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二尖瓣狭窄并发心房颤动(房颤)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连续行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BMV)的260例二尖瓣狭窄患者进行并发房颤的危险因素分析。PBMV后对房颤患者进行复律治疗并随访。结果二尖瓣狭窄并发房颤的预测因子是左心房内径(P<0.0001)、年龄(P<0.0001)及病程(P=0.0007)。PBMV后左心房内径缩小,113例患者经药物或直流电转复窦性心律;随访(12±6.8)个月,31例(28.2%)患者房颤复发,左心房内径(P<0.0001)是转复窦性心律患者房颤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左心房内径、年龄和病程是决定二尖瓣狭窄患者发生房颤的最重要的因素。左心房内径也是决定PBMV后转复窦性心律患者能否维持窦性心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老年房颤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瑞替普酶溶栓后窦房结功能的恢复与心肌代谢物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之间的相关性及对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发病时间3 h的老年房颤合并AMI患者给予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溶栓再通86例,转为窦性心律者33例,未转复者53例,记录房颤转为窦性心律瞬间心室率,未转复的房颤心室率变化,同时检测H-FABP及甲状腺激素水平,观察其对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结果溶栓后转为窦性心律组33例,心室率越快H-FABP数值越低而甲状腺激素水平越高;未转复组房颤心室率前后变化与HFABP关系变化不明显但与甲状腺激素水平呈正相关。结论瑞替普酶溶栓效果肯定,H-FABP是诊断和判断AMI患者预后的更灵敏的指标,可更早期诊断窦房结损伤程度,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高剂量普萘洛尔联合丙硫氧嘧啶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合并房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我院72例甲亢合并房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各36例,小剂量组予以小剂量普萘洛尔联合丙硫氧嘧啶,高剂量组予以高剂量普萘洛尔联合丙硫氧嘧啶。对比两组疗效、窦性心律转复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心率(HR)、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结果高剂量组总有效率91.67%(33/36)较小剂量组72.22%(26/36)高(P<0.05);治疗后,高剂量组HR较小剂量组低,LVEF较小剂量组高(P<0.05);治疗后,高剂量组血清FT3、FT4水平较小剂量组低,血清TSH水平较小剂量组高(P<0.05);高剂量组窦性心律转复率52.78%(19/36)较小剂量组27.78%(10/36)高(P<0.05);高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33%(3/36)与小剂量组5.56%(2/36)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剂量普萘洛尔联合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合并房颤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并能促使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可提高窦性心律转复率,且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具有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3例患者,年龄分别为69,62,73岁,均为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伴持续性慢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使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控制心室率,在随访过程中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2例中途停用β受体阻滞剂后房颤复发,再加用后房颤又转复为窦性心律。随访1~3年均维持窦性心律。结果提示β受体阻滞剂在控制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时的心室率时有可能转复持续性房颤为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5.
阿托伐他汀钙在胺碘酮转复持续性心房颤动中的作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胺碘酮转复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及房颤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及其对血清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68例持续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给予胺碘酮,治疗组34例给予胺碘酮和阿托伐他汀钙。两组均连续服药6个月,观察房颤转复后窦性心律维持率及转复前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变化。结果治疗组房颤转复率、窦性心律维持率均较对照组高(79.41%vs 61.76%,76.47%vs 55.88%,P均<0.05),对照组治疗前后hs-CRP、IL-6、TNF-α无变化(P>0.05),治疗组治疗后hs-CRP、IL-6、TNF-α明显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可以降低房颤的复发,其机制可能与抗炎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甲亢合并新发房颤且无其他合并症、既往无脑卒中史患者34例(甲亢合并房颤组)的临床资料,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且无并发症、脑卒中史的甲亢不合并房颤(甲亢组)及新发孤立性房颤者(房颤组)各34例作为对照.进行临床和电话随访,分析房颤复律及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情况.结果:甲亢合并房颤组20例(59.0%)、房颤组21例(62.0%)自发或通过药物转复并维持稳定的窦性心律,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亢合并房颤组3例(8.8%)、房颤组1例(2.9%)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组比较,P<0.05;甲亢合并房颤组、房颤组、甲亢组发生缺血性脑卒中者分别为3例、1例、0例.结论:甲亢合并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风险较高,可能与甲亢增加了房颤机体的高凝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伊布利特在行冷冻消融术后仍为持续性房颤(简称房颤)患者中的转复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单中心收治应用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消融术后仍为房颤,并于术中应用伊布利特转复的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临床基线特征、术中QTc间期改变值、冷冻程序结束时的A-A间期及并发症,术后随访包括房颤复发和其它心血管事件。结果 33例行冷冻球囊消融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入组,在冷冻消融程序结束时均保持为房颤,应用了伊布利特静脉输注。20例在伊布利特输注结束20 min内房颤终止,13例仍需要同步直流电复律转复窦性心律,伊布利特的转复成功率为60.6%。转复窦性心律后的QTc间期较输注伊布利特前明显延长[(455±81) ms vs (381±46) ms,P<0.001],4例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并发症(12.1%),均发生于房颤终止转复窦性心律之时或之后,其中3例转复窦性心律后的QTc间期发生了明显的延长。与伊布利特复律失败组相比,伊布利特转复成功组的患者房颤病程更短[(17.4±14.7)个月vs (55.8±59.6)个月,P=0.04],而冷冻程序结束时的平均AA间期长于复律失败组[(251±20) ms vs(221±36)ms,P=0.004]。术后1年内75.8%的患者能维持窦性心律。结论伊布利特可对冷冻球囊消融术后仍为持续房颤的患者有效地转复窦性心律,但会延长患者的QTc间期。伊布利特转复成功的患者房颤病程更短,而冷冻消融程序结束时的A-A间期更长。  相似文献   

8.
探讨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心房纤颤(房颤)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后房颤复律治疗的方法及复律后影响维持窦性心律的因素。方法:PBMV术后4~6周仍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房颤患者538例进行电复律治疗,转复后随诊3~6个月,动态观察房颤复发情况。结果:538例行体表电复律者,恢复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9.
房颤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的常见合并症。作者观察到,在60岁以上的甲亢患者中,心律失常占40%以上。虽然有效的抗甲状腺治疗可使60%的患者自行恢复为窦性心律,但长时间持续存在的房颤常可造成机体栓塞,尤其是脑动脉的栓塞,甚至造成死亡。在Graves病合并房颤的病例中约有10%发生栓塞。近年来,作者使用大剂量~(131)Ⅰ治疗这样的病人,认为用此法迅速控制甲亢最有利于窦性节律的恢复。 患者和方法:75例Graves病患者均经心电图证实合并房颤。年龄38~81岁,平均62.7岁。对全  相似文献   

10.
Graves病(Gravesdisease,GD)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心房颤动(AF)是GD并发的最重要的心律失常,此类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动脉栓塞和中风的危险性高,且在临床上恢复窦性心律非常困难。目前传统的治疗GD抗甲状腺药物效果不满意,大约有61%的甲亢死于患者合并心房纤颤。因此,本研究在未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情况下,采用强的松治疗GD并发心房颤动,探讨其治疗甲亢房颤的疗效,并观察口服小剂量强的松对甲亢房颤患者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瓣膜置换同期直视下射频消融治疗房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瓣膜置换手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纤颤(AF)的效果.方法 选择40例有瓣膜置换手术指征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瓣膜置换合并房颤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组20例(治疗组)和同期行经典迷宫组20例(对照组),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早期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16例术后恢复窦性心律,转复率为80%.对照组12例术后恢复窦性心律,转复率为60%,两组相比房颤转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瓣膜置换手术期间使用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纤颤是安全有效的,能使绝大部分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及心房正常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转复的可能性、预测因素及胺碘酮的转复效果。方法:将112例非瓣膜病阵发性房颤患者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和胺碘酮治疗组,观察治疗48h和7d时,房颤的转复情况。将常规治疗组48h后未复律的患者再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胺碘酮组,观察用药至7d时房颤的转复情况。结果:胺碘酮组55例房颤患者,治疗48h和7d转复为窦性心律的转复率分别为72.73%和83.63%,常规治疗组48h的转复率为52.63%。未复律的患者给予胺碘酮和常规治疗至7d时房颤的转复率分别为53.84%和28.57%。多因素回归和相关分析表明,左心房扩大是影响房颤转复的主要原因。结论:多于50%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可在48h内转复为窦性心律,胺碘酮对房颤的转复效果优于常规治疗。左心房扩大是影响房颤转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关于心房颤动的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心房颤动 (房颤 )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对房颤患者的治疗有 3个主要目标 :控制心室率、维持窦性心律和预防血栓栓塞形成。本期“心房颤动研究专栏”(简称专栏 )的 1 6篇文章中 ,1 3篇关于房颤的治疗和预防复发。  房颤的治疗是当前心律失常治疗中最薄弱的环节。对有持续性 (非自行终止的 )、阵发性房颤以及经选择的慢性房颤患者 ,转复为窦性心律是理想的终点。  有少数药物 (例如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几个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以及胺碘酮和索他洛尔 ) ,能够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 ,但总的说来 ,有效率仅60 %或略高 ,且受其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导管消融对于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远期疗效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观察基于心房基质改良的线性消融对持续性房颤的远期疗效,并探讨消融术式与消融远期成功率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87例因药物无效而接受了步进式线性消融的持续性或长程持续性房颤病例,依据房颤能否被消融转复为窦性心律分为消融转复组和消融加电复律组并平均随访至术后5.3年.结果 87例患者中有50例(57.5%)术中通过线性消融直接终止了房颤,37例(42.5%)患者线性消融无法转复,除1例之外均行电复律成功.平均随访(5.3±1.0)年,单次消融后34例(39%)患者维持窦性心律,其中消融转复组24例(48%),消融加电复律组10例(27%)可维持窦性心律,消融转复组的远期成功率高于消融加电复律组(P=0.047).结论 对于持续性或长程持续性房颤患者,通过线性消融策略进行心房基质改良消融可能有助于提高远期成功率.术中通过消融直接转复为窦性心律是远期成功率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5.
孙长喜 《山东医药》2011,51(19):82-83
目的评价伊布利特转复新发心房扑动(房扑)及心房纤颤(房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2例新发房扑、20例房颤患者予以伊布利特1 mg于10 m in内静注,若给药结束后10 m in仍未转复窦性心律,再次予前述治疗1次。结果伊布利特转复房扑、房颤为窦性心律的成功率分别是83.3%(10/12)和75%(15/20),所有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伊布利特转复房扑、房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观察厄贝沙坦与胺碘酮联合运用在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复律的作用。128例持续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A组64例,B组64例。A组单独给予胺碘酮治疗,B组联合给予胺碘酮和厄贝沙坦治疗。结果:B组转复房颤为窦性心律的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76.56%vs54.60%,P<0.01,),至6个月时仍维持窦性心律的比例亦高于B组(91.94%vs74.29%,P<0.05)。结论:联合胺碘酮和厄贝沙坦转复房颤并维持窦性心律的比例高于单独使用胺碘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静脉应用胺碘酮转复患者急性发作快室率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2例器质性心脏病急性发作快室率心房颤动患者,先静脉注射胺碘酮负荷量3mg/kg,10~15min内注入,后以维持量1.0~1.5mg/min静脉泵入,如15~30min未转复,且室率仍快的患者追加一次胺碘酮1.5mg/kg,一旦转复窦性心律根据病人情况改用口服胺碘酮或停用.结果患者负荷量内均未转复窦性心律,当累积量达210~450mg时19例(86.36%)患者转复窦性心律;达550~700mg时3例(13.63%)患者转复窦性心律,总有效率100%.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应用小于推荐剂量(5mg/kg)胺碘酮静脉注射并给予持续静脉泵入转复急性发作房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2例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行微创外科心外膜射频消融+左心耳切除术,术后仍为房颤,1例静脉使用胺碘酮24 h后、另1例使用胺碘酮后即刻采用电复律均未能转复为窦性心律,然后使用尼非卡兰转复为窦性心律。结论:胺碘酮和尼非卡兰转复微创外科射频消融后的房颤可能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现代治疗包括:(1)房颤的上游治疗;(2)房颤转复窦性心律或控制心室率的药物治疗;(3)房颤的电转复以及消融治疗;(4)外科迷宫手术转复房颤;(5)左心耳封堵术预防房颤时的血栓形成。在临床实践中对房颤的治疗应个体化,综合衡量各治疗方案的风险获益比,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研究旨在检验伊布利特即时转复射频消融术后持续性或永久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方法:2008-10至2009-09连续34例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患者[平均年龄(50.7±8.5)岁,其中男性27例],在Carto三维标测系统下行双侧肺静脉大环消融术,直至双侧肺静脉电位消失,同时附加左心房顶部和沿二尖瓣环心内膜面线性消融,如房颤不能终止,则消融复杂碎裂电位(CAFE),术后对未转为窦性心律的30例患者均予单剂量伊布利特静脉注射进行药物转复,1 mg伊布利特用10 ml生理盐水稀释静脉注射10 min,给药后30 min以内转成窦性心律被视为转复成功,药物转复失败的患者,则予直流电复律.测量冠状窦电极记录的房颤波平均A-A间期和转复即刻及给药后2小时QT间期.结果:34例患者4例消融术后转复为窦性心律.30例术后仍为房颤律的患者经伊布利特静脉注射进行药物转复,有18例成功转复为窦性心律(转复率为60%),平均转复时间是(10.2±5.2)min(从给药始计时);药物转复成功的患者房颤病史明显短于转复失败患者[(4.2±2.9)年VS(9.4±4.3)年,P<0.05],而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左心功能及左心房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静脉注射药前相比静脉注射药后伊布利特显著延长平均A-A间期[(171.8±29.5)msVS(242.0±40.1)ms,P<0.001],给药后2小时的QTc间期与转复即刻的QTc间期相比明显缩短(441.0±37.4)ms VS(421.5±24.7)ms,P<0.05].30例患者均没有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结论:在导管室中应用伊布利特即时转复射频消融术后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