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清阳不升型眩晕临床多见,且易被误诊、忽视。本病应责之于肝脾,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无以运化及升清,清阳不升,头之清窍不得濡养,髓海不得充盈,则发为眩晕;肝郁气机不畅,疏泻功能失常,升降之气机失调,脾之升清降浊不行,清阳不升,亦发为眩晕。故治以"升提清阳,益气健脾,疏肝解郁"。治疗上,以通元疗法针药结合治之。"通督养神、引气归元"针法,简称通元针法,"通督养神"以督脉上穴、背俞穴及五俞穴等穴,施以针刺补泻或艾灸挑治等,扶阳振羸,来调养脑神、五脏神。"引气归元"以任脉、三阴经及腹部募穴等穴,调畅全身气机,调动一身之气归于本位,使元气充盛,营卫和调,脐下肾间动气充足,五脏安和。运用通元针法,选取督脉脑部穴位:百会、前顶、后顶等穴,充实脑髓,安和元神,振奋阳气;任脉及腹部穴位:气海、关元、中脘、归来、天枢等穴,扶正固本,调畅气机,使脐下肾间动气充足,中焦气血化生有源,为振奋阳气提供物质基础;配合足三里健脾胃、益经气,太冲疏肝解郁。中药处方常用升麻、葛根、柴胡升提清阳,北黄芪、党参益气升阳,白术、茯苓健脾燥湿,辨证加减。现特将通元疗法及治疗清阳不升型眩晕的经验与同道分享,以期对同道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张××,男,12岁。患儿于一年前,常感阵发性腹痛,以脐周为显,医以肠道蛔虫证治疗,驱得蛔虫数条,但仍感腹痛。此后,患儿常感身困乏力,头痛如裹,体重大减,口干不欲饮,曾在西安儿童医院就诊,疑是颅内异生物,经治疗后无效。求治于余时见:面色萎黄无华,精神萎靡不振,眼白睛有虫斑,体瘦如柴,四肢欠温,脐周压痛,舌质嫩而淡白,苔薄微燥,脉微。血压55/30。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益气聪明汤治疗清阳不升型眩晕的疗效。方法:36例予以益气聪明汤加减治疗。结果:痊愈10例(27.78%),显效13例(36.11%),有效11例(30.56%),无效2例(5.55%),总有效率94.45%。结论:益气聪明汤加减治疗清阳不升型眩晕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脑为髓之海,脑髓脑脉融为一体,凡有关神志思维、感情感觉、运动记忆等均属于脑髓的范畴;先天肾气、后天脾胃化生的气血津液以及精与神共同供养脑髓的高级功能。脾胃升降失常,脑中清阳之气不展,痰浊湿邪蒙蔽往往发为脑髓病。脾胃是气血升降之枢纽,脾为湿阻,清阳不升是脑髓病主要病机。益气聪明汤为东垣创制方,主治饮食不节,劳倦所伤,脾胃不足,内障耳鸣,或多年目昏目翳,视物不清;吾临证治疗脑髓病常用益气升清降浊法,调理气机升降之枢纽,治疗中气不足,清阳不升之脑髓病颇有效验。  相似文献   

5.
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病情轻者,一般在短时间内苏醒,但病情重者,则昏厥时间较长,严重者甚至一厥不复而导致死亡[1].厥证之记载,始于《内经》.《素问·厥论》:“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岐伯曰:阴气盛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素问·大奇论》亦说:“暴厥者,不知与人言.”  相似文献   

6.
失眠证治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失眠的病位在脑,与心、肝(胆)、肾、脾(胃)密切相关。失眠病机为邪气扰心或心虚失养,阴阳失调,导致神不归心。实证:肝郁化火,治宜清肝泻火,镇心安神,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痰火扰心,治宜清化痰热,和中安神,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胃气失和,治宜消食导滞,和胃安神,方用保和丸加减;瘀血内阻,治宜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心火炽盛,治宜清心泻火,安神定志,方用导赤散合交泰丸加减。虚证:瘀血内阻,治宜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心火炽盛证,治宜清心泻火,安神定志,方用导赤散合交泰丸加减。  相似文献   

7.
粉刺证治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柳 《新中医》1995,27(9):44-45
粉刺证治探析杨柳主题词寻常痤疮/中医药疗法,辨证分型,寻常痤疮/中医病机粉刺,又名肺风粉刺,俗称青春痘,现代医学称痤疮,是一种多发于青春期男女的皮肤病,患者常因影响面部美容而感苦恼。近年来,国内应用中医中药治疗此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临床报道不少,各医...  相似文献   

8.
燥与湿亦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燥证与湿证的形成不仅与外感燥湿邪气相关、而且也是对脏腑、津液、精、血生理功能异常而产生的特定的病理状态的概括。燥湿辨证理论是指导其外感病和内伤杂病临床实践的理论根据,而且体现了辨证求因和整体观念的特点。本文拟以燥湿证的辨证要点与燥湿辨证理论的临床意义这两个方面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慢性咳嗽为呼吸系统的难治病,中医中药确有良好疗效。治疗咳嗽当注意几个要点:重视宣通肺气,外邪得以宣散,则咳嗽能平;治痰须分清寒热燥湿,因虚而生痰者以恢复脏腑功能为先;明辨邪正消长转化,注意寒热虚实之间的相互兼夹;病久酌配活血化瘀,气行血畅则疗效倍增;风邪所致的顽咳可用虫类祛风解痉等。  相似文献   

10.
消渴病湿热证证治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消渴病多被认为属阴虚燥热或气阴两虚证,但在岭南地区尚有属湿热证者。从湿热证的产生、湿热证病机及临床表现、湿热证治疗方法等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提出辨治消渴病湿热证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探讨升清止眩汤在脾虚清阳不升型眩晕临床治疗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中医辨证分型为脾虚清阳不升型眩晕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升清止眩汤,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脾虚清阳不升型眩晕临床治疗上,升清止眩汤疗效显著,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半表半里证病位与证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秀英 《河北中医》2002,24(5):386-387
1 病位质疑八纲辨证中的半表半里证 ,与伤寒六经辨证中的少阳病大体相当。其病位近代医家大都认为“病邪既不在表 ,也不在里 ,而在表里之间” ,实则似是而非。一般来讲 ,病邪伤人必然侵犯机体的肤表、腠理、肌肉、经络、筋骨、脏腑等某特定的组织器官 ,致其发生结构性或功能性  相似文献   

13.
任琳浦  董霞  彭召君 《新中医》2004,36(12):59-60
湿火证是以面部烘热、两颧如妆、口唇胀热、口干不欲饮、身反恶寒、头重身倦、胸闷脘痞、四肢胀累、小便短赤、大便溏黏、排出不畅、肛门坠胀、舌红、苔腻为特点的症候群。病名以病因“湿”和病性“火”命名,准确而传神,故习用之。民间亦称之为“发湿火”。此证岭南地区多见,且有一定的季节性。本病若治疗得法,来快去速,若失治误治,则病程缠绵,迁延难愈,还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  相似文献   

14.
崩漏,现代中医妇科定义为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不断者,前者称为崩中,后者称为漏下。有关崩的记载,最早见于《素问·阴阳别论》“阴虚阳搏谓之崩”,此说为后世医家研究崩漏奠定了理论基础。漏,则始见于《金匾要略》。《诸病源候论》首列“漏下候”、“崩中候”,认为“血非时而下,淋漓不断,谓之漏下”,“忽然暴下,谓之崩中”,明确了崩漏的概念,并观察到崩中与漏下可以并见;《济生方·总论证治》云:“崩漏之病,本乎一证。轻者谓之漏下,重者谓之崩中。”而《景岳全书》明确地将崩漏归属于月经病的范畴,指…  相似文献   

15.
充血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为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晚期表现.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对心衰的证治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17.
肝阳虚证治研究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小明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3,17(6):440-440,442,444
肝阳虚是指肝的阳气不足 ,虚寒内生〔1〕。历代医家对肝虚之辨治多独重阴虚血亏而略于阳虚。近年来出版的大、中专教材亦未述及 ,遂成空白〔2〕。也有论者则持“肝虚无补法”〔3〕,认为肝之虚证主要表现为肝血虚和肝阴虚 ,而这主要又由心血亏虚和肾阴亏少引起 ,所以肝无补法 ,补在心肾。近年来 ,对肝阳虚证的研究日趋活跃 ,肝阳虚已成为肝系学说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肝阳虚在生理、病理、临床以及实验等一系列环节上相继得到确认———肝阳虚是客观存在 ,不容忽视的〔4〕。1 历代少论肝阳虚证的原因不少论者都对…  相似文献   

18.
张敏  冯泓源  余王琴 《光明中医》2021,36(3):349-352
胃溃疡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病率高,病程缠绵且病情易反复.因此对其证治的探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现代医学以四联疗法为主,虽有一定疗效但也存在不足.中医治疗胃溃疡有其优势和特色,古今医家多以健脾益胃、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清解郁热等法治疗.本文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验案举隅、讨论与...  相似文献   

19.
阴虚鼓胀证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虚鼓胀证治探析赵文霞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450000)主题词鼓胀/中医病机鼓胀/中药疗法一贯煎/治疗应用鼓胀有虚实之分。实胀当祛邪,虚胀应扶正,阳虚鼓胀易治,阴虚鼓胀难疗。对于阴虚鼓胀,治当柔肝滋肾,养阴利水,然尺度最难掌握。若柔肝养阴太过,...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介绍产褥热的诊断要点包括主要临床表现症状,分析其不同的病因病机,指出产后体虚、外感邪毒为其主要证型表现,在辨析各家学说的基础上,提出治法主要以清热解毒,凉血生津为主,列出了方剂药物组成,并以举例验案辅助说明。按语及探析提出产褥热虽然具有不同的治法方药,但因其病情危急,急则治其标,临床应以先行退热,再续调补。中医药对产褥热的治疗具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