病例以枕后包块就诊,组织学主要表现为血管的增生,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呈特征的上皮样,可内衬血管腔,突入血管腔内生长,或在血管旁间质内呈实性片状或条索状生长.间质伴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而淋巴细胞的浸润相对不明显.结论 ALHE主要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的上皮样增生,以上皮样血管瘤进行命名较为妥当.ALHE与Kimura病应为两种性质不同的疾病.  相似文献   

12.
陆萍  陆磊  杨瑞飞 《蚌埠医学院学报》2003,28(1):84-85,F004
目的:探讨血管淋巴组织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ALHE)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ALHE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ALHE病灶位于真皮和(或)皮下组织,由许多小毛细血管组成。且往往围绕一中等大的血管排列,肿瘤内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有生发中心的淋巴滤泡,上皮样或组织细胞样肿瘤细胞表达Vim,FⅧRAg,CD34,而CK,EMA,Lysozyme,CD68均为阴性。桃李巴细胞表达CD45,CD3,CD45RO,CD79a,CD20。局部切除是唯一的治疗手段。结论:ALHE以血管内皮细胞呈上皮样增生伴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可能起源于小动脉或静脉,组织学形态与淋巴结嗜酸性淋巴肉芽肿(Kimura病)有相似之处,诊断时应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13.
嗜酸性细胞增多症并发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国外文献仅有个别报导,多为儿童,国内尚未有报导,最近我院内科见到一例成年嗜酸性细胞增多症,最后伴发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报导如下。病历摘要患者××,男,41岁,住院号A—05437。主因:间断发热三月余,加重五天于1979年6月2日入院。患者三月前开始发热,住某医院发现嗜酸性细胞增多,达2万余,经用“激素”及“抗过敏药物”44天,嗜酸性细胞降至300,  相似文献   

14.
郑永红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2):124+132-124,132
目的总结临床常见的腮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与腮腺肿瘤的误诊案例。方法对本院近5年来腮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与腮腺肿瘤的误诊病例进行分析及研究。结果腮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患者血常规中可见明显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相对值大于6%以上,绝对值大于0.5×109/L以上。腮腺肿瘤患者血常规中嗜酸性粒细胞相对值小于6%,绝对值小于0.5×109/L。结论血嗜酸粒细胞比例显著增高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之主要特征,此数值虽然不能对本病作出明确诊断,但对于术前的正确诊断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头面部伴嗜酸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二例空军吉林医院冀广生,杨宁江,刘俊礼,李英女伴嗜酸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发生在头面部者较易误诊,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所遇二例结合文献加以讨论。[例1]患者,奚某,男,32岁。腮腺区肿物1年。自述1986...  相似文献   

16.
对7例Kimura淋巴腺病进行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和透射电镜研究。提示本病多见青年,为颈头区无痛性肿块,以多量嗜酸性细胞侵润和滤泡高度增生为特点,T细胞和肥大细胞IgE阳性,嗜酸性颗粒呈中心低密度,肥大细胞颗粒失去卷毛样结构。本文示Kimuras病与伴嗜酸细胞性血管淋巴组织增生(ALHE)在病理,治疗上有差异。  相似文献   

17.
1例65岁男性患者具有播散性离心性环状红斑病史,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多(55%)。皮损的组织病理显示血管周围及组织间隙的炎性嗜酸性细胞浸润。骨髓穿刺显示重度嗜酸性细胞浸润,除此之外,无其他系统受累的证据。患者有6年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史,过去3年中未发病。本例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结果与高嗜酸细胞性皮炎的诊断相符合。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霜剂治疗有效,皮损在8周内逐渐治愈,7月内,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多由55%缓慢下降至70%。伴有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高嗜酸细胞性皮炎样离心性环状红斑1例@Miljkovi ,J.$Department of Derc mat…  相似文献   

18.
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E PF)是一种罕见的疾病,首例成人患者为东亚人,1970年由O fuji首次描述。其特点是面部、躯干和四肢的毛囊丘疹和脓疱,倾向融合并形成斑块。近年来发现,E PF经常与H IV感染,免疫抑制和癌性血液病相关联。而在具有免疫功能的白种成人中偶见。根据临床表现,微生物学检查为无菌性毛囊炎,组织病理学检查为毛囊炎和毛囊周围炎伴嗜酸性细胞浸润,即可确诊。文章报道的1例男性白种人E PF患者,H IV血清阴性,对消炎痛和非留体抗炎药过敏,口服多西环素治疗治疗2月后皮损完全消退。多西环素成功治疗HIV阴性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  相似文献   

19.
张英军  侯如蓉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132-133,135
目的分析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对20例经病理学确诊的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20例患者中男性多见,平均发病年龄39岁;临床上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结节性肿块,以腮腺区最为多见(41.4%)。所有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均增高。病理学上表现为淋巴组织增生并形成淋巴滤泡,生发中心极性存在,血管周围及滤泡问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行单纯手术治疗的3例患者中有2例复发。结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具有特殊临床和病理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单纯手术容易复发,手术联合放疗的综合治疗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0.
报告1例皮肤淋巴细胞浸润症。患者女,38岁,因发现左眉弓内上方肿物1年来我科就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轻度角化不全,皮突变平,真皮全层及血管周围淋巴组织细胞浸润,伴少许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未见明显细胞异形性。根据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检查结果诊断为皮肤淋巴细胞浸润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