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合并磁热振治疗对脊髓损伤(SCI)中枢性疼痛的效果。方法:将36例SCI后中枢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TENS组(B组)、磁热振治疗组(C组),每组12例。观察组采用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合并磁热振治疗,TENS组只采用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磁热组只采用磁热振疗法。三组均在治疗前、治疗后采用简式McGill疼痛问卷对中枢性疼痛进行评定。结果:疗程结束后,患者疼痛的6项参数值均有降低,TENS组参数值低于磁热组,但两组差异并无显著性;观察组参数值显著低于TENS组或磁热振组(P<0.01)。结论:经皮电神经刺激合并磁热振疗法对治疗SCI后中枢性疼痛优于单纯的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和磁热振疗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白环俞穴位与口服及通安对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术后疼痛的疗效观察。方法将120例患者在知情同意情况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传统方法在PPH术后口服及通安,治疗组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白环俞穴位进行止痛治疗,通过数字疼痛评估量表(NRS)对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疼痛评估及疼痛改善效果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评分为中度,分别为(6.1±1.1)分,(6.2±1.3)分,治疗后疼痛评分为轻度分别为(1.9±1.5)分,(1.9±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疼痛改善效果明显,减轻疼痛效果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 147)。结论在缓解PPH术后疼痛方面,两种方法均能达到止痛效果,经皮电刺激白环俞穴位无任何毒副反应,可以作为口服止痛药外的另一种替代止痛疗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中枢性疼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耳压、生物反馈、电动按摩器和经皮神经电刺激仪相结合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中枢性疼痛患者12例,以McGill疼痛问卷(MPQ)和视觉模拟评分(VAS)于治疗前后对中枢性疼痛进行评测。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MPQ中的PRI-S、PRI-T、NWC以及VAS有明显降低(P<0.01),PRI-A、PPI最大值降低(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治疗脊髓损伤中枢性疼痛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zoster-related neuralgia,ZRN)的短时程背根神经电刺激与脊髓电刺激两种方法的手术时间、放射暴露剂量、疗效及花费进行比较。方法: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2例在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引导下使用短时程电刺激治疗的带状疱疹神经痛病人(其中64例采用背根神经电刺激,138例采用脊髓电刺激),记录手术操作时间及每一例手术的辐射剂量,术后病人的程控次数,术前及术后1、2、3月等各时间段病人的疼痛程度,生活质量以及医疗耗材费等信息,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在3个月的随访期间,所有病人在两种方法治疗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QSI)显著下降,而生活质量(SF-36健康调查简表)评分显著上升(P<0.01),且两种方法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然而背根神经电刺激病人的手术时间和术中辐射量明显少于脊髓电刺激组(P<0.05);且术后平均程控次数以及医疗耗材费用也明显少于脊髓电刺激组(P<0.05)。结论:短时程背根神经电刺激和脊髓电刺激都能有效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但背根神经电刺激具有程控次数少、覆盖好、花费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盆底肌筋膜疗法结合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对女性慢性盆腔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19年9月在本院治疗的慢性盆底疼痛患者37例,根据患者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18例,采用肌筋膜疗法),观察组(19例,采取肌筋膜疗法结合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及盆底表面肌电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盆底表面肌电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2个月后,两组患者具有明显疗效,其中观察组患者VAS评分、前静息、后静息平均波幅明显低于对照组,快速收缩、10s持续收缩平均波幅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肌筋膜疗法结合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慢性盆腔疼痛,可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改善盆底肌电值,恢复盆底肌肉肌神经协调功能,改善情绪及生活质量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肌电触发电刺激疗法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40例分为肌电触发电刺激疗法组(肌电触发组)19例,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组21例(NMES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腕背伸主动关节活动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评分均有显著提高(P<0.001);与NMES组比较,肌电触发组各项评分均有提高(P<0.05)。结论肌电触发电刺激疗法可有效改善偏瘫患者手功能障碍,疗效优于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相似文献   

7.
许佳  胡世红  凌晴  陈丽丹 《中国康复》2012,27(4):260-262
目的:观察肌电诱发的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在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C组各20例。3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B组加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C组加用肌电诱发的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双侧肩关节X线片及肩关节指诊评价复位情况;采用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中上肢部分评定上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6周后,C组复位率明显高于A、B组(45%、15%、25%,P<0.05);3组FMA的分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C组更高于A、B组(P<0.05)。结论:肌电诱发的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优于单纯常规治疗方法和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康复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4月—2023年4月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收治的76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依照掷骰子法平均分组,38例/组。对比组予以康复疗法,结合组予以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康复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结合组疼痛水平低于对比组,膝关节功能评分、运动能力、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组的0级与1级肿胀程度高于对比组,但2级及以上肿胀程度低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组的治疗疗效为100.00%高于对比组的8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14,P<0.05)。结论 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康复疗法,能够缓解患者的疼痛,恢复膝关节功能,同时,还可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局部肿胀。  相似文献   

9.
神经肌肉电刺激和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与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组(n=20)、吞咽训练组(n=20)和联合治疗组(n=20)。3组均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分别加用神经肌肉电刺激、吞咽功能训练或者两者的联合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进行洼田饮水试验和吞咽X线电视透视检查(VFSS)。结果 治疗后2周3组洼田饮水试验和VFS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联合治疗组疗效更明显(P<0.01)。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和吞咽功能训练均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联合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对全臂丛损伤患者术后接受辅助治疗后的疗效进行评估。 方法:以22例于2005年至2011年于我院诊断为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并行神经移位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予以口服营养神经药物、电刺激治疗、功能锻炼等辅助治疗,进行相应随访并以DASH量表加以评估。 结果:患者术后的DASH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综合辅助治疗(即包括康复锻炼、电刺激治疗及口服神经营养药物治疗)的患者,与未进行术后该3项治疗的患者相比,DASH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本次研究从DASH量表上反映了神经移位手术对全臂丛神经撕脱伤患者治疗的有效性。术后康复锻炼、电刺激治疗和口服神经营养药物的结合对全臂丛撕脱伤患者的预后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肌电诱发神经肌肉电刺激对改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发病4 周内、不能主动完成腕背伸运动,且患侧腕背伸时所测收缩肌电值=基础肌电值的患者60 例,分为2 组:对照组(n=30)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治疗组(n=30)应用肌电诱发的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共治疗4 周。治疗前后测定患者静态及收缩时肌电值, 应用简式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FMA)、Barthel 指数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肌肉静态及收缩时肌电值、FMA 评分、Barthel 指数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00),治疗组比对照组改善更多(P<0.05)。结论肌电诱发的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即使于发病早期,未检测到肌肉收缩肌电值变化的情况下也可以用于偏瘫患者上肢瘫痪肌肉的功能治疗,其疗效优于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结合经皮电刺激治疗丘脑痛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丘脑出血并伴有不同程度疼痛的丘脑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均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介入头穴丛刺治疗,并进行1个月的康复训练,治疗组增加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MA)和Barthel指数(BI)评价2组疗效,对比2组患者丘脑痛的疼痛程度变化、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VAS评分降低,FMA、BI指数评分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FMA、BI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穴丛刺结合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可降低患者丘脑痛的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体外神经电刺激联合针刺外敷镇痛对肺癌患者术后肺功能及疼痛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肺癌手术患者80例,依据组间基线资料可比的原则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术后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体外神经电刺激联合针刺外敷镇痛,比较两组术后肺功能指标和疼痛状况。结果观察组术后用力肺活量(FVC)、1s用力呼气容量(FEV1)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中重度疼痛患者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外神经电刺激联合针刺外敷镇痛应用于肺癌手术患者中,能促进术后肺功能恢复,有效控制疼痛。  相似文献   

14.
经皮神经肌电治疗周围神经损伤57例效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丹迪Cantata型肌电图仪对57例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患者,进行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并辅助以运动疗法及心理治疗,观察受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行治疗前、后肌电图对比分析及不同病程治疗后的疗效对比分析。结果:57例臂丛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不全损伤者,经1~10个疗程的治疗,受损神经功能治愈率67%(38/57),有效率95%(51/57)。病程越短,疗效越好。治疗后肌电图检查结果较治疗前明显好转。结论: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可改善受损神经局部血液循环,提高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辅助以运动疗法,可改善和保持关节活动范围,防止肌肉萎缩,增强肌肉协调性,配合心理疗法最终取得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临床对照观察,分析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神经根性疼痛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2000-06/2004-06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骨科就诊的150例单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有明确的神经根性疼痛,,男96例,女54例,按治疗方式分为3组,即地塞米松组26例,术后迟用地塞米松组16例,术后即用地塞米松组108例,地塞米松组进行单纯静脉应用地塞米松保守治疗,术后迟用地塞米松组在术后第4天开始应用地塞米松,术后即用地塞米松组术后当天即开始应用地塞米松。均连用5d,1~5d用量分别为20,20,20,10mg和5mg。采用四度十级数字定级法在治疗前后对疼痛程度进行量化判定,通过对所得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评估地塞米松对神经根性疼痛得治疗作用。结果:所有病例资料均在患者住院期间完成,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地塞米松组用药后神经根性疼痛有显著性减轻,用药后3,5d较治疗前神经根性疼痛均减轻(4.13±1.41,3.92±0.90,6.71±1.24,t=2.210,2.431,P<0.05)。②手术后,受术两组神经根性疼痛均有显著性减轻(P<0.05~0.01),术后迟用地塞米松组术后第5天疼痛较术后第3天未用地塞米松时减轻(2.28±1.13,3.22±1.30,t=1.983,P<0.05)。③术后即用地塞米松组术后3d疼痛程度较迟用地塞米松组轻(1.98±1.25,3.22±1.30,t=1.887,P<0.05)。结论:短期应用地塞米松能迅速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神经根性疼痛,可以单独用于非手术治疗,也可配合手术治疗以增强手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 nervous stimulation,TENS)用于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填充术后面向下体位患者相关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便利抽样选取2018年11-12月某院眼科住院的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或气体填充术后需保持面向下体位患者60例60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于术后面向下体位2h后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30min。治疗前后采用面部疼痛评分量表(faces pain scale,FPS)对两组患者相关疼痛进行评分。结果术后面向下体位2.5h,观察组面部疼痛评分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降低(均P<0.01)。结论经皮神经电刺激可改善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填充术后面向下体位患者的相关疼痛,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经皮神经肌电治疗周围神经损伤57例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丹迪Cantata型肌电图仪对57例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患者,进行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并辅助以运动疗法及心理治疗,观察受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行治疗前、后肌电图对比分析及不同病程治疗后的疗效对比分析。结果:57例臂丛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不全损伤者,经1~10个疗程的治疗,受损神经功能治愈率67%(38/57),有效率95%(51/57)。病程越短,疗效越好。治疗后肌电图检查结果较治疗前明显好转。结论: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可改善受损神经局部血液循环,提高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辅助以运动疗法,可改善和保持关节活动范围,防止肌肉萎缩,增强肌肉协调性,配合心理疗法最终取得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8.
神经肌肉电刺激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肌肉电刺激是急性脑卒中后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对68例急性脑卒中后偏瘫的患者分为功能锻炼组(A组)和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功能锻炼组(B组)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结果B组疗效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明显优于A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脊髓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0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n=20):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治疗;观察组(n=20):脊髓电刺激治疗。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期(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2月和术后3月)疼痛程度和睡眠质量的变化。采用简化Mc Gill评分(short-form of Mc 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及睡眠质量综合评定治疗效果,并记录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各时期SF-MPQ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睡眠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时期SF-MPQ评分较对照组同期明显降低,睡眠质量评分较对照组同期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和观察组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脊髓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效果佳,可迅速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且安全性良好,疗效优于脉冲射频疗法。  相似文献   

20.
<正>脊髓电刺激疗法(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俗称镇痛起搏器。是指将刺激电极置入椎管的硬膜外腔,通过电流刺激脊髓后角感觉神经元及后柱传导束,从而阻断疼痛信号传导,以达到治疗疼痛的一种神经调控方法。SCS早已被美国FDA批准成为治疗躯干和四肢慢性疼痛的一种方法。SCS发展了近40年,针对慢性疼痛的治疗,其可行性及高选择性有目共睹。然而,脊髓电刺激疗法仍然面临着其特有的一系列挑战,本文将就椎管内治疗策略、电刺激参数的选择、患者的选择、治疗的成本效益以及提高疗效的策略等问题进行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