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全反式维甲酸对球囊损伤大鼠胸主动脉内皮后内膜增生过程、P16及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影响,球囊剥脱大鼠胸主动脉内皮,并随机将大鼠分为手术组、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组及对照组,各组均于术前4天灌胃至实验结束,除对照组于术后14天处死大鼠外,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组和手术组分别在术后2天、7天、14天和28天处死大鼠并摘除大鼠胸主动脉,通过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术后14天和28天的内膜增生情况及术后2天、7天、14天和28天P16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及全反式维甲酸(每天30mg/kg)灌胃对它们的影响。结果发现,对照组及内皮损伤后2天均无血管内膜增厚,7天内膜开始增生,28天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减弱,但细胞外基质增加。在手术组各时间点P16的表达变化不显著,增殖细胞核抗原于球囊损伤后2天在中膜明显表达,术后7天表达达到高峰,且主要在内膜表达,14天后逐渐下降。使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后,内膜增生程度及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明显降低,而P16的表达在术后2天开始升高,14天达高峰。以上结果提示,全反式维甲酸可有效抑制血管内皮损伤后内膜的增生,其机制可能与促进P16表达和抑制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从而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球囊损伤大鼠胸主动脉后管腔狭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及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蛋白P21表达规律的影响。方法: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不进行球囊损伤,术后28天处死;手术组和ATRA治疗组行球囊剥脱胸主动脉内皮术,分别于术后2d、7d、14d、28d处死。取胸主动脉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法进行形态学、PCNA和P21表达水平检测。结果:①正常动脉壁不表达PCNA及P21。②手术组中膜VSMC术后2d PCNA表达达高峰,后迅速下降;而新生内膜在术后7d现并高表达PCNA,14d、28d内膜迅速增厚,其中PCNA表达逐渐下降。P21在术后14d新生内膜中可见少量表达,28d表达增多。③ATRA治疗组术后7d新生内膜中已有P21表达,14d、28d大量表达,而PCNA的表达明显低于手术组,显著抑制VSMC的迁移和增殖、内膜增生和管腔狭窄(P〈0.01)。④P21表达与PCNA表达呈负相关(P〈0.001)。结论:ATRA可通过诱导P21蛋白表达,抑制VSMC迁移和增殖,从而抑制球囊剥脱大鼠胸主动脉内皮后新生内膜过度增生和管腔狭窄。  相似文献   

3.
大鼠胸主动脉球囊损伤后平滑肌细胞PCNA和P27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胸主动脉球囊损伤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蛋白P27表达变化规律。方法30只400~500g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手术组(n=24)行球囊损伤大鼠胸主动脉术;对照组(n=6)不行球囊损伤,作为正常对照。于术后2d、7d、14d、28d取胸主动脉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法进行形态学、PCNA和P27表达水平检测。结果(1)正常动脉壁不表达PCNA,球囊损伤后开始表达,术后2d时中膜表达显著(24.08±2.35);术后7d出现新生内膜,PCNA在内膜高度表达(35.32±3.46)而中膜表达已明显下降(9.47±1.56);后内膜、中膜表达均逐渐下降,28d时形成显著的新生内膜(0.173±0.030)mm2,管腔狭窄;(2)正常动脉壁显著表达P27(19.29±1.54),球囊损伤后中膜表达迅速下降,2d达最低水平(2.93±0.55),后逐渐回升;14d、28d新生内膜中可见P27表达,并逐渐增多;(3)P27表达与PCNA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868P<0.001)。结论球囊损伤大鼠主动脉后管壁P27表达下调伴随PCNA表达上调,血管平滑肌细胞恢复增殖能力并向内膜下迁移并过度增殖,从而形成显著的新生内膜、管腔狭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鼠胸主动脉球囊损伤后细胞凋亡和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将30只400~500 g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手术组(n=24)行球囊扩张损伤大鼠胸主动脉术;对照组(n=6)不行球囊损伤,作为正常对照。分别于术后2、7、14、28 d取胸主动脉应用HE染色、TUNEL法、免疫组化和计算机图像分析仪进行形态学、细胞凋亡、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凋亡基因Fas;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水平检测。结果对照组管壁处于非增殖状态;手术组球囊损伤后7 d形成新生内膜,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活跃;14 d内膜明显增厚,但VSMC增殖已减弱;28 d内膜继续缓慢增厚,管腔明显狭窄。动脉损伤后Fas表达和TUNEL法测定的凋亡规律一致,两周内凋亡较明显,但细胞凋亡高峰时间(中膜7 d、内膜14 d)迟于增殖高峰(中膜2 d、内膜7 d),两周后凋亡与增殖均明显下降。动脉损伤后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下调,在中膜和内膜分别在7 d1、4 d达最低水平,后回升,与凋亡基因Fas表达呈明显负相关(r=-0.878,P<0.001)。结论动脉球囊损伤后,平滑肌细胞的凋亡呈现规律性变化,可能在管腔狭窄的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球囊损伤后血管内膜增生的过程、血小板活化水平、凝血酶受体mRNA的变化及葛根素的影响。方法将72只雄性W 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手术组和葛根素治疗组,分别在术后3、7、14和28 d通过组织学检查、放射免疫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内膜增生的情况、血小板表面GMP-140的数目、凝血酶受体mRNA的水平及葛根素〔50 mg/(kg.d)〕腹腔注射对它们的影响。结果①凝血酶受体mRNA在正常血管组织表达极弱,球囊损伤术后3 d已显著增加,术后14 d达峰值,术后28 d开始下降。②GMP-140于术后3 d明显升高,术后7 d开始下降。③术后3 d已有增殖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移行至内膜层;术后7 d内膜开始增生;术后14 d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及内膜增生更为明显;术后28 d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明显减弱,细胞外基质增加,内膜继续增生。④使用葛根素后血小板表面GMP-140的数目减少,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减弱,但凝血酶受体mRNA表达及内膜增生程度未见明显变化。结论血管内皮损伤后内膜增生的过程中血小板活化、凝血酶受体mRNA表达增加,葛根素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及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但对凝血酶受体mRNA的表达及内膜增生的程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鼠胸主动脉内膜剥脱后,内膜增生中缬沙坦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内在机制。方法以大鼠胸主动脉内膜剥脱为实验模型,4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6)、单纯损伤组与损伤+药物治疗组(简称药物治疗组)各18只。后两组大鼠行胸主动脉内膜剥脱术,药物治疗组术前6d至术后14d给予缬沙坦20mg.kg-1.d-1,余二组不给药。术后2、7、14d取材。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bFGF在血管壁中的表达。结果单纯损伤组术后7、14d内膜面积持续增加,与假手术组有显著差异。药物治疗组术后14d的内膜面积与单纯损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药物治疗组中PCNA、bFGF的表达均低于单纯损伤组。结论缬沙坦抑制PCNA及bFGF的表达,这可能是缬沙坦防治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球囊损伤后血管内膜增生的过程、血小板活化水平、血管紧张素II 1型受体(AngⅡAT1受体 )mRNA的变化及中药葛根素对它们的影响。方法 球囊剥脱大鼠主动脉内皮 ,并随机分为对照组、手术组和葛根素治疗组。分别在术后 3、7、14和 2 8d ,取主动脉 ,通过组织学检查、放射免疫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内膜增生的情况、血小板表面GMP 14 0的数目、血管AT1受体mRNA的水平及葛根素 (5 0mg·kg-1·d-1)腹腔注射对它们的影响。结果  (1)AT1受体mRNA于术后 3d已明显增高 ,并持续至术后 14d。 (2 )GMP 14 0于术后 3d明显升高 ,术后 7d开始下降。 (3)内皮损伤后 3d已有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的移行、增殖 ,7d内膜开始增生 ,2 8dVSMC的增殖减弱 ,但细胞外基质增加 ,内膜继续增生。 (4)使用葛根素后血小板表面GMP 14 0的数目和VSMC的移行减弱 ,但AT1受体mRNA及内膜增生程度无明显改变。结论 血管内皮损伤后内膜增生的过程中AT1受体mRNA的表达增加 ,葛根素能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及VSMC的移行 ,但对AT1受体mRNA的表达及内膜增生的程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兔颈动脉内皮损伤后内膜增生、VEGF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新西兰雄性大白兔随机分为6组(n=6):治疗组(A、B)、对照组(A、B)、假手术组(A、B)。治疗组和对照组给予高脂饮食,手术损伤颈动脉内膜,治疗组给予atRA灌胃,假手术组手术但不损伤内膜。分别于术后7、28d处死A、B组动物,取病变血管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测VEGF、PCNA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术后7d内膜开始增生,28d时内膜增生明显,管腔狭窄,有粥样斑块形成,VEGF、PCNA表达明显增加。治疗组内膜增生较轻,28d时内膜面积及斑块厚度低于对照组(分别为P〈0.001、P〈0.05),VEGF、PCNA阳性表达指数也低于对照组(分别为P〈0.01、P〈0.001)。结论atRA抑制兔颈动脉内皮损伤后VEGF、PCNA的表达,减轻新生内膜增殖及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大鼠胸主动脉球囊损伤后MMP2和MMP9表达的影响,探讨ATRA治疗血管再狭窄的可能机制与作用。方法5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ATRA治疗组。所有大鼠从术前4d至术后处死接受植物油或ATRA混悬液灌胃,球囊剥脱模型组与治疗组大鼠胸主动脉内皮,分别在术后2d、7d、14d及28d取胸主动脉,通过组织学检查、免疫组化结合图象分析技术测定血管壁形态学变化,MMP2和MMP9的蛋白表达水平及ATRA灌胃对其影响。结果1MMP2术后2d开始上升,7d最高,14d后开始下降。2MMP9术后2d在中膜大量表达,7d后表达极少。3术后7d新生内膜开始增生,14d大量新生内膜形成,28d以后内膜继续增厚。4使用ATRA后,血管新生内膜明显减少,MMP2及MMP9蛋白表达也有不同程度下降。结论ATRA能下调血管成形术后MMP2与MMP9的表达,可能在调节细胞外基质的降解、成形术后血管重塑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增龄促进大鼠损伤血管过度增殖与内皮Jaggedl表达的关系. 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幼年3月龄.老年22月龄)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胸主动脉球囊损伤组各20只,胸主动脉球囊损伤组分别于术后,术后7、14、28 d(每个时间点老年与幼年组分别为5只)取靶血管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内皮Jaggedl和新生内膜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动态变化,计算28 d时新生内膜与中膜比值.培养大鼠主动脉内皮和平滑肌细胞,用流式细胞法分析年龄对内皮Jaggedl表达率的影响.并将内皮接种于下室、平滑肌和上室建立共培养体系,用3H-TdR掺人和平滑肌迁移计数检测不同月龄大鼠内皮对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刺激的平滑肌增生迁移的影响. 结果 老年大鼠新生内膜与中膜比值明显高于幼年大鼠(分别为0.35±0.02与0.28±0.01.,P<0.01);与幼年大鼠比较,老年大鼠再生内皮Jagged1呈上调延迟并迅速下降的变化模式,而PCNA升高幅度大、维持时间长;流式细胞分析结果 表明,老年大鼠内皮Jaggedl表达率(46.6±6.3)%·低于幼年大鼠的(85.4±4.0)%,P<0.05;PDGF(10 ng/ml)能显著促进幼年和老年内皮组平滑肌细胞增生迁移,但与老年大鼠内皮共培养的平滑肌增生迁移更明显[3H-TdR掺入:(26 438±1857)cpm/孔与(16 698±2076)cpm/孔,P<0.05;迁移:(32±4)个/高倍视野与(18±5)个/高倍视野,P<0.05]结论 老年大鼠血管损伤后内皮Jaggedl上调障碍,与老龄促进平滑肌增生迁移密切相关,提示Jagged1可能参与了老龄加重损伤血管过度增殖的调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CAR)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损伤组和CAR组,每组12只,后2组建立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3组均于术后7、14天分别处死6只大鼠。观察颈动脉形态学变化,计算新生内膜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无新生内膜发生。与假手术组比较,损伤组大鼠术后7天,新生内膜形成并增厚,14天内膜增厚更明显(P0.01)。与损伤组比较,CAR组术后14天,新生内膜面积减少44%(P0.01),管腔面积增加82%(P0.01),内膜PCNA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 CAR可有效抑制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平滑肌细胞增殖及p38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的表达,探讨血管损伤后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信号途径.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30只,体重250~300 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手术后7 d组、手术后14d组,每组10只大鼠,进行球囊血管损伤术,术后7、14 d分别取15 mm颈动脉作为实验标本.血管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检测血管壁增生、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p38MAPK表达情况.结果术后7、14d组有动脉壁增厚、新生内膜形成和中膜平滑肌胶原化,PCNA细胞阳性率分别是(39.5±7.9)%和(44.8±9.9)%,与假手术组[(1.3±0.4)%]相比明显增加(P<0.01);p38MAPK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p38MAPK表达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率呈正相关(r=0.714,P<0.05).结论球囊损伤血管能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血管内膜增生;血管损伤后p38MAPK表达明显增强,与平滑肌细胞增殖呈正相关;p38MAPK信号途径参与了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3.
几丁聚糖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术后血管内膜增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几丁聚糖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分为几丁聚糖组和模型组各30只。复制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几丁聚糖组在术前1周即开始每天一次灌胃几丁聚糖2g,并在术后继续给予至处死;模型组只建立模型但不予以任何处理。分别于手术后即刻(0d)、7d、14d、28d和35d,每组各处死大鼠6只。光镜下观察血管内膜损伤;运用图形分析系统检测增殖的内膜面积;α肌动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增殖内膜细胞的性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血管内皮细胞明确损伤后血管内皮修复情况。结果模型复制成功53例,几丁聚糖组28例,模型组25例。手术后即刻见血管内膜完全剥脱,部分可见平滑肌细胞断裂。手术后7d可见内膜增生。模型组血管内膜在第28天增生达高峰,几丁聚糖组内膜增生在术后14d达到高峰。几丁聚糖组与模型组比较内膜增生程度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α肌动蛋白检测结果显示增殖的内膜细胞为血管平滑肌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检测结果显示几丁聚糖组在手术后14d血管完全再内皮化,而模型组手术后28d才完全再内皮化。结论几丁聚糖能预防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术后再狭窄,其机制可能与几丁聚糖促进血管再内皮化有关。  相似文献   

14.
血清应答因子在血管新生内膜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SRF与VSMC表型转化及增殖之间的关系。方法建立大鼠颈总一胸腹主动脉内皮剥脱后内膜增生模型,应用Northern印迹、Western印迹及免疫组化等方法从RNA和蛋白质水平上检测新生内膜形成过程中SRF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血管内皮剥脱后3d,可见局部内膜增生,中膜平滑肌细胞排列不齐;术后7~14d,内膜呈进行性弥漫增厚,管腔出现狭窄。在增生的内膜中,SRF的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升高,于术后7d达高峰,其动态变化模式与血管内膜增厚速率相一致,但与收缩型VSMC的标志物SM22α的表达却呈反相关变化。结论血管内皮剥脱后SRF表达活性升高与VSMC去分化和新生内膜形成具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观察血管内皮损伤后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表达的变化及瑞舒伐他汀对其表达的影响,探讨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在再狭窄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球囊损伤大鼠主动脉内皮模型,并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手术组和瑞舒伐他汀组,每组分别于术后14天、28天取主动脉组织,并行HE染色观察血管内皮厚度的变化,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主动脉组织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主动脉组织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蛋白的表达.结果 大鼠主动脉球囊损伤术后14天及28天血管内皮较对照组显著增厚(P<0.01),瑞舒伐他汀治疗14天及28天大鼠主动脉内膜增生较手术组明显减轻.术后14天及28天,手术组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 mRNA和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瑞舒伐他汀组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 mRNA和蛋白表达较手术组增加(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可抑制大鼠主动脉内皮损伤后的血管增生,并上调血管内皮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球囊损伤后大鼠颈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肿瘤抑制因子(PHB)蛋白的表达变化。方法 SPF级SD雄性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和损伤组18只。对照组颈动脉插管但不行球囊损伤,损伤组制作大鼠颈动脉损伤模型,分别于损伤后7、14、28 d各取6只大鼠,取血管标本,HE染色测定各组增殖血管内膜面积;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增殖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PHB。结果正常血管内膜仅为一层扁平的内皮细胞,中层为呈梭形的平滑肌细胞。球囊损伤后7d,血管中层增厚,新生内膜形成,有4~6层细胞,损伤后14 d内膜层显著增厚,有8~10层细胞;损伤后28 d内膜层继续增厚。损伤组增殖血管内膜面积损伤后28 d>损伤后14 d>损伤后7 d>对照组,P均<0.05。正常血管平滑肌细胞中仅有少量PHB表达,增殖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PHB在球囊损伤后7、14 d表达增加,28 d表达高峰,PHB表达损伤组损伤后28 d>损伤后14 d>损伤后7 d>对照组,P均<0.05。结论正常血管平滑肌细胞中有少量PHB蛋白表达,球囊损伤后增殖的血管内皮平滑肌细胞中PHB蛋白表达增加,可能与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局部血管内膜的增生模式。方法建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的广西种的微型猪模型。分别于支架置入后3,7,28,90和180 d截取支架段血管连同临近的近端正常血管段,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和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支架局部血管内膜增生情况。结果正常血管段表达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mRNA在各个时间段没有显著性差异。支架置入后3 d局部血管壁PCNA mRNA的表达明显增高。并在术后7 d达到高峰。术后90 d PCNA mRNA的表达呈现下降的趋势,但仍显著高于正常血管段,并且差异一直持续到术后180 d。术后7~180 d支架段内膜及中膜面积明显大于正常血管段。结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局部内膜呈现了一种持续过度的增生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盐酸法舒地!对大鼠主动脉球囊损伤术后血管内膜增生的影响,并测定血清中IL-8、TGF-β1浓度及TGF-β1在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表达情况。方法选取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手术组16只、药物组16只,手术组和药物组给予左颈动脉切口,并2 F球囊导管插管行主动脉内膜损伤,手术组给予NS(0.5 ml/100 g/bid),药物组给予盐酸法舒地!(0.5 mg/100 g/bid)腹腔注射,分别于损伤后14天、28天取大鼠主动脉血管标本,HE染色观察各组增殖血管内膜形态学变化,并测量新生内膜面积(IA)、中膜面积(MA)、内膜厚度(IT)、中膜厚度(MT)、内膜面积/中膜面积比值(IA/MA),观察大鼠血管内皮损伤后内膜增生情况。并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8、TGF-β1的浓度,并免疫组化检测TGF-β1在损伤后血管新生内膜及中膜的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血管内膜为扁平的内皮细胞,中层为梭形平滑肌细胞的排列,内膜光滑,未见平滑肌细胞增生及增殖情况。手术组球囊损伤后14天内膜增生明显,其IA、MA、IT、MT、IA/MA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28天内膜继续增生。药物组在14天内膜增生明显,内膜及中膜面积及厚度的测量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天后药物组内膜增厚较14天时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14天时两损伤组IL-8、TGF-β1在血浆中检测出,而药物组14天时血浆中可检测到IL-8、TGF-β1相比手术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28天时手术组仍可检测到IL-8、TGF-β1较14天时减少。至28天药物组上述血清中的浓度较14天时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组相比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14天时药物组TGF-β1在新生内膜及中膜可见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8天时表达量相比模型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法舒地!可有效抑制大鼠主动脉球囊损伤术后主动脉内膜的增生及增殖,从而减少管腔面积的丢失,可能与其抑制早期炎症因子IL-8及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发生机制。方法建立大鼠主动脉内皮球囊损伤模型,分别于术后3天、7天、14天和28天,通过组织学检查、放射免疫法和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主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的情况、血小板表面GMP-140数目和凝血酶受体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凝血酶受体mRNA在正常血管组织的表达较弱,球囊损伤术后第3天已显著增加,术后第14天达峰值,术后第28天开始下降。GMP-140于术后第3天明显升高,术后第7天开始下降。内皮损伤术后第3天已有增殖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移行至内膜层;术后第7天内膜开始增生;术后第14天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及内膜增生更为明显;术后第28天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明显减弱,细胞外基质增加,内膜继续增生。结论血管内皮损伤内膜增生的过程中血小板活化.凝血酶受体mRNA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损伤血管细胞核增殖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探讨益气活血方对球囊损伤大鼠颈总动脉内膜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的干预机制.方法 随机将108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阿司匹林组及益气活血方大、中、小剂量组.球囊损伤大鼠颈总动脉前给予高脂饲料喂养30 d,造成高脂血症;然后经右股动脉穿刺球囊扩张损伤大鼠左颈总动脉,造成颈总动脉管腔的狭窄.手术前1 d开始给药,每组动物于术后(5 d、14 d、28 d)处死,取损伤颈总动脉,常规固定、包埋、切片,分别做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PCNA的表达.结果 各组PCNA均表达阳性,模型组明显增多,用益气活血方干预后14 d和28d PCNA表达量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气活血方对球囊损伤后动脉血管内膜VSMCs增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细胞核增殖抗原的表达,抑制血管内膜VSMCs的细胞分裂周期进程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