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陈燕 《光明中医》2013,28(1):155-157
根据痤疮的临床表现,又称"肺风粉刺"、"酒刺"、"风刺"、"粉刺"、"面皰"、"暗疮"、"青春痘"等,本病与外感六淫、饮食不节、七情内伤、劳累过度等有关,导致痰、气、瘀、湿、热郁于肌肤,而生痤疮。具体可分为肺经风热、心火上炎、血热郁滞、湿热蕴结、肝经郁热、痰瘀交阻、脾虚痰湿、肝肾阴虚八种证型。  相似文献   

2.
带状疱疹属中医学称为"蛇串疮"、"缠腰火丹"、"蜘蛛疮"等,究其发病原因系火热湿毒浸淫肌肤,留滞经脉,郁于皮肤,不得疏滞而致.我们采用豹文刺加拔罐治疗带状疱疹60例,并与外敷中药"二味拔毒散"疗法对照组进行了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荨麻疹属于中医学"瘾疹"、"风疹块"等范畴,其病因病机为先天不足、禀赋不耐,风寒湿热之邪,侵犯肌肤所致:或因情志所伤、冲任失调、肌肤失养、生风生燥、郁于肌肤而成.治疗上笔者多选用"消风散"加减治疗,如风邪较重、搔痒难忍者,加入白蒺藜、皂刺、乌梢蛇、全蝎、徐长卿等祛风止痒.如热邪偏重,患者皮损部位发红、发热、伴有口干、口苔,尿赤、大便秘结等一系列火盛症状,去方中人参、川芎、羌活、厚朴辛温燥热之品,加入紫草、大青叶、牡丹皮、蚤休、天花粉以凉血消斑、清除里热.  相似文献   

4.
"毒"作为病因概念,早在《内经》中就有叙述,如《素问·刺法论》有"避其毒气"之云。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有"阴毒"、"阳毒"为病之论。晋·王叔和《伤寒例》阐述了"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的机理。  相似文献   

5.
巨刺法是选取健侧经穴治疗的针法,是中医整体观的体现.本文对巨刺与"缪刺"进行辨析,总结了巨刺的适应证和应用注意要点.通过对巨刺治疗脑卒中与现代神经康复的有关技术进行对比发现,现代康复技术主要促进患肢运动,其治疗力度与臣刺相差甚远.因此认为,中医的巨刺理念更为超前.  相似文献   

6.
青年痤疮,中医称"肺风粉刺"或“洒刺”,俗名“糟疙瘩”。本病因阳热偏盛,生机旺成盛,营血偏热,血热外壅,气血郁滞,蕴阴肌肤所致,或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肺胃郁热,复感毒邪面成。现代研究认为,痤疮是一种多因素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常与皮脂腺分泌、毛囊角化过度、民常驻菌群和炎症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7.
神经性皮炎属于临床常见的皮肤病,好发于中青年,多与情志饮食相关,中医学将其归于"牛皮癣"范畴。其病机为风湿热之邪阻滞肌肤而发病。通过梅花针叩刺患处,可温通气血、疏经通络、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治疗疾病。列举病案一则,予以佐证。  相似文献   

8.
毛刺法是一种独特的皮部刺法,属"十二刺法"之一[1].《灵枢·官针》记载:"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其特点是多针浅刺,即用短细的毫针快速浅刺皮部.皮部位于人体体表最外层,是十二经脉气血布散于体表的部位,人体体表通过孙脉、络脉、经脉系统与脏腑相连,构成皮部-经脉-脏腑有机整体.十二皮部以十二经脉为纲,与经络、脏腑、气血密...  相似文献   

9.
正带状疱疹是由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以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和神经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中医学称之为"缠腰火丹""蛇串疮""蜘蛛疮"等。该病多因风火之邪客于少阳、厥阴经脉,郁于肌肤;或因外受毒邪,脾经内湿致湿热内蕴,壅滞肌肤营卫而致,毒热互结,郁蒸肌肤则红肿发疱;阻遏经络,经气不通则痛~([1])。从发病来看,本病与毒邪、湿、热、风、火郁于经络,经络阻隔,气血凝滞有关,正如《圣济总录》指出:"热毒之  相似文献   

10.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是一种无原发性皮损,仅有皮肤瘙痒或继发性抓痕、结痂的皮肤病.中医称为"痒风"或"风瘙痒",一般认为由风邪郁于皮肤腠理或湿热郁于肌肤不得疏泄透达所致,或因肝肾精亏,气血不足,肌肤失养所致.多发于秋冬季节,遇冷加重,夜间较剧.本文将近几年各家治疗近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扁平疣俗称"扁瘊"。中医认为多由风热邪毒搏于肌肤而生;或由怒动肝火,肝旺血燥,筋气不荣所致[1]。民间传统耳背静脉针刀割刺放血具有清热解毒、祛邪安正、疏通经络、消肿散结、和血养血、调整阴阳的作用[2]。本课题组经过对以往该方法临床运用文献的评价分  相似文献   

12.
九刺法为源于《灵枢.官针》篇的"输刺"、"远道刺"、"经刺"、"络刺"、"分刺"、"大泻刺"、"毛刺"、"巨刺"及"焠刺",是古代针灸临床用于不同病症的九种刺法。对1998-2007年九刺法临床应用及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学研究,发现九刺法被广泛用于治疗肌肉骨骼、神经、循环、消化、皮肤等多个系统疾病,说明九刺法现代应用广泛,仍有较高的临床价值,需进一步研究、继承、推广。  相似文献   

13.
<正>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典型皮损为鳞屑性红斑。初起多为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肌肤,以致营卫失和,气血不畅,阻于肌表而生;或兼湿热蕴积,外不能宣泄,内不能利导,阻于肌表而发,病久则气血耗伤,血虚风燥,肌肤失养,病情更为显露,或因营血不足,肌肤失养而成;或禀赋不足,肝肾亏虚,营血亏损,肌肤失养所致。目前刺血拔罐疗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肯定、毒副作用小且价  相似文献   

14.
中医的熨法     
一、熨法的起源熨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一向流传于我国广大农村,为劳动人民所重视和乐用.但自古无专书记载,亦无此名称.它的起源根据文献的考查,见于内经,那时称它为"药熨"和"熨引".灵枢寿夭刚柔篇说:"刺大人者,以药熨之."素问血气形志篇说:"形苦志乐,病在筋,治之以熨引."后人认为用火与热物烫熨人体肌肤,能治愈疾病,所以称它为熨法.从这里可以说明这一种治疗方法,远在秦汉时代,就早有人运用,一直流传到现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根据中风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探索中风病各阶段的针灸选穴,针刺补泻手法等.方法应用<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解惑刺法,对中风病不同阶段的证候,采用不同的针法.结果与结论解惑刺法通过"泻其有余,补其不足",燮理阴阳,调理脑部气血,以达到"阴阳平复,灸于迷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关刺法"为《灵枢》中治疗筋伤的刺法.《灵枢?官针》云:"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关"取四肢肌肉(筋)的尽端附着于关节附近之意.关刺"以取筋痹"为治疗筋伤之意."关刺法"将毫针刺入临近关节的肌肉、肌腱附着点,具有松解筋膜、缓解张力、舒缓拘急之效.笔者结合《灵枢》"经筋理论"及《解剖列车》"肌筋膜经线理论"阐释运用关刺法治疗肘痛连及腰痛的病例.  相似文献   

17.
湿乃六淫之一,是一种弥漫性的、重浊的水气,这种水气留着于人体,可引起发热不扬、头重身重、骨节疼痛等症,即名"湿病".本病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如<至真要大论>曰:"诸痉项强,皆属于湿."<长刺节论>曰:"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调经论>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金匮>所论湿病,是在<内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18.
动刺法介绍     
命名涵义动刺法是针剌手法之一.所谓"动"是指病者在施针前或后作患部适当运动,"刺"是医者恰如其分地迅速针刺病患部位.由于"动"与"刺"一气呵成,故名"动刺法".具体操作一、施针前令病者于患部作多种姿势之运动,并嘱指出最感痛苦的姿势和痛点,继续尽力运动一会,稍事停顿,医者随即用拇指或食指切住痛点,迅速将针刺入,用力提插捻转,使之产生强烈痠痮反应,迅速出针.如患处有二或三个痛点,则按序动之刺之如前.二、待病者作患部多种姿势的运动,明确最感痛苦姿势和痛点后,仍作缓慢运动,医者  相似文献   

19.
浅刺胆囊穴对胆囊动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刺法为传统针法之一,是古代“毛刺”、“扬刺”、“半刺”、“直针刺”等刺法的总称。历史悠久,延用至今。如现代应用较广的皮肤针、皮内针、头皮针、腕踝针等疗法均属此范畴.临床上运用浅刺针法治疗某些病症可取得较好疗效,尤其对一些病位较浅的头面、肌肤、络脉、经筋、皮部等病变,如面瘫、痹症、痛症、痒症等每能  相似文献   

20.
三头火针点刺治疗扁平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晓利 《河南中医》2003,23(8):32-32
扁平疣 ,多见于青少年 ,皮疹主要分布在颜面、手背或同时存在。中医认为多由风热之邪搏于肌肤或由肝气郁结、气血凝滞发于肌肤而成。西医认为感染人类乳头瘤病毒引起。经过近十年的研究 ,采用火针点刺治疗扁平疣效果好 ,无任何不良反应 ,现报道如下。 治疗方法患者仰卧于床 ,局部常规消毒后 ,医者右手拇、食、中三指持毛笔姿势持三头火针 ,左手持酒精灯 ,将灯靠近施术部位 ,在烧针时将针身倾斜 4 5°,置火苗上 ,烧灼加温 ,烧至针体通红 ,速入疾出 ,轻浅点刺。刺毕一针用力按压针孔 ,严禁揉搓 ,以免出血。扁平疣较多一次难以治完 ,可以分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