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加强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应用是面临的迫切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占心血管病死亡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SCD大多是由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引起的。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可以在患者发生室颤时自动放电除颤拯救患者的生命。ICD的应用和发展已经对SCD的治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SCD的二级预防临床试验已充分证明,与药物治疗相比,ICD能明显降低SCD高危患者的病死率,是目前防止SCD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分析国内肥厚型心肌病(HCM)心脏性猝死(SCD)高危患者一级预防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阜外医院植入ICD作为一级预防的HCM SCD高危患者,对ICD恰当治疗、不恰当治疗及ICD植入相关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38例HCM SCD高危患者,平均年龄(52.1±16.3)岁,其中男性25例(65.8%)。平均随访(29.3±24.2)个月,14例(36.8%)患者接受≥1次的ICD恰当治疗,ICD恰当治疗率为13.3%/年。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SCD家族史(HR=11.8,95%CI:1.3~107.5,P=0.029)为ICD恰当治疗的独立预测因子。随访期间4例(10.5%)患者接受ICD不恰当治疗。2例(5.3%)患者发生ICD植入相关并发症,随访期间无死亡事件发生。结论:HCM SCD高危患者一级预防植入ICD恰当治疗率高,ICD不恰当治疗率和植入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SCD家族史是ICD恰当治疗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3.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随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后的工作情况。方法对植入ICD患者进行临床随访,应用体外程控仪调出ICD存储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1例植入ICD患者随访1~31个月,无手术并发症发生。4例患者的ICD成功放电终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2例患者的ICD因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误识别和误放电,重新设置工作参数和加入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后未再出现误放电。7例患者出现轻度精神症状,经心理辅导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ICD能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但ICD可能发生误识别、误放电,定期随访和及时调整参数可避免或减少此类情况发生。ICD植入后心理辅导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VT)和心室颤动(Vf)是心脏性猝死(SCD)的主要原因。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自1980年首台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运用临床以来〔1〕,目前一系列多中心临床试验证明ICD是优于药物的有效治疗方法,明显降低SCD发生率。我院于2004年3月首次置入ICD,现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男,75岁,发现血压增高10余年,反复头昏、晕厥2年,于2004年2月入院。入院检查:BP160/90mmHg(1mmHg=0.133kPa),颈静脉无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双肺未闻及湿啰音慕绮淮?HR65次/min,律不齐,无杂音。…  相似文献   

5.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能够迅速、有效转复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多个心脏性猝死(SCD)的二级预防和一级预防多中心试验中ICD被证明是惟一可靠的心脏性猝死的预防方法(AHA、ACC、ESC2006心脏性猝死指南)。但是ICD至今未能在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被广泛使用。主要原因除了有实践经验的医生和医院数目有限、患者及其家庭受传统观念的约束不愿在体内植入异物、ICD放电时常引起的疼痛和患者的恐惧心理等以外,ICD器械的昂贵可能是最重要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6.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单中心40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0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患者接受ICD治疗,男性35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9±15)岁,成功随访35例,应用体外程控仪获得ICD储存资料并结合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0例患者均成功植入ICD;35例患者平均随访25个月,其中26例患者共记录室速和室颤事件763阵,ICD成功除颤224阵(成功率99.1%),抗心动过速起搏1次成功终止室速375阵(成功率71.8%),低能量同步转复22阵(成功率100%);2例患者因窦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反应发生误放电4次。术后大多数患者联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随访期末,死亡4例,3例死于顽固性心力衰竭,1例死于肺栓塞。结论ICD联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能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心肌病心脏性猝死(SCD)的直接原因大多为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尤其合并左心室功能减退的心力衰竭时,SCD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同时具有电击复律和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的功能,国外的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表明ICD能够显著降低SCD的发生。我院联合浙江医院自2003年以来用ICD治疗此类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慢性心力衰竭与室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复杂室性心律失常(VA)发生率高,其发生与NYHA心功能级别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相关。VA与CHF患者的总死亡率及心脏性猝死(SCD)有关,但非SCD的最根本原因,基础心脏病及其严重程度才是最具价值的SCD预测因子。CHF并发VA的药物治疗重在纠正CHF的病因及VA的诱因,除β受体阻滞剂外,尚无绝对安全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是SCD二级预防的绝对适应证。ICD作为SCD的一级预防其适应证已拓宽:心肌梗死(简称心梗)后左室功能不全者,ICD置入为Ⅰ类推荐(A级证据);心梗后,LVEF<0.30~0.35、NYHAⅠ级,ICD置入为Ⅱa类推荐(B级证据)。非缺血性心肌病、NYHAⅡ-Ⅲ、LVEF<0.30~0.35,ICD置入为Ⅰ类推荐(B级证据);非缺血性心肌病,LVEF<0.30~0.35、NYHAⅠ级,ICD置入为Ⅱb推荐(B级证据)。  相似文献   

9.
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于1980年由Mirowski等首次植入人体并应用于临床,30多年来,ICD技术不断进步,功能日臻完善。同时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ICD可以有效终止恶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显著降低心脏性猝死(SCD)的发生,如今ICD已经广泛应用于SCD的一级和二级预防。目前,绝大多数的ICD植入都采用经静脉电极导线系统,通过外周静脉将电极导线置入右心室。  相似文献   

10.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对由于室性心律失常引起的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疗效已经得到充分肯定.但是ICD在临床上有时出现和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共存,并发生相互影响现象,严重的可能导致ICD对心室颤动(室颤)感知低下,从而威胁生命.我院心内科从2000年4月至2004年4月间共为5例原有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植入ICD.现将初步处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2013年的指南[1]对于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SCD)-级预防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强调了2点: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30~0.35、急性心肌梗死40d以后.然而,心肌梗死40d后究竟哪个时期植入ICD效益最佳,目前尚缺乏足够具有说服力的资料.围绕心肌梗死后SCD一级预防植入ICD最佳时机和ICD对心肌梗死后降低心律失常性死亡率和增加非心律失常性死亡率的双重作用的可能机制引发了广泛关注与讨论.有研究观察到不适当ICD电击和不适时间植入ICD都可能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增加死亡率[2-3].本文就近年有关心肌梗死后SCD一级预防植入ICD最佳时机研究资料和观点进行梳理和讨论,希望临床医师在指南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80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植入ICD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情况以及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 对本院1996年8月至2008年1月来本院就诊定期随访、资料完整的植入了ICD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80例植入了ICD患者(其中11例为二次更换ICD),其中65例(81.25%)为各种器质性心脏病,以冠心病最为常见.随访4~62(26.96±18.97)个月中,72例患者(90%)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和/或心室颤动,并成功接受ICD治疗,共发生心律失常事件1243次,启动治疗程序1854次,包括抗心动过速起搏成功治疗室速712次,低能量复律和高能量除颤转复治疗共266次.误识别治疗147次.68次心律失常事件在ICD启动治疗程序中自行终止,ICD未继续实施治疗.随访期间共有3例(3.75%)患者死亡.结论 ICD能够有效地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植入术后需要密切随访,根据情况及时调整工作参数.  相似文献   

13.
随着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技术改进及程控参数的多元化,其操作更加简单,应用也更加普及。多中心临床试验证实了对非一过性或可逆性原因引起室性心动过速(VT)和心室颤动(Vf)所致的心脏骤停幸存者,植入ICD较抗心律失常药物明显降低死亡率,确立了ICD为此类患者的一线治疗地位[1]。本组报告3例ICD植入病例,探讨ICD对特发性心室颤动的治疗效果,诊断和随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3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31、36和48岁,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病史,家族中亦无猝死史。患者均…  相似文献   

14.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目前已成为救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方法.现将我院经静脉植入CPI公司的MINI型ICD治疗1例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数量与心脏性猝死(SCD)一级与二级预防患者临床资料特征,为ICD患者筛选提供实践依据.方法 连续入选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我院行ICD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植入术的患者,收集患者术前资料与患者植入ICD类型,分析历年ICD植入数量与一级、二级预防患者资料的特征与差异.结果 入选214例患者,一级预防108例,二级预防106例.ICD植入数量与一级预防患者比例逐年增加.与二级预防患者相比,一级预防患者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更差(P<0.01),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更低[(0.34±0.01)对(0.50±0.16),P<0.01],QRS时限更长[(135.83±35.08)ms对(111.68±34.15)ms,P<0.01],log (NT-proBNP)水平更高[(3.32±0.62)pg/ml对(2.83±0.83) pg/ml,P<0.01],肾小球滤过率更低[(75.15±24.23) ml/min对(90.25±70.30) ml/min,P=0.037];一级预防患者冠状动脉疾病与扩张型心肌病占90%,与二级预防患者疾病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内冠状动脉疾病比例均较低(13.1%与22.6%);二级预防患者主要植入单腔ICD(84.0%),而一级预防患者植入CRT-D比例最高(74.1%),组间植入ICD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CD植入数量与一级预防患者比例逐年增加,一级预防患者的识别与植入工作有待改进,特别是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功能不良患者与未符合心脏再同步治疗适应证的慢性心功能不良患者的识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我院应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进行心力衰竭心脏性猝死(SCD)一级预防的初步经验。方法入选我院近3年因严重心力衰竭植入ICD进行SCD一级预防的患者,术后3个月进行ICD常规随访,以后每6个月随访1次。结果入选患者22例,其中单腔ICD15台,双腔ICD7台。22例患者随访时间3~28个月。记录ICD治疗事件21次,包括12次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和9次放电,只有1次ATP治疗患者具自觉症状。其中正确治疗(appropriate therapy)11次(52%)包括8次ATP治疗和3次放电,误治疗(inappropriate therapy)10次(48%)。发生误治疗患者均为植入单腔ICD。结论ICD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心力衰竭SCD的一级预防,ICD误治疗事件是值得重视的临床问题,合理的ATP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心脏性猝死(SCD)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可怕杀手,其主要原因多数为心室颤动(VF).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具有有效终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功能,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证明ICD是预防SCD最为有效的方法.本文通过总结46例植入ICD患者追踪随访的结果,探讨ICD在预防心脏性猝死中的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应用于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SCD)一级预防价值进行长期随访观察.方法 2002年3月至2011年10月入选56例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功能Ⅱ~Ⅲ级(NYHA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16 ~0.35(0.29±0.05),接受规范化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植入ICD并进行ICD参数初步设置.术后1、3、6个月,以后每6个月随访1次.结果 所有患者非开胸经锁骨下静脉植入ICD均成功.全部病例随访了1~115(44.05±35.16)个月.其中11例患者发生心室颤动26次(19.6%),ICD均电除颤成功;17例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39次(30.4%),ICD治疗成功率94.8%.8例患者发生误放电,6例患者发生电风暴.16例患者ICD电池耗竭,10例患者更换了ICD.8例患者死亡.结论 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是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应用ICD可降低这类患者的猝死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一级预防患者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的治疗效果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江门市中心医院2007年5月至2016年4月SCD一级预防植入ICD患者100例进行程控随访,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0例患者随访(37.3±20.1)个月,有25例(25.0%)自发的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事件,得到起搏器的正确诊断并进行适当ICD治疗[放电或抗心动过速起搏(anti-tachycardia pacing,ATP)],19例(19.0%)因起搏器错误诊断并进行了不适当ICD治疗(放电或ATP)。44例共诊断VF 271阵次(其中正确204阵次,占75.3%),VT 433阵次(其中正确217阵次,占50.1%),共放电治疗492次(其中正确270次,占54.9%),ATP治疗765次(其中正确342次,占44.7%,有效终止室心律失常158次,占46.2%)。动态心电图记录非持续性VT,ICD治疗组与非治疗组间非持续性VT≥5次/24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CD一级预防植入ICD患者得到获益;非持续性VT≥5次/24 h对SCD一级预防患者植入ICD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正>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能明显降低心源性猝死(SCD)高危患者的病死率,是目前防治SCD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交感风暴最初于90年代提出,是指短时间内自主发生多次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而需要包括电复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