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是一种由脑组织合成并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小分子碱性蛋白.研究发现,BDNF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视网膜感光细胞(RPCs)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均有保护、营养及抗凋亡作用.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由于RPCs及RPE细胞凋亡引起的视网膜退行性疾病.RP动物模型证实了BDNF的长期给药对于RP的治疗价值.然而BDNF在体内的半衰期较短,且无法跨越血-视网膜屏障由循环系统输送到视网膜,这给BDNF用于RP的治疗带来了挑战.为了使BDNF在眼内可以稳定持续地释放,多种新型给药方式已被尝试,包括基因工程技术、细胞移植技术、高分子材料缓释系统及滴眼液等.本文就BDNF对RP治疗的研究现状及BDNF的新型给药方式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带来了新的希望。我们综述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虹膜色素上皮细胞移植在视网膜色素变性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将神经营养因子、转基因和移植技术结合起来,在视网膜色素变性治疗中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前为止发现了30余种视网膜色素变性(RP)的致病相关基因,发病机制研究提示凋亡可能是它们引起光感受器细胞萎缩的共同病理途径。神经营养因子是一类对神经系统的分化、发育,对神经元的存活,轴突再生均有重要作用的细胞因子。它们可能通过调控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凋亡过程起到神经保护作用,有望成为治疗RP的有效药物。本文对近年来神经营养因子的光感受器保护作用、给药途径、治疗机制、副作用等方面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其中基因工程改造的神经营养因子和基因修饰细胞半透膜埋植系统的研究取得了进展。  相似文献   

4.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是近来研究较多的一种神经营养因子。本文就其在视神经和视网膜方面的基础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的治疗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是目前研究中重要的神经营养因子,但其传统给药方式生物利用度相对较低。近年来GDNF安全有效的给药方式成为研究热点,包括经病毒载体或非病毒载体的基因工程法释药技术、经聚合物释放系统释药技术、经细胞移植释药技术、小分子触发器诱导产生GDNF等。本文就GDNF干预RP的给药方式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神经营养因子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为止发现了30余种视网膜色素变性(RP)的致病相关基因,发病机制研究提示凋亡可能是它们引起光感受器细胞萎缩的共同病理途径.神经营养因子是一类对神经系统的分化、发育,对神经元的存活,轴突再生均有重要作用的细胞因子.它们可能通过调控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凋亡过程起到神经保护作用,有望成为治疗RP的有效药物.本文对近年来神经营养因子的光感受器保护作用、给药途径、治疗机制、副作用等方面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其中基因工程改造的神经营养因子和基因修饰细胞半透膜埋植系统的研究取得了进展.  相似文献   

7.
8.
张巍  叶剑 《国际眼科纵览》2005,29(2):122-125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作为神经营养因子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视神经与视网膜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在视觉通路中起着重要的传导作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作为一种靶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顺行性神经营养因子,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重要调控作用,同时对损伤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有促进其存活及轴突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作为神经营养因子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视神经与视网膜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在视觉通路中起着重要的传导作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作为一种靶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顺行性神经营养因子,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重要调控作用,同时对损伤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有促进其存活及轴突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大鼠视网膜节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蔚  王琳  惠延年  张淼丽 《眼科学报》2000,16(4):231-234
目的: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对Sprague-Dawly(SD)大鼠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节细胞(retinal ganglin cells,RGC)存活的作用。方法:将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夹伤对照组,溶剂对照组,BDNF治疗组4组,每组20只眼。荧光金逆行标记RGC后7天,除正常组外行球后视神经夹伤,将100ng BDNF注入BDNF治疗组大鼠玻璃体腔内,分别于5,7,14,21,28天行RGC计数。结果:视神经夹伤后第7天RGC开始减少,14天时降至正常对照的70.2%,28天时降至40.5%。与正常组相比BDNF治疗组14天时RGC数开始减少,但7、14、21、28天RGC数均明显多于夹伤组(P<0.01)。结论:在视神经夹伤后眼内注射BDNF能减少RGC的死亡,对RGC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类疾病是人类的主要致盲眼病之一,目前尚无有效阻止病变进展和恢复视网膜功能的治疗方法.此类疾病的最后结果是感光细胞不可逆的凋亡.阻断感光细胞走向凋亡的进程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在大量的体内外实验中发现,很多神经生长因子对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类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中睫状神经营养因子保护感光细胞、延缓感光细胞凋亡的作用颇受关注.本文就近年来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视网膜色素变性疾病中感光细胞的作用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神经营养因子是能够促进神经元存活、生长、分化及维持其功能的多效性肽类因子的总称,可被作为有效的神经保护剂用于治疗多种神经变性类疾病.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以光感受器-视网膜色素上皮复合体损害为主的高度遗传异质性视网膜变性疾病,神经营养因子作为不针对致病基因的RP治疗策略,其疗效已在多种视网膜变性的动物模型中得到证实.以病毒为载体的转基因治疗和细胞包囊技术为神经营养因子提供了有效的给药途径,可使疗效明显提高.对神经营养因子在视网膜中的表达及其调节、受体分布特点、作用通路、疗效及副作用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为神经营养因子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神经营养因子是能够促进神经元存活、生长、分化及维持其功能的多效性肽类因子的总称,可被作为有效的神经保护剂用于治疗多种神经变性类疾病.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以光感受器-视网膜色素上皮复合体损害为主的高度遗传异质性视网膜变性疾病,神经营养因子作为不针对致病基因的RP治疗策略,其疗效已在多种视网膜变性的动物模型中得到证实.以病毒为载体的转基因治疗和细胞包囊技术为神经营养因子提供了有效的给药途径,可使疗效明显提高.对神经营养因子在视网膜中的表达及其调节、受体分布特点、作用通路、疗效及副作用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为神经营养因子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15.
Out of five families with pedigrees typical for X-linked retinitis pigmentosa (RP) the authors examined eight definite and eight possible female carriers. Subjective symptoms were mild and variable, consisting mainly of relative nyctalopia. Ophthalmoscopic examination revealed a normal fundus, or mild changes suggestive of RP, or even marked changes. Perimetry (Goldmann) revealed some narrowing of the outer isopter corresponding to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visual field area. In testing dark adaptation, the final rod threshold was slightly elevated in five out of 16 subjects. Ganzfeld-electroretinography using matched band filters in conditions of dark and light adaptation to selectively stimulate rod and cone signals revealed reduced b-wave amplitudes in most cases. White stimuli, applied in dark adaptation, generated ERGs with less abnormality than the selective rod and cone ERGs. Peak times of the cone b-waves were prolonged in most cases. The ERG abnormalities were more pronounced in definite carriers and in advanced age. In some cases remarkable differences were noted between the two eyes as regards fundus morphology and ERG responses. The authors conclude that the possibility of improved genetic and educational counseling in families afflicted by X-linked RP justifies the considerable diagnostic effort involved in such examinations.  相似文献   

16.
Graefe's Archive for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Ophthalmology - To present retinal pigmentary changes mimicking retinitis pigmentosa (RP) as a finding of advanced uveitis. We retro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