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依那普利联合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左室肥厚以及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依那普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压、血浆总胆固醇(TC)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变化;测定两组治疗前后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LVST),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T),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两组治疗后的血压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TC以及LDL-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LVST、LVPWT以及LVM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那普利联合辛伐他汀能够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的左室肥厚程度,提高左室舒张功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马娜 《天津药学》2010,22(4):29-30
目的:探讨左旋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并左室肥厚(LVH)患者临床效果。方法:将58例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28例。两组均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2.5 mg,1次/d,治疗组联合贝那普利10 mg,1次/d。治疗32周,观察降压疗效和左室肥大改善情况。结果:两组均能有效降低血压,逆转左室肥厚,改善左心功能。治疗组降压总有效率96.7%,对照组89.3%,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 I)、左室射血分数(EF)及左室舒张早期充盈峰值流速与心房收缩期充盈峰值流速之比(E/A)均较对照组改善显著,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室肥厚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单用左旋氨氯地平,可作为治疗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的一线用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血脂康胶囊对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动脉硬化程度和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8年6月—2020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68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给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常规降压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血脂康胶囊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6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和左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 治疗6个月后,2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差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TC、TG和LDL-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1);对照组患者TG、TC、HDL-C和LDL-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IMT、Crouse积分、AASI和LVM...  相似文献   

4.
张献红  彭再梅 《中南药学》2012,10(12):931-934
目的探讨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和逆转左心室肥厚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1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片组(观察组)108例,氨氯地平片组(对照组)110例,连续服用8周,观察治疗后的系列变化。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血压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血糖和肾功能均较治疗前有些改善,但无显著性差异;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片可以显著降低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和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且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片组不良反应明显小于氨氯地平片组。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片组总有效率为91.74%,氨氯地平片组总有效率为77.98%,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突出,并可逆转左心室肥厚,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理想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脑血管病患者血压和左心室重塑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85例高血压合并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氨氯地平组(10mg/d,A组,n=45)和氨氯地平(10mg/d)加阿托伐他汀组(20mg/d,B组,n=40),连续药物治疗3月。观察给药前后两组患者血压的变化,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总三酰甘油(TG)浓度。心脏彩色超声仪测左室后壁厚度(LVPWT)和室间隔厚度(IVST),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阿托伐他汀给药3个月后,B组患者血清TC、LDL-C及TG浓度均显著降低,而HDL-C明显增高(P<0.05)。药物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降低,B组血压显著低于A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LVMI均明显降低,B组患者LVMI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显著降低血压和逆转左心室肥厚。阿托伐他汀可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压、抑制左心室心肌细胞肥大,来影响高血压合并脑血管病的患者左心室重塑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非洛地平降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左旋氨氯地平与非洛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并左心室肥厚的效果.方法 70例原发性高血压并左心室肥厚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左旋氨氯地平组给予左旋氨氯地平2.5~5mg/d,非洛地平组给予非洛地平5~10mg/d,1次/d,疗程24周.两组在治疗前、后分别测24h动态血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治疗后两组血压显著降低,24h平均血压、白昼及夜间血压治疗组降幅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壁厚度、左心室心肌质量及左心室质量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治疗组降幅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左旋氨氯地平疗效确切,耐受性好,是较理想的抗高血压新药.  相似文献   

7.
付熠  王云开 《江西医药》2008,43(5):397-400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脉压和左心室肥厚的影响。方法将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氨氯地平5mg/d)、氟伐他汀组(40例,氨氯地平5mg/d加氟伐他汀40mg/d),连续治疗3个月。在用药前后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及血压水平,计算脉压。采用超声心动图测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LVID)、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PWT),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治疗3个月后,氟伐他汀组患者血清TC、TG、LDL-C均显著降低,而HDL-C明显增高(P<0.05)。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和LVMI也明显降低,且氟伐他汀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氟伐他汀可显著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缩小脉压,使降压更平稳,且能逆转左心室肥厚。  相似文献   

8.
老年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动态脉压相关性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思义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9):2575-257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LVH)与动态脉压和主动脉根部内径(AOD)的关系。方法:应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并计算88例高血压患者24小时平均动态脉压,左室重量指数(LVMI)及主动脉根部内径。入选患者均进行病史采集,计算体重指数(BMI)、查空腹血糖(FBS)、血清甘油三脂(TG)、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分左室肥厚组和无左室肥厚组,分别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24小时动态脉压,AOD及LVMI在高血压左心室厚组和无左室肥厚组之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年龄及高血压病程在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脉压增加和AOD扩大是老年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的共同危险因素,与年龄及高血压病程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应用吲达帕胺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的效果.方法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128例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64例.观察组采用吲达帕胺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对照组采用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2周.对比两组疗效、血压、血脂、hs-CRP、ET-1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7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6.4646,P<0.05).两组DBP和SBP治疗后降低(P<0.05),观察组DBP和SBP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LDL-C、TG、TC治疗后下降(P<0.05);观察组LDL-C、TG、TC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浆hs-CRP和ET-1治疗后降低(P<0.05);观察组血浆hs-CRP和ET-1水平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吲达帕胺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4年6月常州市新北区罗溪镇卫生院收治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48例,随机分为常规组与治疗组,各74例。常规组患者予以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治疗组患者予以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压和肝肾功能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酐(Cr)、总胆固醇(TC)、空腹胰岛素(FIN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收缩压与舒张压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 <0.05)。结论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效果与苯磺酸氨氯地平相似,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1.
动态血压变异性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各参数的变异性与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采用动态血压、超声心动图检查142例年龄大于65岁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81例无左室肥厚,61例有左室肥厚, 对两组动态血压参数进行组间比较及昼夜间比较,并对各参数与左室质量指数(LVM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昼、夜收缩压水平、脉压与LVMI呈强相关,左室肥厚组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及脉压明显高于无左室肥厚组;②两组之间血压变异无差异;③所有患者收缩压变异大于舒张压变异,收缩压变异白昼大于夜间,而昼夜间舒张压变异、脉压水平改变不明显。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与血压变异相关性较小,主要与收缩压水平与脉压水平相关,老年高血压患者24h舒张压变异与脉压水平处于相对恒定的水平,脉压可能是预测老年高血压性左室肥厚的一个简便易行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左室肥厚(LVH)患者血浆妊娠相关蛋白-A(pregnancy-associated plasma protein-A,PAPP-A)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变化。方法:EH患者49例,行心脏彩色超声检查,测量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及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根据LVH的诊断标准将EH患者分为LVH+组和LVH一组。运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ALAS法)测定血浆PAPP-A浓度和运用双抗体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高敏CRP(hs-CRP)浓度。结果:LVH+组PAPP—A及hs-CRP均高于LVH-组[分别为8.28(5.90~30.91)mIU/L vs 4.39(3.02~6.98)n1IU/L和8.58(0.90~35.80)mg/L vs 1.90(0.50~2.23)mg/L,P均〈0.05J。PAPP-A与LVMI及hs-CRP与LVMI的相关分析显示:PAPP-A与LVMI呈显著正相关(r=0.649,P〈0.05),hs-CRP与LVMI呈显著正相关(r=0.441,P〈0.05)。结论:EH伴LVH患者PAPP-A及CRP较LVH-组显著升高,并且PAPP-A、hs-CRP与LVMI呈显著正相关。PAPP—A与CRP可能参与EH患者LVH的形成。PAPP—A与CRP可能是EH患者合并LVH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血清脑钠素对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弘锦  王凤岭  孙琪  白玉  张辉  张小娟 《河北医药》2009,31(20):2695-2697
目的探讨血清脑钠素(BNP)与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LVH)相关性,并观察氨氯地平治疗对血清BNP的影响。方法选择轻、中度高血压患者120例和健康对照组40例,高血压患者给予氨氯地平(络活喜)治疗6个月后观察血清BN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的变化。结果治疗前LVH组与高血压无左心室肥厚(NLVH)组的血清BNP水平、SBP、DBP和LVMI均较健康对照组高(P&lt;0.01),且LVH组比NLVH组血清BNP高(P&lt;0.01)。氨氯地平治疗后LVH组BNP、SBP、DBP与LVMI均降低(P&lt;0.01);NLVH组血清BNP、LVMI治疗后亦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血清BNP与LVMI呈显著正相关(r=0.43,P&lt;0.01)。结论LVH组应用氨氯地平后血清BNP、LVMI均较治疗前降低,血清BNP与LVMI呈显著正相关。氨氯地平不仅可以使血压平稳下降,还可逆转高血压伴LVH。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EH)伴左心室肥厚(LVH)患者的逆转作用。方法选择EH伴LVH患者62例,均予替米沙坦口服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及左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ET)、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Dd)和左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治疗后患者SBP、DBP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IVSH、LVPWT、LVDd、LVMI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能有效地控制血压,且对EH伴LVH有逆转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TRPC3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 30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分为单纯高血压224例(对照组)和高血压合并LVH 81例(LVH组)。分析2组年龄、吸烟史等一般资料差异。留取外周血标本,采用Sequenom MassARRAY® SNP检测技术对TRPC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2292232、Rs4995894、Rs4292355进行基因分型。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LVH的因素。结果 (1)2组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尿素、肌酐、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VH组较对照组男性比例降低,而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体质量指数(BMI)升高(P<0.05)。(2)2组Rs4995894及Rs4292355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RPC3基因SNP位点Rs2292232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LVH组Rs2292232位点TT基因型频率较对照组更高(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0.332,95%CI:0.181~0.610)、较高24 h SBP(OR=1.035,95%CI:1.014~1.056)、TRPC3基因SNP Rs2292232 TT基因型(OR=2.105,95%CI:1.109~3.995)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LVH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TRPC3基因Rs2292232位点SNP与高血压患者发生LVH有关,其中TT基因型患者更易发生LVH。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谷氨酰转移酶(γ-GGT)水平与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286例T2DM患者先按性别分组,再按γ-GGT四分位数分组。比较各组间体质指数(BMI)、腰围、血压、肝功能全项、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结果 不同性别的T2DM患者BMI、腰围、舒张压(DBP)、三酰甘油(TG)、尿酸(UA)、γ-GGT、年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γ-GGT水平不同时,男性的年龄、病程、BMI、腰围、收缩压(SBP)、 DBP、TG、总胆固醇(TC)、丙氨酸转氨酶(ALT)以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的腰围、TC、 LDL-C、hsCRP、ALT、AST以及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γ-GGT与年龄和病程呈负相关,与 BMI、腰围、DBP、TG、TC、hsCRP及UA呈正相关,女性γ-GGT与腰围、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bA1c、 hsCRP及UA呈正相关;BMI和TC升高是男性γ-GGT的独立危险因素,腰围大和hsCRP高是女性γ-GG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2DM患者血清γ-GGT与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其对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预示作用值得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复方夏枯草联合卡托普利、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炎性因子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诊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卡托普利、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夏枯草治疗,疗程3个月。比较2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NMD)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SBP、DBP、FBG、HbA1c、TG、LDL-C、ET-1、IMT较治疗前显著降低,HDL-C、NO、FMD、NMD较治疗前显著升高( P <0.05),但观察组以上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2组治疗前后T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复方夏枯草联合卡托普利、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能够在降低患者血压、血糖、血脂水平基础上有效抑制炎性反应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8.
武洪杰 《安徽医药》2010,14(6):708-710
目的探讨雷米普利联合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病(EH)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左心室肥厚(LVH)及尿微量白蛋白(mALB)的影响。方法将99例伴有LVH和尿mALB的EH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各有33例。A组给予雷米普利5~10mg,每天1次;B组给予氨氯地平5~10mg,每天1次;C组联合使用雷米普利和氨氯地平,剂量同上,疗程24周。分别在用药前、用药24周末测量患者SBP和DBP及尿mALB含量,同时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LVH指标。结果三组治疗24周后SBP、DBP、LVH指标、尿mALB改变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C组明显优于A、B组(P〈0.01)。结论雷米普利联合氨氯地平较单药更能有效平稳地控制高血压,且能逆转LVH,降低尿mALB,保护心、肾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和缬沙坦联合治疗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心室肥厚(LVH)的逆转。方法:将135例伴LVH的老年EH患者随机分成缬沙坦组和缬沙坦加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设定血压达标值为收缩压(SBP)<140mmHg(1mmHg=0.133kPa)和舒张压(DBP)<90mmHg。2组患者分别口服起始剂量缬沙坦80mg/d和阿托伐他汀20mg/d加缬沙坦8Omg/d。随访周期为2周,若血压未能达标,则增加缬沙坦剂量至160mg/d。2组患者均口服氢氯噻嗪25mg/d。总疗程24周。检测治疗前后24h动态血压、左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2组治疗后LVMI分别较治疗前显著性降低(均P<0.01)。缬沙坦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前后LVMI的降低幅度大于单独缬沙坦治疗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加缬沙坦联合治疗在逆转LVH和抑制心脏交感活性方面较缬沙坦单药治疗具有更加显著的作用,且这些作用独立于降压疗效之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